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为什么独独鲁肃没战绩?

用户65016386783


很简单,鲁肃身份就跟前三位不一样。前三位主要是军事家,而鲁肃主要是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可以说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奇人。这位奇人对时代的敏锐,以及对历史的看法可谓神奇二字。

首先,鲁肃早在八年前投奔刚出道的孙权时,就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所以“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最终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按照之前的历史经验,无论是秦末楚汉乱世还是王莽更始之乱世,时间都不过二十年,而从黄巾之乱到曹操打败袁绍刚好二十年过去,局势也已相当明朗,大部分人都认为曹操集团将很快重新统一全国,开始另一个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大一统政治循环。这也就是蔡瑁蒯越张昭秦松等人主张降曹的原因,这不能怪他们骨头软,实在是时代局限性导致他们认定这才是历史大趋势,换作谁都会这么做,非常正常的选择。

但鲁肃就是个不正常的奇人,他以敏锐的政治触觉认识到当今天下的政治与经济组织的整个制度正在趋向崩溃,在没有找到新的统治手段、并到达新的社会环境之前,天下将重新回到四百年前的战国长期分裂局面(同时期罗马帝国也在遭遇同样困境,中西历史惊人相似)。所以鲁肃认为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能很快被打败,当然,北方历经劫乱,曹操虽以其才具屯田养民,收揽士族重建了北方,但重建的结果,尚不足以恢复到对南方拥有足够的优势,所以东吴现在要做到的,应该是鼎足江东,进而全据长江,建立帝业,并做好长期割据的准备。

刘备与曹操有深仇大恨,所以刘备集团必须抗曹,可孙权集团情形不一样,他们其实并不一定非要抗曹,首先,孙曹两族多有联姻,其次,张昭张纮等人与曹操手下士大夫也多有交情,孙氏如果选择与曹操合作,成为类似东汉初年窦融那样的新帝国合伙人,也是不错的选择;事实上,曹操南征以后,益州的刘璋就三次派出使团与曹操结好,显然已经在打算走这条路了。但鲁肃等人奇就奇在一举认定此路不通,就是要走割据江南称帝之路,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所以我说鲁肃实乃中国史上第一大奇人,真正改变历史方向奠定三国鼎立的大奇人。

所以九年后,鲁肃病逝,孙权亲自为其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后来孙权虽然对鲁肃借荆州一事还是有点微词,但仍认为鲁肃是东吴政权建立过程中的大功臣;所以在他称帝登坛祭天时,对公卿们大加赞誉鲁肃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且其计策决策,远出苏秦张仪之上!”

而鲁肃最厉害的,还不是明事势,而是抓时机,早在刘表刚死的时候,鲁肃就对孙权说:

"夫荆楚与国邻接,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素不和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操有隙,寄寓于荆州,刘表却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今刘表新亡,肃请奉命往江夏吊丧,因说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备若喜而从命,则大事可定矣。今不速往,恐为曹操所先。"

孙权与刘表两家有三世仇怨,鲁肃竟自请吊刘表之丧,这份政治胆魄果然非凡,孙权壮而许之,鲁肃于是带着十几个随从坐船溯江而来,行至半路听说曹军已大举南下,刘琮不战而降,刘备正在逃命,似乎没希望了;但鲁肃毫不退缩,竟然冒着兵荒马乱,昼夜兼程赶到长坂坡,正好碰到曹操虎豹骑在大杀四方,鲁肃毫不畏惧,带几个人一路厮杀一路寻找,终于和刘备汇合,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这才是干大事儿的人哪!


千古名将英雄梦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述成一个老实人鲁子敬,常常被诸葛孔明戏耍捉弄。而在真正历史上,鲁肃的确也是没有战绩,可如果论功劳论重要性,却可排在东吴诸臣第一位。

这个老实人实际并不老实!

“败家子”鲁子敬

鲁肃出生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为他留下了万贯家财,但鲁肃从来不事生产,是个有名的“败家子”(可这家产就是败不光,羡慕ing)。

天天和英雄豪杰们吃喝玩乐,卖田地赈济穷人(实际很有眼光,乱世将至土地将不值钱),非常得乡里人的欢心。

鲁肃的“败家”远近闻名,逐渐传到了时任居巢长的周瑜耳中,于是一天周瑜带着数百人到鲁肃这边打秋风,啊呸,应该是求赞助。当时鲁肃有两个粮仓,每个有粮食三千斛米(核现在大概有40万斤),随手指着一个,拿走拿走!

