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区区三个德国师的隆美尔为何能打的那么猛?希特勒为什么不多给点部队?

王司徒军武百科


隆美尔在北非战场初期之所以势如破竹,都是西线盟军太弱,衬托出了他的强大。到了战争后期,当盟军加大支援力度时,面对持久战时他也得跪。

1941年初,英国人把意大利军队赶出了昔兰尼加,面对意大利的呼唤支援,隆美尔奉命进入北非。隆美尔在没等到兵力充足时就发动了突然袭击,尽管丘吉尔已经料到他的意图,并且还建议英军统帅韦维尔积极应对。然而韦维尔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德军在夏季之前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而且还想着让隆美尔进入沙漠腹地后再进行反击。

这明显是高估里英军及其附属军队的实力。在阿盖拉的排兵布阵上,虽然英军在前沿位置布署有3个装甲单位的第二装甲师,而隆美尔此时只有2个,并且英军在坦克的数量上拥有优势。然而这些坦克有很多是缴获的意大利M13式坦克。英军的坦克已经匮乏,尽管缴获的坦克已经磨损严重,但是不得不用此来滥竽充数。

而且根据韦维尔的指示,这支部队只要完成迟滞德军即可,无需拼得鱼死网破。因此,英军在面对隆美尔在1941年3月31日的进攻时,选择放弃了阿盖拉以东的瓶颈阵地,打开了北非沙漠的大门,让其在沙漠里拥有广阔的纵深可以活动,隆美尔也就能在沙漠里自由选择进攻路线和攻击目标。此后战略的主动权就落到了隆美尔的手里,英军只能在广袤的沙漠里和他玩猫抓老鼠的游戏。若不是盟军的物资充沛,北非战场的走向很可能因此改变。

(韦维尔)

此后的几个星期里,英军从昔兰尼加一路退到了埃及西部边境的托卜鲁克,并以此为根据地抵抗德军的进攻。在溃逃中,英军上下信心一路崩溃,对德军的实力拥有恐惧心理。隆美尔利用耶稣受难日这天英军的防守松懈,在4月11日展开了对托卜鲁克试探性的进攻。而到了复活节才发起总攻。最终德意联军将英军从托卜鲁克狭窄袋形地区驱赶了出来,在丧失了有利地形后,英军坚守托卜鲁克和重夺此地区的意图就非常渺茫。

就在这时,隆美尔接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让其停止扩大战果的命令。希特勒表示,他即将要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战略物资已经无法同时供给两个战场,若继续进攻会影响到德军在东线的供给。然而希特勒在面对隆美尔意想不到的战果,也是见猎心喜,纵容隆美尔在北非的进攻行动。

面对隆美尔的自作主张,哈尔德派遣他的副手保卢斯去北非劝阻。保卢斯到了北非后,虽然对隆美尔再次传达统帅部的命令,并且对其告诫了一番,但是面对唾手可得的托卜鲁克,还是批准隆美尔再次发动新一轮的进攻。

德军坦克后来在托布鲁克的进攻中遇到了英军埋设的雷区,英军依靠部署在雷区后方的炮火,20辆英军坦克的拼死抵抗,以及其澳洲部队的顽强抵抗,和意大利军队的无所作为,致使德军只能暂停进攻。鉴于当前形势严峻,保卢斯在返回德国前,禁止隆美尔再作任何进攻企图。此时托卜鲁克的西南角已经落入隆美尔的手里,但是隆美尔的实力还不足彻底攻克托卜鲁克,只能采取围城战。

为了赶走隆美尔和救援被困的守军。英军发动了代号为简短作战和战斧作战的行动,然而却都失败了。隆美尔面对的是与英军在坦克数量上1比4的劣势,而且德军拥有的真正意义上的战防炮几乎2/3都是老式的37毫米口径,是二战前5年就已经研发,明显已经落伍了。它们对于英军的坦克毫无办法,甚至是德军新式的50毫米口径战防炮,也只有在较近的射程才可以穿透马提达坦克的厚装甲。隆美尔采用的办法是将八八(88毫米)炮埋伏在防御工事内,这种高射炮原本是用于防空之用,在有效利用时成为了战防的利器。

