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朱祁钰,为何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柔沢十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和次子,二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耍,年龄相差一岁的他们既是兄弟又是伙伴。宣德10年,一代明主明宣宗去世,把一个蒸蒸日上的大明帝国就给了未成年的儿子朱祁镇,这一年,朱祁镇9岁,而朱祁钰只有8岁。

曾经的兄弟亲密无间

从小失去父亲的兄弟俩,并没有因为一个是皇帝另一个是藩王而显露出尊卑,他们照样一起读书,一起习字。正统2年,朱祁钰被封为郕王,但因为年纪尚小,便留在了紫禁城之中。

明英宗的前期,在“三杨”的辅佐下,政治清和,国家富强,然而在在明英宗亲政之后,这个从小缺少父亲管教的皇帝,渐渐有了些特殊的想法。英宗对繁琐的朝政并不太感冒,每天与太监们在一起厮混,慢慢的被马屁遮住了双眼。

最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宦官的权势之大完全出乎了朱元璋的预料,虽然明成祖朱棣对这一现象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真正让太监走上政治舞台的还得数英宗,他贪图享乐,让大太监王振慢慢有了傲立潮头的资本。



英宗虽然昏庸,但他的确是一个有亲情有爱心的好人,他对弟弟朱祁钰很是疼爱,朱祁钰在举行成人礼之后,按照祖制,本该就任藩国,但英宗出于对兄弟的关爱,迟迟不愿意让朱祁钰就国,因为他知道,一旦离开,兄弟俩也许就天各一方,很难见到面了。

对于兄长的关爱,朱祁钰很是感念,在朝廷之上,兄友弟恭的场面也被世人传为一段佳话,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每个人都觉得前途特别光明。

晴天霹雳,亡国之危。

由于朱祁镇从小没有经历过挫折,他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时刻活在自己的浪漫主义世界中。正统14年,蒙古瓦剌入侵边关,朱祁镇在马屁声中真的以为他有永乐之雄才,不顾群臣反对,贸然率兵御驾亲征,临行前,把弟弟朱祁钰留在了北京,担任监国,也算是一份特殊的信任。


只不过朱祁镇这个纨绔子弟根本就不是打仗的料,面对豺狼一般的瓦剌人,他只不过是一只小绵羊,即使统领着大明的精锐,但一只羊也很难领导虎狼之师。

果不其然,王振为了在家乡人面前耀武扬威,回撤的途中还不忘搞一套“衣锦还乡”,导致最佳的时机被错过,被瓦剌太师也先包围在了土木堡,后面的事情我们也很清楚,朱祁镇被俘,大明精锐损失殆尽。

这真是晴天霹雳一般,要知道,大明建国刚刚半个多世纪,一切都在稳中向好,却不曾想突然有了“靖康”之危。

好在天不亡大明,出了个救时宰相于谦,他劝导皇太后并联结众臣,将弟弟朱祁钰推上了皇位,这遥遵朱祁镇为“太上皇”,这瞬间让也先认为手里的“王牌”失去了作用。新君登基,朝廷上下同仇敌忾,不投降,不迁都,在北京城下打了一场漂亮的保卫战,也先灰溜溜的逃回了草原,而朱祁镇也被答应放回北京。


一尺布尚可缝 一斗粟尚可舂

一国不容二君,一山不容二虎,没有权力的羁绊,也许人们能体现出亲情,可一旦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再亲密的感情也会随之破裂。

朱祁钰显然不愿意把皇位再还给哥哥,朱祁镇回到北京,就被弟弟安排住进了南宫,派人严加看管,名为太上皇,实则与囚徒无异。

朱祁钰怕哥哥联结大臣,不但把南宫的所有门窗封死,还砍掉了周围所有的树木。朱祁镇忍了,毕竟,死后余生的他能够回来是一种万幸。

小太监们也是见风使舵,为了迎合皇帝,时常扣发南宫的伙食,朱祁镇的皇后不得不靠自己做点女工,托人拿出去卖,以贴补家用。朱祁镇还是忍了,虽然他曾无数次内心暗骂弟弟忘恩负义,但眼下时局,他也只得闭紧嘴巴。