周公瑾当时就惊呆了,土豪啊~我们做朋友吧。于是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隆中对”鲁子敬

此后,中原的诸侯混战蔓延到鲁肃的家乡,鲁肃先是投奔袁术,发现不是可以辅佐的人,于是便离开。后来好友刘晔写信告诉他乱世将起,赶紧接上母亲,你附近巢湖的地方有郑宝,佣兵万人可以投奔。

鲁肃采纳刘晔的建议,回家接母亲,结果好友周瑜提前了一步将鲁母接到了吴郡。鲁肃只得到吴郡见周瑜,周瑜借机却说鲁肃,并将其举荐给孙权。

孙权听说周瑜给自己举荐了大才,非常高兴,马上设宴款待了鲁肃,席间两人相谈甚欢。但在宾客散尽后,孙权又悄悄把鲁肃请了回来,说:“大汉要完了,我刚继承了父兄的遗产,想干一番大事,你说应该怎么做?”

鲁肃为孙权分析局势,认为曹操就像当年的项羽一样,势力太大,汉室肯定是完了,曹操一下只也是除不掉的,你只有依靠江东和曹操鼎足而立。先保持低调,观察局势变化,偷偷的消灭黄祖,进而占领刘表的荆州,等把长江以南都占下来了。之后,老大你就可以直接称帝,准备争夺天下了。

孙权听完倒吸一口凉气,我靠,这人胆子真大啊,忙说我只是想匡扶汉室而已,你说的这个我可办不到。实际,孙权心里估计是乐开了花,此后对鲁肃的建议越发重视。

虽然有张昭认为鲁肃这人过于狂妄,不能重用,但是孙权依然不停赏赐他,很快鲁肃的财富又和以前一样的,之前的投资终于赚回来了。

都督鲁子敬

此后,孙权按照鲁肃的战略,先是斩杀黄祖占领江夏,之后准备进攻荆州。但此时传来刘表的死讯。


鲁肃对孙权说荆州是我们建立帝业的基础,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又向来不和,下面的人也分成两派。加上刘备是枭雄,素来和曹操为帝,但是刘表嫉妒他的才能不敢重用。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们能一条心,那我们就要和他们结成盟友。如果不是一条心,就要联合刘备,让他安抚刘表的旧部,一起对抗曹操。现在曹操一定也有企图,我们必须赶在他前面。

孙权于是让鲁肃以吊唁刘表的名义出使荆州,但是刚到夏口,刘琮就投降了。鲁肃并没有回去和孙权商量再做决定,而是当机立断的直接去见刘备,约定联合抗曹。于是刘备率军进驻夏口,同时派诸葛亮随鲁肃会柴桑见孙权。

鲁肃回来后,当时大臣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只有他偷偷对孙权说:“我看他们的讨论的,都是害你的,不能和他们商量。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还能当个小官,然后慢慢升到州郡长官。您投降了曹操,会有怎么样的下场?”并建议孙权召回周瑜。

于是孙权召回周瑜,命他主持战事,同时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出谋划策,最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战后,孙权率领诸位将领亲自迎接鲁肃,并说:“子敬啊,我亲自持鞍下马迎接你,够意思了吧!”鲁肃说:“不够!”等到坐下后,鲁肃举着鞭子说:“等到您威加四海,统一九州,成就帝业的时候,安车软座的来迎接我,这样才行!”

之后,鲁肃又劝说孙权借土地给刘备,让刘备可以统领整个荆州,方便一起对抗曹操。

不久之后,周瑜病重,亲自写信给孙权,认为现在时局混乱,必须要良将镇守,请求让鲁肃接替自己的职务。于是孙权采纳建议,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的位置,并将周瑜的私属部队四千人和封邑全部归入鲁肃名下。鲁肃上任后,恩威并施,顺利完成交接,并将军队扩展到一万人。

成为东吴第二任都督。

另外鲁肃之后曾随孙权攻破皖城,实际也算是有战绩的。

单刀赴会鲁子敬

关羽和鲁肃的势力之间犬牙交错,经常有摩擦,但是鲁肃任内始终顾全大局,保持克制,安抚双方。

之后,刘备夺取益州,孙权向刘备索要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肯。孙权便派吕蒙夺取,长沙、桂阳二郡望风而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不降。

于是刘备率兵五万,与关羽三万兵马,想要夺回二郡。孙权也带兵进驻陆口,而鲁肃带率兵一万与关羽对峙。

鲁肃为顾大局,邀请关羽双方将领只带单刀相会,希望能解决纷争。可是单刀会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但就在此时,曹操兵犯汉中,刘备怕益州有失,只能迅速与东吴议和,约定以湘水为界,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