但是隆美尔在托卜鲁克的取胜也有一定的侥幸因素。英军在简短作战中失利后,所剩的坦克寥寥无几。尽管盟军的船队增援的坦克能够重编2个装甲旅,然而由于英军前期的战斗损失惨重,新增援的坦克只能装备其中的2个团。为此丘吉尔曾主张再送100辆坦克到前线,但是英海军部不愿再冒险直接经过地中海前往北非运输物资,结果船队绕着好望角航行,直到7月中旬才到苏伊士,此时战役已经结束。

而且在使用这批坦克时,英军没有采取集中所有一切能够动用的坦克力量去粉碎德军在前进地区内的装甲部队,而是将其分散使用,并没有将其形成有效的火力配合。在战斧作战时,英军打算将第四印度师负责进攻哈勒法亚—塞卢姆—卡普措一线的要塞地区,由装备着马提达坦克的第四装甲旅加以协助。而第7装甲师的其余部队则掩护在沙漠中盟军的侧面,随后该师的2个装甲旅向托卜鲁克扩张前进,最后该师才与托卜鲁克的盟军守军会和,一同向西推进。

这个进攻计划本来就有问题。刚开始就已经把装甲部队的一半用来协助步兵,而错过了德军在增援托卜鲁克未到来之前击毁其装甲兵团的机会。因此在德军装甲兵团还存活下,接下来的计划想成功实行难度就增大了。英军的计划是必须等待其炮兵有了足够的光源能够准确射击充当火力协助时,坦克才获准进攻。而等到天亮之后,英军的马提达坦克在哈勒法亚要塞就已经被隆美尔的八八炮轰成了碎片,丧失了奇袭的效果。

而德军没有八八炮的卡普措要塞,英军尽管将其攻占,但是当期正想要迂回德军的侧翼时,却遭遇了隆美尔在哈菲德山脊埋伏的坦克伏击,英军在进攻受挫后只能撤退。英军此役坦克损失在总数的一半以上,而隆美尔几乎毫发无损,而德军增援托卜鲁克的另一坦克团已经赶到,胜利的天平向其倾斜。

隆美尔随后乘胜追击,将其第五轻装师倾巢而出,包围英军在沙漠中的左翼,而其第15装甲师则对卡普措发起反击,尽管这一反击被英军所击退,但是德军在正面和侧面同时进攻扰乱了英军准备发起攻击的计划。隆美尔将其机动部队移动到沙漠侧面上,目的是切断英军的退路。英军在慌忙之中下令撤退,英军没来得及带走的坦克只能丢弃,3天的战斧作战英军损失了91辆坦克,而德军只损失了12辆。

在接连的失利之后,英军卷土重来,加大了对北非战场的投入。而隆美尔能获得的增援非常有限,他唯一能够用来扩充其兵力的办法是把一些额外的炮兵和步兵单位,勉强拼凑编成了一个非摩托化步兵师,也就是后来的非洲师,后来改名为第90轻装师。意大利原本的3个师的兵力,也只增加了3个较小的步兵师,但由于其装备太陈旧和缺乏摩托化运输工具,效果有限。

而隆美尔能抵消兵力弱势的,就只有到了秋天后,将其2/3的战防炮都换成了新型的50毫米长筒炮,那比他原油的37毫米口径的战防炮在贯穿能力增加了70%,而且比英国的两磅炮也占有25%的优势。所以隆美尔在防御上就不像夏季时那样依赖少数的八八炮。

(英军的两磅炮)

而且德军对其五0(50毫米)战防炮有了新的用法,隆美尔把这种射程较短,但是相当轻便的小炮推进到距其坦克很远的前方,隐藏在有隐蔽的位置上。英军的坦克兵以为在远离火力掩护下,德军的战防炮不敢布置得这么靠前而中了埋伏。而在慌乱之中,在极其隐蔽的环境里,他们看不清到底是被坦克还是战防炮所伤,误以为是被对方的坦克伏击,造成英军坦克对自己坦克不如对手的错觉,进而丧失信心,影响战场形势的误判和决策。

尽管英军在北非战场上的统帅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其还是犯了相同的毛病,就是英军坦克数量虽多,但是分配却分散,到处都是,但是到处都薄弱。这是一开始英军将德军放进阿盖拉地区后的恶果,原本英军是想着来个瓮中捉鳖,没想到却弄巧成拙,忽略了德军在沙漠地形的机动性,到处围堵,却到处有纰漏。正如隆美尔所说,:“如果你有2辆坦克,而我只有1辆,但你却把它分开好让我有各个击破它们的机会,那么2与1又有什么差异呢?"从这可以看出,英军的战术素养和战略素养和德军差了一大截,只能靠堆积兵力的人海战术才笑到了最后。


