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行草书法名家有哪些?

守中堂


清朝中期通过科举脱颖而出的十位名家的墨迹,他们在治国、治学方面多有成就,在书法方面造诣更深,是当时的大书家。

No.1:铁保

铁保,(一七五二至一八二四)满州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及两江总督。其书源摹颜真卿,专长草书,草法王羲之、怀素与刘墉、翁方纲鼎足。亦喜画梅,著有梅盒诗。

铁保以文章和书法驰名朝野。他是《八旗通志》总裁,并将旗人诗文编为《白山诗介》134卷,自己的作品则编为《惟清斋全集》。铁保是满人中最著名的书法家。他谪居吉林时仍勤于临摹古法帖,引起眼病。刻有《惟清斋帖》。

No.2:郭尚先

郭尚先,(一七八五至一八三二)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中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博学善文,著述甚多:兼工绘事,擅画兰竹;书效赵董,香劲天成,行书嗣体平原论坐帖为清仁宗赏识。中年以后几与董思翁并驾齐驱。

No.3:刘墉

刘墉,(一七一九至一八零三)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擅真行书,取法赵、董、苏等历代诸大家,晚年潜心六朝碑版,书名满天下,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著有刘文清诗集等著作。

评论家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清史稿-刘墉传”载:“墉工书,有名于时”清人张位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

他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有“浓墨宰相”之美称。他的书法的特殊韵味,备受历代人所喜爱。

No.4:李兆洛

李兆洛,(一七六九至一八四一)嘉庆七年中进士,官至知县,丧父后弃政从学主讲江阳书院二十余年,藏书五万册。工诗文,精考证,独治通鉴通考之学,迥异时流而卓有成。著有皇朝文典、凤台县志、养一斋文集等二十多种著作。

No.5:翁方纲

翁方纲,(一七三三至一八一八)乾隆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通诗文,精通碑帖及考证。书法初学颜真卿,继习欧阳洵以谨守法度,骨力硝拨著称,兼擅隶书,与刘墉、永星、铁保并称四大书家。著有西汉金石记,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文集等。

No.6:陈希祖

陈希祖,(一七六五至一八二零)江西新城人。乾隆五十五年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疾罢官,收道卒。书学董其昌得其晚年神随,沈练遒厚,是乾隆末年著名书家。著有云在轩诗集。

No.7:姚元之

姚元之,(一七七三至一八五二)安徽桐城人。嘉庆七年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祭酒。习于掌故,文章尔雅,书画并工,篆隶行草,深得赵孟頫神髓。用笔不束缚,不驰骤,波撇秀美,神采飞动。著有小红鹅馆集,竹叶亭杂记八卷,使渖草三卷等。

No.8:张照

张照,(一六九一至一七四五)江苏松江人康熙四十年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内阁学士。他心地高明深通辞典,诗多禅语,能画。书法得董其昌神髓,骨力开张雍容峻拨,深得乾隆喜爱,收入宫廷收藏。官历康雍乾三朝。著有天瓶斋书画题跋行世。

No.9:张廷济

张廷济,(一七六八至一八四八)浙江嘉兴人。嘉庆三年解元。不适官场,遂结庐高隐以图书金石自娱。收藏碑版鼎彝甚多。善书法,能草隶,精行楷,亦能作画。著有清仪阁印谱诗抄,眉寿堂集,桂馨堂集等著作

No.10:梁同书

梁同书,(一七二三至一八一五)乾隆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大学士。博学多闻,工书法,擅鉴别,过眼辄判真伪。初法颜柳,中年用米法,七十而后愈臻变化,自成一家。与刘墉王文治并称乾隆时期三大书家。


雅儿达的朝阳


清朝书法家有哪些?

