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了之后,为什么又被放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朱祁镇当俘虏指的是明英宗十四年(公元1449年)朱祁镇率领大军攻打瓦剌部,全军溃败,堂堂天子沦为他乡囚徒的经历。

我国历史上和明英宗有类似经历的人是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俩。

为什么宋徽宗和宋钦宗死都不能回到故乡,而明英宗可以安然回到北京城呢?

这种对比很能说明明英宗的幸运之处。

明英宗身陷瓦剌后,北京城立即陷入一片混乱中。

两天后,明英宗的生母孙太后就做出反应,迅速命令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继皇帝位。同时,兵部尚书于谦、右都督石亨、陶瑾、高礼、孙镗等将领在朱祁钰的安排部署下,固守城门,以及动员力量运送粮草,保障后勤供应。

志在必得的瓦剌大军在首领也先带领下,攻打北京。瓦剌大败,退回草原。

也先失败后,极力利用手中的明英宗作为谈判筹码。明廷对此早有应对。新上位的皇帝是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已经是太上皇,失去了实权。

朱祁钰特地下令边境守将,如果也先利用太上皇朱祁镇提出要求,边将有权拒绝。

从名位到实质,明廷把明英宗身上的价值降到了最低处。

这样也先面临的局面就从最主动到被动。

他一开始以为明英宗奇货可居,到头来却捏了一块烫手山芋。明军在战场上稳步推进,他不能杀了明英宗,以免使得局势恶化。

他只能好好地养着明英宗。

这是朱祁镇在瓦剌部落的处境。形势对他较为有利。

他最大的变数是在明廷内部。

朱祁钰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朱祁镇以上皇的身份回归,是朱祁钰最大的权力威胁。

朱祁钰对此的想法大概是希望哥哥朱祁镇永远留在瓦剌。就如同当年的宋钦宗一样,隔得远远地,永远不要威胁到自己的权势。

皇权具有极强的排他性。皇帝的疑心和残忍就在于一旦被人分享了权力,他的性命就有可能保不住。

朱祁钰和朱祁镇,兄弟两个人前后登上皇位,却不是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他们的继承方式,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例来。

明英宗比宋钦宗幸运的地方在于,国家还没有覆灭,其次自己在北京城的势力没有被瓦剌一锅端了。

宋钦宗北上当了俘虏,他的大臣和军队基本上都被金人消灭掉了。宋高宗的朝廷里,能够帮他说得上话的人极少,所以宋钦宗只能老死金国。

明英宗的生母还是大明朝的皇太后,她能够启用朱祁钰,是为了解决危机。危机过后,孙太后不可能任由自己的儿子流落在外。

其次,明英宗的心腹大臣还在北京。他们的忠君思想比起前朝有过之而不及。就连被视为是朱祁钰一党的于谦,也极力要求和瓦剌也先谈判,迎会明英宗朱祁镇。

在大臣们的压力下,朱祁钰同意接回明英宗。朱祁钰唯一拒绝成功的地方,就是不在朱祁镇的回归典礼上行君臣之礼。

朱祁镇一回到北京,就被关进了南宫,不得与外界统消息。但他起码回到了故乡,和妻子儿女团聚。

不得自由,平安得保。

朱祁钰在宫外忙着改立太子生儿子,但唯一的儿子以夭折告终。

朱祁镇不一样,他在南宫内不缺女人,孩子一个接着一个出生。不知道朱祁钰听到这样的消息,内心是什么感受呢?

明英宗的经历,经过史书修改,被美化为“北狩”。他的幸运之处总结下来就是:

1. 第一次在位十四年的势力还在。他背后还有支持他为正统的官员。

2. 也先不是金人,没有金人那么强悍的势力。

3. 明廷的抵抗,为他的回归奠定了谈判基础和可能性。

没有像宋钦宗一样,余生都在异乡为囚,是明英宗的幸运。南宫八年的岁月,朱祁钰始终没有要他的性命,也算克制。

明英宗作为一代帝王,是不合格的。作为一个好人,他是出色的。也许是囚徒的经历,让他更加理解别人的苦难。他重登帝位后,下令释放建文帝活着的子女,给他们自由,把他们安置在凤阳,临终前下令终止宫妃殉葬制度。故此,明史不以功绩而是以善意评论,才定论为“英宗”。


熊沾沾


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虽然英宗年幼,但在张太后、三位贤臣(杨荣、杨士奇、杨溥的辅助下,明朝朝政管理得井井有条,并没有比仁、宣二宗时失分多少。

到了英宗十一年,张太后、三杨都相继去世,此时明英宗已经二十岁,正是热血青年一枚,就如冲出笼牢的鸟儿,心想终于可以大干一番治国安邦的大事业了!