英年早逝

公元217年,年仅46岁的鲁肃病逝,孙权亲自为他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

鲁肃虽然看似在四大都督中,战绩最少,但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鲁子敬作为东吴战略的总设计师,提出荆州攻略,主导了赤壁之战的发生并获得胜利,又极力维护孙刘之间的同盟,建立鼎足而立的态势。

在东吴之中的地位,就如同张良对于西汉,同样没有任何实际战绩,但是仍然不妨碍其被列入武庙十哲之首。


潘不安讲究史


这个奇特现象,恰应了一句《孙子兵法》里的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放在鲁肃身上,这也足以评价他一生的卓越才华。

在东吴集团的发展壮大历史上,看上去“没战绩”的鲁肃,也正是凭借着其独家的军事眼光与缜密的规划能力,亲手为东吴设计了一条崛起之路,并最终成就了三足鼎立的大格局。这份独家贡献,

不但在他身后继任大都督的吕蒙陆逊比不了,即使是有着“羽扇纶巾”优雅风姿的周瑜,同样也要叫声佩服。

▲本文配图来自《新三国》

鲁肃的贡献有多大?他的老朋友周瑜就很有发言权,当年周瑜在居巢打拼时,穷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听说鲁肃家有粮食,就硬着头皮来借,却出乎意料的顺利。鲁肃直接大手一挥,把家里的三千石粮食爽快赠给了周瑜,也从此开始了两位军事家一生的友谊。

就以这份知人识人的睿智说,就可见不俗。

后来经过周瑜强推,鲁肃得以投到孙权的门下,在当时的东吴团队里,比起周瑜张昭等人,他属于绝对的新丁,却是迅速后来居上,成了孙权身边离不开的谋士。如此风光,也正因为他同样睿智的眼光。当时的孙权,说是一方诸侯,其实地盘还小的可怜。就连他治下的好些名门士大夫,都对他持观望态度,未来该怎么走,孙权自己都不知道,张昭等人也说不清楚,但唯独鲁肃一句话,就叫他拨云见日:汉朝不可复兴,曹操也无法立即除掉,唯有稳固江东后占领荆州,才有希望建立汉高祖一样的功业。

可以说,虽然孙家盘踞江东已经三代,但只有从鲁肃这句话开始,这个未来“三足鼎立”中一极的政权,才真正找到了努力方向。而且比比同样给刘备做出“隆中对”谋划的诸葛亮就知道,鲁肃这一番谋划,就是东吴自己的“隆中对”,虽然在“汉室能不能复兴”这个大问题上,鲁肃与诸葛亮看法相左,但是天下格局的走向,却是英雄所见略同。

也正是因为这不谋而合的追求主张,鲁肃在江东集团内部,成了间接的“孙刘联盟”主张者。著名的赤壁之战前,也正是鲁肃两边说合,最终促成了联合抗曹的局面。虽然三国题材的小说,把这个功劳安排在诸葛亮身上,但《三国志》却为鲁肃说了公道话: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

只以这句话说,鲁肃在东吴集团的位置,都是独一无二。甚至放在当时天下,他也是数一数二的顶级谋略家。野史上对他“忠厚长者”的描述,其实是低估了他强大的谋划能力。

而且千万别以为,长期在周瑜身边做参谋长的鲁肃,是个弱不禁风的文弱书生。鲁肃此人文武双全,练得一身精湛武艺,带兵治军更是一把好手。以孙权的话说“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标准的铁腕统帅类型。著名的岳阳楼,就是鲁肃当年的阅兵台。他虽然不曾作为统帅指挥过重大战役,却亲手为东吴打造出精锐军队。

当然,说到鲁肃“没战绩”的问题,也因为他一个重要的立场:孙刘联盟。在他继任大都督的那些年里,是孙权与刘备两家的关系蜜月期,而在处理荆州的归属问题上,也正是鲁肃灵活的手腕,才使得双方能够多次搁置争议。特别是公元215年,当孙权与刘备为了争夺长沙三郡剑拔弩张时,正是鲁肃不顾个人安危,在会谈里怒斥关羽,终于令关羽心悦诚服低头,把长沙三郡乖乖交给了东吴。这一英雄时刻,被罗贯中先生妙笔一挥,反而变成了关羽单刀赴会的英雄时刻。

所以说,在东吴草创时期,鲁肃不但为东吴规划了发展路线,更以灵活外交思维,为东吴赢得了和平发展环境。后来孙权能够夺回荆州,其实就是鲁肃的苦心经营打底。可笑的是,后来孙权喝饱就忘挖井人,在鲁肃去世后吐槽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如此错误见识的孙权,晚年沦为那般昏庸,真心不奇怪。

但鲁肃,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战略家,忠心耿耿的谋臣。借着这个问答,正可表达对他的敬意。身边有一个鲁肃这样的朋友,一个忠厚且干练睿智的好友,都是值得珍惜的事情。


我们爱历史


看到这个问题,萝卜不得不为我最喜欢的战略大师,鲁肃正名!!

