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容易!成都金堂援藏干部高反,时常无法入眠……

生命是短暂的

人生的厚度才是生命的价值

在乎生命长度的人在这里是弱者

在乎生命厚度的人在这里才是强者

曾经为世间绚丽多姿的生命心生感慨

庸庸碌碌的吃饭睡觉是活着

平平凡凡的尽职工作是生活

轰轰烈烈的燃烧岁月才是生命

援藏是激活生命的方式

——《激活生命》


以上是一首献给援藏者的诗歌节选。

在大多数人选择舒适安逸、离家近的工作时,有这样一批人,怀着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走上高原,为高原留下援藏者的足迹。

彭华兵便是成都市金堂县派驻理塘的一名援藏干部。

他援藏前任金龙镇党政办主任,现任金堂县援藏指挥部临时党支部委员、金堂县驻村工作队负责人、理塘县奔戈乡党政办主任、奔戈乡阿超村驻村队员。“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到藏区脱贫攻坚第一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肩负的既是县委、县政府助力理塘全县脱贫‘摘帽’的神圣职责,更是2020年全国全面脱贫的国家承诺和国家使命,也是一名援藏干部牵手理塘、情系高原的不变初心和使命。”彭华兵谈起一年多来的援藏工作,感悟颇深。

缺氧不缺精神 艰苦不怕吃苦


“一开始,我对理塘的情况并不是特别了解。等真正到了理塘,面对特殊的高原环境,特别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只有平原地区40%含氧量的生存环境,我开始出现高原反应,常常是深夜也无法入睡。”

彭华兵告诉记者,没有多少适应时间,他和同事们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驻村后,由于语言不通,在单独与藏族老乡交流时彭华兵基本只能靠比划,但彭华兵没有退缩,通过短短一个星期深入扎实的走访,他很快就掌握了阿超村的第一手脱贫资料:这个村海拔4300米以上,村委会距乡政府35公里,水不达标、路不通、没有产业、没有网络信号、手机只能当照相机用;脱贫的村册、户袋要从头开始弄,群众就业培训要开展、集体经济要发展……事情是一件接着一件,每次走访完回到驻地,彭华兵经常是连夜整理收集的材料,思考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脱贫举措。“总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还不够多,时间还不够用,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

面对现实的困难和群众的期待,彭华兵暗暗下定决心:来了,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干出个样子来,干出金堂干部的精、气、神;要当主人、不当客人,要当使者、不当过客,要比担当、不比享受;只能争光、绝不能丢脸,只能向前、绝不能后退。这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出征誓言,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党旗下高举拳头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手牵手 我们心连心

在帮扶工作中,彭华兵始终坚持“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去抓,全程参与了阿超村48个脱贫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去年12月,阿超村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超市,其实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个小卖部,但确实是从无到有,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还辐射到了邻近的雅江县两个村近千人。”彭华兵告诉记者,开业当天,来购物的群众挤满了整个超市,连雅江县的群众都专门骑摩托车,跑二三十公里来买东西。虽然不会说汉语,但村上的群众看到我们驻村干部都竖起了大拇指,连连说着“卡卓,卡卓”(谢谢,谢谢)。

今年3月,彭华兵和同事帮助阿超村成立了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阿超村第一个集体产业。“就在上个月,我们村卖了24头牦牛,全村群众一共分红18万元,实现了阿超村集体经济‘从建立到发展’‘从发展到分红’两个零的突破。”彭华兵自豪地对记者说,当看到群众一边数着钱,一边用生硬的汉话说“共产党好、共产党好”的时候,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暖流来自家乡 牵挂激荡人心

目前,金堂县在理塘的援藏干部共有60名,分别在理塘县7个县级部门、2所医院、1所学校、5个乡镇、17个国家级贫困村开展不同形式的对口帮扶工作。“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情况下,我们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关心,精诚协作、逆境而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援藏精神,努力书写了金堂援藏干部助力理塘脱贫攻坚的最美篇章。”彭华兵激动地说,援藏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带着初心去、带着使命干;只要把心扎进去了,一切都不是问题。

“接下来的援藏工作将更加艰巨,事关理塘全县脱贫‘摘帽’。我受目前在藏区的60名援藏干部委托,郑重承诺,我们将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支援理塘工作的一切部署,政治上清醒、行动上坚定,用信念和行动坚守世界高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组织重托、把心扎在理塘,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在理塘脱贫攻坚第一线再立新功!请大家放心,风雪援藏路上,我们使命必达!”

文图/ 何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