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出任北大文學院長時的胡適)
從前有一位大哲學家(宋真宗——編者)做了一篇《讀書樂》,說到讀書的好處,他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意思就是說,讀了書可以做大官,獲厚祿,可以不至於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輕的漂亮太太(臺下鬨笑)。諸位聽了笑起來,足見諸位對於這位哲學家所說的話不十分滿意,現在我就講所以要讀書的別的原因。
為什麼要讀書?有三點可以講:
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知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並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
我一踏進青年會的大門,就看見許多關於讀書的標語。為什麼讀書大概諸位看了這些標語就都已知道了,現在我就把以上三點更詳細地說一說。
一、繼承併發揚人類的知識遺產
第一,因為書是代表人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知識的遺產,我們接受了這遺產,以此為基礎,可以繼續發揚光大,更在這基礎之上,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知識。人類之所以與別的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文字,可以把知識傳給別人,又傳至後人,再加以印刷術的發明,許多書報便印了出來。
人的腦很大,與猴不同,人能造出語言,後來更進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貢獻就是能累積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使後人可以節省很多腦力。非洲野蠻人在山野中遇見鹿,他們就畫了一個人和一隻鹿以代信,給後面的人叫他們勿追。但是把知識和經驗遺給兒孫有什麼用處呢?這是有用處的,因為這是前人很好的教訓。
現在學校裡各種教科書,如物理、化學、歷史等等,都是根據幾千年來進步的知識編纂成書的,一年、兩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學,中學,而至大學畢業,這十六年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得來的知識學問和經驗,所謂進化,就是叫人節省勞力。
蜜蜂雖能築巢,能發明,但傳下來就只有這一點知識,沒有繼續去改革改良,以應付環境,沒有做格外進一步的工作。人呢,達不到目的,就再去求進步,而以前人的知識學問和經驗作參考。如果每樣東西,要個個人從頭學起,而不去利用過去的知識,那不是太麻煩了嗎?所以人有了這知識的遺產,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業,就可以縮短工作,使有餘力做別的事。
二,為讀書而讀書
第二點稍複雜,就是為讀書而讀書,為求過去的知識而讀書。不錯,知識可以從書本中得來,但讀書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讀書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好比戴了眼鏡,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遠的可以變近,所以讀書要戴眼鏡。
(胡適)
讀書,學問不能進去,讀書沒有門徑,學問也不能進去。曾子固說過:“經而已不足以致經”,所以他對於《本草綱目》、內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於經才可以明白一些,所謂“致已知而後讀”,讀書無非擴充知識而已。
我十二歲時,各種小說都看得懂,到了三十年以後,再回頭看,很多不懂。講到詩經,從前以為講的是男女愛情、文王后妃一類的事,從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鏡去看,現在換了一副眼鏡,覺得完全不同。現在才知道詩經和民間歌謠很有關係。
對於民間歌謠的研究,近來很有進步,北平有歌謠週刊,歌謠叢書,關於各地歌謠收羅很廣。我們如果能把歌謠的文章,社會學,人類學,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幼稚時代的環境和生活很有趣味,例如詩經裡有一段說:“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在從前眼光看來,覺得完全講不通,現在才知道當時野蠻人社會有一種風俗,就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要打野獸送到女家,若不收,便是不答應。
還有詩經裡“窈窕淑女”一節,從比較民族學眼光看來,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社會的人,吃飯時可以打鼓彈琴,絲毫沒有受禮教的束縛。
再從文法方面來觀察,像詩經裡“之子于歸”、“黃鳥于飛”、“鳳凰于飛”的“於”字,此外,詩經裡又有幾百個“維”字,這些都是有作用無意義的虛字,但以前的人卻從未注意及此。所以書是越看越有意義,書越多讀越能讀書。
再說在《墨子》一書裡,差不多各種學問都有,像光學、力學、邏輯、算學、幾何學上的圓和平行線,以及經濟學上的購買力和貨幣,幾乎什麼都講到了,但你要懂得光學,才能懂得墨子所說的光,你要懂得各種知識,才能懂得墨子。
總之,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更可以讀書。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讀書,怕書難讀。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把它們作為我們的奴隸或嚮導。我們要打倒難讀,這才是我們的“讀書樂”,若是我們有了基礎的科學知識,那麼,我們在讀書時便能左右逢源。
我再說一遍,讀書的目的在於讀書,要讀書越多才可以讀書越多。
三、幫助解決困難
第三點,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供給思想材料,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
(胡適)
思想可分作五步,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問。吃飯拉屎不用想,但逢著三叉路口,十字街頭那樣的環境,就發生困難了。走東或是走西,這樣做或是那樣做,困難很多。病有各樣的病,發燒,頭痛,多得很。
第二步要把問題弄清,困難弄清。
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決。讀書就是出主意,暗示,但主意很多,於是又逢著困難。主意多少要看學問多少。都採用也不行。
第四步就是要選擇一個假定的解決方法。要想到這一個方法能不能解決,若不能,那麼,就換了一個,若能就行了。這好比開鎖,這一個鑰匙開不出就換了一個,假定是可以開的,那麼,問題就解決了。
第五步就是試驗。凡是有條理的思想都要經過這五步,或是逃不了這五個階段。科學家要解決問題,偵探要偵探案件,多經過這五步。第三步主意或暗示很多,若無主意,便無辦法,沒有主意,便不知道怎樣辦,這是因為知識不夠,學力不足,經驗不豐富,從來沒有想到,所以到要解決問題時便沒有材料。
讀書是過去知識學問經驗的記錄,而知識學問經驗就是要用在這時候,所謂養軍千日,用兵一朝。否則,學問一些都沒有,遇到困難就要糊塗起來。
例如達爾文把生物變遷現象研究了幾十年,卻想不出什麼原則去解決,後來無意中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是按照幾何學級數一倍一倍地增加,糧食是按照數學級數增加,達爾文研究了這原則,忽然觸機,就把這原則應用到生物學上去,創了物競天擇的學說。
譬如一條魚可以產生二百萬魚子,這樣,太平洋應該佔滿了,然而大魚要吃小魚,更大的魚要吃大魚,所以生物要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但按照經濟學原則,達爾文主義是很沒有條理的,而我們讀書就是要解決這個困難。
又譬如從前的人以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後來天文學家哥白尼卻主張太陽是世界的中心,繞著地球而行。據羅素說,哥白尼所以這樣的解說,是因為希臘人已經講過這句話,哥白尼想到了這句話可以解決這問題,便採用了。假使希臘沒有這句話,在六十幾年之後恐怕沒有人敢說這句話吧。
(本文為1930年11月下旬胡適在上海青年會的演講,文稿經胡適校正,原載1930年12月至1931年2月《現代學生》第1卷第3、5期,本文有刪減)
選摘自《人生有何意義》胡適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