梓蕤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德国在二战期间被世界尊称的名将,除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只有在北非战场所向披靡的“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之所以用仅有的三个装甲师打得那么猛的原因在于:隆美尔在接任北非军团长以后,很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采用了游击战术,并且对于装甲的保养和维护严苛要求;希特勒失去了可以向北非运输资源的路线,对于北非,支援远比路上的消耗更严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可以被后人永远铭记的军事将领,他们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挥技巧给予这场波及世界的大战更多可能和热度。作为自小就是理科男的隆美尔而言,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成就了他传扬后世的美名。如果说战争中除了国力和兵力的比拼以外,能左右这场战争的恐怕就是这些名噪一时的将军了,而在二战期间,可以在北非揍的英国人哭爹喊娘的,一定是“沙漠之狐”隆美尔!

北非战场的开设本意是为了轴心国同盟意大利可以快速打通中东地区和通往印度的次大陆,可恨的是意大利作为三大轴心国主力之一,其军事实力与其地位毫不匹配,被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打得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面对盟友的岌岌可危,希特勒不得不在咒骂的同时,选择可以力挽狂澜的将军支援北非军团!


隆美尔的成名作,或者说隆美尔被世人所知的战役来源于二战初期,德国入侵法国时!这个理工男在之前一系列的战役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渐露头角的他很快被希特勒看中,并且成全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那就是能够亲自指挥一部装甲师!希特勒大手一挥,位于第四集团军第七装甲师的指挥官就落到了隆美尔头上,信心十足的隆美尔在进攻法国的战斗中,其所指挥的装甲师堪称德军装甲部队的榜样,纵横穿插,在撕裂法军防线的同时,保持迂回战术,利用德军强大的突进能力,搂草打兔子,很快,法军面对隆美尔的装甲师的防线被彻底打破!在这次战役里,隆美尔率领的装甲师又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魔鬼之师”!

1941年1月,希特勒在经过反复的考量以后,下令隆美尔赶赴非洲,接任德国的非洲军团,以中将衔统领非洲军团军长一职!

面对北非战场咄咄逼人的英军,在己方兵力,装甲部队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隆美尔在到任后的两个月里,快速整合了部队,并且提出了最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保护装甲设备的完整率,所有的参战士兵必须学习装甲的维护和保养,本身部队所在的机械师,必须得到部队的全面保护!

接下来,隆美尔迅速制定了进攻方案,是的,你没有看错,在手中仅有三个装甲师的隆美尔,面对数倍于己的英军,选择了进攻,利用英军在之前对意大利作战节节胜利后的骄视之心,在方案制定后,隆美尔集结了北非军团所有的装甲部队和参战人员,孤注一掷,强攻了疏于防范的英军,结果英军大败,隆美尔联合意大利的军队,趁势收复了之前被攻陷的领地。被德军打得心惊胆战的英军在蒙哥马利的带领下,终日惶惶。而隆美尔在巩固了自己的占领地区以后,采用游击战的打法,四处寻找英军的小股作战部队,对其实施歼灭打击,并且对可以修复的英军坦克全部迁回了大本营,这也是很多英国人想不明白的地方,缺少坦克的北非军团为什么可以一直进攻的原因,甚至在对战的时候,可以碰到原本属于英国的坦克在地方的阵营里!

可以说,战事进入后期,北非战场对于希特勒来说,只能算是牵制同盟国兵力的地方,对于缺少补给和支援的北非军团来说,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大的对同盟军进行杀伤,失去了运输路线的轴心国,只期待北非战场的陷落时间可以晚一点,除此之外,无能为力!



但是隆美尔的出现,不仅挽救了北非军团提前的覆灭,也打击了所向披靡的英军!加大了同盟国对于北非战场的资源投入和兵力投入,拖延了这场战事结束的时间!


诗涵果果


三个德国装甲师,需要至少十五万吨船作为运输后盾。



然而,海上补给能力差是德意两国的软肋。英国的马耳他航空队还有地中海舰队,成了意大利运输船的杀手。德意的护航兵力只能保证有限运输船安全抵达非洲,即使如此也有数以百计的坦克、数以万吨的油料白白被击沉于海底。



此外,陆地运输也是一个瓶颈。德意运输船只能在班加西、的黎波里卸货,距离利比亚和埃及边境有上千公里距离。长途车运也限制了物资转运的效率。相比下,英军在亚历山大港就可以卸货,距离前线近的多。

德军原本占领托布鲁克后,可以利用这个港口,但港内布有大量水雷,再加上英军空袭,导致港口根本无法使用。



所有这一切的后勤限制,都造成了德军兵力规模无法继续增加。即使运足了坦克飞机,也运不上油料和弹药,再加上还有一堆意大利师在抢补给......


