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67239664
德國在一戰之後接受了一系列嚴苛的條約,這幾乎使大型戰艦製造工作陷入停滯。在二戰前設計建造俾斯麥時,除了一些一戰的老技術,基本沒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套用,差不多是摸著石頭過河。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納粹德國上臺後研製的第二型戰列艦首艦,也是德國海軍歷史上建造的最大軍艦。最初設計時要求超越英德海軍協定的規格標準排水量達到42000噸,並超過英國海軍條約戰列艦喬治五世級的35000噸。1940年俾斯麥號戰列艦服役時,其標準排水量達41700噸,而後續2號艦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甚至達到50000噸,是當時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以外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並且造價比大和級還要貴。
1939年2月下水了,作為當時噸位最大的戰列艦,在火力上卻沒有特別驚人的表現,僅僅只裝備了8門380毫米主炮,基本落後於時代。而且因為缺少三聯裝主炮的建造經驗以及時間緊迫,俾斯麥以及提爾皮茨上全都是雙聯裝炮塔
俾斯麥的沉沒的起因,是胡德號的的全軍覆沒。“胡德號”沉沒的消息震驚了整個英國。對英國海軍來說,這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民眾的第一反應是不可置信,隨後是舉國哀悼。英國首相丘吉爾氣憤交加,他調集海軍大部分力量,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擊沉“俾斯麥號”。
1941年5月26日,英軍的皇家方舟號航母派出劍魚攻擊機發現並用魚雷襲擊了俾斯麥,有三顆魚雷命中並使其動力設備無法發揮全力。
27日凌晨,英軍主力趕到:英王喬治五世號和羅德尼號發現俾斯麥,從距離其20多公里的地方就開始開火一直迫近到數公里,俾斯麥號也予以猛烈還擊。
與此同時,英軍方面的巡洋艦還發射了多枚魚雷進行攻擊,此時的俾斯麥號多處受到重創並大量進水,其主炮也被對手逐一打黑,喪失最後的反擊能力,指揮官只能下令打開通海閥並棄艦,但最終只有一百餘名倖存者。
在圍殲“俾斯麥”號的作戰中,電子戰已初露端倪,盧金斯5月25日發出的長篇電報,無疑是最大失誤,如果英軍不是依靠此次電報定位,測出德艦基本方位,要想憑軍艦、飛機的搜索,在不知道目標範圍的情況下,絕對是大海撈針一般的困難!對“俾斯麥”號造成致命打擊的劍魚攻擊機魚雷攻擊,也是在軍艦無線電引導下才取得成功的,而“俾斯麥”號巧妙擺脫英軍巡洋艦跟蹤的,更是電子戰中的神來之筆!由此可見,制電磁權在二戰時期已發揮了重要作用
飛機在此次作戰中所表現出的作用,更是充分說明制空權對與制海權的巨大影響。英軍22日首先發現德艦離開卑爾根的是飛機,26日在搜索毫無收效的情況下發現德艦蹤跡的又是飛機,而給予德艦致命損傷的,最終導致其沉沒的還是飛機!可以說,在整個海上圍殲戰中,每到關鍵時刻,總是飛機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反觀德軍,因為沒有遠洋航空力量,“俾斯麥”號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成為英軍的靶標。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燃料問題,即使德軍出現上述漏著,如果“俾斯麥”號燃料充足,絕對可以憑藉其高速航行,在英軍主力艦隊到來之前,進入岸基飛機保護圈。