1、傅山(1607-1684)明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3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其书法草楷篆隶,无不精工,豪迈不羁,独辟蹊径。

2、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明朝内阁首辅大臣。

3、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人称“祝枝山”,因为右手生有六个手指,所以又号“枝指生”。长洲(今苏州)人,任过南京应天府通判,所以又有“祝京兆”之称。他的诗文书法,才气横溢

4、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也作璧),字徵明,后来又改字征仲,别号衡山, 自称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54岁时才做了个翰林院待诏的小官,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

5、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 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山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这也是个全才式的人物,诗文书画都很精通

6、徐渭

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或天池山人,晚号青峰居士,或著名水田月,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聪颖过人、天才超逸而又惯世城俗。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并且懂兵法。自称“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7、倪元璐

倪元路(1593—1643 年),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曾任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

8、王宠(1494-1533),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江苏苏州)人。

9、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10、徐祯卿(1479-1511年),字昌谷,一字昌国,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镇,后迁居吴县。

明清的书法家还有很多,就列举这些吧。


时光隧道2019


明清书法相比历代有巨大的发展,无论行,草,隶,篆皆达到艺术高峰时期。若说到行草书法更是大家辈出,其中尤其出众的有以下几位。

(一)宋克

宋克书法基本延续元代复古回归的书风。出入晋唐,深得诣趣。他虽然承接元代书风,也极力写出自己的面貌,终成一家。他的书法已体现出摆脱元代书风的趋势,开启明代书风。宋克工小楷,而草书成就最高,尤其是宋克的章草更为突出。宋克承元代章草的余波而堀起,使章草重放光彩。宋克章草师法皇象、索靖而能自成面目。皇象章草去古近而显古朴,赵孟頫章草工丽逆媚,宋克章草则险劲豪放。宋克章草不失古意又有变化,打上了明代书法的烙印。宋克在章草中渗入了今草的笔法,而且还把章草,今草、狂草融于一炉,“合章、今、狂而一之”,这种相互融会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另外,宋克还把揩、行、今草、章草融合在一起书写,诸体相杂,别出心裁。宋克对章草的贡献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当然,在元代书风的笼罩下,宋克书法虽然表现出摆脱元代书风的发展趋势,仍然没有体现出明代独立的时代风格。宋克书法不仅影响着明初的书坛,而且对以后的“吴门派”书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祝允明

    祝允明各体皆精。小楷以钟繇、王羲之为法,肃穆端庄,凝重静雅,古朴厚重,深得钟王神韵。行书洒脱活泼,融会诸家,自成面貌。草书成就最为突出,有明代草书第一人的美誉。他的狂草出于张旭、怀素而自成一家。祝允明晚年以狂处世,狂草奔放粗犷,不计工拙,信意挥洒而法度不失。有人对他的草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散乱、野狐、怪俗、恶态”。对他的草书不能求全责备,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他在信意挥洒之中偶然也会出现个别败笔,然而只是美玉之瑕,而非黄土之金。自张旭开狂草之先,后有怀素继起,宋有黄庭坚称善,他者大多以今草为能,善狂草者鲜见。祝允明承张旭、怀素狂草遗风,宏而扬之,自成一格,使明代书坛为之一振,实难能可贵。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确定祝允明在明代书坛的重要地位。《启功丛稿》中说:“祝书在明中叶声名籍甚,盖其时华亭二沉之风始衰,吴门书派继起,祝氏适当其会,遂有明代第一人耳。”祝允明小楷精湛,草书风骨烂漫,一扫“台阁体”妍媚甜俗之风,以古拙雄强,豪放纵逸的书风在明代中叶耸立起一座高峰,从而摆脱了元代书风的笼罩,使明代书法中兴,卓然成为明代之书。祝允明传世书迹较多,主要有:《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苏轼赤壁赋》、