唯一让朱祁镇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儿子朱见深还是太子,即使自己不能再做皇帝,将来儿子登基,也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但他人生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被弟弟无情的破坏了,朱祁钰为了能让皇位永远在自己一脉延续,想方设法要废掉侄子的太子之位,甚至不惜贿赂自己的大臣。可真等到自己的儿子被封为太子之后,也许是定数,新太子没多久就夭折了,而这却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

在朱祁镇看来,弟弟不光是谋害自己,还要掘了自己的根,这也是他后来痛下杀手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另一边,朱祁钰为了能够再生出儿子,疯狂纵欲,终于有一天,一病不起,大明王朝再一次迎来了转折。


朱祁钰为何没有葬入十三陵?

其实以上说了这么多,答案也已经渐渐浮出水面。在朱祁钰病入膏肓以后,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在朱祁钰面前不得志的小人,就打起了投机的主意。

他们把朱祁镇从南宫中接出来,通过“夺门之变”,顺利篡位,朱祁镇又一次坐上了皇位,而最后朱祁钰的死因也成为了一个谜团。

有人说,他是听到哥哥复辟的消息后,又急又气,没多久就去世了,也有人说是朱祁镇暗中派人弄死了弟弟,以解自己多年的心头之恨。

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朱祁镇不但杀害了大英雄于谦,还把朱祁钰废为了郕王,谥号“戾”,公然说他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无耻之徒,于是把他的尸体草草安葬在了北京的西山。


然而,就做皇帝而言,朱祁镇还真的比弟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朱祁钰是挽救明朝的救时皇帝,其功绩也被后人铭记,到了成化年间,人们感慨朱祁钰遭遇的不公,纷纷上书请求为其平反,明宪宗虽然被朱祁钰废黜过太子之位,但对叔叔的功绩也是相当认可,于是恢复了叔叔的帝号,并派人重新修缮朱祁钰的陵墓,虽然没有葬在十三陵,但也算是对朱祁钰一丝小小的安慰吧。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但在北京昌平的明朝皇家墓地当中只有十三座陵墓,缺少了三位皇帝。

其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埋葬在南京的孝陵。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被朱棣篡夺了皇位,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所以没有陵墓。另一位明代宗朱祁钰的墓地也不在十三陵,其中原因说来令人慨叹。

明代宗(也称明景帝)朱祁钰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军队进犯宣府、大同等地,明英宗朱祁镇草率决定御驾亲征,命令比自己小一岁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

结果明军在土木堡惨败,几十万将士和随行的大臣遇难,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也先俘获。九月,皇太后命令郕王临危登基,就是明代宗,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

这以后,在于谦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朝度过一次严重的危机。

景泰元年八月,太上皇朱祁镇回到北京,住进了南宫,在以后的几年中一直被幽禁在那里。

八年之后的天顺元年正月,明景帝朱祁钰染病,接连几天不能上朝。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张軏、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政变,迎回太上皇朱祁镇,史称“夺门之变”。

病中的明代宗被赶下了皇位,曾经受到他重用的于谦、王文、舒良、王诚等六位大臣被处决。

二月,明英宗正式宣布明代宗被废为郕王,迁往西宫居住。二十天之后,郕王朱祁钰死在西宫,这一年他只有三十岁。

实际上,被夺去皇位之后,朱祁钰的病情已经慢慢好转,所以他并不是病死的。明人笔记《病逸漫记》中认为他是被太监蒋安用帛带勒死的。

明英宗给朱祁钰的谥号为“戾”。

此前朱祁钰已经为自己营造了皇陵,位置也在皇家陵区之内。但因为他现在的身份是亲王,只能把造好的陵墓废弃,重新按照亲王之制埋葬到金山,那里通常是夭折的皇子、公主的葬身之地,朱祁钰生前的宠妃也被迫殉葬。