东吴的四大都督,鲁肃没战绩,要分怎么看。如果单凭指挥作战的话,鲁肃战绩确实少,但是战绩分战斗和功绩,鲁肃属于战斗经验少,但是功绩绝壁不低的大都督。

说鲁肃没有战绩的,那是因为你不了解鲁肃这个人。鲁肃是东吴乃至整个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几个战略大师之一。东吴的大都督,有高超战略眼光的,只有鲁肃和周瑜。

先说周瑜,放弃演义中的周瑜吧,和正史相差太大。很少有人知道周瑜是个战略大家,周瑜跟孙权提出了攻占两川联合马超围攻曹操的方案,也就是著名的二分天下论。

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得了重病,计划还未实施就病逝了,年36岁。周瑜死后,计划就搁浅了。假如周瑜未死,那么攻占西川的是刘备还是孙权就不知道了。

再说鲁肃,鲁肃的功绩绝对不亚于周瑜。

江东,也就是以孙权为首的东吴势力,其实就是一个军阀集团,未来的路怎么走?孙权作为继承父兄家业的新首领,将带领东吴走向何方,孙权心里没底。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目标明确;后来的刘备,有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作为目标;东吴有什么规划,孙权很迷茫。

这时,周瑜给孙权介绍了一个人,并大加宣扬其才能。这个人就是鲁肃,周瑜认为鲁肃的才干足以辅佐王霸大业,并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离开。

孙权当即召见鲁肃,两人相谈甚欢。待众宾客告退后,鲁肃本想起身告辞,孙权却把他拉回来,两人对席共饮。孙权向鲁肃求教,如何在父兄遗业的基础上,建立齐桓、晋文的霸业。

鲁肃向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如今天下大乱,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能很快消除。将军只有鼎立于江东,趁北方未定,消灭黄祖,再进攻刘表,守住长江之天险,然后称帝,进而统一全国,建立汉高祖的大业。

鲁肃的榻上策为孙权建立霸业,规划了蓝图,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七年。孙权当时并未认可,然而他明面上表示自己只是想占据江东,好好的服务汉室,暗下却非常重视鲁肃,大加赏赐。

榻上策虽未得到认可,但是其依托荆州,稳据江东,意图霸业的称帝之路,已然给迷茫中的孙权打开了一扇窗。孙权相信鲁肃一定是能够助他成就大业的人。这是鲁肃第一大功,为东吴发展指明方向。

都知道赤壁之战,周瑜功劳巨大。其实鲁肃对于赤壁的贡献也不亚于周瑜。赤壁之战爆发,是因为曹操占据了荆州,赶跑了刘备,意图南下,侵吞东吴。

鲁肃认为,联刘抗曹,才是取胜之道,于是鲁肃追到逃跑的刘备,劝刘备与孙权合作,共拒曹操。刘备非常高兴,同意了鲁肃的请求。也就是说,联合抗曹的策略是鲁肃提出的,并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周瑜。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释中,明确表示“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暗同,故能共成大勋。”

正是因为鲁肃坚定联合刘备抵抗曹操,所以在曹操南下,百官惶恐,孙权无助时,鲁肃能给孙权定心丸,决不投降,并劝孙权召回周瑜,二人联合刘备,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安定君心,最终赢得胜利,是鲁肃的第二大功。

赤壁之战后,刘备到京口拜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众人都反对,只有鲁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以便共御曹操。曹操听到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的消息,正在写信的他,吓得笔都掉在了地上。

鲁肃借荆州给刘备非常的高明。一是可以用刘备先挡住曹操,东吴则休养生息,等到时机成熟再吞整个荆州,以争天下;二是可以全力与刘备联盟,联合二家之志破曹,再决雌雄。

可以说鲁肃看的非常远。周瑜也深谙鲁肃的谋略之强,所以周瑜在病危去世前,特意写信给孙权,让鲁肃担任大都督之位,掌管全军。试想,鲁肃要是没有功绩能统领全军,做大都督?