《毛锃妻韩夫人墓志铭》等。

(三)王宠

王宠书法高古脱俗,以拙为巧,意趣盎然,平正工稳,质朴古拙,静中寓动,朴中含雅,貌似平淡而意境幽深。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说:“余观明世人书,皆以笔尖作楷,秃笔成行,亦得擅名于时。王履吉沉着雄伟,多力丰筋,得气得势,非公而谁?故明之中叶书家,祝、王并称有以也。”。顾复之言尖锐指出了明代一些书法家存在的问题,也简明概括了王宠书法的特点,可谓入木三分。王宠是继祝允明、文征明之后又一位“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明代书风产生了重要影响,师法王宠书法靡然成风。许多人对他的书法大加赞扬,也有人提出尖锐批评。甚至有人说他的书法是“古法无余,浊俗满纸。”这种全盘否定的评价是不足为凭的。王宠书法在帖学书风笼罩之下,受“二王”书风影响,虽然在创新方面不够大胆,也并非亦步亦趋,毫无变化,他博采众长,不拘成法,而能自出新意,在明代书坛独树一帜,其成就与地位不能抹杀。他的书法代表作主要有草书《诗册》,《杂诗卷》等。楷书《半岩潘君七帙序并辞》等。 

(四)徐渭

徐渭精于行、草,尤以狂草著称于世。早年学黄庭坚,后又学米芾。“书如其人”,他的书法如同其性格狂放不羁,气势纵横,满纸云烟,飞动奇绝,风神潇洒。他的书法不在细微处着眼,更注意整篇的气势,纵横驰骋,穿插错落,不计工拙,警世骇俗,任凭情感自由喧泄。正如袁宏道所云:“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落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是继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之后又一位狂草大家。他自渭:“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语。”他正是以这种超凡脱俗的态度投入书法的创作。因此才创造出卓尔不群的书法风格。他的豪放书风在“吴门书派”衰落之后,又使明代书法焕然一新,成为晚明豪放派书风的先导。徐渭传世书迹很多,主要有《杜甫秋兴八首册》、《青天歌卷》《七言诗卷》等。

(五)董其昌

董其昌的书法类同于赵孟頫,是集古之大成而卓然成家的。他学书由唐入晋,对传统的学习用功很勤。他曾通临过《淳化阁帖》、临颜真卿《明远帖》五百本。因此,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和严谨的法度。董其昌善小楷、行、草。小楷遒丽硬朗,秀雅风流。行草书疏朗清新,意境深邃,有道骨仙风。董其昌草书把王羲之和怀素的草书相结合,娴静中寓飞动,含蓄中寓奔放。他喜用淡墨,章法疏朗,与整体书风相符合,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他自云:“吾书最得在小楷书,至于懒于拈笔。但以行草应世。”董其昌通禅理,书法追求古淡雅朴,天真自然,潇散简远的意境。董其昌与赵孟頫同是集古之大成而卓然成家者。但是他们的书风还是存着差别而各有特点。董其昌曾与赵孟頫书法进行过比较,他说:“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者意少耳。”他的书法在晚明产生了很大影响。至清,康熙帝独赏董其昌书法,大力推崇提倡。于是,董其昌书法声名大振。

(六)黄道周

黄道周工书善画,以文章风节名天下。他的楷、行、草、隶均有成就,尤以行草显名当时,扬闻后世。黄道周也是晚明豪放派书风的代表人物。清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评黄道周书法:“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清王文治《快雨堂跋》中说:“楷格遒媚,直逼钟、王。”他的书法具有鲜明的个性,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严冷方刚,不偕流俗”。在“台阁体”盛行,董、赵婉媚书风流行之时,明未书坛出现了一股书法革新潮流,形成了豪放派书风。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就是这股书法革新潮流中的代表人物。黄道周精小楷,得魏晋风神,秀雅刚健。清初宋荦说:“不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他的行草险峭峻劲,浑深遒健,峭厉方劲。字距密不透风,行距宽能走马。上下奔腾。气韵贯通,字形右倾,形态扁平,线条体现了强烈的涩度和力感。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评:“如急湍下流,被咽危石”。

