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深知官场黑暗,为何被贬后依然泰然自若?

宁婕


1,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阳,早年他父亲去世,他成为家中的独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对小时候的欧阳修进行基本的教育,读书写字,他天资聪颖,喜爱溪书,刻苦勤奋,少年作诗文,文笔犹如成人,10岁时欧阳修熟读《昌黎先生文集》,爱不释手,这为以后北宋诗文改革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2,欧阳修科举之路很坎坷。他虽然没中状元,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中了新科进士,随后,被恩师定为自己的女婿,接着,欧阳修与梅尧臣等结为好友,成为西京留守钱惟演下属,钱惟演对欧阳修非常惜才,对待他士如己出,在他的支持下,欧阳修有充分的时候去进行文学创作,留下许多千古名篇。

欧阳修这些生活,为欧阳修一生的文学造诣打下了基础,成了他生命中美好的记忆,后来他被贬时,还非常坦坦荡荡。他仕途坎坷被贬滁州,依旧保持轻松豁达的态度,写下了名篇《醉翁亭记》,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物语情归


在这里就不对欧阳修的经历过多阐述,欧阳修天生的性格所决定的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特别是那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能深刻表现出欧阳修不喜欢拘谨的日子,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但欧阳修是有政治抱负的人,常居乡野固然是好,但离国家的政治中心太远了,就无法获悉国家的政治走向,这样下去必然离国家的核心越来越远,不利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欧阳修即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想过那种自由闲散的日子,当然,这二者是有冲突的。

回归到主题上,那为什么欧阳修被贬官之后还能如此恰意呢?因为每次被贬官之前都让他体会到了官场的黑暗,诬告和牵连无处不在,让欧阳修很反感,当得知自己被贬到外地做官的时候,他当时也正想着到外地去透透气,因为在外面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也没有朝廷的党野分争,当时出去正好顺了他的心意,当得知自己被贬外地的时候,欧阳修一样可以做到心意泰然。

再看欧阳修后来的经历,我们能够更加肯定欧阳修的人格特征,在外面做官一段时间后,必然要回到京城做官,不管是欧阳修主动或是被动的,我们之前说了,他是有政治抱负的人,这样的人就不能离开京城太久,有欧阳修的几次回京做官为证。但在京城呆上几年,他又受不了那种严谨和死板的生活,又想找借口外调,但对于一个有如此文学造化的人,朝廷哪能放他走呢,刚好被贬外地顺了他的心意,所以欧阳修就快快乐乐的离京赴任去了。


寂寞的收割者



欧阳修虽然出生官宦之家,但从小父亲早亡,与母亲投奔叔父才得以生存,因此从小经历苦难,思想成熟,并且母亲出自书香世家,知书达礼,叔父也对他关怀备至,从而使得他从小就开始就学,并且自幼勤奋好学,加之天资聪颖,少年即文名远播。

但是欧阳修的科举和仕途都比较坎坷。虽然最后金榜题名,官至宰辅,个中曲折,确实让人颇有感触。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直到天圣八年(1030),才于殿试中高中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他的被贬经历,则与他对朝堂的认知有关系。他步入仕途后,也不是抨击朝政黑暗,而是北宋仁宗朝虽然天下升平,但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欧阳修敏锐的看到了冗官对朝廷的负担,加之和范仲淹私交甚好,因此他直接参与了“庆历新政”。之后改革触犯了太多既得利益者,范仲淹等改革集团相继被贬,欧阳修也在其中。此后,因为被政敌诬陷与外甥女有染也有被贬。


欧阳修被贬之后能一直泰然处之,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心中自有操守,有自己治国安民的政治抱负,并且为了天下黎民,即使暂时官职被贬,一样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等待时机一展抱负;二是为人豁达乐观,面对各种境遇都能安然以对,对暂时的失意并不气馁,而是积极调整自己,修身养性。


温酒观史灬煮茶读书


欧阳修修身心的功夫好,虽然被贬,处之泰然,一切境惟心造,心中无事便无事,正是心性与佛道相近,晚年的欧阳修归与佛道。


黄土地土黄


文人读书到一定境界,

自有一股超然之气,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孔子的教诲。

范文正公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必也后天下之乐而乐,于己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亦欧阳之心声也~


黄叶村中


正因为深知官场黑暗,被贬后,远离官场,远离黑暗,怡然山水,身心自在,当然泰然自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