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虹桥”,地名从何而来?

“虹桥”是一个在上海被广泛使用的名称,特别是城市的西南区域随处可见,以此命名的地名、机构与城市设施。如虹桥路、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商务区、虹桥枢纽等。很多小伙伴不禁要刨根问底,“虹桥”这个名字究竟从何而来呢?今天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名称溯源

历史上,上海境域有多处“虹桥”地名,但多已消失。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原上海县城内(老城厢)横跨肇嘉浜,并连接三牌楼和艾家弄的一座“虹桥”,现今大致在复兴东路三牌楼路望云路交叉口的位置。另外,虹口地区横跨虹口港的三座桥梁也依据它们距离黄浦江的位置分别被冠名“外虹桥”“中虹桥”“里虹桥”。这三座桥梁历经翻建现今仍存,分别位于东大名路、东长治路和汉阳路之上,但已较少还有人使用这些旧名。

1884年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中标注的虹桥艾家弄位置

1913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中标注的虹口三座虹桥位置

而今广泛使用的“虹桥”,究其源头,基本上都是闵行区的虹桥镇。

公元998年—1003年,在蒲汇塘北、东上澳塘西建有安国讲寺,寺基百余亩,寺宇十余进,与龙华寺、宁国寺遥遥相望,为江南名刹。公元1506年—1521年,蒲汇塘两岸、顾家弄(今虹梅路)两侧渐成集市,以跨蒲汇塘之桥梁“虹桥”命名。桥之得名,当地传说是“桥跨蒲汇塘,夏日雨雾,立桥头常见彩虹贯空,气象万千,以虹名桥。”

《上海县续志》(1913年—1918年纂修)卷一淞南水道图中标注的“虹桥市”

1918年,上海老地图中标注的虹桥镇及周边区域

1934年拍摄的虹桥

1915年,上海县全境图中标注的虹桥

1949年5月25日,虹桥地区解放。1950年6月设立虹桥乡人民政府。

1950年,虹桥乡行政区划图

虹桥地区行政区划,1951—2012年历13次变动,平均每5年一次。

1984年,虹桥乡行政区划图

2012年,虹桥镇行政区划图

集镇历史

虹桥地区有3个集镇:虹桥、小闸集镇和程家桥集镇,各相距约2公里,三个集镇均临河,分别是蒲汇塘和新泾港。两河均为上海重要水道。蒲汇塘为明清时期上海县城走松江府的主要水道。虹桥、小闸为其沿河之第三、第四个集镇(前为泗泾、七宝)。

1948年,虹桥集镇航拍影像

20世纪80年代,虹桥集镇及蒲汇塘

1948年,程家桥集镇航拍影像

20世纪50年代起,虹桥因为乡、公社、镇党政机关所在地,商业行业仍完整,成为全地区的商业中心。基本一业有一店,规模较大,即有百货店、布店、五金店、饭店、点心店、药店、日杂品店、茶馆等店。全镇(公社、乡)重要商品,如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以及所有农药、农肥、建材,都统于虹桥集镇出售。

1950年,虹桥集镇商铺分布示意图

融入都市

虹桥地区曾是上海传统蔬菜种植区,20世纪50年代起又成为上海重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发展以蔬菜生产为主的种植业和猪、禽蛋生产为主的养殖业。70年代,又发展乡村工业,80年代发展仓储业,90年代发展“楼宇经济”。

20世纪80年代虹桥大队虹桥生产队蔬菜生产

20世纪90年代,虹桥集镇农贸市场

虹桥镇在上海市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镇,与之类似的还有曾经的法华、徐家汇、静安寺地区,它们在历史变迁过程中,都是地接市区,城乡接合,进而发展为闹市。

1992年前后的中山西路宜山路北望,图中还可见一些属于虹二、虹三以及小闸的宅基民房

图片摄影:陆杰

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