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乡创”追寻浦东新场古镇的“本味”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缪晓琴

芳华竞吐桃花节。

在乡村振兴的各实施要素中,产业振兴是根本,人才振兴是关键。近年来,上海浦东新区既做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是积极推动乡村转型升级的领航员。通过因地制宜地谋划和体贴入微地扶持,上海浦东新区新场镇以“文化创新”带动“乡村创业”,迎来了年轻人纷纷回乡定居立业的繁荣景象。

十九厂里的文化体验季。

文化创意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动力。2017年起,上海市委、市政府连续发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文创50条”)、《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明了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源动力和行动指南。浦东也正努力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载区,提高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好风凭借力,新场镇正式扬起“文创+乡创”的转型升级之帆。

深入调研,规划“文创”路径

有产业才能吸引人,浦东新区从来都不缺乏创新、创业的土壤和基因。2017年,上海市颁布“上海文创50条”全力打造“文创攀登者”,在浦东新区区政府的支持下,各类创业创新项目风起云涌,成为浦东新一轮发展支柱产业,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商业生态。新场镇党委政府抓住成功获评“全国特色小镇”的历史契机,因地制宜提出了“文创+乡创”的发展主线,为浦东为上海打响“文化品牌”。

选择将“文创小镇”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首先是因为新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全市重点保护的江南水乡古镇和浦东唯一国家级特色小镇,坐落于浦东中南部的新场镇,绵亘1300年,因水成邑,“几家篱落傍溪居,小篮无处不提鱼”;因盐而兴,“茶棚酒肆灯火红,村歌社鼓竞喧阗”。古镇之中,气韵隽永的砖雕、挺拔秀丽的门楼、“五岳朝天”的马头墙、巴洛克式的观音兜、灵动典雅的马鞍水埠……宛如一幅饱蘸韶华的水墨画卷,在世人面前徐徐舒开。据统计,新场古镇现存有15万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筑、1500米长的老街、1200米长的明清石驳岸、69座古仪门、4条“井字形”河道、17座马鞍水桥,81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建筑,还保有8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盐文化、建筑文化、非遗文化、宗教文化、桃文化、原住民文化“六大”特有文化要素聚集于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新场镇党委政府去年为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将文化积淀、区位优势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形成独特的核心优势和清晰的品牌认知,开展了《推动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及《特色小镇背景下的古镇文创产业发展定位》两项重点调研,为科学务实地建设特色小镇寻路。两项大调研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将居民、商户、艺术家、创业者、企业主、社团负责人等各类群体作为调研对象,通过走访、咨询、学习、座谈等多种形式,集思广益。在对新场文化底蕴的不断挖掘拓展、对提升文化内涵的不断需求中确定了合理的发展规划。

新场镇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新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特色小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年度十大重点建设项目。推进聚焦规划引领、古镇更新、特色产业、民生工程等方面的43项重点项目,计划到2020年实现文创产业占全镇生产总值约15%。在全面启动特色小镇建设后,将按照“都市古镇,活力新场”的总体定位,坚持生态、宜居、人文的目标,积极推进一批文化功能性项目建设,通过与历史风貌相符、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带动引领内外“创客”落户兴业,打造以文化创意、休闲度假和高端制造为主导功能,具备郊野公园特色的文创小镇。

新场镇与区属国有公司浦开集团全面开展合作,重点聚焦3.87平方公里的整体开发;在1.48平方公里的新场古镇风貌区,将加强空间资源控制,加快业态和产业引导,着眼于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修旧如故,以存其真,打造古镇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古镇北地块将引进“科技+文创”的理念,布局文创交流交易中心等文化地标性建筑;而轨交新城则侧重打造水岸青年文创街区。

做实服务,优化“乡创”环境

流光溢彩的新场古镇夜景。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让青壮年感到在乡务农没前途,离开家乡前往城市生活工作。“青黄不接”的局面,使乡村失去了最活跃的发展动力。如何扭转“空心化”这一制约乡村发展的桎梏?吸引青年人才到乡村创业,再造农业新经济,激发农村新活力,是解决乡村人才流失、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举措。

2017年以来,浦东率先试点“证照分离”改革,文化领域审批流程不断简化,为文化相关业务发展进一步松绑,极大地激发了文创产业的活力,文创企业在新场镇的落地和发展迎来了更优的软环境。