(七)王铎

王铎书法以行、草见长,书风豪放雄强。线条流畅中见凝重,迟涩中又不失飞动。结体险峻欹测,面貌多姿。整篇章法参差错落,字形大小任其自然,穿插妥帖。笔画线条跳跃激荡,极富节奏感,能收能放,开合自如,表现出极强的把握线条、结体和整篇布置的能力以及书法技法的全面和熟练。他自评说:“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相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王铎并非自视过高。他的草书虽变化万端,确实“有所从来”,绝非粗俗野道。这也正是王铎书法难得之处。他学传统又敢于创新,而创新又与传统法度暗和,不失规矩,并不违背书法的创作规律。准确把握了书法创作中的“度”。食古不化为“书奴”,终入俗品。抛开传统,凭空挥洒,没有来路和根据,终入野道。王铎书法对日本书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现代书派中的“明清调”书派就是以王铎书风为宗,从而影响到日本书坛书风的变化改革。日本书法界许多入学习和研究王铎的书法。

(八)博山

傅山的书法擅长各体。据他自论:“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觚棱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松雪曷尝不学右军,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心术坏而手随之也,于是复学颜太师。因语入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学习书法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初学晋、唐楷书。后又学赵孟頫、董其昌书法,可以乱真。而后认识到赵孟頫书法“浅俗”,又复学颜太师。他经过在书法实践中认真摸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书法道路,并响亮的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主张。傅山的草书最为世人称道。他的草书气势磅礴,雄奇豪朴,柔中寓刚,超逸洒脱,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傅山书迹传世很多,真赝相杂,或有作假者,或有代笔者。傅山也说过:“当人作者,无一可观。”他的学生“所获真笔,宝而藏之”,把他所收集的傅山作品刻成《太原段帖》,现收藏于山西省晋祠内。






诗景文


谈到明清的行草名家,绕不过的有三个人:天才徐渭、神笔王铎、怪才何绍基。

天才徐渭

青藤老人徐渭,一生不得志,身世凄凉的他,亲手杀死妻子,又以铁钉击入双耳、以铁锤砸碎睾丸,等等,数次自杀却未遂。

奇怪的是,精神失常的他,于书法却理解得与常人不同,在他的作品中,字距、行距全被打破,看起来如他的人一样,满目狼藉,但却无一笔不合笔法,整体笔墨淋漓,酣畅痛快,在书坛独树一帜。

神笔王铎

被日本人称为“后王胜前王”的王铎,对书法最大的贡献是墨法,这与生宣工艺的成熟关系重大。

所谓墨法,无非就是利用水与墨在宣纸上运动的速度不同,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效果。

他的作品,将水用到了极致,浓淡干湿燥的节奏变化极其丰富,尤其是涨墨法的发明,更是为草书创作提供了又一个方向。

怪才何绍基

憨厚的何绍基更有意思,竟然相信了包世臣臆造出的所谓“回腕法”。这种方法想想都别扭:五指环列,虎口圆平,平平地撮在笔管顶端,还着勾着手腕,唉,这是写字么,明明是在受刑!


可老何依照这种明显违背生理构造的方法,竟然真练成了一手独特的“何体”。

“何体”以颜体为根基,参以北碑的笔意,而其回腕执笔和以肘运笔的独特姿势,造就的点画末端的纤细的线条,多少又流露出王羲之的影子。

明清两代,行草大约仅此三家而已。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明代书法家:祝枝山、王宠、王衡、清朝书法家,刘墉、 翁方钢、梁同书、 王文治等……。



心雨双翼


1,董鄂·铁保(1752-1824),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及两江总督,其书源墓颜真卿,专长草书,草法王羲之、怀素与刘墉、翁方纲足。也喜欢喜画梅,著有梅盒诗。

铁保以文章和书法驰名朝野,他将旗人诗文编为《白山诗介》134卷,自己的作品则编为《惟清斋全集》,铁保是满人中最著名的书法家,他谪居吉林时仍勤于临墓古法帖,引起眼病。刻有《惟清斋帖》。

2,刘墉(1719-1803),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擅真行书潜心六朝碑版,书名满天下。著有刘文清诗集等著作。