明代宗朱祁钰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登上大位,带领臣民度过危局,在位的八年也做得不错。所以后来的明朝皇帝肯定他的贡献和地位,恢复他的帝号,对他的墓地加以扩建,使其达到帝王的规格,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景泰陵。


于左


主要原因是哥哥朱祁镇,也就是明英宗痛恨朱祁钰,不允许他葬入明十三陵。

以下是用十分精炼的语言来概括整个事件:

做兄弟亲密无间

哥哥朱祁镇、弟弟朱祁钰俩兄弟虽然是同父异母,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藩王,但是两人从小失去父亲,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的日子让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非常好。

国家大事托付给朱祁钰

正统14年,蒙古瓦剌侵占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的话决定御驾亲征。行军之前把把朱祁钰留在北京,担任监国。

土木堡事变,危亡时刻

朱祁镇确实不是一块打仗的好材料,只知道听信老师王振的话。因为随意更改行军路线,结果在走到土木堡的时候,大军被瓦剌包围,几乎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陷入了生死危机时刻。

弟弟登上皇位,不再想归还

当时兵部尚书于谦劝导皇太后,联结大臣,把朱祁钰推上皇位,奉朱祁镇为太上皇。在于谦的带领下打了一场漂亮的北京保卫战。瓦剌无奈之下只能回到草原,朱祁镇也被送了回来。

太上皇的囚徒生活

朱祁钰已经适应了皇权,没打算再把皇位还给哥哥,就让朱祁镇住在了南苑。没有锦衣玉食,没有交际应酬,甚至没有人身自由。朱祁钰甚至联合大臣把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给夺了,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夺门之变,哥哥重新做皇帝

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在徐有贞、石亨的帮助下发动夺门之变,阔别7年的皇位又回来了。为了泄恨,朱祁镇给死后朱祁钰的谥号是“戾”,说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还把尸体草草安葬在西山,并没有按照皇帝的规制葬入明十三陵。直到朱见深登基后,才重新修缮了朱祁钰的陵墓。


关河南望


要说北京安葬了多少位明朝帝王,也许很多人会脱口而出13位,因为北京不是有著名景点明十三陵吗?但其实真实情况是北京安葬了14位明朝帝王,除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了南京,而第二个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不知葬在了哪里。剩余14位皇帝都葬在了北京。为什么安葬了14位,却称呼为明十三陵呢?

别急,听有书君慢慢讲来。之所以明十三陵安葬了十三位皇帝,而少一个皇帝,是因为这里面隐藏了一位帝王的悲惨过往,他的功勋只因为他的哥哥明英宗的成功复辟,而全部抹煞。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钰,那为什么他明明当过明朝帝王,却无法葬入明朝帝陵呢?

那有一件事情在这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明朝中期发生的一次可怕的王朝覆灭危机。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1449年,瓦刺频繁来侵犯我们大明的国土,而当时的明英宗却不顾大臣的劝诫,在宠臣宦官王振的煽动蛊惑下,一意孤行的去北征。

在明英宗朱祁镇临行前,他将国家的一切权利托付给了弟弟朱祁钰代为掌管。可是谁知道朱祁镇亲自率领了二十余万大军,不仅没能打败敌人,反而在土木堡附近被瓦刺围歼,自己也深陷敌方了。这次战役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土木堡战役。

明英宗被俘虏的消息传回朝廷后,整个朝廷是一片人心惶惶。就在这个时候朱祁钰立即召集起了大臣来商讨对策,也就从这次会议后,朱祁钰在朝廷的地位有了上升,虽然名义上还是代理监国,但是手中掌握的权利却与真正的皇帝权利差不多。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非常宠幸一个叫王振的宦官,宦官王振仗着明英宗的喜爱,在朝廷中为非作歹。

那个时候遭王振祸害的朝臣不计其数。明英宗被俘后,朱祁钰就把王振这个祸害给杀了。

这让那些饱受王振迫害的大臣们是十分地感动,所以说这也为朱祁钰继承大统埋下了伏笔。

可以说朱祁钰监理国政期间是励精图治,大臣们认为朱祁钰会是一位明君。当前眼下皇帝在敌人之手,整个朝堂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当今太子又只有两岁。

