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战斗机能否为俄制战机开辟新市场?

11月13日,白俄罗斯订购的首批两架苏-30SM战斗机抵达巴拉诺维奇机场,使白俄罗斯成为了苏-30SM最新的一个用户。然而苏-30SM虽然看似近些年来斩获了不少国外用户,但大多数订购数量都在一个中队上下,因此总体订单规模并不算大。而俄罗斯另一个主推的机型苏-35S,则迄今为止仍然难以打开除传统用户外的市场,这导致俄制战机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重的后劲不足的问题。对于这一情况,俄罗斯一些军事装备从业人士颇有意见。在位于圣彼得堡的克里莫夫发动机公司建立105周年纪念活动期间,该公司执行理事亚历山大·瓦塔金表示,俄罗斯航空工业应该以RD-33发动机为基础研制一种轻型战斗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瓦塔金声称,目前国际市场上廉价的轻型战斗机销路甚广,而RD-33发动机具有改进到11吨推力的潜质,以该型发动机为动力的轻型战斗机将很有市场。不过,这个想法靠谱吗?

图注:苏-30SM战斗机是目前俄罗斯对外推销的主力机型,但该机空有用户数量却难以获得大批量订单

虽然目前国际军贸市场上俄罗斯设计的轻型战斗机难觅踪影,但实际上俄罗斯根本就不缺单发战斗机的设计方案,而且还有不止一个。早在1986年,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就提出过代号“项目33”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是一种气动外形类似F-16、但吨位略小的轻型战斗机设计,计划配装一台RD-33涡扇发动机,当时米格设计局计划将该机用于苏联空军的LFI(轻型前线战斗机)计划,但因设计过于简单、难以完成预期任务而遭到苏联空军拒绝 。

比起“项目33”,苏联的另一个主力战斗机设计局苏霍伊设计局的项目则更加成熟。1990年,苏霍伊设计局看准L-39高级教练机面临更新换代的机遇,开始着手设计S-54高级教练机方案。1997年,苏霍伊又公布了基于S-54的双座轻型战斗机S-55,两者主要差别在于S-55采用常规布局、而S-54采用三翼面布局。随后,单座型的S-56也公布了方案模型。由于此前的苏-27战斗机设计相当成功,S-54/55/56直接套用了苏-27和苏-27M(即老苏-35)的气动布局设计,这不但能降低设计风险、尽量确保飞机的飞行性能,而且能够利用苏-27的“广告效应”吸引不少眼缘。与“项目33”相比,S-56体积略小、但采用了推力更大的AL-31发动机,因此理论上能具有更好的性能。S-56曾经向印度进行推销,但未能引发印度方面的兴趣,此后该机停止发展。

图注:米高扬-格列维奇的“项目33”(上)和苏霍伊设计局的S-56(下)。两者概念比较类似,都是直接套用成熟气动布局设计的轻型战斗机

从概念上来说,“项目”33很类似于FC-1或JAS-39,三者在吨位、设计目的、预定任务侧重上都比较类似,都属于以制空防空任务为主、兼顾部分多用途能力的轻型战斗机,这种设计理念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曾一度非常流行。而S-54/55/56与FA-50/T-50和FTC-2000/FTC-2000G非常接近,以上几种型号都是在同一机族中同时发展高级教练机和轻型战斗攻击机。这种做法早在上世纪60年代设计的“美洲虎”攻击/教练机上就得到了成功的验证,后来各国在发展新一代高级教练机时也往往采用这一发展思路,俄罗斯目前的主力教练机雅克-130即拥有同型作战机型,目前也是俄罗斯向国际市场主推的机型之一。因此,从设计理念上来说“项目33”和S-56都不存在什么问题,以此为基础发展新型战斗机,具有比较高的可行性。

毫无疑问,如果俄罗斯确实希望发展新型轻型战斗机,直接“复活”S-56或“项目33”或许是最便捷的方案。但最方便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从目前轻型战斗机的市场状况来看,“项目33”或S-56即便能够迅速设计成功并推向市场,也不见得有什么好的销路。从“专业”的轻型战斗机市场状况来看,目前世界范围内仅有FC-1和JAS-39成功打开了市场,虽然两型战斗机用户不少,但每个用户装备数量都不是很理想。总体来说,目前轻型战斗机获得的订单数量,确实并不算多。

图注:作为轻型战斗机的典型型号,JAS-39已经算是外销记录最好的轻型战斗机之一,但用户群体规模仍然难以同中型战斗机相比

从近些年来国际市场上的战斗机交易记录来看,轻型战斗机的地位比较不尴不尬。轻型战斗机虽然和中型战斗机一样大部分型号都是单发,但因平台性能上的差距而导致作战能力差别很大,而两者的价格却没有拉开特别大的差距,这导致轻型战斗机的性价比往往低于中型战斗机。因此,F-16、“幻影”2000这种单发中型战斗机事实上挤占了轻型战斗机绝大部分的市场。而相比于“阵风”、“台风”、F/A-18等双发中型战斗机,轻型战斗机在平台规格上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因此更加难以与之竞争。可以说,在强手如云的第四代战斗机当中,个别型号的轻型战斗机本来就是相当“特异化”的机型,能够打开国际市场已经不易,更遑论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从这一角度来说,俄罗斯如果想以轻型战斗机参与当下国际军贸市场上的战斗机出口竞争,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另一方面,“专业”的轻型战斗机虽然比起中型战斗机较为便宜,但对于很多有意更新空中力量的中小国家来说还是太贵。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如何在军费开支有限的情况下尽量确保装备水平才是第一要务,因此往往宁可用具有作战能力的高级教练机“凑合”。即便是F/A-50或FTC-2000G这些更偏重作战而非教练的机型,都往往因价格偏贵而难以打开市场,俄罗斯如果用轻型战斗机争取这些国家的订单,结果可想而知。可以说,目前的国际军贸市场上,轻型战斗机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份额已经接近饱和,虽然俄罗斯具有较强的作战飞机设计能力,但技术能力并非决定市场的唯一因素,面对客户的“不感冒”,俄罗斯方面想必也没什么好办法掏空客户的钱包。

图注:FTC-2000G一类的“非科班出身”的轻型作战飞机在性能上肯定不如专门设计的轻型战斗机,但由于价格低廉、且性能够用,对于穷国来说未尝不是更合理的选择

事实上,在第五代战斗机逐渐成为主流之后,战斗机的地位和作用本来就在趋于两极化——或者在比第四代战斗机更重的平台上尽可能集成大量先进技术实现尽可能高的作战能力,其代价是生产和使用成本也越来越难以被大部分国家接受;或者是完全抛弃传统意义上的战斗机平台、转而采用高级教练机一类的轻量化平台追求性价比、以“够用”为基本理念,代价是性能难以与同等技术条件下专门设计的战斗机相抗衡。轻型战斗机作为夹在两者中间、且性价比较低的类别,本来就是个逐渐消亡的概念,俄罗斯此时如果参与轻型战斗机市场竞争,基本上不可能获得预期的市场效益。对于俄罗斯来说,如果其战斗机希望继续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倒不如认认真真搞好第五代战斗机、加快其实用化进程、并尽量在某些优势项目上实现突破,这比起寄希望于尚不存在的轻型战斗机来说要务实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