(朱祁镇剧照)

机会很快便来临了。

1449年六月,东蒙古瓦剌部在太师也先的率领下,以明朝拒绝贸易为由,兵分四路进攻明朝。

就在这危急之际,明英宗急于证明自己,在启蒙老师、司礼监主管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极力反对,让皇弟朱祁钰留守监国,亲率京师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合计共20万大军出征讨伐瓦剌。

本来御驾亲征也没有什么事,打不过就逃就是了。

但好死不死的是,英宗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毫无作战经验的王振,行军途中很多随征的朝中大臣都不能参与军事议事,全是王振一人说了算。

王振的瞎指挥,导致明军中了也先诱敌深入之计,待到前线失败,想要班师回朝时,英宗又听信王振谗言,屡次改变撤退路线,导致最后被瓦剌军追上,被也先大败于土木堡。

据兵部右侍郎李贤《天顺日录》载(有删减):“明军于土木驻营,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合围大营,不敢行。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土木堡一役,明朝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而明英宗也成了明史上首次御驾出征便被俘虏的皇帝,时间是1449年。

瓦剌军在土木堡一役中大获全胜,还俘虏了堂堂大明朝一国之君朱祁镇。但让人感到疑惑的是,也先没有杀朱祁镇,并于次年8月将他遣返回明朝,这是为什么呢?

此时明朝是一头步入中晚年的老虎,但余威犹在

也先对于杀不杀朱祁镇一直在犹豫不决,这时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出了留朱祁镇一命,以增加和明朝谈判和索要财物的筹码,也先采纳了该建议,朱祁镇得以逃过一劫。

(也先剧照)

而造成也先一开始犹豫不决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明朝国力还处于强盛,让也先不敢第一时间痛下杀手。

早在明朝早期,明成祖曾五次北征蒙古,大大削弱了蒙古鞑靼、瓦剌等各部势力,最后瓦剌部不得不向明朝俯首称臣,变成了明朝的附属国。

此后每年瓦剌都会向明朝进贡财物,而明朝也会适当赐一些财物给瓦剌这个小老弟。

而瓦剌部落到了也先掌权之后,逐渐吞并了蒙古周边小部落,势力逐渐坐大,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开始打起了明朝这个老大哥的主意。

而明朝在朱棣的“永乐盛世”之后,又有了朱高炽、朱瞻基两帝的“仁宣之治”,社会比较安定,军队的战斗力虽比不上朱棣时期,但就如发过威的老虎,虽年事已高,但余威犹在。

(朱祁镇被俘)

由此可见,也先掌权的瓦剌,虽然实力不断壮大,但受限于地理位置,是不能和明朝同日而语的。

所以,也先才不敢第一时间对朱祁镇痛下杀手,而留下朱祁镇一命,增加和明朝叫板的筹码。

另外,明朝兵部尚书于谦是朱祁镇的救命恩人

英宗朱祁镇被俘后,兵部尚书于谦力排众议,坚决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的皇帝(朱祁钰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调遣河南、山东和南京的储军回京师勤王。

这个举动宣告了也先挟持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破产,而这时侯不杀朱祁镇的意义好像大一点了。

(朱祁钰)

也先恼羞成怒之下,挥师攻打明朝京师。而明朝这边兵马粮草早己准备充足,明军成功击退了瓦剌军。

也先无奈之下,只好撤军退回蒙古。为了防止明朝日后的报复,也先又派使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

朱祁镇知道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有人不高兴,这人就是景泰帝朱祁钰。

《明实录》载:“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这是景泰帝迎回太上皇朱祁镇的记载。

这朱祁钰当初死活不肯当皇帝,是兵部尚书于谦等大臣再三要求之下才愿意的,这时候皇上的凳子还没坐热,又要迎回太上皇,心里面当然是不情愿了。

《明史列传58》记载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所以,朱祁钰为了自身利益,将回京的太上皇朱祁镇囚禁于南宫中,并派锦衣卫严加看守,整整囚禁了七年。七年后,景泰帝朱祁钰病重,朱祁镇才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拥护下,复僻从新成了明朝皇帝。这就是朱祁镇被俘后最终得以回到明朝的经过。