所以以王文为首的部分大臣上书,希望朱祁钰为了江山社稷,能登基称帝。而大臣于谦这个时候也去劝孙太后,让朱祁钰称帝,毕竟现在的情况是不允许国家无君的。

最后孙太后同意朱祁钰当皇帝,而朱祁钰也就临危受命,成为了大明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登基后,启用于谦等大臣,是励精图治,加强练兵,最后击破了瓦刺的进攻,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明军的强势让瓦刺首领感到害怕,于是瓦刺首领决定放弃明英宗,以求和明朝和平发展。

明英宗的回归对于明朝来说原本是一件喜事。但是这明英宗一回来反而尴尬了,这怎么整的自己的弟弟还取代自己当上皇帝了。那自己怎么办呢?而明代宗朱祁钰这个时候也犯难了,权利这个东西还真能让人迷失,大权在握的他不想松手放权了。

正在朱祁钰两面为难的时候,于谦给朱祁钰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出主意让明英宗回来后当太上皇,随即于谦率朝臣在朝堂上全都恭维朱祁钰,说他把明英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治理得很好。

而且朱祁钰知人善任,广开言路,清除阉党势力,重用贤臣治理国家。现在的国家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可以说假以时日朱祁钰能恢复其先祖的盛世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朝臣们在朝堂上表态,皇位既然已经敲定,这就是天意,这就没有更改的道理。而明英宗虽咽不下这口气,但是他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只能当太上皇了。他可以说被朱祁钰给软禁起来。

而稳坐帝位的朱祁钰却又不满足现状了,竟然想废了他哥哥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想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这可不得了,这当着太上皇的朱祁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这朱祁钰还得寸进尺了。所以明英宗朱祁镇也开始动手了。

在景泰八年,朱祁钰身患重病,这个时候朱祁镇找准了时机,他不让太医去给朱祁钰看病,并且还发动了夺门之变。公元1457年正月下旬,明朝出现了二帝并存的奇葩局面。这个时候,明英宗朱祁镇不顾他弟弟的生命,就再次登基做了皇帝。

重登皇位的明英宗开始忙于处置于谦等大臣,可以说当年以于谦为首保卫京师的大臣,全被他给处置了。而明代朱祁钰也被他废去帝号,封为郕王。在不久之后,朱祁钰便驾鹤西去了。

在朱祁钰死后,明英宗朱祁镇并不承认明代宗朱祁钰的地位,不承认他是皇帝。既然被废除了帝王的称号,朱祁钰就不能以帝王的身份葬入明帝王陵了。所以明英宗就把代宗当时为自己在明帝王陵修建的陵墓给拆毁了,而把朱祁钰葬在了北京西郊的山上。

所以明代宗朱祁钰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 一个没有被葬入明朝帝陵的皇帝。但是在明英宗去世后,明宪宗即位,他感念朱祁钰的功绩,又为其恢复了帝号,并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而且还下令按帝陵的规格重新修饰朱祁钰的陵寝,就是现在我们所见的景泰陵。

话说当年明代宗若是狠狠心,也许今日局面就不会发生,可惜没有如果。明英宗复辟一个月后,明代宗就死去,而且死因不详,最后他没有葬在明帝陵,而是葬在北京西山。

不过好在明宪宗恢复了他的帝号,并给他扩建了陵墓规格,所以这也算是得到了认可了。

只是权利利益这个东西太诱人了,竟然让兄弟两个人反目成仇,可怜了朱祁钰成为了那个时代,闹剧下的政治牺牲品。

不过这也真的怪不了谁,谁让他们都利欲熏心了呢?如果他们两个人都能以国家大局为重,能退后一步,承让一个人当皇帝,而相互辅佐,估计明朝当时一定会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其实这个说法非常的不正确,明十三陵里只葬了明代的13位皇帝,而明代有16位皇帝。

