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三年級現象”,成績下滑,應該怎麼辦?

文|童教雷鳴

三年級現象是現象是什麼?

鄰居家孩子今年三年級了,孩子考試期末拿了個80分回來。孩子父親找我聊天說到,以前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基本上99、100,現在卻考了個80分回來,是不是哪裡不對啊?

我告訴他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三年級現象”,一二年級的孩子,大家水平似乎都差不多,不是100就是99,幾乎都在90分以上,家長看不出什麼差別來。但是,一到三年級,就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為什麼會出現三年級現象?

三年級現象,很多教育界的老師也在分析這個問題。

有人說是“超前教育”引起的,提前教拼音、教漢字、教數學等,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感,不喜歡學習。也有人說,是課程編排的不好。一二年級內容簡單,沒有多大的技術含量,哪個孩子稍微用點心就能學好;三年級的題目思維難度加深,是需要深度思考才能解決問題的,但是孩子似乎不大會。這樣的課程編排,必然會出現學習的兩極分化。還有人認為,是“身心轉折期”造成。孩子三年級是一個過渡時期,是孩子們要過的一個坎,會存在思維的衝突、心理的衝突。思維上是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轉化,心理上是依賴與獨立心理的轉化,轉化過程中的衝突,無法調整好。

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理由,都不是三年級現象的根本原因。

第一,超前教育、超前學習,不是影響孩子三年級學習變差的根本原因。

教孩子拼音、漢字、數學在本質上不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心理厭倦感主要原因,不是孩子不喜歡學習的根本理由。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學習什麼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與老師、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情緒交流、情感溝通。孩子喜歡家長,願意跟家長一起學習,再難的內容孩子都願意去克服;但是孩子不願意跟父母一起學習,再簡單的內容孩子也不願意去做。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沒有把孩子的學習習慣培養起來,即使學習最簡單的內容孩子也不會用心的去學習的。所以,很多孩子學習成績變差,更多的原因是習慣的問題造成,沒辦法安心地去學習,也沒有辦法負責地去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第二,課程編排沒有什麼不好,反而是非常適合孩子。

一二年級思維簡單,以直接的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只能學習簡單的內容,還在這個階段強調深度的邏輯思考,抽象思維能力的訓練,簡直就是瞎胡鬧。三四年級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逐漸起來,正好適應孩子們的思維發展的,這可以說是非常科學的一種安排。

那為什麼孩子們在課程思維設置合理的情況,還是在三年級的時候出現成績變差呢?從這個思維發展階段來看,存在有部分孩子的思維發展相對滯後,沒有得到良好的訓練造成的,另外也有一部分孩子提前入學,思維能力沒辦法跟上學習的深度和難度。

第三,所謂的“身心轉折期”也同樣是一種假想的思維分析而已。

三年級的孩子確實存在思維轉換的情況,但他們都會接受家長、成人的意見,同時也在嘗試進行個人的思考,正好是一種平衡發展,所謂的衝突反而是孩子們成長的機會,沒有這個衝突,孩子的成長反而會受到阻礙。

排除“超前教育”、“課程編排”、“身心轉折期”這些原因,我們滲透到孩子學習的根本上來,

最終還是落在學習的習慣、學習情緒的控制上來,其中學習的情緒控制尤為重要。

我在帶孩子的時候,發現了即使孩子是一年級,他們的學習情緒控制能力就已經在強烈的影響著孩子們的學習情況。

大家聽說過平時母慈子孝,做作業時雞飛狗跳,甚至有家長因孩子作業問題氣得進了醫院。這些問題的核心,並不是孩子不知道如何做,而是我們在面對孩子不會做的時候情緒控制的能力,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積極學習的狀態。

只要家長和孩子有了良好的情緒控制,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能平心靜氣地講,耐心地引導,孩子就一樣能夠得到正確的情緒引導方法,孩子也能平心靜氣地學習。

孩子不會做的題目,我們家長因為心浮氣躁的原因,沒有發現孩子思維的特徵。在題目中間的思維過程,我們家長可能非常快速地就跳過去了,但是孩子不知道這個思維過程有幾個細微的步驟,聽我們講的跳躍式的步驟就像是在聽天書一樣,自然無法理解和明白。孩子不僅題目沒有學會,反而跟著父母學會了暴躁的情緒表達方式。