陶式防务评论


也不太准确,隆美尔在挺进到阿拉曼之时已经拥有四个德国师,即第15装甲师、第21装甲师(第5轻快师升格而来)、第90轻型快速师和由一些空降兵单位组成的摩托化“非洲师”。但是经过数千公里的长途沙漠作战,他的“非洲装甲集团军”已经损耗非常严重。



德国人虽空有四个师的番号,却只有不到40000人和100多辆坦克了,输掉阿拉曼战役也属正常,而隆美尔的不幸在于,希特勒从来没有意识到北非战场的重要性。法国战役横扫西欧的第7装甲师师长隆美尔少将,1941年2月接手了德意军队在北非的指挥权,并被晋升为德国“非洲军”中将军长,以帮助被英国人揍得鼻青脸肿的意大利盟友。

其实在首批到达北非的德军部队中,就整整缺少了一个装甲团的编制,因为该团坦克都随着货船沉到了地中海底。这就是希特勒不太愿意给隆美尔增加兵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意大利到北非的航线,大部分时间都在皇家海空军的控制之下。

(隆美尔在北非)

希特勒对大海是有恐惧感的,他自己也亲口承认过,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最终搁浅,多多少少也有一点这方面原因。马耳他岛上英国海空力量的存在,以及德国海军水面作战力量的羸弱,使得从德国本土到北非的任何增援行动都是一个危险的航程。而坦克、兵力、补给的匮乏,始终困扰着隆美尔的战术发挥,在希特勒看来,德军有限的后备力量,与其冒险过海增援北非,还不如通过铁路给更重要的苏德战场输血,换谁都会这么想。

德国海军在地中海战区是几乎没有水面力量的,运输船队的护航任务主要由意大利海军承担,在苏德战场主动权易手之前,真正协助隆美尔高歌猛进的决定性力量,其实是德国空军第10航空队的存在。它们以意大利机场群为基地,完全压制了马耳他的皇家海空军,使地中海航线有过一段时间的顺畅,同时也掩护隆美尔的地面部队快速推进。

(隆美尔在北非)


随着苏德战场吃紧,第10航空队主力1942年下半年调走,马耳他的英国战机和地中海舰队可谓是死灰复燃,猛烈袭击着所有过往的轴心国船队,隆美尔的好日子就算到头了。而缺乏空中掩护的德军装甲部队,也在绝对优势的皇家空军打击下损失惨重,因此隆美尔缺少的不仅仅是增援部队和坦克,德国空军的疲于奔命是第二个重要原因。

那么,是不是希特勒就无力给隆美尔一些必要的援助呢?显然不是,在隆美尔奉调回国休养之后的1943年5月,突尼斯战役全部结束,德意军队残部25万人走进了战俘营,其中仅阿尼姆大将指挥的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非洲装甲集团军改称)就有七个师的番号,包括第10装甲师和武装党卫军部队等等,被俘人员数量多达125000余人。也就是说,在北非战场的最后阶段,希特勒仍然有能力紧急实施增援,问题是太晚了!



(阿尼姆一级上将)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可是如果在一年之前的阿拉曼战役中,隆美尔能拥有七个德国师的部队和足够的坦克,笨拙的蒙哥马利几乎肯定会遭到失败,德军就可以冲到尼罗河完全占领埃及,然后向北席卷中东产油区,向南直扑印度与日本人见面,甚至向高加索方向迂回跟苏德战场的“南方集团军群”会师。

那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局面,也是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最担心出现的情况,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已经极度虚弱和强弩之末了。

(蒙蒂来了)

归根到底,最重要的第三点原因是希特勒的全球战略格局仍然不够,以及德国的战略资源实在不足。在隆美尔前往北非战场之前,希特勒本不打算在非洲开辟战场,原计划是将这些宝贵的兵力用于巴尔干。可是如果不接济墨索里尼这个“不争气的盟友”,那么轴心集团就可能出现分裂或者墨索里尼跨台的情况。怎么说呢?就跟当初被动介入西班牙内战一样,派隆美尔征战北非也是希特勒并不情愿的选择,一个身不由己的作战行动。

