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一年级,逻辑思维有点差,应用题不知道列算式、用加法还是减法,怎么办?

小虫二大饰界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来回的这个问题。题主实际上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培养一年级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个是如何引导孩子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就是题主所说如何让孩子会做应用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逻辑思维?家长怎样培养一年级孩子的逻辑思维。


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能力。他是对事物或事件的理解、判断、推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家里有3个人吃饭,让孩子去拿筷子,拿几根筷子?孩子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需要逻辑思维。


孩子首先就要知道,一人吃饭需要两根筷子,然后推理了得出3个人需要几根筷子。孩子拿筷子的数量和吃饭人数所需要的筷子的数量对应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事物或事件的正确理解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地的判断,

才能做出合情合理的推理,才能准确地拿出和吃饭人数相匹配的筷子数。


怎样培养一年级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在游戏中培养。家长可以利用小棒,先让孩子数一数小棒的个数,家长拿掉几根,让孩子再数一数剩下小棒的个数,让孩子猜一猜妈妈拿走几根小棒?


还可以让孩子猜一猜妈妈手中有几颗糖。孩子说:“3个”妈妈说;“比3大”孩子说;“6个”妈妈说:“比6小”,孩子说;“5个”,妈妈告诉孩子猜对了。还可以和孩子做词语接龙的游戏,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


二、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让孩子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水果的名字、或所知道的小动物的名字。那些动物是天上飞的?那些动物是水里游的?那些动物是地上跑的等等。孩子说的越多越好,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三、在比较中培养。让孩子说出两中动物、两种水果、两个图形等等的异同点。在比较中培养还的逻辑思维。


知道了什么是逻辑思维和怎样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我们再来看一看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就是家长所谓的应用题)的呈呈现方式。

在人教版的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是以(也就是家长说应用题)是情景图的形式出现的。之所以这样呈现,一是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孩子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优势。二是一年级孩子的认识字的较少,情景图学生更容易理解。

那如何让孩子进行正确的解答呢?


一,在孩子知道了题中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的基础上,让孩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理解题意。


第一幅图的图意是:左边有2只企鹅,右边有5只企鹅,一共有几只企鹅?第二幅图的图意是:荷叶上一共有7只青蛙,跳到水里2只,荷叶上还剩几只青蛙?


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明白题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在哪?问号表示什么意思? 再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情景图的意思叙述出来。其实孩子叙述的过程,就是对情景图理解的过程,就是孩子逻辑思维发挥作用的时候,孩子在叙述中理解了题意,就能列出正确的算式进行解答了。


孩子如果还不会,家长就告诉孩子记住:大括号下面有问号,就是求总数,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大括号下面有数字,就是知道了总数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


二、让孩子根据算式自己编写一道解决问题,或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算式的意思。


例如让孩子编一道6—2=4的解决问题。如:小明有6颗糖,吃了2个,还剩几个?但既要合情还要合理。不能乱编。还可让孩子画图的方式把6—2=4表示出来。如下图。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培养了孩子读情景图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升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孩子刚上学,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都是很正常的。当家长发现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跟不上同龄孩子的时候,家长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应用题的解答,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叙述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孩子理解题意,并进行正确地解答。


木爻木大说教育


遇到题主所说的问题,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下来,不能着急,因为你的急躁是会传染给孩子,会让孩子无形中感受到更大的压力,这对孩子的学习是不利的。

其实,对于孩子“逻辑思维有点差”的问题,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孩子“应用题不知道列算式、用加法还是减法”,需要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如何去理解题意和如何正确运用加减法。


(一年级应用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

说的通俗易懂点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就是人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能够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那么知道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概念,具体该怎么样培养呢?

1、让孩子学会归类。

家长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的特点将其归为一类,如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依据,也就是事物的相同点。这样孩子就会更加注意事物的细节,有助于孩子增强自身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孩子学会归纳总结。

在孩子看完一个动画片或者故事书后,让孩子将故事情节复述出来或者将大概意思说出了,孩子刚开始可能不会,父母可以示范几次,然后再让孩子来复述,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逻辑。

(让孩子学会归类)

3、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性。

引导孩子做事情要有计划性,一开始父母可以让孩子在纸上把要做的事情写下来,然后把要完成这件事需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每一步都列出来,然后检查有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慢慢的孩子就会养成做事的逻辑性。

4、在游戏中培养。

可以让孩子下象棋或者五子棋,通常棋类是有一套既定的规则,每一步都需要按照这个规则来操作,实际上也是个演绎推导的过程,孩子需要思考“我走了这步,按照规则,下一步对方有几种选择,每一种我该如何应对”, 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他深度思考的能力。

(和孩子下五子棋)

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有什么方法快速有效的帮家长解决孩子现在面临不会加减法的问题呢?可以参照一下方法:

如何让孩子正确理解题意和使用加减法?