赤壁之战后,鲁肃做了什么呢,不是没作为,而是始终够维持孙刘联合,共拒曹操,使得曹操不敢轻易南下,维持稳定局面十余年。曹操不得已只得去西凉和马超干仗。维持国家稳定无战乱,这是鲁肃的第三大功绩。

在赤壁大胜后,由于鲁肃功劳巨大,孙权隆重的迎接鲁肃,并亲自为鲁肃扶鞍,请他上马,并问鲁肃,这足以显示先生的荣耀了吧。鲁肃表示,还不够,只有您成就帝业,再用轮软安车来征召我,那才是我鲁肃真正的荣耀。

鲁肃去世后,孙权亲自吊唁,并到墓地送葬,诸葛亮也来吊唁(正史中诸葛亮并没有给周瑜吊唁)。孙权登上祭坛,回忆鲁肃“安车软轮”的荣耀,大加赞叹鲁肃“明于事势”。

鲁肃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提出鼎足江东,依托荆襄,联合刘备,共御曹操,图谋天下的霸业。然而,46岁的鲁肃死后仅仅两年,孙刘联盟即告破裂。自此,孙刘再也没有真正的走在一起过。

东吴仅仅一个鲁肃,日后的东吴再无此战略,也无战略大师,偏安一隅,内斗不止,直到最后被西晋所灭。

基于以上,你还认为鲁肃没有战绩吗?有的时候,我们看人不能简单的看,一件事背后的功臣可能不止一个,不能单单以战争论英雄,而战争的背后往往有着更多的英雄,你能他们没战绩吗。


萝卜说


其实三国东吴四大都督中,鲁肃的战绩和功绩并不比周瑜、吕蒙、陆逊三人差,其高瞻远曙和大智若愚甚至是其他三人无法相比的。

鲁肃是孙刘联合的首倡者。早在刘表病逝,荆州无主,形势混乱时,鲁肃便向孙权提出到荆州"探虚实":如果曹军还没到荆州,他们东吴便派大军抢先一步吞并荆州这个军事要地。如果曹军占领了荆州之地,他们东吴便和刘备联合抱团取暖。



鲁肃还是在半路中便探知曹军已战领荆州,刘备狼狈逃往江夏时,他日夜兼程找到刘备,说服孙刘联盟,再加上诸葛亮的支持,最终促使孙刘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中,鲁肃一方面另一方面又积极献言献策,为周瑜的火攻连环计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赤壁之战后,吴蜀因争夺荆州之地剑拔弩张,鲁肃以大局为重,以和事佬的身份,致力于稳持联合抗魏的大方针不变,想尽一切办法,极力维护好双方关系,维持了三足鼎立的良好局面。


总之,鲁肃不是我们传统中的愚昩无能的人,而是一个具有超级智慧和才能的谋士,其功绩不在周瑜之下,更在吕蒙和陆逊之上。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四大都督当中,如果按照实力排序,顺序是这样的:陆逊、周瑜、吕蒙、鲁肃。其中鲁肃实力最弱,因为鲁肃只是一个外交家,而且还是二流。这就是为什么鲁肃没有战绩,在历史上不太出彩的原因。

鲁肃和周瑜两人属于莫逆之交,两人结识于周瑜的一次佂粮抢地主行动。当时周瑜官居居巢长,向富户摊粮。而鲁肃家属于有名的大户,存量很多。有多少呢?一共两囷。一囷三千斛,两囷就是六千斛。周瑜没有说要多少,但是鲁肃直接给了一囷。周瑜大惊,认为此人值得攀交,于是两人结为莫逆之交。

而鲁肃结识孙权也是得力于周瑜的推荐,当时鲁肃的朋友刘子扬劝鲁肃投靠当时的实力派军阀郑宝。鲁肃已经答应了,正准备启程呢,这时周瑜听说了赶紧劝他。周瑜说:孙权正在招贤纳士,以江东为基业定可以一展你的才华。而且我还听说东南方有帝王之气,因此你跟着孙权会前途无量。鲁肃答应了,为什么呢?因为鲁肃的志向不是辅佐一个小小的军阀,而是要辅佐能够称王称帝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从他结识孙权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鲁肃投靠孙权后,孙权找鲁肃单聊。孙权自称有齐桓公的志向,希望鲁肃能够像古代门客一样帮助自己。而鲁肃直接劝孙权不要满足于做一个小小的诸侯,要有帝王之志: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孙权暗喜,自己终于找到知音了。不过孙权没有表现出来,反而自称没有考虑那么多。

鲁肃善于外交,拙于军事。这就是他为什么自始至终没有战绩的原因。那么我上面为什么说鲁肃是个二流外交家呢?主要还是因为鲁肃虎头蛇尾,没有把事情办好。为什么这样说呢?