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主要作品有《石庵诗集》。

3,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

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诗话》等大量金石学著作。

4,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

主要著作有《梦楼诗集》、《论书绝句三十首》等。

5,梁同书(1723-1815),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

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正》、《日贯斋涂说》、《笔史》等。


南唐古宣


明清的行草书名家很多,就草书而言,徐渭、傅山、王铎在草书方面都有自己的风格和面貌,是具体代表性的书家,其作品有较强的冲击力,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展厅的效果。


一、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二、傅山(1607-1684年),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明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顾炎武极服其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一些武侠小说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三、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


蜀南小江小楷书法


有人概括明代书法尚“态”,清代书法尚“质”……然而明朝一代书风,总的趋势,是继承宋元以来帖学的传统,在前期、中期、晚期各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风貌。清代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从早、中、晚三个阶段来看,早期仍是帖学的天下,至中期,碑学兴起,晚期则盛行碑学,因此行草书不如明代一以贯之。

明朝前期书法,直接师承元人,以草书楷书成就较大。宋克、宋广、宋璲和沈度、沈粲被称为“三宋”、“二沈”。其中宋克尤工章草;宋广师法张旭、怀素,略变其体,笔法劲秀流畅。《草书风入松》、《临自叙帖》是他的传世佳作。

沈粲也以草书著名,行笔圆熟,与度号称“二沈”,名重翰林。传世代表作有《草书千字文》,笔势遒劲流畅,是从晋唐人书法中变化而来。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解缙,草书师怀素、张旭。《自书诗》狂草兼行书,笔势劲逸飞动,宛转流畅,变化多端,形成独特面貌。

陈献章,善草书,常以茅草自制笔作书,号称茅龙笔字。笔锋劲利刚健,别具一格。传世作品有《大头蝦说》等。

张弼,擅作狂草,学张旭、怀素,笔势迅疾,纵横跌宕,不拘绳墨。世人以为张颠复出,名声远播,为当时最流行的狂草一派,影响至明代中后期的书风。作品有草书《唐诗七律》、《千字文》能代表他书法风格。

张骏,宗法怀素,用笔多为长锋硬毫,笔墨瘦劲,使转灵变而又稳健凝重,与张弼齐名,称“二张”。有《杜诗贫交行》等作品传世。

到明代中期,书法与绘画高度融合。主要草书名手以祝允明(大草)、文徵明(小草)、王宠(章草)、丰坊为代表。其中尤祝与丰扛鼎当朝。

明宣德到成化间,盛行草书,风格纵横奔放,突破成法,被称为“狂草”,这种草书风格,代表了明前期一种书风,直到明中期还非常盛行。

明代晚期,董其昌、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各有不同成就,被称为“晚明四家”。其中邢侗最擅草书,与董并称“南董北邢”。还出现了一批个性突出、风格奇倔的书家,代表人物有徐渭、黄道周、倪元璐、范允临、李流芳、赵宧光等,黄道周、倪元璐以草书笔法写篆书,称为“草篆”,赵宧光之流以草入隶称“草隶”,徐渭草书不拘法度,人称书中“散圣”等。

总的来说,明代的草书法家,为数可观。有的承元余绪,兼取宋四家,有的临《阁帖》,仍归于赵氏、鲜于、康里一路。至于晚期意在变革,然根基不足,且为时代风气所囿,终未形成流派。

明清之交,出现了一批遗民书法家傅山、王铎、朱耷、石涛。

傅山,书法艺术方面追求独特、倔强意趣。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反传统书法理论。他的书法以草写行,一气呵成,气势磅礴,笔势飞动连绵,受王铎影响较多。

朱耷,也是一位风格奇特书家。他善用秃笔、藏锋,线条粗细均匀,转折圆转,布置大小参差,偏中求正。

石涛与朱耷同为“清初四僧”之一,擅行楷,有倪瓒书貌,受郑簠影响,参以隶体,带六朝造像记笔意,“散朴有致,不检绳墨”。

王铎,清初一位有代表性的书家。遭时人非议,于他书名不无影响。从功力看,较傅山还要深厚些。其师承与董其昌相近,却形成迥然不同风格。董尚柔媚秀逸,王铎却“力矫积习,独标气骨”,以“苍郁雄畅”见胜。他用笔特点是执笔学米南宫,转折学“二王”,结体章法或东倒西歪,或头重脚轻,字形奇险。