小刀刀说史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的异母哥哥,明宪宗朱见深的父亲。

明英宗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导致朱祁镇被瓦剌大军所俘虏,一年后得以回国,但是被弟弟朱祁钰囚禁于南宫整整7年。

景泰八年(1457年),趁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朱祁镇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这样本来是太上皇的朱祁镇又重新做了皇上,又一次创造了历史。

朱祁镇曾两次坐上皇帝的宝座,第一次是九岁登基,从1435年到1449年共14年的时间,第二次是1457年到1464年共7年的时间,总计21年的时间。

(朱祁镇)


朱祁镇前后在位20多年,在位初期,他稳定西南疆域,励精图治。但是由于宠信王振,导致宦官当权,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等人。但是,晚年的朱祁镇却颇英明,他任用明朝著名贤臣李贤,善于纳谏,并且仁俭爱民,同时还废除了殉葬制度,大家对他的赞誉声一片。

王振其人

王振是山西人,入宫前做过当地的教官,自愿净身入宫得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信任,担任了太子朱祁镇的老师。王振对朱祁镇要求很严,尽心尽力地做一名好老师,朱祁镇对他毕恭毕敬,总是喊他“先生”。

宣德十年,即1435年,朱瞻基病逝,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当时有五位顾命大臣,其中有三杨:杨士奇、杨荣和杨辅,还有张辅和胡濙。特别是朱祁镇的祖母张太皇太后一直提防着王振, 朱祁镇刚一继位,张太皇太后就让人把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让他老老实实的,不要干政。并且,张太皇太后还不时会把王振叫过去敲打一阵。所以,在之后的七年后,张太皇太后在世的期间里,王振活得是非常胆战心惊。但是他也不忘记拉拢人,扩大自己的实力,比如让自己的侄子王山去当了锦衣卫。

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王振首先利用四朝元老杨士奇儿子杀人事件,击垮了他。之后诬陷户部尚书刘中等其他大臣。由此,王振开始独掌大权,鱼肉百姓。

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太师也先率领的瓦剌军来犯大明。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在自己称为“先生”的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反对与忠告,御驾亲征。同时,立庶长子,周贵妃所生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令他的弟弟朱祁钰代为监国。

(也先)


由于所有的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独行,行军路线也多次改变,后勤供应也跟不上,士兵疲惫不堪,饥渴难忍,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仓促撤退,五十多万大军,只剩不到十万,在土木堡一带大败,部尚书邝野、王佐等几十名大臣战死,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也先其人

也先是明代蒙古瓦剌首领,明成祖时期,曾数次北伐,分别打击了瓦剌和鞑靼部落。1414年,成祖北伐击败瓦剌军,对其造成重大打击。瓦剌的实力在脱欢,也就是也先父亲的手中走向了鼎盛,他再一次统一了蒙古。

1439年,脱欢去世,其子也先继承他太师之位。

也先年轻时候就在与东察合台汗国的战争中初露锋芒,据记载他“总共打了六十一次仗”,除了一次以外,其他战斗都获得了胜利,也先凭其军功,在接任其父脱欢太师一职之时,内部没有发生任何动荡。

1453年,也先自立为汗,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位非“黄金家族”的可汗。也先死后,西蒙古卫拉特部(瓦剌部)从此一蹶不振,又被东蒙古鞑靼部反杀,不得不往西迁移。到其子孙葛尔丹时,被康熙征讨打败。

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为何又放了他呢?

1、也先想把朱祁镇当筹码,但明朝已立朱祁钰为新帝,朱祁镇被明朝放弃,没有了作为筹码的意义。

也先开始打的如意算盘是,自己既然俘虏了明朝的皇帝,那不但会引起明朝朝局的动荡,而且明朝会非得把皇帝给讨要回去。那么自己就有了筹码,可以制约明朝。

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明朝立即立了朱祁钰当皇上。这就是向也先释放一个政治信号,明朝已经放弃朱祁镇了,所以,也先手中有了朱祁镇,也就没了作为筹码的意义。