曹操南下伐刘表,刘表病死。这时局势变得复杂起来。很明显的,曹操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孙权。孙权是战还是降,在刘表病死之后就在朝堂上展开了大讨论。

大多数人主张投降,为什么呢?因为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几乎被神话了,成为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神。所有人都怕他,因此东吴的文官武将,大部分都主张投降。然而鲁肃却坚决的主张进攻,这和孙权的想法不谋而合。最后孙权拔剑砍掉桌角,一锤定音,以后再敢言投降者立斩。

那么鲁肃为什么敢于迎战曹操呢?其实鲁肃是有准备的。鲁肃准备以吊丧的名义去荆州,查看荆州的局势。如果刘备和荆州的继承人能够团结,那么就和荆州联合一块抗曹,如果刘备和荆州的继承人不和,那么就趁乱抢占荆州地盘,在长江上游堵住曹操。

后来,鲁肃成功和刘备见面,确立了连刘抗曹的联盟。关于这一次孙刘联盟抗击曹操的连横之举,其实是曹操大兵压境之后孙刘之间的自然抱团,算不上是多么高明的外交之举。但是却被东吴的史官拿来大吹特吹鲁肃,也被蜀国的史官拿来大吹特吹诸葛亮。到底是谁提出了孙刘联盟抗曹呢?是鲁肃的主推还是诸葛亮的舌战群儒的功劳,到如今还是众说纷纭。

因此,鲁肃在赤壁之战前的外交基本还算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到了赤壁之战之后就显得很无力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赤壁之战后,曹操占据了荆州的南阳郡,刘备占据了半个南郡和夏口,而孙权则占据了半个江夏郡和半个南郡。周瑜在攻打江陵时甚至负了重伤,因此周瑜坚决主张保住半个南郡。这样的话,如果想要西进攻取刘璋,道路就很顺畅。曹操如果再来进攻,仍然可以在江陵防守。

但是鲁肃不这样认为,鲁肃仍然认为依照东吴的实力抵抗不了曹操的进攻。需要把半个南郡借给刘备(这就是借荆州的来历),让刘备帮忙防守。鲁肃这样考虑对吗?

不对,为什么这样说呢?后期曹丕和曹叡两朝的进攻东吴充分说明,东吴可以在荆州以及东吴的长江沿线抵抗住曹军进攻。而鲁肃则想当然的认为,东吴不行,非待依靠刘备才行。

其实不把半个南郡借给刘备也是可以的,如果曹操来攻,刘备迫于形势照样还会和东吴联合,不用非待借南郡。而南郡对于东吴太重要了,南郡位于长江上游,卡死了东吴西进的水路。周瑜拼了一条命在荆州的地盘上订下一颗钉子,鲁肃转眼就给拔走了。所以鲁肃是一个典型的投降派,在外交上太软弱。

而后期孙权想要借南郡的路去进攻刘璋,刘备就耍起了无赖,不让东吴过境。孙权鼻子都气歪了。而夷陵之战和荆州南部四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的边境摩擦也是鲁肃软弱外交带来的恶果。

所幸的是鲁肃死后,孙权及时启用了吕蒙和陆逊,最后成功夺回了荆州,算是搬回了败局!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鲁肃是个外交家,在赤壁之战前的连刘抗曹表现上可圈可点,但是赤壁之战后由于鲁肃的投降主义外交策略,致使东吴丧失了南郡,也丧失了西进的机会,从这一点来看鲁肃的外交水平算是二流。整体来说,鲁肃是个外交家,能力有限,因此孙权没有给鲁肃太多机会去领兵,也就没有大的战绩可言了。


每日趣评


答 | 江隐龙

一方面是孙权活得太久,另一方面是孙权手下四大都督(暂且统称为都督)中的前三个死得太早,以至于孙权一生居然经历了四任青史留名的重臣(其实应当是五任,还包括陆逊之子陆抗),同时也经历四种不同的战略构思。这四人若论战绩,的确是鲁肃最平平无奇,但这依然不影响他的成就与能力。为什么呢?