1、多做题。

对于这种情况,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同种类型题多做几道,让大脑形成记忆,当下次做到同种类型题的时候自然就会了,但是这种方法容易让孩子感到厌烦,认为学习是枯燥无趣的,严重的可能产生厌学,这种方法对低年级的学生最好少用。

2、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加减法。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能用到加减法的时候如:一共有6根黄瓜,我们晚饭吃了4根,还剩几根?

还可以在家与孩子做买卖游戏,将他不懂的应用题用游戏的方式演绎。也可以领孩子去超市让孩子付钱来加强孩子对加减法的理解。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加减法)

3、教给孩子解应用题的诀窍。

解应用题其实是有一个简单的小窍门,它可以帮助孩子去理解这类看图列算式。告诉孩子大括下面的数表示的是总数,如果这个位置是问号,那么列的算式就一定是加法了,在看到“一共”这样的字眼时就应该知道是求总数。反之如果这里给出的是数,那么基本上就是用减法,那么上面一行问号处的数一定比总数要小。

结束语

孩子逻辑性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是需要家长有耐心的进行培养和引导的!


教育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是@异族人,致力于教育研究,欢迎点赞!


佳爸谈教育


看到这个问题我真的笑了,昨天还和一个女儿上一年级的女同事在聊怎么教孩子作业的事情,今天就看到非常相似的问题了!其实我认为,教育孩子必须认定一个宗旨,现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开始学习系统的知识,大脑中可以说是非常空白纯净的,我们做老师和家长的,在这个时期就是启蒙孩子大脑启发孩子学习带领孩子步入学习的大门,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的是要求过高了,学校老师在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的引导孩子学习,我们做家长的更应耐心细致的给孩子讲解每一道题的做题方法和思路,孩子一遍记不住我们再讲一遍,熟能生巧的道理我们大人每天都在实践,干嘛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做到过目不忘一点就通呢?更重要的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在不断的做题反复的做题中去寻找积累方法,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有耐心一步步指导孩子用方法找方法,不要苛求大人都不能运用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应验在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身上!

另外,从现在开始,陪伴和引导孩子多阅读,读好书,好读书,拓宽孩子视野,加大孩子课外阅读量,培养孩子在不断的阅读中理解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增强孩子的理解能力,随着阅读质和量的提高和加大,你会发现,孩子做数学题特别是文字题时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强,再配合我们平时教给孩子做题的方法,孩子的做题速度也会加快,正确率也会大大提高,所谓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慢慢的越来越好!

亲爱的家长,“得语文者得天下”并不是危言耸听,学好语文,对各科知识的学习都是非常好的促进,所以,从现在开始,鼓励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重点,不要一蹴而就,扎扎实实的陪伴孩子度过他的学习生涯,对于我们的人生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心语180711814


我从易到难,分享三个比较实用,比较好操作的办法。其中第二个方法是最见效、最关键的。


(一)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的缺乏数学思维,其实是孩子认为数学和生活关系不大。通常来说如果想让孩子真正对一个事情发生思维的兴趣,就让这个事情变得对她有实际意义。也就是说你要想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就要让孩子的数学在她的生活中变得有意义起来。


可以把一年级的加减法,和孩子最感兴趣的生活活动联系起来。比如说我们小区有一个特别爱吃水果的小孩儿,他妈妈就经常用各种水果给他举例子。你家女儿最喜欢什么呢?就用那些东西给她举例子。


(二)教孩子把原来的出题顺序,转成她喜欢的顺序


我想题主说的“应用题不知道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可能是这样的题目:小明吃了6个橘子,比小红多吃了2个,小红吃了几个?这个时候应该是6-2=4,而您的孩子可能看到“多”就用了加法,错误地把算式列成了6+2=8。


这是非常非常常见的错误,严格来说,这样的题其实是出题顺序和常见的题不一样。这个时候孩子,需要做一个转换,把顺序转换成她喜欢的顺序。这是什么意思呢?请接着往下看。


一般来说,我们喜欢这样的题目:小明吃了6个橘子,小红比他少吃了2个,小红吃了几个?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说,这种顺序符合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习惯。这就好比我们喜欢正着数数,而不习惯倒着数数一样。


所以,您可以这样提醒孩子,既然小明比小红多吃了2个,那么是不是说明:小红比小明少吃了2个?