2、也先被明军打败,他们想借英宗寻求战机,但是被明朝识破。

明朝立了朱祁钰为新君之后,立即组织了有效的进攻。也先一看没辙了,就一面打着把朱祁镇送回明朝的旗号,带着朱祁镇来到了明朝的城楼下,而后面是也先的大军。

然后对守城的士兵和将军大喊,把皇上给他们送回来了。大家一看有诈,怎会打开城门?有的说天太黑,看不清。还有的说不认识。

也先一看也没辙了。

(朱祁镇与钱皇后)


3、也先被打败后,为了给自己个台阶,向明朝求和。

朱祁钰组织军队把也先给打败了,朱祁镇在也先自己手里也没有了意义。但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也先所以真心想求和的前提下,首先要放了朱祁镇。

4、瓦剌与鞑靼内部矛盾所致,也先不得不放了朱祁镇。

鞑靼部落的首领脱脱不花,名义上臣服也先,但也总想着有机会摆脱也先的控制,从而最终达到恢复鞑靼部的势力的目的。

脱脱不花此时看到了时机,偷偷派人去和明朝讲和,说是送朱祁镇回去。也先于是坐不住了,他非常明白,如果脱脱不花与明朝讲和成功,则有可能与明朝联手对付自己,那将是自己非常不愿看到的局面。

也先于是就想送回英宗,同时还使得明朝内部出现两个皇上,那样必将引明朝内部起争斗。同时,也先还可以打击脱脱不花的势力,自己还可以趁机提要求,一举三得。

5、人心所向,被朱祁镇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朱祁镇虽然处于囹圄之中,他被俘后,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庇护。比如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在与朱祁镇多次交流之后,非常佩服朱祁镇,暗中保护着朱祁镇。他临终前多次上书恳求也先放归朱祁镇。

6、朱祁钰在和谈中,也提出了赎回朱祁镇一事。

朱祁镇的钱皇后,一个对他始终不离不弃的女人,为他哭瞎了眼睛,同时还因天天烧香祈祷而跪瘸了一条腿。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私房钱充公,希望能救自己的丈夫回来。

《明史·卷一百十三 ·后妃列传第一》有记载:英宗北狩,钱氏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英宗在南宫,不自得,后曲为慰解。

后来,朱祁钰只好派了一个叫杨善的官员去和也先谈判朱祁镇回归的事情。而且,事情出奇的顺利,成功了。

(钱皇后)


明英宗复位

回到大明的朱祁镇被关在南宫7年,天天处于被囚禁状态,大门紧闭,只留一个小口可以送点东西。朱祁钰甚至把南宫周边的大树全都伐倒了,防止有人暗中联系朱祁镇。

而后来被立为皇后的钱皇后则与朱祁镇共患难,靠着做点针线活勉强度日。朱祁镇知道钱皇后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后,非常感动。

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英宗复位成功。他不顾所有人的反对,立无子的钱氏为皇后,而太子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则被放在一边。

《明史·卷一百十三 ·后妃列传第一》记载:后无子,周贵妃有子,立为皇太子。英宗大渐,遗命曰:“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


朱祁钰当皇上时,他的皇后汪皇后反对朱祁钰废了朱祁镇的太子朱见深,而立朱祁钰自己的儿子,杭氏所生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汪皇后说,朱祁钰能当皇上已经是非常侥幸了,万不可再做违背祖宗的事情。朱祁钰恼怒,于是汪皇后被废黜。而朱祁镇复位后,感念汪皇后对太子的一片情深, 又给她恢复了后位,并为其养老。


同时,复位后,朱祁镇善于纳谏,体察民情,任用贤臣,赞誉一片。因为不愿意让钱皇后因为无子而给自己殉葬,朱祁镇还特意废除了人殉制度。


综上,明英宗朱祁镇经历了当皇上、被俘、被释放、被囚禁、复位再当皇上的命运多舛的一生,真正体验到了人生的诸多滋味。


历史漫谈君



渔樵之人W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

首次称帝时,明英宗仅九岁,太皇太后张氏执政。张氏驾崩后,他宠信太监王振。1449年6月,他在王振怂恿下,拼凑20万(号称50万)明军御驾亲征瓦剌,在土木堡兵败被俘。