希特勒最多想到的是,隆美尔军团的存在可以稳定墨索里尼的政权,并且一旦取得非北非战场的有限胜利,也可以沉重打击和牵制英国的势力,仅此而已。至于深入中近东和迂回高加索的战略目标,他连想都没有想过。他甚至没有预料到,隆美尔会以那么有限的兵力,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和意大利总参谋部最初给隆美尔的任务,仅仅是守住利比亚别让意军崩溃,他们甚至一度阻止非洲军团无限向东进攻。

(蒙哥马利在北非)

即便是突击增调援兵的突尼斯战役,希特勒的目标也不过是防止北非战场全面崩溃,那样盟军下一步必然要登陆意大利本土,所以德国人仍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行动。结果因为海路被严密封锁,七个德军精锐师最终无路可退全军覆灭。如果阿尼姆的第5装甲集团军不作如此无谓的牺牲,干脆投入到兵力紧缺的苏德战场,效果岂非更好?某种意义上,希特勒的战略取舍能力,跟常凯申大队长特别相像。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当隆美尔在1942年哭着喊着要求增援的时候,希特勒送来的仅仅是一枚勋章和陆军元帅的节杖,而这玩意是吓唬不住蒙哥马利的,战争的胜负毕竟靠的是实力。

(隆美尔在西线)


度度狼gg


在德国的计划里根本没有非洲,只是因为那处猪队友意大利太废物,所以希特勒不得不派出非常少的兵力帮助意大利“收复”失地。意大利在1941年两次坑了德国,而且都坑的非常厉害,一个是意大利以优势的兵力想占领北非,却被英法非嫡系部队差点赶出非洲;另一个是意大利入侵希腊,又把自己陷在了里面。而在1941年,德国正准备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动员550万左右的军队向苏联边境集结,所以没有多余的兵力分给非洲。

在非洲惨败之后,意大利终于向德国求救,德国根本不想理意大利的破事,但是如果非洲失守,轴心国可能失去对地中海的控制(当然制海权一直在英国手里),并威胁到德国在欧洲的主要石油提供地-罗马尼亚,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才派出了隆美尔支援意大利。隆美尔在北非的任务仅是帮助意大利,希特勒根本就不关心这一块。但是没想到隆美尔是一个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将领,他用远逊于英法联军的坦克数量,采用灵活、集中运用的方式,大胆进攻、巧妙设伏,打的英法联军节节败退。他比古德里安还大胆,进攻中坦克不断的在减少,但他不等维修和补充(本来也没有补充),一路领着剩余的坦克不断的追击英法联军,一度英法联军的坦克数量与隆美尔的坦克数量之比为4比1,不是英法坦克太多,而是隆美尔剩下能用的坦克数量太少。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几乎占领了整个北非,马上都能拿下埃及的非洲部分,但是因为战损太严重,他的兵力和武器都不如英法联军,所以进攻只能停滞。

隆美尔在非洲如此成功是在于他能合理的利用手头的所有装备,他的一个伟大发明就是将用于防空的88炮用于反坦克。这个口径远远大于当时所有国家专门用于的反坦克炮,并且88炮的倍径远大于其它反坦克火炮,在面对二战初期装甲普通偏薄的坦克来说,几乎可以做到反任何坦克。这个应用最后还影响到了德国坦克炮的研发

可惜,41年希特勒有更大的计划,所以就算是隆美尔在非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德国还是不给他任何增援。除了因为入侵苏联的计划抽不出军队以外,北非到底还是意大利的事情,德国已经把事情做到这个份上,已经仁至义尽,真要是把北非全搞定,可能意大利盟友会不高兴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中海的控制权一直不在轴心国手中,无论是意大利海军和德国海军,他们都不是英国的对手,德国潜艇战还可以,但是要做到制海权,靠潜艇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德国的潜艇部队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他们要封锁英国,分不出兵力到地中海。可怜的隆美尔在整个二战非洲战事期间只得到了一次像样的补给,他最后败于蒙哥马利,真不是因为蒙哥马利多么利害,而是因为隆美尔最后没弹药也没油了,最要命的是油。