一人走百步,莫如百人走一步,让年轻人返乡,不能只是凭借情怀和情感的牵绊,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机会,让更多“乡创”开花结果,成为点燃乡村特色发展的力量。新场镇政府通过与居民协商“腾笼换鸟”,拿出了多处镇域内的文创资源供企业选址,位于新场大街311弄的“311艺术家工坊”,原本是一处近500平方米的旧式院落。经过保护性修缮,并经过多轮筛选与评审,选定了从事手工纸艺的“纸普公坊”及传授版画技艺的“入版社”两家特色工坊入驻,成为古镇未来文创空间的“乡创”样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311弄仅存的一户原住民也在牵线搭桥下,担任了两个工坊的驻地管家,与艺术家们一起共享古镇文化空间。

新场镇党委、政府不忘“为民服务”初心,努力将新场打造成“老百姓自己的古镇”,在古镇的保护性开发过程中,不仅充分保护原住民的利益,还无微不至地围绕创客的需求设计产品、提供服务。新场的年轻“创客”越来越多,而创业者的积蓄和阅历有限,在创业初期需要“引路人”,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助力者”,在创业发展期需要一个“平台”,新场家门口服务站的“创客中心”便充当了这样的角色。从2017年5月开始不断建设的“家门口”服务体系,是浦东新区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的一项创新,在村居层面打造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机制有效、群众参与的平台,并以此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供就近、便利、稳定可预期的基本服务,有效提升了居民和游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立足“15分钟生活圏”,新场镇各“家门口”服务站的创客中心应运而生。2018年8月,经过升级的新场古镇家门口服务站全新开放。采取“返乡青年+创客”的模式,为返乡青年提供政策解答、资源对接、创业指导,搭建乡创产品地交流和销售平台;为文创企业度身定制专业服务,为初创人员提供企业孵化的全程服务,帮助提供对接资源,把创业指导送到“创客”身边,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目前,服务站主要为古镇区域的商户、业主、创业者和游客提供“1+5+X”服务,1是党建引领,5是党群服务、管理服务、文化服务、创客及志愿者服务,X是创新服务。通过“家门口”服务站推出的一站式专业服务,商户办理各类证照方便快捷了,无需再去到城管、工商、安监等部门一家家跑,只需要进一扇门就可以办妥。

珍惜传统,激活文化基因

乡村振兴不能丢掉乡土文化,脱离在地的人文生态。做“乡创”,要把人拉进农村里,让乡村浸染在文化中,充分挖掘农村的特色,创造出各种形态的文化风情,处处让人感受到艺术味、土地味、生活味。只有在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现代化。

在古镇入口海泉街上的“缶+”文创空间,800余平米的宅院陈列着各色艺术衍生品、文创产品手作,不仅是一家文创店,也是一个文创产品博览交易平台。在多次文创展示会“走过红地毯”的“爱在心敞”马克杯,以新场古镇地标建筑鸿福桥造型为杯耳,杯身印着十字水街符号组成的爱心,成为这里的“爆款商品”,吸引了诸多年轻游客到此“拔草”。此外还附设休闲茶屋、共享书店等功能,俨然成了新场古镇所有人的“公共客厅”。

外来创客们往往希望用“旧”唤醒乡村记忆,而本地居民却渴望“新”能带来更多便捷,二者仿佛没有交点。新场镇党委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作为一根红线贯彻始终。以实践证明,“新与旧”实际上是可以和解共生的,新旧杂糅就是当下新场古镇最常见的状态,有些古镇为了旅游开发让居民离开,但新场镇改造不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而是给“文化气场”保持了难得的“本味”,在新旧衔接的状态下找到共生的可能。在古镇南部,从工厂厂区脱胎而来的拾久厂文创园与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创意大田比邻,正在提升改造。在古镇千秋桥两岸,手工技艺街和水乡特色美食街隔水相望,以桥相衔,游客各得其所、创客各乐其业;在古镇民居门口,民谚古训被做成了每家每户的标识牌,本地方言被“翻译”成普通话谐音用铭牌贴出,让游客逛完古镇也能说几句本土的妙语。文创,正激活古镇蕴藏的文化基因和发展活力。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祝桥村乡创中心的彩豆画工坊,220平方米的教学和活动空间内,摆放着以“磨豆腐”“爆米花”、“炸油条”、“烤红薯”等乡村生活场景为题材的创意彩豆画作品。游客在这里能亲手运用芸豆、赤豆、黑米、黄豆等近十种各色天然杂粮作为“颜料”,描绘出洪福桥、桃花园等新场古镇经典地标美景,所有的“画布”、“画框”也均出自村里擅做竹编的能工巧匠之手,这些竹制品和彩豆画创作的结合,令文创作品更具本土韵味,也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据悉,各乡创中心在闲暇时也向中小学生和村民开放,使乡创承担美育、德育的社会责任,分享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文创“网红”,引领思想更新

