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再谈禽流感的防控

进入冬季以来,农村农业部关于禽流感的公告此起彼伏。可见禽流感今年之猖獗。今天就禽流感的防控,再谈一下。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中的任何一型引起的一种感染综合征。雏鸭感染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该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感染鸭和易感鸭的直接接触;

二是包括气溶胶或暴露于病毒污染的间接接触。感染鸭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病毒,被病毒污染的任何物品都易传播疾病,如鸟类和哺乳动物、饲料、水、设备、物资、笼具、衣物、运输车辆、昆虫等。

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以冬、春两季多发。温度过低、温度忽高忽低、气候干燥、湿度过低、通风不良或通风量过大、寒流、大风、雾霾等因素均能促进该病的发生。

该病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4-5天。因病毒的毒力不同,鸭发病后症状各异,轻重不一。

高致病性禽流感

多由H5N1流感病毒引起。病鸭不出现前驱症状,发病后急剧死亡,死亡率可达90%-100%.发病稍慢的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排绿色或白色稀便。出现头颈扭曲、瘫痪等神经症状,头部、腿部皮肤出血。蛋鸭产蛋率下降。

低致病性禽流感

多由H9N2流感病毒引起。病鸭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2℃以上。精神沉郁,缩颈,嗜睡,眼呈半闭状态。采食量急剧下降,排黄绿色稀便。呼吸困难,眼肿胀流泪,初期流浆液性带泡沫的眼泪,后期流黄白色脓性分泌物,眼睑肿胀。也有的出现抽搐,运动失调,瘫痪等神经症状。产蛋鸭感染后,2-3天产蛋量即开始下降,7-14天内可使产蛋率由90%以上降至5%-10%,严重的将会停止产蛋,同时软壳蛋、无壳蛋、砂壳蛋增多,持续1~5周后产蛋率逐步回升,但恢复不到原有的水平,一般经1.5~2个月逐渐恢复到下降前产蛋水平的70%~90%。种鸭感染后,受精率下降20%-40%,并致10%~20%鸭胚于后期死亡,出壳舌的弱雏鸭增多,雏鸭在1周内死亡率较高。

解剖症状:

剖检可见病死鸭心冠脂肪、心外膜、心内膜出血,心肌有黄白色条纹状坏死。喉头、气管出血,肺脏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呈带状或环状出血;十二指肠,泄殖腔充血。肝、脾、肾肿大,胰腺出血、水肿。胸部,腹部脂肪有紫红色出血斑或弥漫性出血点。蛋鸭卵泡嗅出血、变形,严重时破裂,形成卵黄性爱膜炎。输卵管黏膜水肿、充血,内有浆液性、黏液性或干酪样物质。

鸭流感的发病症状及剖检变化与鸭副黏病毒病及坦布苏病毒病相似。鸭副黏病毒病在肠黏膜有局灶性出血或溃疡,而鸭禽流感表现为肠黏膜弥漫性出血,坦布苏病毒病没有皮肤出血现象,但卵泡膜出血较为严重。

鸭感染禽流感的处理和预防

1.处理

高致病性鸭流感属法定的畜禽一类传染病,危害极大,故一旦暴发,确诊后应按照国家的要求,坚决彻底销毁疫点的禽只及有关物品,执行严格的封锁、隔离和无害化处理措施。

2.预防

第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机体的抵抗力。

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注意温度变化,防止冷应激,避免温度过低、温度忽高忽低。注意通风,避免通风量过大。

第二,加强消毒。

鸭舍周围可用2%~3%火碱液喷洒消毒,每隔2-3天消毒1次;带鸭喷雾消毒可用双链季铵盐类消毒剂及含氯消毒剂(如二氯异氰酸钠),每天1次。

第三,做好粪便的处理。

生产区的粪便、污物等堆积发酵,不允许旷野处理。

第四,鸭群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

目前使用的禽流感疫苗主要为H9N2和H5Nl灭活疫苗。疫苗接种后应加强对HI抗体水平的检测,生产中—般要求HI抗体水平达8.0log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