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非遗传承人杨华:匠心传承拉魂腔 盛世芳华放异彩

艺术感染人,也鼓励人。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六岁登台献艺 苦学“拉魂腔”

1963年,淮河著名泗州戏表演艺术家杨华就出生在皖北一座小城濉溪的梨园世家,她姐弟七个,人人学艺。六岁的杨华就跟随父亲学艺,被泗州戏厚重的韵味一下子就给迷住了,从小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她,就跟随父亲的戏班子走南闯北,中华优良的艺术滋养着她幼小的心灵,一场场优美的泗州戏浇灌着她幸福的童年。唱戏中的经典故事,抒发对故乡的豪情,她立志要学好泗州戏,传承这一传统艺术文化。展现真善美,启迪心灵,净化人们的灵魂。为了学艺,她起早贪黑,为大人们搬道具,缠着叔叔阿姨们学习各种唱法,学会背台词、和各种表演动作,戏班子里的老少演员唱戏时,幼小的她也跟着打锣,整个剧团像一个大家庭,他们都喜欢长的俊秀、虚心好学的她。他们戏班子常在苏鲁豫皖各地奔波演出,她好学上进,立足蚌埠发展后,又接触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宝琴,深得李老师喜爱,传授她许多经典演唱技艺。她在演出生涯中,先后又长期虚心请教李宝凤和贺桂霞等一大批著名老艺人,请他们提高技艺,学习到泗州戏的更多艺术精髓。她成长很快,目前已在泗州戏艺术界已享有盛誉。她嗓音甜美、韵味独特,人称拉魂腔的“金嗓子”。她以戏为天,听她的拉魂腔是种享受,看她的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天晚上她的快手直播,家人为她温馨伴奏,她亮出金嗓子,更是热闹非凡。

杨华酷爱学习,谦虚低调,老艺人们闲时都喜爱给杨华讲述泗州戏的历史发展故事:“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群众都酷爱泗州戏的缘故。杨团长组建剧团后,和家人一起决心把泗州戏带出特色,取得更加辉煌成就。由于她嗓音宏亮,唱腔好听,表演传神,在乡村唱戏到处受到热捧和点赞。

杨华在戏班子里渐渐成长,后来看好戏剧很浓厚的蚌埠,于是落户蚌埠,专程弘扬发展这一戏种。常言说:“能领导千军万马,不好领导吹吹打打”办团中她是一个泼辣又细心的女强人,她虚心好学,管理上一丝不苟,见到同行老艺人她跟上跟下,终于得到了拉魂腔艺术的真传,因此艺术上出类拔萃,在几十次的省内外参赛中,多次评大奖,还被评为“德艺双馨”的演员,成为群众喜爱艺术家!

乐做献爱心的“泗州戏”传承人

“女人听唱拉魂腔,面饼贴在腚瓣上。男人听唱拉魂腔,丢了媳妇、忘了娘!”数百年来,拉魂腔为淮河两岸的百姓带来了无限欢乐。在这背后,有一群人,他们以戏为天、甘于奉献、执着地追求艺术,为戏曲的传承发展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华老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为了培养和传承更多的泗州戏爱好者,给他们指点迷津,杨华利用休息时间网上用快手交流辅导近十万戏迷,戏迷网友遍布淮河流域和全国。

她作为一个民团的团长,常年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省市、县里的公益活动,义演,由禹会区牵头,教育局支持下,2014年至今在朝阳路第三小学开设课程效果显著,她编排辅导的《拾棉花》多次在全市展演中获一等奖。每周四节非遗泗州戏课程的开设,对全市的泗州戏的传承、普及和发展起到特色作用,多年来她风雨无阻坚持在蚌埠中小学开设“泗州戏非遗”课程,儿童的戏剧爱好和她更多的小戏迷们从他泗州戏的课堂里受益匪浅,李华老师唱腔随意性很强,他引导小演员们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上的喜爱。

重用优秀艺术人才 剧团注入新生活力

杨华从艺50年,组建的泗州剧团以来,善于管理勇于改革,连续二十多年陆续被省市、县评为优秀爱心剧团和全省“百佳”剧团,2012年她表演创作的《借表嫂》在华东地区获得金奖,这些年来,她几乎囊括了泗州戏比赛的所有大奖,在北京的演出表演,她作为李宝凤流派的传承人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省市、县的泗州戏奖项她获了200多个,她不愧为大家喜爱的表演艺术家。

杨团长注重人才的挖掘,和新戏的创新,多次从戏剧学院等高校引进外来人才,中国戏剧学院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吕咸蔚,以及拉魂腔的传承人王宁,也是泗州戏的研究者,蚌埠乡土作家、高产编剧施福明,也被剧团作为编剧请进剧团为剧团彩排创作接地气的、群众喜爱的好剧本。剧团融入高素质、高意识、高水准优秀文艺人才的做法,在剧团创新上确实是新生力量,对弘扬泗州戏传承,振兴地方戏发展如虎添翼。业务管理上她对演员要求很严,生活工作上,她对他们热情如火。她在每次表演前都要求演员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网络的飞跃发展,观众逐步减少,有时演出几乎亏损,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泗州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杨团长虚心学习探讨其他剧种的生存发展模式,与优秀团队交朋友,彼此交流先进经验,一方面在积极适应文化市场的新发展,一方面在积极完善抓冷门,她还专门抢救快失传的老剧目,也创作观众喜欢的现代新剧目40多个,力求剧团的发展跟上改革新步伐,争取政府宣传部门和社会上的大力扶持。

杨华团长回顾她的泗州戏传承生涯,耳闻目睹了祖国城乡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蚌埠市乡村新变化,她感慨万千,当年的泗州戏只是靠事主家和村里逢会包戏赚点湖口的小钱,大部分演员都是民间老艺人,虽然他们唱腔优美生动,可出远门不多,一般在皖北一代流行,行不成大气候,发展也缓慢,如今逢上改革开放的东风,成为国家的非遗保护项目,实在令人兴奋。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祖国万象更新,发展蓬勃,国家又提出文化“中国梦”,鼓励形成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方向,泗州戏已成为了国家非遗保护的项目,杨华团长也成为了时级非遗传承人,她自豪地说:“泗州戏是香飘祖国大江南北的一朵鲜花,我们绝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凋谢。”,我力争做个省级的非遗泗州戏传人,决心把这一老百姓喜爱的“拉魂腔”永远传承下去。

施福明 中国晨报记者 蔚楠 安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