于谦为首的群臣为防止瓦剌太师也先将明英宗当人质,迅速拥立明英宗异母弟郕王朱祁钰(明代宗,明朝第七任皇帝)为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明英宗被俘后,也先曾多次挟持他向明朝索要财物和地盘,或令其赚开城门。明朝一概不予理睬。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被击败,后又屡遭明军击败,退出大漠。“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

也就是说,也先从明英宗身上榨不出一点儿油水,所以主动以归还明英宗为请求讲和条件。换言之,明英宗被放回之因,就是已被也先当成了一个毫无价值的废人。

可笑的是,这个当了一年俘虏的废人回京后,又被明代宗在南宫囚禁七年。之后,居然死灰复燃成功复辟,成为明朝第八任皇帝。即位后,他先杀了另立新君的于谦等人,半月后又将明代宗废为郕王,软禁西苑,出了恶气。

这个两次登基的朱祁镇,于37岁时驾崩。


2许云辉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释放回国,是蒙古瓦剌部落也先下的一手好棋,用以搅乱明朝政,以便瓦剌乱中取利。

公元1449年,此时离朱棣掌政时期的永乐盛世,也仅仅才过了25年。

大明朝的皇帝朱祁镇居然在一场战役中,被北方入侵的瓦剌军俘虏。史称“土木之变”,或“土木之祸”。

这场战役,迅速而诡异,留下诸多悬念。为当时明朝政府引为奇耻大辱,也为后世留下太多的议论。

当时的明朝,刚刚经历永乐盛世,国家富强,军队齐整有力,却一战全军覆没。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几十万大军,丧失殆尽,对明朝战力是一次极大的打击。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不得不让人扼腕痛惜。

这场“土木之变”过后,更是引发“夺门之变”,复位后的朱祁镇错杀于谦等一批爱国将士,千古奇冤!

那么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又怎么获得释放?释放后的他又怎样再次复辟?

亲征

公元1449年,明朝廷突然面对北方民族瓦剌可汗也先的求亲。瓦剌可汗也先声称,之前已经获取明朝政府的同意,答应让也先迎娶明朝的一位公主。


明朝政府大吃一惊,立刻调查这件事情。发现是有一位叫做马云的翻译官,之前在与瓦剌的贸易接触中,为现实自己的权威,在没有向明朝廷汇报的情况下,私自回复也先:“皇帝已经允许可汗的求亲。”

于是可汗用贡马千匹作为聘礼。明朝廷这时才搞清事情,面对这个乌龙,明朝廷当然拒绝。

也先眼看明朝女婿做不成,大怒,发兵进攻明朝,誓让明朝廷用血来偿还他的耻辱。

权势熏天的明朝大宦官王振力排众议,要明朝第六任皇帝朱祁镇亲征瓦剌。

决议既定,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日就出发,御驾亲征。因为仓促没有准备,为这场战役的失败“奠定了基础”。

被俘

率领二十五万(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这么大的事情,完全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皇帝就已经出发了。

因为粮草跟不上,出征士兵在半路上就已经开始饿死,到了大同后,王振还要北进,可是派出去的几个前锋兵团,先后崩溃,于是军心大乱。

眼看大同都危在旦夕,王振不得已,下令返回京城。(这里面的皇帝朱祁镇就像个傀儡,反正罪过都由王振顶着。)

浩浩荡荡且夹着尾巴的大军,走到离居庸关四十公里的土木堡时,被瓦剌军团追上。

是个人都能想到,应该迅速先让皇帝陛下入关,再派出阻击部队抵挡,赢取时间。但巧在王振绝非人类,乃是一个财迷鬼。

王振这一路上顺便搜刮的财宝金银,整整一个车队,行动太慢,落在了后边。他决定要等他的财宝车队一同入关。(也有说他是因为屡改行军路线,致使军队疲惫不堪。总之罪在王振。)

瓦剌军团迅速合围明军,大喊:“投降免死!”王振这才发现为时已晚。禁卫军樊忠,悲愤交加,用铁锤把王振击杀。二十万明军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被瓦剌俘虏。

释放

也先抓住了明朝这个庞然大物的皇帝,有多么高兴,我们实在形容不来。在也先的眼中,看着朱祁镇就像看着一座金山。

也先高兴了一阵子,却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座金山。他挟持着朱祁镇沿着边境进入明朝,一面进攻,一面进行勒索。直到他进攻到北京城下,被于谦击败。