隆美尔真的很悲情,假如德国稍微再给他一些补给,结果就会完全的不同了。


唐格林奇


北非战场并不是德国的目标,德军出兵北非,更多的原因是为了支持意大利,免得意大利在北非垮台了,进而威胁到欧洲。

北非这块地原本就有意大利和英法,欧洲那一块打的挺热闹,北非这一块殖民地也得抓紧时间争夺,意大利在这边就开始打了,结果他还没打过英国。意大利不仅没打过,还被英国打的一败涂地。这会儿德国实在就是属于看不下去了,不能放任意大利在那边打输了,就得帮他一把。

德国出兵北非实在1941年初,这会儿的德国西边要防备英国,东边要准备进攻苏联,他要扩军,他要准备入侵。这会儿德军兵力是比较有限的,能够提供给北非地区的部队非常少。也就是这样,派出没多少部队,组成非洲军,正好隆美尔军衔能够匹配的上,就直接开过去了。

德国的重心不在北非,北非对于德国来说,仅仅是牵制英法用的,他的重心在于苏联。他需要的是苏联的资源,全力拿下苏联才是当务之急,对于非洲,你隆美尔爱打成啥样就打成啥样,打赢了你是英雄,打输了我也不怪你,正好你在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随便玩吧,但是兵力,就那些了,后续再给你派一些意思意思。

说到底,北非压根就不在希特勒计划之内,他的计划是苏联,是欧洲,而不是那些沙漠。而且,这个北非吧,其实是意大利的事情,德国属于去帮意大利收拾烂摊子去了,而不是将那块地据为己有。这会儿又要准备打苏联了,希特勒能给隆美尔的军队,也就那点。


军武文斋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害怕被美苏有机可乘

当时虽然德国已经打败了法国,横扫并占领了大半个欧洲,但是德国面对局势依旧不容乐观。美国暧昧不明,苏联虎视眈眈,英国还在负隅顽抗。德国虽然是取得了一些优势,但其实也是如履薄冰,一个不好就会反杀。

北非,属于地中海地区。在轴心国的势力划分中,地中海地区应该是意大利负责的。但是意大利实在太面,不但支撑不起地中海的战局,甚至就连自保都成问题。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如果德国过多的有生力量被牵扯在北非,潜伏在一旁的美国和苏联,很可能乘德国兵力空虚的机会,攻击德国。

曼施坦因事后曾说,即使盟国失去了地中海的控制权,也并不足以决定其命运。进一步说,假使为了争夺地中海的主权要发生决定性的战斗,则最后将会牵制大量的德军,足以引诱苏联向德国发动侵略。假使我们考虑到苏联也许会感兴趣的战利品-巴尔干和在近东的影响势力-就更会觉得它有必要向德国发动战争。

争夺地中海制海权失败

北非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绝大部分城市和居民点都聚集在沿海地区。这种地理环境,使得北非的作战必须要海陆空三管齐下。陆军和空军,轴心国(主要是德国)实力强悍,谁都不含糊,但海军就不行了。

自1940年英国皇家海军利用航母突袭意大利的海军基地塔拉托,重创意大利舰队后。轴心国海军在地中海地区就彻底蔫了。

地中海地区作战,如果无法得到制海权,很容易就会被对手切断补给线。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一旦被切断了补给线,前线的部队很难继续打下去。如果敌人在后方登陆,甚至还可能会被包了饺子。

德国获得的利益不确定

法西斯政权是极端反动自私的资产阶级独裁政权 , 轴心国各国间关系是建立在非正义的对外侵略的基础之上 , 其联盟是强盗式的合作 ,彼此间互相利用又互不信任。

北非地中海地区,距离德国很远,意大利是地中海沿岸国家。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打下来北非,利益的大头肯定要被意大利拿走,而德国能获得多少利益就不好说了。(就算可以派驻军,但不要忘了后勤补给线还在意大利手中)

派出大军打生打死,打下的地盘,好处却都要被意大利人拿走,德国肯定是不会干的。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东斯坦因


德国二战时期有三个杰出的军事家,分别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三个人在一个时期里指挥德军所向披糜,创造了很多战术理论和精典战役,他们的指挥才能让世人的侧目。

隆美尔作为其中佼佼者,他的的经典口号是:进攻、进攻、再进攻!谁先开火,并能进行最猛烈的集火射击,谁就能取胜。只要有可能,就要采取欺骗措施。在所有进攻战斗中,都要利用心理因素,在敌人中间制.造恐慌等等,时至今日隆美尔的很多理论仍是非常的实用。

