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这几个公园不得了,有颜值有内涵,还有“特异功能”

在无锡高新区,有一些会“呼吸”、能“吸水”的公园,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级?这些公园分别坐落在

新安花苑、景云立交和景渎立交,它们就是海绵公园,一起来看看吧~

“海绵公园” 顾名思义就是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总而言之就是,在涝时能吸水、在旱时能吐水。作为暴雨天城市看海的“终结者”,海绵公园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呢?
“渗、滞、蓄、净、用、排”是海绵公园建设的“六字诀”。

渗:路面由小石子和其他渗水地面材料铺装,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蓄:在海绵公园有一个大大的池塘,起到了蓄水的作用,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

蓄水样式多样,还有雨水收集池,将水进行收集利用。

滞:在海绵公园里走的时候,会看到草地高低不平,通过地形的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

净、用:前期较脏的雨水进入海绵体进行消污,蓄存的雨水再经过多层过滤净化系统后

转化为中水,最后用于浇灌、清洁路面和景观用水的补给。

景渎绿地隐藏着多少海绵城市的奥秘?

▲90%的透水铺装

▲一片生态水系

▲多个雨水花园

▲一套地埋式一体化水处理设施


经过精心打造,景渎海绵公园成了一个会“呼吸”的公园、一片小巧迷人的池塘、一个隐藏在树林中的亭子、花丛绿化中错落有致的小道。

小公园在改造之前,是一处脏乱差的地方。而现在,住在这附近的居民对这里赞不绝口,有了这个公园后,不仅环境比以前更好了,还多了一个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由“排”到“蓄”,从重视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这样的海绵公园,还不赶紧去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