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朱元璋的孙子朱允文下落不明,葬在何处也不知道。再就是这位朱祁钰皇帝,根本不被他的哥哥朱祁镇,也就是就是英宗复辟的那位承认,所以死后就没有葬入明十三陵,而是放在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后来朱见深登基之后,又给叔叔修缮了陵墓。



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镇王朝被漠北元朝余部势力之一的瓦剌部落来攻打。

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亲率大军20万去攻打瓦剌。在去的路上并没有找到瓦剌大军,但是在回来的路上,本来可以走一条近路就可以顺利回到皇宫,但是大太监王振知道那条近路正好走他的家乡,怕大军踩坏了他家乡的麦子,于是走了一条远点的路,被瓦剌大军追上,在又饥又渴的情况下,又长期疲劳,在土木堡结果就败了。

朱祁镇被俘,郕王朱祁钰本来在家坐镇,替哥哥打理朝政,当时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过才两岁,临朝议政的诸般事务,自然落在郕王朱祁钰身上。

皇太后孙氏下诏立朱祁镇二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又命郕王朱祁钰为监国,总理国政。 



朱祁钰也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年轻的好皇帝,立即诛杀了大太监王振的党羽,得到了朝廷大臣的拥护,并且积极布置大军很快打败了瓦剌大军,后来被用力为皇上,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

瓦剌大军一看朱祁镇也没有用了,于是又想到制造朝廷矛盾,现在明朝不是朱祁钰在当皇上吗?再把朱祁镇给送回去。看你们怎么折腾。

话说这可给大明朝出了一个大难题,本身有皇帝了,现在又把老皇帝送回来,可怎么办?在城门口,瓦剌大军大喊说把你们的皇帝给送回来了。

于是守城的人就开始装糊涂,有的说做不了主,有的说天黑看不清楚,气的瓦剌大军直接把朱祁镇扔下走了。

就这样大约一年,朱祁镇又回到了明朝。大臣们建议,把朱祁镇拥为太上皇,朱祁镇也没有办法,于是只好听天由命。



也说是朱祁钰不够心狠,直接把他哥哥给杀了的话,就不会出现后面的英宗复辟事件。

但是他也把他哥哥给软禁了出来,《明史》记录如下,

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七年之后,朱祁钰病重。并且特别让朱祁镇生气的是,朱祁钰竟然废了他的太子,也就是他的儿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为了后代,朱祁镇也是拼了。

于是就趁朱祁钰病重的期间,发动了英宗复辟事件,朱祁钰就不明不白的死了。而且他死之前他的儿子朱见济也死了。



就这样,朱祁镇又当上了皇帝,自然对他的弟弟朱祁钰没有好的看法,并且对他恨之如骨吧,怎会把他的骨灰葬入明十三陵呢?

自古至今,皇宫里血腥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如果没有中间变故发生,朱祁钰本身就不会当上皇上,但是因为土木堡之变,他当了八年的皇上,最后又把皇位还给了哥哥朱祁镇。其实是是非非,谁又说得清呢?


历史漫谈君


明代宗朱祁钰的一生就是个悲剧,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要是没有惊天变故一辈子也就是个享尽荣华的太平王爷了。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身为英宗弟弟的朱祁钰被大臣们推上皇位,也开启了自己一生的悲剧。朱祁钰悲剧源于两点,一是哥哥朱祁镇活着回到大明,二是自己后继无人只能看着皇位被夺。1457年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剥夺明代宗朱祁钰的皇帝尊位,以亲王规制将朱祁钰葬在北京西山,使朱祁钰成为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没有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1449年,瓦剌太师率大军进攻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在亲信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立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皇帝朱祁钰监国,这也为后来留下了隐患。明英宗朱祁镇本身不会打仗,完全听从太监王振的安排,最终将明朝数十万大军带入死地,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大军突袭全军覆没,朝臣死伤惨重,朱祁镇自己也被俘虏。“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回京城,天下震动,在是否迁都避战的问题上明朝大臣们大打出手,差点人脑子打出狗脑子,就是在这种危机时刻,朱祁钰被于谦等主战派大臣推上皇位,稳定天下。