隆美尔有着"沙漠之狐、帝国之鹰"的称号,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任第七装甲师师长,后来被任命为非州军团军团长,而他人生的高光点就在非洲之时,他以非凡的指挥艺术,扭转了意军失败的非洲战局。

1941年为了截断英法等国战略物资的命脉苏伊士运河,作为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开始出击埃及,同时实现把地中海纳入意大利版图的战略意图,但英国在埃及也驻有重兵,两兵相接,意大利有点太怂,在与英军和法军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大批的军队深陷于英法联军的包围之中,其中有10个师被歼灭,其它军队有被全歼的可能。作为同盟国,德国本不想在非州战场上分了精力和兵力,因为他们的重心在欧洲战争,在准备和苏联的决战上。但意大利实在太不给力了,不但不能给希特勒分忧,却处处需要德军去救援,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才临危受命,只带了三个师的兵力来到了北非,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隆美尔越打越顺,越打越好,不但解了意大利军队的围,还追着英法联军打,实现了战局的扭转。

那么隆美尔有什么神奇的力量,用三个师的兵力约10万人和英法美大约11个师25万人对决,而隆美尔加起来也只318辆坦克,实力非常悬殊。但隆美尔有他的独特战术,通过不断进攻,进攻,再进攻,扰乱敌人,往往有时候正面只是佯攻,而真正的主力却通过迂回到其它薄弱之处,然而出其不意,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在北非战役敌众我寡的的情况下击溃英国著名的第八集团军,隆美尔就是用这种战术,他也因此一战成名。

当然,除了出其不易之外,他还非常狡猾,往往采取很多欺骗的措施,使对方上当,例如昔兰尼加战役中,隆美尔在正面进攻中为了虚张声势,制作了几百辆木头坦克,让英军以为正面是绝对主力,但其实隆美尔则将主力迂回到了英军的两翼,这正是英军的薄弱之处,自然一交火,英军就被打懵了,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正是这种灵活有效的战术,使得隆美尔一次次取得胜利,也扭转了北非战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术大师,在后来却陷入了暗杀希特勒的事件之中,最后被逼自杀,结束了他助纣为虐的一生,当然,他的战术思想没有因人而消失却被后来人视为经典,不断发挥着军事价值。


华竖


这就是机动作战的魅力之所在,正应了一句话:“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北非的德军虽然数量不多,可全部是精锐的摩托化部队,可以快速的实施进攻或者机动防御,而无需担心侧翼掩护问题,因为机动就是最好的侧翼掩护。虽然隆美尔的军队在数量上少于英军,但是各种巧妙的机动,隆美尔可以在关键方向上形成局部优势,击破英军的防御阵地,威胁到英军的补给线从而动摇整个英军防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北非战场不同于其他战场,这里是大片的沙漠地区,因而就有着显著的地形特征,首先这里地形平坦,极少有山丘,因而也就非常适合摩托化单位行动。另外沙漠地区物资匮乏,连人生存最基本的淡水也需要从后方运送,这样军队在对后勤补给线的依赖上也就更加严重,一旦补给线路面临着被切断的威胁,前线部队往往便难以据守,大多选择撤退。而无论是德军还是英军在北非战场作战都依赖海运,而北非的公路大都是沿着海岸线建造的,这样北非的作战大体都在沿海地区进行,谁也不可能在北非构筑一条贯彻南北的完整地面防线,只能是尽可能向内陆延伸以避免遭到迂回,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于在北非作战的兵力问题,既和德军的整体战略有关,也有后勤补给能力上的影响,当时德军的战略重点已经转向了东线,在这场关乎命运的大决战中,德军必然不想拉长战线以分散兵力,当时德军陆军总司令部就极力反对派兵前往北非战场,哪怕是一个师都不行。而陆军方面也派出一位装甲兵将领前往考察德军出兵作战的可行性,当时他指出德军要想彻底打败北非的英军需要投入4个装甲师,而且为了保证这些装甲部队的后勤补给,必须将意大利军队全数撤回,由德军单独作战。希特勒并不愿意在北非投入如此多数量的装甲师,进攻能力强大的装甲师必然要投入到东线作战中,但是又不能坐视意大利盟友在非洲的失败,最终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派出一支实力不大的部队去维持住北非的态势即可,这可能是最糟糕的选择,就这样隆美尔带着他不足部队来到了非洲,他虽然能取得一系列战术胜利,却无力彻底打败英军。


