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打造质量安全强县 驱动“两叶一米”发展双引擎

记者 尹丽子 通讯员 马妍

11月1日至3日,由农业农村部举办的第二届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农产品经销企业对接活动在江苏徐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上公布了获得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名单,鹤峰县榜上有名。

打造“全域有机” 农产品质量安全翻开新篇章

“自从安装了摄像头,我的有机茶基地就等于放在了我的眼皮子底下,不管在哪里,只要打开电脑就能清楚地看到茶园里的动静,坐在家里就可以看到有没有人乱打农药乱施肥,完全保障了我的有机茶的质量安全。”鹤峰县骑龙茶业有限公司经理郭国告诉记者。

为了让消费者喝到一杯放心茶,骑龙茶业有限公司在有机茶转换基地安装了30余个“电子眼”。这些“电子眼”对准茶园的各个旮旮旯旯,将茶园的一切动态清晰的记录下来,从源头上加强控管力度,杜绝农残,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近年来,为提升茶叶品质,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鹤峰县委、县政府科学绘制全县有机茶发展蓝图,明确提出“建成中国有机茶第一县,努力打造百亿茶产业”的奋斗目标,每年统筹安排4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无偿支持茶企建立有机茶基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命运与共”的企农联结关系日益紧密。

“全域有机”由点到面,遍地开花,据悉,201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9.5万亩,通过有机认证和转换认证的茶园达8.5万余亩,其中达到欧盟有机标准的近万亩,到2021年,全县有机茶认证面积将超过10万亩。

深山“绿叶”变“金叶”

“都是山上打的,是无污染自然生长的,在家里自己打点箬叶也比较轻松,不是很累,我们每年打箬叶收入有6万左右。”在五里乡的发林箬叶有限公司,拿着刚卖箬叶得到的5000多元钱,63岁的郑国其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由于他和妻子年纪较大,上山采摘箬叶成为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箬叶别名辽叶、棕箬,是寻常百姓家包粽子的主要原料,在鹤峰的深山里随处可见。据统计,全国80%左右的箬叶来自鹤峰,而五里乡箬叶产量占据该县70%以上的份额,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箬叶第一乡”。大山里随处可见的普通“绿叶”一跃成为绿色、有机、无污染的“抢手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我们一年收购的箬叶达到了1000吨左右,农民的收入达到2000余万元,营业收入达到了2200万元。”鹤峰县发林箬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发林告诉记者。

据悉,鹤峰县五里乡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箬叶集中产区,销售市场覆盖全国31个省市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可采摘面积近15万亩,年产值已达5000多万元,全乡共有大小箬叶经销加工商20多家,其中能够规模经营的有4家,小小箬叶成为了山里人脱贫奔小康的“金叶”。

稻花田里种“仙米” 绿色有机美名扬

“这个葛仙米需要原生态的生长环境,不打农药质量才会好,产量才会上去”走马镇周家峪村的葛仙米种植户陈德明如是说。

葛仙米不是米,而是一种淡水野生藻类植物,鹤峰走马镇葛仙米产量高、质量好,因此葛仙米成为当地著名特产,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因该镇无“三废”排放和空气污染,地表水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天然无公害,生产的葛仙米属纯天然食品,因其味极鲜,属宴席上的珍馐,故被美称为“珍珠菜”。

“今年产量有8000多斤,通过加工以后,销售额将达到800多万元”湖北亿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贤章高兴的告诉记者。

近年来,鹤峰县农业农村局在走马镇千金村建立了葛仙米试验示范基地,试验规模100亩,强化水肥管理,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在官仓村、汪家堡村、千金村成立了湖北省农业科技“五个一”示范基地,示范规模1500亩,示范内容为推广有机肥,开展病虫害生物防治。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鹤峰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抓手,着力构筑监管、检测、执法三大体系,建设农业投入品、质量追溯、诚信管理、农产品推介四大平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普及、标准化生产、面源污染防治、高毒农药清零和地力提升五大行动,形成了齐抓共管工作局面,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