这一时期的书坛,在“二王”范围内活动的帖学,达到极盛,由于康熙玄烨酷爱董其昌书法,董书遂成为一般文人的求仕捷径,变成干禄正书,风靡一时,著名书家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笪重光、沈荃、查昇等人。

其他如普荷、龚鼎孳、查士标、方享咸、杨宾、吴雯法亦是名重一的帖学书法家。

帖学至乾隆年间,随着弘历帝对赵孟頫书法的喜爱,朝野士人亦由尚董转为崇赵,圆腴丰润的赵体取代了纤弱疏秀的董字。许多文人“争妍笔札,以邀睿赏”,遂形成了“馆阁体”书法,其代表书家有张照、董诰、汪由敦等人。北方有翁方纲、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四大家,南方有与翁、刘并称的梁同书、王文治。还有钱沣、姚鼐等人。

雍、乾年间,在钟王、颜柳、苏米、赵董等帖学笼罩下的书坛,真正另辟天地,力图闯出新路的当推“杨州八怪,其中以郑燮、金农两人为代表。他们的书法虽欠成熟,但变革的意向十分鲜明,如康有为曰:“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杨州八怪”其余诸家,书法也很奇特。如老而目瞽的汪士慎,点画纷披,散而有序的黄慎,有“右痹不仁”作书用左手的高凤翰等。

清代晚期,碑学大兴,几乎独霸书坛,宗法北碑者尤多,一时名家辈出,真、草、隶、篆诸亦各呈新意。其间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最负盛各,于后世影响亦大。其他名家有吴熙载、杨沂孙、吴大澂、张裕钊、莫友芝、翁同龢、康有为等。

总之,明清两代书风,较之前朝更加突破个性,异采纷呈,影响直至当今。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临池管窥


友问:明清行草书法名家有哪些?答多多是。如:(清)陈洪绶,吳昌硕,扬州八怪,高翔,汪士滇,李方膺,李鲜,郑板桥,石涛,张之洞等等。(明)董其昌,沈周,文徵明,唐寅被称为“四大家“等等。

以上有以诗带书,以文带书,以画带书的。还有许多。


郁香墨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子,今天和小伙伴们一起聊聊明朝和清朝的书法家都有哪些?

1、董其昌。他的楷书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頫,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其代表作品有: 白居易琵琶行、草书宋词卷、烟江叠嶂图跋、临怀素自叙帖、草书诗册等。

2、文征明。文征明,原名壁,字征明,世称“文衡山”,诗宗白居易、苏轼七年,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 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

3、祝允明。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以后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

4、唐寅。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此幅更见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州山人稿》)

5、王宠。王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他的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他是继文征明之后的著名书家。所写诗格调亦清隽可喜,山水画与唐寅齐名,当时称为“三绝”。

6、董鄂·铁保(1752-1824),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及两江总督,其书源墓颜真卿,专长草书,草法王羲之、怀素与刘墉、翁方纲足。也喜欢喜画梅,著有梅盒诗。

铁保以文章和书法驰名朝野,他将旗人诗文编为《白山诗介》134卷,自己的作品则编为《惟清斋全集》,铁保是满人中最著名的书法家,他谪居吉林时仍勤于临墓古法帖,引起眼病。刻有《惟清斋帖》。

7、刘墉(1719-1803),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擅真行书潜心六朝碑版,书名满天下。著有刘文清诗集等著作。

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主要作品有《石庵诗集》。

8、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

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诗话》等大量金石学著作。

9、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工书法,以风韵胜。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

主要著作有《梦楼诗集》、《论书绝句三十首》等。

10、梁同书(1723-1815),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

著有《频罗庵遗集》、《频罗庵论书》、《直语补正》、《日贯斋涂说》、《笔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