在明朝廷这一方,接到皇帝被活抓的消息后,朝政大乱。官员开始撤离,没有撤离的也都将家眷撤出京城。更是有人建议立即迁都南京。

幸而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是一个英明亲王,他采取断然措施,自己坐上宝位,用以堵住瓦剌的勒索。又立即任命于谦做兵部尚书,整顿部队,刷新政治,全国开始逐渐平复。

这下子,也先手中的这位朱祁镇显然价值下跌,要是还捏在手中,恐怕有价无市。也先于是开始和明朝廷谈判,并与公元1451年,接受明朝巨额赎金,把朱祁镇释放。

也先释放朱祁镇,除了获取巨额的赎金外,当然还存了一份心思,那就是等着明朝廷上演的好戏。

夺门之变

这场大戏等了六年时间,可惜也先并没有看到。蒙古各部内部混战,也先被部将阿拉刺死。但也先预备的大戏已经止不住的上演。

公元1457年,朱祁钰病危,他没有儿子。

宦官曹吉祥(又是宦官,怪不得朱祁镇始终信任宦官)和副都御史(监察部部长)徐有贞,集结私人部队和家丁,夺取宫门,拥立朱祁镇复位。

到了早朝,文武百官们发现坐在位置上的是朱祁镇,而非朱祁钰。朱祁钰听到这个消息,在病床上一命呜呼。

诸多疑点

从“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留给后世诸多疑点。

其一是翻译官马云的说辞,一个小小翻译官怎敢答应也先向明朝的求婚请求?也先用这招作为借口进攻明朝显得太低智。

第二是即便情况紧急,御驾亲征为何准备的这么不专业。这里面朱祁钰起到什么作用?

第三是王振回撤的路线和时间实在太诡异。

第四是“夺门之变”中,朱祁钰死得太快。

第五则是,朱祁镇显得太急吼吼。朱祁钰死后没有儿子,皇帝位置毋庸置疑还是朱祁镇的,为什么还要发生“夺门之变”?

第六,朱祁镇复位后,于谦是不是真的被冤死?

以上这些疑点,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这也是读历史的乐趣之一了。


叁牛不读书


1447年9月3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也先把朱祁镇作为向明王朝讨价还价的筹码。

明朝做了三件事,也先的筹码顿时分文不值,也先只好放回“朱祁镇”。

1.拥立新皇上朱祁钰

土木堡之灾及皇帝被俘使朝廷一片混乱,此时精通战略的徐有贞,极力主张朝廷应该南迁。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于谦是朝廷的最高级军事负责人,他坚持留在北京抵抗,得到了孙太后,吏部尚书王直和礼部尚书韩雍、大学士陈循及宦官金英、兴安和李永昌的支持。他们作出了留在北京进行抵抗的决定。为了明王朝实现稳定局势和鼓舞军民抗敌的决心,拥护皇弟朱祁钰为新皇帝。朝廷给边将下达指令:以后的谈判只能以“国家为重”,以“英宗朱祁镇”名义发出的命令应予拒绝。

2.动用全国之力坚定保卫京城

为防御北京,新皇帝朱祁钰封于谦为兵部尚书,并且赋予于谦对所有文武官员行使权力。于谦调动全国部队,在敌人迫近北京时,守军又达到了22万人左右,粮食、装备都已储存,各处要害都重点都安排布置好防守,为北京的防务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户部与河南的税务联合办公,经过于谦协调布置,全城军民同仇敌忾、抗敌的信心与士气空前高昂。

10月27日,蒙古部队到达北京城外,也先假意请明朝派重要的大臣前来接英宗回京城,想取得更多的高级人质。这招被识破,随之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也先的军队有7万人,他的东部纵队已被居庸关的守将罗通成功地挡住,也先包围北京五天后,也先看到已没有成功的机会,于是撤军。这场保卫战,明朝击碎了也先想利用手中筹码的美梦。

3.处决给也先出谋划策的“汉奸喜宁”