隆美尔在北非战场的主要战术就是对英军实施侧翼的迂回进攻,绕过英军精心构筑的地面防线,迫使英军的装甲预备队应战,英军在机动作战能力上本就远不如德军,加上其总是分散布置其装甲部队以作为整条战线的预备队,因此被隆美尔的装甲部队所各个击破。一旦英军的装甲部队无力阻止德军的突击,英军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线也就面临着被切断的威胁,英军只能展开全线的撤退,德军则在后方追击,直到燃料耗尽为止。待英军重新积蓄力量发起反击时,隆美尔则利用摩托化单位实施机动防御,掩护意大利步兵单位撤退,同样也是集中使用摩托化部队对英军的进攻给予分别粉碎,英军总是喜欢在宽大正面上实施突击,其装甲部队也是分散部署,难以达成纵深的突破,英军一直到大战结束也没能真正领悟装甲部队的使用真谛,不过英军非常擅长静态的阵地战,可惜这在北非战场并不适用。


战略论


二战德国的扩张计划并没有北非和巴尔干半岛,但是看到德国不断的扩张,甚至39天就打败英法联军并拿下法国,在猪队友的意大利看来,英法联军作战能力并不强,而且惨败给德国后实力上已经大打折扣了。而意大利在非洲和巴尔干半岛都有绝对的兵力优势,而且还是意大利的主力,英国在非洲和巴尔干半岛基本都是偏师,因此意大利觉得以自己的实力拿下巴尔干半岛和整个北非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意大利高层自己恐怕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如此低下,可以说是一触即溃,被英国偏失打得节节败退,眼看巴尔干半岛和北非都要失守了,这时候不得不向希特勒求援了!而此时的德国总参谋部正在密谋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而且这个计划绝对保密,整个德国军队都被蒙在鼓里,就连隆美尔这样的将军也都不知道!

面对这种的局面,德国又不得不拯救自己的盟友,于是总参谋部很不情愿的组建了非洲装甲兵团,但也就仅仅只有第15、第21和其90共计3个装甲师!并且向巴尔干半岛也派出了装甲师!这件事有些打乱了德国的部署,不但分散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兵力,而且让原本计划在4月份执行进攻苏联计划延迟到了6月份。

原本希特勒和总参谋部给隆美尔的任务是守住当下北非的局面,并非进攻,因为要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计划,希特勒不太可能向非洲派出更多的部队了!而隆美尔并不这么想,当德国装甲师踏上北非的土地后,隆美尔的进攻就开始了。面对强大的德国装甲师再加上隆美尔这个进攻天才的完美应用,英国军队虽然在坦克数量上占据着4:1的优势,但是却被打得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而这时候的英国军队在败退的同时也面临两难局面,因为巴尔干半岛也被德国装甲师打得节节败退,需要增援,英国的非洲军团不得不分兵去救,这削弱了英军的实力!

如此大好局面,此时最着急的居然是德国的总参谋部,总参谋部多次下达命令要求隆美尔停止进攻,并组建防线。但隆美尔完全摆出一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姿态,甚至总参谋部派人到北非前线阻止隆美尔进攻,但隆美尔一个电话打到希特勒那里并谎称希特勒同意他的进攻计划。而隆美尔也一直不理解为何元首不同意增兵非洲的计划,命名德国国内能够调遣更多的装甲师过来参战,直到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才知道,原来德国一直在密谋进攻苏联的计划,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也明白了为何总参谋一直要求组建防御线防守的目的!

但是隆美尔并没有在德国大局上考虑,而是在非洲不断的执行着他的进攻计划,不得不承认“沙漠之狐”隆美尔对闪电战的应用非常好,甚至可能已经超越了古德里安,他用有限的装甲兵团,有限的坦克,在制空权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甚至几乎占领了整个北非,而且还拿下了半个埃及,但是隆美尔的进攻有些太孤军深入,战损严重而补充不足,隆美尔有些太高估意大利的后勤补给能力了,最后在非洲惨败而归!尤其是美国军队参战后,非洲的局面变得更为恶劣,在装备上的差距更大了,最后隆美尔还是败给了蒙哥马利,说实话并非蒙哥马利有多厉害,而是隆美尔败给了意大利的补给能力,弹药和油料都没有。

假如德国能多给一点部队到北非参战,假如意大利的补给能力能够跟上,非洲的战事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