因为面对刘备集团,周瑜、吕蒙都是主战派,而鲁肃、陆逊是主和派。但作为主和派的陆逊在其任期遭遇了刘备伐吴,自然便有了功绩;而鲁肃在其任期时,仰孙权鼻息的刘备根本没有能力与东吴翻脸,所以鲁肃自然也没有机会享有相应的军功。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这几个人事迹就能了解到大概了。

周瑜最大的军功是赤壁之战。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基本是在周瑜的领导下完成的,与诸葛亮关系不是很大。赤壁之战后,周瑜在江东几近于神,而其本人也自信满满,决定西征荆州、益州,竟长江之极与曹操隔江而治。可以西征刚刚开始,周瑜就病死了。

继任的鲁肃,不但不欲西征,反而坚持联刘——他认为孙权没有能力既西征荆益又在同时抵御住曹操的攻势,所以为求生存必须联刘抗曹。不得不说,如果没有鲁肃,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鲁肃也因此遭到了孙权的不信任。

鲁肃同样早死,继任的吕蒙一心夺荆州,幸运的是,庞统之死导致了诸葛亮西进益州,于是刚愎自用的关羽最终为吕蒙所擒。然而,吕蒙擒杀关羽后不久又病死了,这时上任的便是陆逊。

与鲁肃一样,陆逊也主张联刘。但他与鲁肃不同,因为此时刘备已经占据了益州,不联刘也不现实了。不过刘备最终征吴,这就给了陆逊一个建功的机会,于是夷陵之战最终以刘备的失败,成就了陆逊。

由此可知,鲁肃之所以没有军功,是因为他的战略构想与其它几人不同,并且在其任期没有遇上相应的战事,与他是不是会打仗并没有直接关系。


切割地球


文|小河对岸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绝对是“忠厚无用”的人物,早期是诸葛亮、周瑜的陪衬,后期又是关羽戏耍的对象。而荆州之地,是曹孙刘三方势力角逐的焦点。对於东吴来说,荆州地处长江上流,乃其门户要害所在。故而,充当荆州镇守之任的将领,都是东吴一时最为杰出的英才。那么,“忠厚无用”的鲁肃又如何能接替周瑜镇守荆州,而在此风口要害之地,既要外抗曹操,又要内防刘备,与虎狼相争食呢?

《三国演义》是一部尊刘抑曹、弱化东吴的小说,东吴被严重地边缘化,其人才也自然遭受了极大程度的矮化。正史记载中的鲁肃,当然不同於《三国演义》中刻画的鲁肃形象。

据《吴书》记载:(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

鲁肃虽给人一种有儒生的感觉,但汉末三国时期的儒生不同於明清时期的儒生。唐朝以前的儒生都兼习文武,其日常装束也都是身佩长剑,而有一种游侠的气质。自宋朝以后,才偃武修文,儒生也就不再佩剑,而是手摇纸扇附庸风雅,这也是尚武精神缺失的重要体现。在鲁肃的身上,就能体现出游侠的豪杰之气,而绝不是今人想象中的那种孱弱书生形象。

演义中的关羽“单刀赴会”,实际上是鲁肃单刀赴会,据裴松之引《吴书》注解《三国志》:(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

鲁肃不但有胆色过人,更是难得的王佐之才,其与孙权的“榻上对”可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孙权曾对陆逊言道:...公瑾(周瑜)昔要子敬(鲁肃)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適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

孙权将鲁肃比作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而周瑜在临终之前也向孙权上书言道:...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周)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鲁肃镇守荆州之时,虽与曹、刘两方势力并无大的战事发生,致使其战绩并不突出,但其军事才能并不能抹杀。《吴书》对鲁肃的评价甚高,而评论道:(鲁)肃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参考史籍:《三国志》等等


有知社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在三国历史中,虽无特别耀眼的战绩,但就其重要性,绝对是被低估的人物。

吴宫对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 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 黄祖,进伐 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他提出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依托荆州,稳据江东,意图霸业为迷茫中的孙权指明了一条成就大业的路。

这一对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帮助孙权衡量天下,建号称帝。

联刘抗曹

曹操南下,东吴集团的豪门士族,没有丝毫抵抗的心思,只想投降保全自身。此时只有诸葛和鲁肃二人为谋划,积极与其辩论。鲁肃和孙权说: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三国志·鲁肃传》

告诉孙权,不能投降,那样只有死路一条,劝其早定大计,再莫听取众人的议论。

孙权叹息说:“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在当时这种文官集团几乎人人都想自保,“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鲁肃是第一个给了孙权支持的。可以说,在孙刘联盟形成的过程中,鲁肃所做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重要的,几乎是起决定性的。这一点不容磨灭。

借荆州

鲁肃将荆州借给刘备,不能说这是败笔,而是其谋划之深远,谋略之高明之处。

此时荆州,刘备占据零陵、桂阳、 武陵、长沙四郡,而孙权占有南郡、南阳郡、江夏郡,地形狭长,直面曹操,因为刘备与曹操领土没有接壤,所以防御曹操的重任,将有东吴一力承担。

