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造成果实品质差,如何科学防治?

马铃薯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之一,管理简单,产量较高,深受种植户的喜爱。但是在管理过程中仍会有一些病害发生,对马铃薯果实造成危害,严重影响马铃薯果实的品质和产量。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什么是马铃薯黑痣病

马铃薯黑痣病又叫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病害,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是种植马铃薯时常见的一种土传病。发病以后,会对产量造成影响,严重的会造成全田毁灭,颗粒无收。目前此种病害在全国各地的马铃薯种植区都有发生。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病症状

马铃薯黑痣病发病以后, 对于马铃薯的块茎以及植株都会造成损伤,还会影响马铃薯发芽,引起死苗等问题。具体表现症状如下:

刚种植的马铃薯,如果感染了黑痣病原菌,那么会影响发芽,使种薯抽出的新芽腐烂,严重的直接不出苗。

茎基部染病,表现症状为下部叶片发黄萎蔫,且靠近土壤的茎杆出现一些褐色的长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部稍微凹陷,最大病斑可达6厘米长。在病斑上有时候可以看到许多灰色霉层,这些霉层为聚集在一起的菌核。发病严重的植株,顶部会出现萎蔫情况,部分植株整株枯萎。发病植物叶片向上卷曲且有部分叶片变为紫红色;

后期随着病害的加重逐渐发展到地下果实,表现症状为部分地上茎杆发病严重植株果实个头小而多,且果实表面出现许多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坚硬的、土壤颗粒状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不容易冲洗掉,而菌核下边的组织完好,也有的块茎因受侵染而造成破裂、锈斑和末端坏死等。病菌也会造成薯块龟裂、变绿、畸形。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生规律

马铃薯黑痣病作为一种真菌性病害,与许多真菌性病害发生规律相似,它可以在马铃薯的整个生长期造成危害,主要通过菌丝体或者菌核在土壤中或者马铃薯果实中越冬。第二年,马铃薯种植以后,随着温度的提升,病原菌开始活动,通过根系的气孔直接进入马铃薯体内,或者通过茎基部的伤口对植株地上部分侵染引起发病。

种薯带病是马铃薯黑痣病传播范围广的主要原因。该病害发生受环境气候影响很大,早播、地温较低发病重。

如何科学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马铃薯黑痣病必须以预防为主,否则一旦发生此病害就会造成一定的减产,因此应当从提高植株抗病性和杀灭病原菌,降低病原菌基数方面入手。关于此病害的防治,我有以下几点管理建议。

首先,解决重茬问题,马铃薯黑痣病是典型的真菌性土传病,常年种植马铃薯的田块此病害发生比较严重。因此建议种植户进行科学的轮作,同其他不同种类的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最好选择禾本科如玉米、小麦、高粱等作物。

第二,做好土壤消毒工作,种植结束以后,及时清理田间的带病植株以及带病马铃薯果实,集中销毁,冬季翻耕土地;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农户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可以选择50%克菌丹1000g拌土撒施或者30%甲霜.噁霉灵1000倍全田喷施(不拌种可以选择此方法)!

第三,种植时选择抗病品种,可以通过茎尖脱毒技术获取无毒薯种。

第四,加强栽培管理。发病重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山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播种,避免早播,播种深度以10-8cm为宜,尽量浅播;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低洼地应实行高垄栽培,雨后及时排水!

第五,药剂防治工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马铃薯拌种,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拌种方法。我推荐两种拌种方式,一种是使用粉剂进行干拌种,可以选择50%克菌丹200g+2%中生菌素50g+滑石粉2公斤拌种150kg薯种;另一种方法,使用24%噻呋酰胺30ml或者2.5%咯菌腈100ml喷雾拌种。沟施:可以选择25%嘧菌酯悬浮剂40-60ml/亩、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100ml-133.3ml/亩进行垄沟喷施,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叶部病害的预防,在出芽以后建议种植户喷施药剂预防,推荐使用甲基硫菌灵、苯甲.吡唑醚菌酯等药剂;植株发病,推荐使用苯甲.嘧菌酯、噻呋酰胺等成分对发病部位喷施,间隔一周连用两遍效果更好!

马铃薯黑痣病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到目前还有一部分种植户仍会把马铃薯上的黑痣病当成是粪污染或者肥害引起的,从而不进行药剂防治,使得后期病害严重。因此种植户要学会辨别病害特征,及时预防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注植保小贴士,获取更多农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