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債券承銷年度大考:競速之下“踩雷”頻繁 創新業務入局

外匯天眼APP訊 : 年末規模戰,走到哪都是江湖。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2月17日,94家券商合計的債券承銷金額為7.16萬億元,比去年5.68萬億元的規模增加了1.48萬億元,同比增幅26%。從各家機構的位次來看,也有了些許調整。

事實上,在今年監管層出手打擊債券承銷“價格戰”、結構化發行等問題的背景下,各家機構的債券業務生態也產生了一定變化。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信用債違約事件持續增加。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2月17日共有176只債券出現違約,違約規模1413.26億元,與2018年全年125只、1209.61億的數據相比,繼續增長。當然,所帶來的承銷商踩雷事件也逐漸頻繁。

“今年市場的主基調就是重視合規風控、淡化規模比拼。事實上目前行業內的馬太效應也越來越明顯,頭部券商的機會更多,中小券商的生存壓力也將更大。”12月18日,滬上某中型券商債券承銷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國海違約最多

“現在我們正在年末衝刺發行階段,剛剛做了一些城投公司還有大的國企的單子。”北京某大型券商債券承銷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就如當前的承銷規模排名數據,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數據梳理,2019年以來截至12月17日,當前排在券商債券承銷金額榜前三位的分別是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和中金公司,總承銷金額分別為9101.77億元、8130.75億元和4959.71億元,相比去年全年的數據均為增長狀態。

同時,對比2018年全年的承銷榜單,三甲則分別是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和招商證券。

中金公司目前已經超過了去年排在其前一位的招商證券,且從總承銷金額來看,規模已經超出100億元;招商證券在今年排在第5位,同時,國泰君安證券今年的成績目前也已超過了招商證券。

不過,競爭仍然保持激烈。目前排在第6位的海通證券的總承銷金額與排在其前一位的招商證券僅相差62.55億元。距離年末還有兩週時間,最終結局亦存在不確定性。

整體來說,邁入承銷金額“千億俱樂部”的券商,今年以來截至12月17日共有16家,相比去年,新增加了一位,即申萬宏源證券。數據顯示,申萬宏源證券今年以來截至12月17日的總承銷金額為1511.99億元,去年全年則為925.3億元,相比增長了63%。

另一方面來說,債券違約事件逐年增多,承銷商“踩雷”也較為普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數據梳理,2014年以來截至今年12月17日,市場上共421只違約債券中,涉及的券商承銷商共有63家,其中所承銷債券出現違約的數量最多的,是國海證券,共23只。

除了國海證券之外,承銷債券出現違約數量排名二、三位的分別是中信建投證券和招商證券,數量分別為21只和17只。

對比承銷規模排名來看,中信建投證券在2018年、2019年(截至目前)穩居第二位,招商證券這兩年也均位列前五。

具體來看,中信建投證券承銷了不少債券市場“明星公司”發行的債券,而這些債券也陸續走向違約。

曾經大家搶著做生意的公司,如今淪落為一個個“雷區”。

“目前來看違約債券的發行人是民營企業的比例仍然很高,在經歷了去槓桿融資收縮之後,雖然迎來一定的紓困力量,但民營企業發債仍然困難,資質較差的發行人難以獲得市場認可,我們最近一段時間都沒有相關案例。”前述券商債承人士表示。

市場漸趨規範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場環境調節業務節奏的同時,監管層今年以來也針對一級市場債券發行的種種弊病,陸續出手解決。

正如前述債券承銷人士提及,今年的債券業務總結起來主要是“重合規輕規模”。合規,擺在了關鍵位置。

譬如監管機構就在上週發文規範了債券市場“結構化發行”的亂象。12月1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期發佈《關於規範公司債券發行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發行人不得在發行環節直接或者間接認購自己發行的債券,不得操縱發行定價、暗箱操作,不得以代持、信託等方式謀取不正當利益等。

同時,針對承銷機構提出,主承銷商在發行結束後應當對涉及的相關事項進行充分核查,並在承銷總結報告中發表核查意見;承銷機構及其關聯方參與認購其所承銷債券的,應當報價公允、程序合規,並在發行業務與投資交易業務之間設立防火牆,實現業務流程和人員設置的有效分離。

針對年內湧現的因比拼承銷規模而出現的超低價承銷費“惡性競爭”的情況,10月1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亦發佈了《證券公司公司債券業務執業能力評價辦法(試行)》,進行一定引導和規範。

“之前某大型券商在一筆規模百億的公司債承銷招標中,提出了低至1萬元的承銷費用報價,為了做大規模,類似的惡性競爭例子越來越多。監管層今年以來也一直出手在引導和規範,是十分必要的。”北京某券商投行人士受訪指出。

從新的執業能力評價辦法來看,針對券商公司債券業務執業能力的評價指標包括證券公司公司債券基礎保障能力、公司債券業務能力、公司債券合規展業能力、公司債券項目風險控制實效和服務國家戰略能力五類指標,五項指標占整體評分的權重比例分別為20%、30%、20%、20%和10%。公司債券業務能力是佔比最高的一個部分。

“一個數據變化也能看出監管層的關注重點,在此前的徵求意見稿裡,合規展業能力指標和風控實效指標的佔比分別是30%和10%;但看到正式發佈的稿件裡,這兩個指標分別是20%和20%,這也體現出監管對券商內部風險控制能力的看重。”上海一家中型券商債券業務負責人表示。

除了針對行業亂象的監管,與此同時,監管層也在著力推出創新性工具,豐富券商固收產品線。

譬如在拓寬民營企業融資途徑、緩解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上,交易所此前推出了信用保護合約試點,同時也在近期推出信用保護憑證試點。據上交所披露,12月17日,首批信用保護憑證落地,共4單合計名義本金1.33億元,有效支持債券融資44.6億元。

據瞭解,首批4單信用保護憑證的創設機構分別為海通證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4家機構通過市場化的信用增進工具為發行人提供信用保護,為企業提供“債券融資+信用保護憑證”的綜合融資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