仔細核算,“俾斯麥”號燃油裝載量為8000噸,可以供軍艦以最大航速航行八天,由於疏忽沒有在挪威卑爾根停泊時補充燃料,出丹麥海峽時又沒有按計劃進行海上加油,此時已消耗了2000噸,加上後來被“威爾士親王”號擊中艦首燃料艙,又白白損失了1000噸燃料。再經過三天兩夜的高速航行,燃料所剩無幾。在最後階段“俾斯麥”號一直不敢開到28節以上的高速,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足夠燃料!否則早在26日下午就能進入德軍岸基飛機作戰半徑之內了,那樣的話,勝負就很難說了。盧金斯對於海軍戰術確實精通,但對於後勤補給卻輕視,在挪威卑爾根和丹麥海峽兩次放棄補給之時,就已經埋下了“俾斯麥”號被擊沉的伏筆
山丘佬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主要是沒法救。
我們首先看看空軍。
俾斯麥號被英軍發現時,距離法國的佈雷斯特還有1200公里以上。
這個距離,遠遠在德國空軍戰鬥機的支援範圍內。
即便俾斯麥號以最高時速航行24個小時,也無法進入戰鬥機的防禦範圍。
事實上,俾斯麥號在24小時之內就被擊沉。
當時英國海軍的實力強大,比如炸壞俾斯麥號船舵的劍魚魚雷機,就來自於皇家方舟號航母。
圍攻俾斯麥號的英國戰列艦就有2艘,包括英王喬治五世號與羅德尼號戰列艦。
另外還有不少巡洋艦和驅逐艦,英軍還掌握了海上制空權。
其實,當時還有龐大的英國艦隊沒有來得及參戰,包括包括多達8艘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和1艘航空母艦。
當時德國海軍實力薄弱,剩餘的3艘戰列艦,都無法提供任何幫助。
2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因機械故障或戰損而不能趕來。而俾斯麥號的姊妹艦提爾皮茨號還未完成海上測試。
退一步說,就算有1到2艘戰列艦趕來,在英軍圍攻下自身難保,更別說救援俾斯麥號。
至於德國潛艇,只能對敵人主力艦隊起到騷擾作用,不能正面硬拼。
更別說,英國艦隊本來就配備了驅逐艦,可以有效反潛。
實際上,德國潛艇已經趕到了俾斯麥交戰海域,但無能為力。
海軍建設需要漫長的時間,當時德國就算傾全國之力也是無法從海軍方面追上英國的。
俾斯麥號出港進行破襲,是違背希特勒意圖的,事實證明也是失敗的。
薩沙
俾斯麥被大英帝國皇家海軍圍剿,德國肯定也想派出海軍和空軍支援,但是很無奈,俾斯麥+歐根親王號竄出丹麥海峽太遠了,已經遠遠在空軍的作戰半徑之外,而海軍水面艦艇過去只能是送死,畢竟德國海軍相比英國來說還是太弱了,而附近的潛艇趕過去的時候已經晚了,俾斯麥已經被擊沉!
德國萊茵計劃因為“沙恩霍斯特”號的故障和”歐根親王“號的故障一度延遲,後來在希特勒的催促下俾斯麥和歐根親王才偷偷摸摸的離港出發。但是英國的間諜有所察覺,加上挪威方向海域德國偵察機的出沒,英國人就提高了警覺,並派出了大量水面艦艇攔截,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2艘軍艦要想突破其實已經不可能了!
之後便是英國的圍剿過程了,從5月23日接觸英軍艦到最後27日被擊沉,時間上來說非常短促。當時德國全力準備對蘇一戰,大量的空軍前往東歐,少量的岸基飛機也沒有較大的航程前出至大西洋,而俾斯麥逃亡過程都是希望能夠進入空軍戰鬥機作戰半徑內,而又因為中途受傷造成鍋爐房進水,航速大減,直到俾斯麥被圍剿擊沉為止也沒能逃到空軍保護圈內,空軍只能望洋興嘆,鞭長莫及!
狼煙火燎
俾艦從丹麥海峽竄出來距離本土已經很遠,納粹德國空軍也沒有遠程戰鬥機,轟炸機去了也就看看,起不到作用,參戰意義不大。水面艦艇就不用說了,有點戰鬥力的基本都在船塢裡呢,再說時間也來不及,去了也是白送。潛艇確實出動了,但幫不上忙,海況不是很好,再說周邊全是英帝的驅逐艦護衛艦,天上還有航母的飛機,最重要的是潛艇潛航時候速度太慢,水面航行基本就是捱打的份。俾艦沉沒時候距離以法國為基地的戰鬥機半徑還有幾百公里。如果不是舵壞了,真保不準能進入戰鬥機護航半徑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