沒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孩子是無法靜下心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這完全是一環扣一環的。情緒控制能力強,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才能學好所學的內容,才有可能在考試的時候取得優異的成績。

所以,我們要以情緒控制能力為核心,對孩子進行針對性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在學習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三年級的孩子應該如何引導

為了避免“一二年級差別不大,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對孩子的引導是我們家長和老師要特別重視的一件事情。

第一,進行情緒的覺察引導訓練。

在我看來,這個學問是我們所有學問當中最重要的學問,是我們德育內容的核心關鍵。《大學》裡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學問之道就是在明明德上面,明德的教育就是我們今天要做的德育工作的核心。

這個學問為什麼與情緒有關呢?主要還是因為情緒發生的位置在心上,心的位置就是心窩、心口、心門、心頭。當我們提起這些地方的時候,我們大部分人都會用手摸一摸我們的胸口。是的,胸口中央凹下去的地方就是心窩,就是心的窩,心居住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在中醫叫“膻中穴”,《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有記載“膻中者,喜樂出焉”。

至此,我們可以知道心的位置,就是膻中穴的位置,它的作用就是喜怒哀樂等情緒發出的地方。

瞭解到情緒的位置,我們還要學會去覺察我們自己的情緒感受。在《道德經》中“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我們沒有情緒來的時候,就要觀察我們的內心,體會心頭上那股沒有感覺的感覺有什麼微妙的感受;我們有情緒的時候,就要觀察我們的內心,體會心頭上那股情緒動盪時的感覺,體會它們有什麼大概的樣貌。

我們在體會各種情緒感覺的過程中,不要去給這種感覺定義為喜,也不要給那種感覺定義為怒。我們只需要像觀察一個外在物品一樣去觀察內心感覺的物理屬性,似乎它也是一個物品一樣。看看這個物品是冷是熱,是溫是涼,是急是緩,是快是慢,是大是小,是多是少,是寬是窄,是輕是重,……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勿忘勿助”,不去忘記它、消滅它,也不去助長它,就是與它處於一種和平共處的感覺。

覺察我們的情緒的真實樣貌,就是明明德的核心過程。這一步練習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能做到很好的情緒管控能力。我帶著孩子們去覺察練習一段時間,也感受到他們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提升的非常快,這是一種真正與孩子交心的辦法。認識自己,從認識內心開始。

第二,針對學科進行適宜的引導和訓練。

在這裡我們提一下語文與數學的學習方法,希望對各位家長和老師有所幫助。

語文的核心是閱讀與寫作。閱讀就是多看書,看完書後還需要孩子將書中的內容說出來,

這種說不是為了考核孩子的正確率來設置的,而是引導孩子說話表達的說,想到什麼說什麼的引導,引導孩子說自己就行。通過閱讀和說的練習,孩子的思維能力成長會非常快速的,三個月、半年的變化都是會非常大的,這就是需要家長堅持做簡單的訓練。

語文當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寫作的訓練。針對於寫作,我們提倡寫自己的思維來寫。就是什麼東西都圍繞自己寫,不要去編排什麼不熟悉的內容,就是要想到什麼寫什麼,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寫和說的訓練很相似的,就是要讓孩子的思維一直不斷地去動,讓孩子們體會在動作中思考的思維運動過程。這個過程,我們讓孩子做到像呼吸一樣自然寫作。上個學期在一位老師帶的三年級班裡做了這個訓練,以前一節課最多寫2、3行的孩子,15分鐘的時間裡就寫了7、8行的內容出來。通過寫這種簡單的方式,把孩子的思維完全打開,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結束語

三年級現象不算啥,發生這種情況了,正是家長調整教育孩子方法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抓住核心關鍵,控制情緒能力的訓練,引導孩子認識自己、認識內心情緒的感覺。有了這個作為強大的核心基礎後,訓練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做什麼孩子都能真正做到“用心”。

當孩子情緒控制好後,再引導孩子多閱讀、多寫作、多畫圖、多講述,用各種各樣的動作來帶動孩子進行思考。通過不同形式的動作,激發孩子的思考,孩子的思維能力就能快速訓練起來,適應三四年級以後的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學習就變得簡單了。

孩子不會思維,我們就教孩子思維的方法,讓他們動起來,在動作中思考,在動作中成長!

@童教雷鳴,專注於6-16歲孩子的潛能開發和學習能力提升,科學分析教育問題,做簡單的事,堅持做,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