熙熙攘攘的新场镇洪福桥。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乡村振兴就是要重新发现乡村价值,不仅是经济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年轻创业者来到新场古镇后,带回了外界的新知识、新理念,同时也在于原住民的互动中吸纳新场镇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个个特色工坊。证明在乡村推动文创产业、进村创业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有效方式,它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乡村振兴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特色工坊不只是对前店后工场的传统商业形式的翻版,而是集展示、培训、体验、交流、交友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为新场古镇的特色营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开脑洞,大胆创新,促进了新场古镇旅游、文化和餐饮业的大发展。在“上海桃花节”上,新南村的田间巷尾处处洋溢着情调和活力。青年艺术家绘制的“桃花墙”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由乡创公司和老字号酒铺合作开发出的“桃醉醉”桃花风味米酒,一斤能卖到68元,仍深受年轻人喜爱;有的游客从网上看到介绍慕名前来,为的是买上几盒“桃麦麦”桃花皮烧卖;落户在村附近的RIO酒厂也专门为古镇定制了鸡尾酒“白桃微醺”,无论是包装还是口味,都极具新场桃源水乡的气息……这一切创意都来源于对《诗经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意象的延伸,出自一个名为“乡村创客”的群体。这批年轻人返乡后在老家新南村实现了居家创业。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创意展示和文创产品让新南村旧貌换新颜,成为沪郊知名“网红”乡村。

特色工坊业态不仅是增加景点内容、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更已成为全体新场居民观念思想的大课堂。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浦东土布纺织”,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它工艺繁多,从棉花到成布,要经历轧、弹、干、纺、过、染、浆等十余道工序,为使布面平整光滑,还要以华石滚压。它纹理精细,款式多姿,圆润和谐,构图严谨,充分体现民间工艺古朴而实用的特点。有位老布艺工匠,最初对“后生”缩小布匹尺寸、做成掌上工艺品的文创设计表达了担心,“这么个小东西,除了能看还能干什么?”也有村民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水泥路非要砌回“弹格路”、为什么崭新的白墙要故意做成旧兮兮的黄色?等到参加“非遗+乡创”活动时,看到一批批文创手机袋、工艺土布手办被顾客一抢而空;一个个身着定制传统布衣的Cosplayer在村里拍照留念,才感慨道:“乡村振兴绝对少不了年轻人的参与,老同志们是想不出这么多新潮的点子的”。目睹越来越年轻人返乡创业硕果累累,年长的村民也被这份建设家乡的热情感染了,现在不少大爷大妈纷纷加入“美丽老家”的建设队伍里。老少齐上阵,优势互补,成为“文创+乡创”的践行者

“昔日我曾如此苍老,如今才是风华正茂”。跟随“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和市府“加快文创发展”的鼓点,新场镇因文创而嬗变。越来越好的生活和营商环境,使新场成为了年轻人心中宜居宜业的更新之场。对新场而言,有了投身乡创的年轻人,就有了与时俱进的魂,有了朝气蓬勃的未来。新场的古老画卷,正在年轻一代新场人的手中着墨上色,绘就新的篇幅。这些千年古镇的新鲜力量,不仅能撬动乡村经济,更能振奋人心。在“文创小镇”之路上,新场镇凝聚各方力量,建设活力四射的乡村创业平台,已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今年已第4次举办“千年古镇,文创新场”文化体验季。在今年的桃花节活动中,新场古镇共计接待游客23.03万人次,同比增长69.21%。

下一步,新场镇还将通过30公里长的环镇生态步道,把各个村落里的特色农业景观和乡村旅游项目“串珠成链”,构成一座全域型的郊野公园。在“马鞍水桥石驳岸,江南水乡桃花源”的古典意境中,重现“东市西园四水通,北衙南寺中街连”的繁华浪漫景象。为高端文创人才提供更多灵感来源,为海内外游客引入高档民宿、精品餐饮、亲子中心、度假别院等丰富业态,形成良好创意、休闲生态闭环。(供图/新场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