这一步转换非常重要,这一步转换非常重要,这一步转换非常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都不够。


这样的题,在专业术语中叫做“不一致应用题”。一年级小学生在做加减法的时候,经常出错,到了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时候,也同样会出错。我前几天还回答了一个老师提问的乘法加法混合运算题,就是一个不一致应用题。这位老师就说,学生对于这样的题不太好理解。


(三)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


教材一年级的教材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每次新课都有非常详细的主题图。所谓的主题图就是,正式进入内容的那一个图。这个图一般来说呢,家长都会忽略,觉得这个东西看不看都无所谓,好像就是个引入的东西,跟主要内容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主题图就是为了从一个更简单、更容易看明白的角度,来培养低年级的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的。


所以,家长不管是复习还是预习,都可以和孩子一起仔细研究主题图。一般来说,主题图后面都会配有问题,要把这些问题和孩子一起仔仔细细地研究几遍,要非常熟练才行。一般来说如果一堂课的主题图学习得比较透彻,孩子的数学思维会提升的很快。


总结一下,一是在生活中多发现数学,第二是引导一年级的孩子转换出题顺序,第三是充分运用好教材的主题图。另外再说一点,一年级的孩子其实抽象能力发展还很不完善,逻辑思维能力本身就比较弱,所以也不必太担心。当然还是非常赞赏题主的负责任精神,是一个非常棒的家长,为您点赞!


燕穿杨数学堂


一年级还是不要着急发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重要时期,多关注孩子的爱好,注重培训学习兴趣。作业不用愁,🈶了好喜欢,功到自然成!


商同乐


希望这位家长在生活中引导孩子。

数学源于生活,它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例如:我们去超市买东西,可以引导孩子,让孩子来说说今天买了几件东西?每件花多少钱?咱们一共花多少钱?妈妈付给收银员一百元,应该找回多少钱?但因为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学太大的数和小数,妈妈可以故意买自然数的小食品。

另外可以用生活中孩子喜欢吃的花生豆、小食品引导孩子,提问孩子上午吃了几个?下午又吃了几个?今天一共吃了几个?你上午吃的比下午多几个?下午比上午少吃几个?……

有不少孩子发育比正常孩子要晚些,理解能力比正常孩子差,家长在生活中引导很重要,所以希望这位家长能够做一名细心的妈妈,多观察多引导自己的孩子。


梅花111111


一年级的孩子,逻辑思维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的,逻辑思维大发展要到小学高年级以后。所以你不必太着急。

如果你把题目的意思给孩子解释清楚了,孩子仍然不会做。那你就要调整方法,用形象化的方法来展示题意。可以直接用围棋子,把题目的意思展示出来,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了,就能懂。形象化、情境化的方法,比只用语言更直接易懂。孩子懂了一道题以后就可以举一反三,类型的题目就不用这么麻烦的展示了,不然总是卡在那个地方。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形象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形象化,形象化,形象化。


老猫赵志斌


逻辑思维差是一种对事物不能推理认定的表现,需要遂步培养锻炼。教她如何认定事物,必如人不睡觉,就无法恢复体力,人体无法也没空修复补充那些死亡的细胞。为什么人入睡才能修复呢?因为人入睡后,人体的一些功能才腾得出手,才能一个个更换巳坏死的细胞。向她提出一些简而易懂的问题,让她回答,然后问她为什么会这样?让她明白原来是这样灬慢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我看加法,减法都可以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方式开导她。

算式你要多教几遍,再不行,反复耒,这不是难事,也不是根夲的问题,主要在于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方面,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了,一切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


用户68063485589


告诉你个最简单方法:大扩号上面有问号用减法,大扩号在下面有问号用加法!


纳兰明月2018


谈恋爱结婚双少必须先测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