要说明代宗朱祁钰也算是个有为君主,敢放权、敢用人,一方面清除王振余党,重新启用被阉党迫害打压的忠臣良将,稳定朝局;另一方面让于谦全权负责保卫京师的事务,带领大军和瓦剌作战,明朝迅速恢复稳定,没有给瓦剌可趁之机,巩固了大明朝的江山,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明代宗朱祁钰在位将近8年,励精图治,对外解决边患、打退瓦剌侵袭,对内发展经济、治理水患,不可抹杀的功绩使得天下人认可了他的皇帝身份。要说皇帝这个天下之主的宝座真是吸引人,谁当上皇帝都不想放手,明代宗朱祁钰坐稳皇位后既不希望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回来,又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要是皇位能够在朱祁钰这一脉一直传下去,那么史书中肯定将明代宗描绘为中兴之主,可惜运气不在他这一边。

首先是明英宗朱祁镇虽然被瓦剌俘虏,但是瓦剌掌权者也不是只懂打仗的莽夫,对于朱祁镇礼遇有加、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公元1450年朱祁镇竟然完好无损的回国了;其次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当上太子没多久,就于1453年突然夭折了,朱祁钰后继无人,使得大明皇位必然回到朱祁镇一脉手里,这才有了朱祁钰死后被剥夺皇帝尊位,只能顶着“戾”这个恶号没能葬入皇陵。

很多史书上都说朱祁钰贪恋权位,软禁了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还夺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这是其一生的污点,只能说他们没有站在朱祁钰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朱祁钰将皇位还给朱祁镇就能避免悲剧么?历朝历代凡是牵扯到皇位的就没有温情可言,身为皇族成员要么就远离皇位享受清闲富贵,只要沾上皇位的边就没有退路可言。比如大家熟知的清朝康熙年间“九龙夺嫡”,没争到皇位的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八阿哥等一帮皇子哪个有好下场,不只自己遭罪还牵连子孙后代。

再说一件和明代宗朱祁钰有点相似性的事,西汉汉废帝刘贺仅仅当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废除了,但是汉宣帝刘病已登基后还是非常忌惮他,不但将刘贺弄成海昏侯,还将他的封地迁到边远的豫章郡,让地方官员监视居住。而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后有威望、有功劳,还任用了一大批亲信官员,就是将皇位还给哥哥朱祁镇,朱祁镇能对他放心么?试问换你是朱祁钰,是在有机会的时候为自己和子孙后代搏出一个好未来,还是甘心在别人的猜忌、监视中活一辈子。只能说权力诱人,亲兄弟也会翻脸。


当狗容易做人难


这种说法不准确!

整个明朝276年总共有16位皇帝,而明十三陵当中,只安葬了13位皇帝。 除了朱祁钰之外,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也没有葬在明十三陵。

究其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大明帝国的开国首都是在南京,而不是在北京。至于迁都北京,那是大明开国50年之后的事情,也就是在永乐17年的时候。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31年,死后葬在南京的明孝陵。




朱元璋死后并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直接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之后,为了解决尾大不掉的藩王问题,而实行削藩的政策。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经过4年的内战,建文帝兵败失踪。兵败后建文帝的去向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所以建文帝朱允炆也没有被葬在明十三陵。


另外一个没有被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就是问题当中提到的明代宗朱祁钰。说起朱祁钰能够当皇帝也是机缘巧合,本来皇位是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的。但是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没有进行充足的准备就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导致土木堡兵败被俘。在国家的危急时刻,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力推下登上皇位,遥尊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

但是仅仅一年之后,朱祁镇就被瓦剌放回明朝,反而被朱祁钰幽禁在南宫达7年之久。7年之后朱祁钰病重,朱祁镇趁机发动夺门之变重登皇位。朱祁钰死后并不被复位后的明英宗朱祁镇所承认,仅仅以亲王之礼安葬。所以明代宗朱祁钰也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之中。


