信託,有望成為最好金融資產

最近很多朋友應該關注到一則新聞“中信信託、建新信託因違規通道業務被開罰單”。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信託的通道業務是什麼,在此簡單介紹一下。

信託產品根據資金的來源可以分成兩大類,分別是資金信託和財產信託。

而其中資金信託根據委託人數量進一步劃分為單一資金信託(只有1個委託人)和集合資金信託(超過1個委託人),絕大部分信託投資人參與的都是第二種——集合類信託計劃。


而像一些機構投資人,比如銀行、保險公司等等更青睞於單一信託計劃。


很多銀行自己手上就有貸款資源,貸款條件什麼都自己跟融資方商量好了,根本就不需要信託公司提供管理服務,但是為了規避監管,就借信託公司的通道把自己的資金放出去,這種類型的項目既是單一信託項目也是被動管理型項目。


這類型的項目本來對於銀行、信託公司和融資方來說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但是銀行直接放款的規模是受準備金限制的,可是通過這類信託計劃間接把錢放出去,就沒什麼約束了,無形之中放大了銀行業的風險,因此從2017年金融去槓桿之後,該類型項目開始倍受監管層打壓。


在2008這種單一信託計劃行業佔比超過80%,截至到2019年6月底,單一信託佔比已經降低到40.9%了。


中信信託和建信信託這次受罰基本對咱們自然投資人沒什麼影響,主要是為了警示其他信託公司,不要再與政策唱反調了。


這次信託行業大面積暴雷之後,投資人未來項目踩雷率會不會降低。


答案:不會!

集合信託的壞賬率有多高呢?現在官方公佈出來的信託壞賬率是在1.5%,這要比商業銀行1.7%的平均壞賬率還要低,但是信託市場的情緒感覺上幾乎跌到冰點了。

一方面是某些信託公司壞賬的全面暴露;

另外一方面當然離不開媒體的推波助瀾。


截至2019年6月底,信託行業管理總規模是22.53萬億,按照行業1.5%的壞賬率,總的壞賬規模是在3300億左右,這些壞賬到底花落誰家其實咱們普通投資人都不是很清楚。

信託項目一旦延期,管理人首先想到的方案是封鎖消息,跟融資方一起協商方案,安撫投資人,大概率的處置方案是,發行新項目置換掉,最忌諱的就是大肆宣傳,沒有充足的反面教材,投資人很難總結出規避問題項目的規律。


所有的投資人在打款時都自認為自己選的項目是最安全的,但是等項目延期的時候就傻眼,我舉幾個例子吧!

a、客戶,之前做過三個GM信託的項目,都如期兌付了,因此得出的投資結論就是,GM信託的項目都安全。

b、客戶,今年7月做了一個遵義的政信項目,原因是雖然該地違約很多,但該地是紅色高地,當地領導仕途上升空間大,不會允許當地輕易暴雷(完全無視眼下已經多次暴雷的情況)。

c、某些客戶只鍾情有實物抵押的政信項目,可是現實情況是違約的政信項目,主要原因是當地財政實力薄弱,而不是沒有抵押物。

.......


類似以上的案例還有很多,未來信託暴雷的事件還會有,多少主要取決於經濟大環境,也就是行業平均壞賬率,不會受到投資人左右,因為大部分投資人實際上沒有判斷力,起不到“淨化市場,淘汰不良”的作用。


原因如下:


1、信託項目週期長,普通投資人一年做一兩次、兩三次款,這樣的案例數量,根本無法總結出正確的挑選項目規律;


2、最真實的違約信託項目情況,絕大部分不會被公開,投資人沒有機會看到,行業內的人可能知道的多一點,不過這些人不是媒體,不是靠博眼球賺錢,沒有動力對這些負面消息大肆宣傳。


如何規避雷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是做不到,畢竟90%的信託都是安全的。

我們學其他技能,要想學會,首先得有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的態度,足球不進門,不能怪門小,投資也一樣,做了延期項目之後,情緒上肯定忍不住去抱怨推薦人,但是冷靜下來要從自身找問題,市場環境改變不了,行業從業者的素質也不可能短期提高,可以改變的只有自己。

不要寄希望於市場環境好轉,這個週期不確定,而且市場環境好了,更適合配置權益類資產,不是信託這種穩健性資產。


當房地產市場的紅利過去之後,未來可投資的產品中,穩定收益8%的信託項目會成為最優選擇,未來能做好信託的投資人,就可以跑贏大部分投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