而将南郡、南阳郡借给刘备,则

将防御曹操的重担交付给刘备
加强孙刘联盟合作,攻抗曹操东吴可以趁此时间休养生息,以图后事。而什么事都是有风险的“什么时候归还”,这取决于孙权的决议。

所以综合而看,此事利大于弊,不得不赞叹,鲁肃此举的思谋甚远,远非一池一城之功绩。

总结

鲁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家、外交家,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其一生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而周瑜临终前,将其推上大都督的位置,也正是因为他知道鲁肃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大智大勇。

所以虽无武功,但万万不可小觑,鲁肃之才。鲁肃之于东吴的重要性,非周瑜、吕蒙、陆逊指挥一场大型战役可比的。


伟大航路小书生


战绩不一定必须是在战场上杀敌取胜,有一句话说的好,叫做"善战者五赫赫之功!"意思就是说真正懂得战略先机的人,在战争还没有发起的时候,能够阻止战争的爆发,并且达到胜利的目标。鲁肃就是这样的人。

鲁肃

鲁肃在历史上的定位应该是战略家和外交家,而不仅仅是军事家。战略家是比军事家更高层次的境界。

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中,真正具备战略眼光的是周瑜与鲁肃。这里只谈鲁肃,我举两个例子来具体佐证一下我的观点。

一,鲁肃榻上策的战略构想:

在周瑜推荐鲁肃入仕江东孙吴后,建安五年,孙权逐渐对鲁肃重视起来,并在此时邀请鲁肃畅谈东吴发展,孙权在住处接见鲁肃,在榻上鲁肃对孙权提出了他的战略主张,即榻上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似,主张中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构想以及之后一统中原的主张。当时曹操还没有统一北方,正与袁绍争雄。

孙权与鲁肃

鲁肃准确的预见了袁绍兵败,曹操将统一北方,果然后来的官渡之战证明了他的准确性。主张孙权在经营江东的基础上,沿长江而下,灭黄祖和刘表,夺取荆州,他当时没有预见到刘备会崛起。然后慢慢发展,与曹操二分天下。

孙权在鲁肃生前,确实是按照他的构想来实施的,灭黄祖后占有了部分荆州地区,同时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开始把目标对准了南边的东吴,以很快的速度挥兵荆州,攻陷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刘表投降。然后厉兵秣马,将矛头指向了东吴,决定发动赤壁大战。

在这种情况下,鲁肃根据实际情况,告知孙权此时要联合已经初成气候的刘备集团,联合抗曹。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

二,赤壁之战的联合

在东吴讨论要联合刘备抗曹的同时,刘备这边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也决定了要联吴抗曹的主张,并积极开始联络,刘备这边派的是诸葛亮,东吴这边派的是鲁肃。双方不谋而合,之后双方往来频繁,商量合作,诸葛亮与鲁肃相互展现了他们的外交天赋。

东吴这边,鲁肃继续对孙权提出了,要借荆州给予刘备的决定,以使刘备集团有立足之地,不然,唇亡齿寒,刘备集团灭亡,则东吴也无活路。孙权同意了鲁肃的主张。

而刘备这边,有了荆州之地,也就有了立足之地,赤壁之战后,实力逐渐强大起来。

三,夷陵之战的绝交

赤壁之战,天下已成三国鼎立之势,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刘备,占据了荆州大部,随后夺取了益州,攻下了汉中,一时间蜀汉国力达到巅峰。

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榻上策,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荆州这块地盘。谁完全占有了荆州,谁就获得了入住中原的主动权,就会打破三国势力均衡。

在这种情况下,东吴派鲁肃前去索还荆州,显然蜀汉不会将到了嘴边的肉吐出来,鲁肃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外交活动,单刀赴会(是的,你没有看错,历史上单刀赴会是鲁肃的事,跟二爷没有关系),出使荆州,荆州守将关羽不肯归还。不久鲁肃病逝,吕蒙接班。

鲁肃

刘备占有荆州大部,益州全部,还有整个汉中,打破了三国均势。于是曹魏和东吴联手。最后导致了吕蒙白衣渡江,蜀汉关羽被杀,荆州失手,接着又直接导致了蜀吴夷陵之战的爆发,最终蜀汉惨败,国力大损,东吴险胜,偏居长江一侧。曹魏一家独大。

最终的结果,又回到了,诸葛亮和鲁肃的战略规划中,吴蜀联盟,并一直持续到蜀汉灭亡。

你对鲁肃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