亘古怀念说史


北京城有条中轴线,首尾两端即是著名文化景区明十三陵和故宫。来到北京的游客,一定会吃烤鸭,也一定会去这两个地方。故宫坐落在北京城中心,而明十三陵位于北京郊区昌平区境内,坐落在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明成祖朱棣移都北京后,历代的明朝皇帝仙逝后都葬在这片墓群。明朝共有16位皇帝,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检。朱由检即是明朝的亡国皇帝:崇祯帝,他被迫吊死在煤山,之后被人埋葬在十三陵。朱元璋葬在当时的帝都南京的明孝陵,第二任皇帝朱允炆被朱棣夺权后不知影踪。

除了这两位,其余的皇帝皆应埋葬在十三陵: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然而,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钰,没被葬入十三陵。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源于明代宗与其哥哥明英宗之间的矛盾。

明代宗朱祁钰及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帝)都是明宣宗(宣德帝)之子,哥哥朱祁镇继承帝位,成为明英宗,本来没有朱祁钰什么事,但是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中,明英宗被瓦剌所俘。明朝与其多次交涉无果,由于“国不能日无君”,弟弟朱祁钰就被拥立为帝,年号景泰,成为明代宗。代宗朱祁钰即位后,战胜了瓦刺军队,并成功地迫使瓦剌放回了英宗。

英宗回来了,但是应该怎么安置他呢?代宗为此十分头疼。其实,代宗在做监国时并没有取代哥哥的想法,但是正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今走上高位的代宗也很难下来了。而且他比哥哥有才干,更加善于纳谏。他觉得自己是更适合治国的人,而且也萌生了将皇位传给自己后代的私心。

代宗想了一个办法来防止英宗复辟,巩固自己的皇权。英宗一回来便变成了虚设的太上皇,被软禁在冷僻的南宫里,并且一步不能离开。

代宗丝毫不顾及兄弟之情,对英宗不理不睬,太监宫人们也顺着代宗的意思行事,根本不尽心侍奉太上皇。到后来,太上皇就连日常衣食都变得难以维持了。生活艰苦的英宗困在南宫中愁闷焦躁,度日如年,他对弟弟的仇恨越加深。

七年后,英宗终于等到了机会。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突然病危,英宗在心腹党羽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的策划下,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重新当上了皇帝。

代宗病重期间,英宗不准太医帮他看病,让他最终病发死亡。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英宗命太监用白绫将代宗勒死。他死后,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不让他埋在十三陵,而是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英宗死后,其子朱见深继位,成为明宪宗。朱见深对叔叔代宗的仇恨不深,而且他念及代宗打败瓦剌、迎还英宗有功,于是又承认了代宗的皇帝地位,恢复景泰年号,并重新为其修墓,以皇帝之礼重新布置。不过,他并没将代宗位于北京西山的景泰陵迁至十三陵。所以,代宗最终还是没能进明十三陵,成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位未能葬入明十三陵的大明皇帝。


尚武菌


明十三陵即明朝13个皇帝在北京的陵墓。明朝共有16个皇帝,共有三个皇帝没有葬入北京的明十三陵,分别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钰。朱元璋定都南京,葬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长孙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因此没有帝陵;景泰帝朱祁钰是在其哥哥明英宗被俘后被拥戴登基,明英宗复辟后又被废,故不能入皇陵。


典石31056231


首先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准确。明朝前后有16位皇帝,记得有本书就叫明宫16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去世后是埋葬在南京的,这就是南京著名的明孝陵!接着继位的是嫡长孙朱允文,当时藩王实力强大,建文帝削藩失败,朱元璋四子朱棣夺位成功。帝位由此转移,朱棣起家北京,同时为了防备北方蒙古,所以迁都北京,后续皇帝葬于京郊,前后14位帝王。明英宗年间发生著名的土木之变,皇帝被瓦剌人抓走,于谦等人拥立新君,即明代宗。后来英宗被放回来,兄弟失合!后英宗复辟,禁止代宗葬入皇陵,单独埋葬。故成明13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