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推理已死?来看这本拿下岛田庄司推理首奖的小说

随着《网内人》的火爆,陈浩基的名字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这个程序员出身的香港推理小说家,稳稳地用一部又一部的作品磨练他说故事的技艺。

2011年,凭借了《遗忘 刑警》这本极具都市色彩的当代推理小说,陈浩基硬生生地以外国人的身份,拿下日本岛田庄司推理小说的首奖!

算是正式在推理界站稳了脚跟。

今天,我们就从《遗忘 刑警》这本小说,看作者是怎样讲好一个故事的(有剧透,慎点)。

01 叙述角度

小说家是魔术师。

因为他创造了他笔下的这个世界。

小说一开始,就是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出发,开始了整个故事。

“我”叫许友一,是一名刑警。

宿醉醒来,“我”只记得一则命案,但马上,“我”就惊奇地发现,一切都早成历史!

换句话来说,“我”只记得六年前的事了。

“我”的记忆出现了断层。

“我”失去了六年的记忆。

第一人称叙述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读者迅速被带入小说的语境。

一秒钟入戏!

因此,我们不知不觉就跟着“我”——许友一,来追查这起案件。

说实话,这部小说中真正的凶手并不难猜。

因为作者其实在一开始就留下了比较明显的线索,在对凶手的描述上,也很容易让我们发现蛛丝马迹。

但这并不是重点。

推理小说最不好写的地方,其实就是怎样布局,以及完美地自圆其说。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让读者发出“咦,居然是这样”的惊叹声,就是一部容易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推理小说了。

而这,就依赖于故事的结构。

02 故事结构

我给学生上《剧本写作》课程时,曾经反复强调一个观点:

台词、情节、细节等等,都是一堆堆的肉。

只有结构,才是支持这些肉立起来的骨架!

没有好的结构,你的故事,就是一盘散沙,一坨坨需要减掉的脂肪!

由此可见结构对于一个故事的重要性。

在这部《遗忘 刑警》里,故事的结构非常出彩。

首先,它的主线很明显。

就是“我”——许友一,抽丝剥茧,辗转多地,寻找真相!

其次,副线亦牢牢为主题服务!

故事的副线,就是“我”要搞清楚,这丢失的六年记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也可以把这个当做是一条暗线。

“我”所知道的,是由于刚入行时的一个事件,导致“我”患有PTSD,即“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

而这个精神疾病,很大可能就是造成“我”记忆丢失的元凶。

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恰好就点明了小说的题目——遗忘 刑警

遗忘,代表了“我”遗忘了六年的记忆;

刑警,代表了“我”的身份。

而小说的章节,也不断出现了时空的交错。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8年、1994年,这些变化的时间轴,就像是“我”脑中不断交织的记忆片段。

一切都非常完美。

无懈可击!

直到一首歌的出现!

这首歌,就是大卫-鲍伊的《Life On Mars》。

终于,所有的明暗线索,都交织到了一起。

真相和结局,呼之欲出!

03 双重反转

这首歌的出现,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就是凭借这首歌,女主发现了男主的真实身份。

根据小说中时间和情节的设定,这首歌后来作为某部剧的主题曲。

而这部剧出现的年份,刚好是在男主失去的六年记忆内。

女主认为,男主一方面说失去了记忆,但另一方面,却又知道并看过这部剧。

前后矛盾,非常不妥。

凭借这点不妥,她拜托同事,传真过来“嫌疑人”阎志诚的照片。

结果发现,所谓的刑警“许友一”,居然就是嫌疑人阎志诚!

此为反转一。

第二,当女主和男主谈论这首歌时,曾说过这张同名唱片的B面歌曲,叫做《The Man Sold The World》(出卖世界的人)。

不要忽视了这个闲笔。

《出卖世界的人》的歌词,被写在了小说的扉页;

而这个题目,用作了小说最后一章的题目。

作者借女主之口,谈论它的歌词:

“有人认为歌词隐喻这现代社会的崩溃,歌词里抽象地形容主唱者遇上另一个自己,亦即是德语中的Doppelganger……”

这才是整部小说的泉眼!

为什么呢?

因为,它含蓄地点明了说中人物真正的身份与困境!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作者的叙述所迷惑,以为“我”就是许友一。

后来的反转之一,是“我”居然不是许友一,“我”也不是刑警!

“我”是“我”一直苦苦追寻的嫌疑人——阎志诚。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幸好马上,小说又开始了第二次反转,即,“我”虽然是阎志诚,但“我”不是凶手!

凶手另有其人。

你以为作为凶手,就不尴尬吗?

并不是。

小说开头,死者是妹妹吕秀兰。

幸存者是吕慧梅,和吕秀兰的女儿。

但“我”为了让凶手认罪,点破了她的真实身份!

原来,活下来的是调转了身份的吕秀兰,死的才是姐姐吕慧梅!

如果你看到这里,几百个黑人问号再加小小声的一句“原来如此”。

那么,恭喜你,又成功地上了作者的当了。

在最后一章,也即“出卖世界的人”这一章节里,“我”——阎志诚,轻描淡写,却又十分肯定地戳穿了一切——

真相其实是:

死者自始至终就是妹妹吕秀兰。

而凶手,则是她的姐姐吕慧梅。

那为什么吕慧梅会认为自己才是吕秀兰呢?

因为,她也是PTSD患者。

这才是真正的过山车式的反转。

吕慧梅与阎志诚一道,组成了“双重反转”二人组。

恭喜他们!(额,不好意思走错片场了)

而事实上,吕慧梅也好,阎志诚也罢,他们都是由于对“自我”身份的错位,“我”遇上了另一个“我”,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所谓的遗忘,不仅是记忆的遗忘,还有自我的遗忘与迷失。

刑警身份,也只是扮演的另一个虚假的自我而已。

而这一切,早就在对歌词的讨论中,就已抒发了出来。

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了。

反转的细节都写在小说里,比我的解读更精彩。

读者细细去读,更能体会其中的奥妙。

而这个唱着歌的、颇有点玩世不恭的新兴小说家陈浩基,让中国的推理小说,未来相当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