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存款!银行主推的保本产品,竟然藏着"小心机"?

最近的投资圈可以说十分热闹,各类产品波动不断。很多人都害怕亏本,不敢轻易入市投资。但这样的话手中的闲钱怎么打理呢?银行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地方。

很多人选择银行,主要是为了既保证本金的安全,又能稳稳当当拿收益。于是很多银行将结构性存款作为热推产品。在很多人看来,虽然银行保本理财的产品没有了,但结构性存款确实是一个绝佳的替代品。

结构性存款起投门槛低,一般都是1万元起。而且它是"定期存款+期权"的模式,即在存款的基础上,加入一个金融衍生品的架构,比如跟汇率、黄金、股票等挂钩,从而确保本金不会亏损的同时,收益率也会在一个区间内徘徊,从而达到保本保息的效果。

但是,结构性存款的产品结构还是决定了它并不是真正的"存款",反而更像是理财产品。有的银行以保本保息的"存款"产品为卖点进行宣传,其实并不算完全正确。这主要是因为年底许多银行都有揽储压力,为了保证能够吸纳更多的用户,银行对某些产品的宣传也会更卖力一点。

当然,不管结构性存款的本质是什么,它比普通存款收益高是事实。所以即使知道了银行的"小心机",很多人还是愿意冲着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最高收益率购买。然而,所谓的最高收益率虽然很吸引人,但能不能拿到还是一个问题。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结构性存款的收益会在一个区间内波动。如果一款结构性存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最高为4.8%,但如果在观察日内与之挂钩的汇率、黄金、股票等等产品达不到约定的区间,投资者恐怕只能拿到预期的最低收益率,其收益基本上和定期存款收益差不多。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共有1169只结构性存款到期,其中人民币产品1130只,平均收益上限为4.16%,平均到期收益率为3.69%;同时披露预期最高收益率、到期收益率的产品194只,有42只未达到预期收益率上限,占比为21.65%。也就是说,达到预期收益率上限的产品不足8成。

而随着监管新规的实施,监管层近期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监管文件规范结构性存款业务,一些产品运作管理不规范、误导销售的问题将会得到遏制。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的规模和利率很可能都会出现阶段性下降。

不过,银行毕竟还有一段相当长时间的过渡期,而结构性存款为银行带来的揽储收益,也注定了它不会被银行轻易割舍。所以短期来看,至少在年末揽储这一关键节点,结构性存款的发行规模未必会下降。

而作为投资者而言,在选购结构性存款产品时,不能只看最高收益,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风险偏好,可以接受可能的零收益情况,并做好持有到期的准备。同时,投资者最好对金融衍生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根据《产品说明书》中的信息,更好地甄选有可能取得高收益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