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化镇花树下水库工程出土石制“怪”物,专家说:它可是唐代宝贝

每一座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它们不仅是博物馆的招牌,更是传播文物的使者。在游览惠州博物馆时,游客们会看到一个石制怪物,但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件物品,因为它是惠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文物为何会成为镇馆之宝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一下: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54年冬,施工队正在惠东县梁化镇花树下水库进行工程建设,在挖掘泥土时,一位年轻的工人感觉铁锹触碰到硬邦邦东西,当他将周围的泥土清理干净后,一件裹着泥土的石疙瘩出现在大家面前。

工人师傅们得知施工地发现不明物之后,都纷纷跑过来围观,施工队的队长也觉得不对劲,便打电话,立即将消息报给当地的文物研究所。没过多久,文物专家带着专业的工具赶到现场。

专家将器物表面的泥土清理干净后,这件怪东西终于露出原本的样子。它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部为圆柱形,外壁中有一个元孔钱币状的浮雕,刻着“昆山片玉”四字,下部像接东西的石盘,外壁作弧腹内收。因为造型比较奇怪,专家也不清楚这是什么东西,就将其装文物保护箱中,带回研究所。

通过翻阅资料,以及开会研究,专家断定该物品是一个小石磨,它高29.9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45厘米。可是小石磨的真正用途又是什么?一部分专家认为小石磨是磨粮食的工具;另一部分专家却认为小石磨是冥器,是摆设品,因为它的体积比较小,研磨会不方便,并且这件石磨是昆山玉质,寻常百姓家完全用不起。

当专家进行激烈探讨时,一位对古画很有研究的专家却自信地说:我知道它是什么了。

这位专家在正式解密前,他找出一本画册,画册上有一副《撵茶图》,这幅作品是刘松年的代表作,它描绘磨茶、点茶、品茶的场景,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仆役跨坐在长椅上,右手正在转动石磨。按照相关比例进行分析,画中的石磨和研究所的尺寸应该差不多,也就是说,发现的小石磨是磨茶的茶磨。

众所周知,唐朝人非常喜欢喝茶,但他们喝茶的方式却和现代有很大差异。唐朝人喝茶要在茶里加入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品,他们喝茶并不是细细地品尝,而是煮出一种味道奇特的汤。除此之外,文物专家几年后的新安沉船考古时,也出土造型相似的小石磨。紧接着,专家对石磨上的物质残留进行分析,确实含有茶叶的成分。正因如此,专家们将小石磨命名为“昆山片玉莲花石头磨”。

在我国古代,石磨的用途很广,可以说,并不局限于磨粮食。“昆山片玉莲花石头磨”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仆役只需轻轻用手摇动石磨上部,就可以进行磨茶,它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观赏性。。

“昆山片玉莲花石头磨”为后人研究唐朝磨茶文化,提供重要物质的依据,并且该形制石磨在全国仅发现一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正因如此,它才会成为惠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考古的过程中,专家通过出土的物品,会还原当时的文化,而“昆山片玉莲花石头磨”还原唐朝的饮茶生活。如果大家这件文物感兴趣,可以去到惠州博物馆看一看,并近距离感受它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