1450年,由于汉奸喜宁被明朝处决,也先于是失去了他的明朝事务的专家和他的宏伟的入侵计划的制订者,也先于是退回草原,在1450年9月19日释放英宗朱祁镇。


删繁就简347


导语:把自己的俘虏——明英宗朱祁镇放回明朝,正是一代枭雄也先的过人之处。此举足显也先政治权谋之毒辣。


1449年,在明英宗朱祁镇和权阉王振的胡作非为之下,土木堡之变发生了。

明军数十万精锐损失殆尽,一国之君朱祁镇束手就擒,成为瓦刺的俘虏。

瓦刺首领也先大喜过望,认为马上就要攻取北京,恢复元朝的统治了。

但是,明朝方面由朱祁钰迅速登上皇位,把朱祁镇遥奉为太上皇。



随后在大臣于谦的领导下,明军在北京城下重创瓦刺军队,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北京保卫战之后,朱祁镇在瓦刺人的眼中,已变得毫无价值了。而在明朝军民的心目中,这个差点儿让大明亡国的皇帝,既昏馈又无能;人民绝不会眼巴巴地盼望他回来的。

(朱祁镇画像)

所以,朱祁镇在战争结束后的处境非常尴尬,对敌我双方都毫无用处。人活到他这个份上,也实在是让人无语了。

但是,朱祁镇凭着他那比城墙还要厚上百倍的脸皮,硬是死皮赖脸地坚持活下来了。(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上朱祁镇的粉丝们所谓的“非凡人格”吧!)

战后,也先还是想拿朱祁镇从明朝方面换取一些利益,来弥补一下瓦刺的损失的。

可是,明朝方面却对也先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



(也先画像)

眼看着朱祁镇这个百般无用的家伙儿在自己这里又吃又喝,白白地糟蹋着自己的粮食,极度失望的也先,心中充满了愤怒。

于是,也先决定立即处理掉这个废物。

那么,摆在也先面前的有两种方法:

1.杀了他;

2.放了他。

也先虽然属于游牧民族的“蛮夷”首领,但他的智商、情商可都不低。毕竟也先是在血腥战争与政治权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枭雄,他着眼于未来,决定采取第二种方法。

也先恢复元朝统治、建立丰功伟绩的梦想,在北京城下被朱祁钰、于谦、石亨等人给摧毁了。因此,也先对这些明朝人恨之入骨。但是,依仗自己的军事力量,又奈何不得他们。

也先是一个政治权谋的高手。他清楚地认识到朱祁镇对于明朝政治的破坏性:如果自己杀死了朱祁镇,北京城里那些打败自己的人们肯定会心情非常愉快的。

但是,自己一旦把朱祁镇放回明朝,那情况就大为不同了。最低限度也会让明朝皇帝朱祁钰心里膈应、寝食难安上一段日子的。

(朱祁钰剧照)

如果朱祁镇在明朝朝廷里尚有党羽蛰伏,或者明朝的政治形势有所变化,那么,朱祁镇的“北狩”归来,必然会在明朝掀起风波来。

眼光老辣的也先看透了朱祁镇的内心世界。他明白:朱祁镇对于朱祁钰、于谦不接受瓦刺的敲诈,拒绝奉献金银财宝来救赎他的作为,是愤恨至极的。

一旦此人返回明朝,重新得势的话,他一定会杀掉那些在北京城下打败自己、挽救了大明江山的于谦之流的。

就这样,也先放眼未来,无条件地释放了朱祁镇。

当然,也先内心里热切地期盼着这个俘虏能够回去重掌大权,去杀死那些领导北京保卫战的人们,为死在北京城下的瓦刺勇士们报仇雪恨。

可惜,也先没有等到那一天。1455年,也先在瓦刺内部斗争中遇刺身亡。

但是,也先对明朝的策略随后就产生了效果。

(闹剧般的夺门之变)

1457年,景泰帝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在徐有贞的撺掇下,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登上皇帝宝座,复辟了。

朱祁镇复辟后,第一件事就是杀死了北京保卫战中挽救大明社稷的功臣——于谦;接着,病情好转的景泰帝朱祁钰离奇死去。

随后,那些在朱祁镇充当带路党时,不给瓦刺军队开城门的边关将领们倒了霉;忠于景泰帝朱祁钰的文官武将们都遭到了清洗。

(石亨剧照)

1460年,在北京保卫战中追随于谦奋勇杀敌的大将石亨,虽然“夺门”有功,也被朱祁镇抓捕入狱。石亨运气好,还没等到开刀问斩呢,他就先病死在狱中了。

至此,也先的政治权谋取得了完胜:借刀杀人,报了北京城下兵败的大仇。

复辟后的朱祁镇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很是畅快了一阵子。可是,在他要为酿成“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宦官王振建庙立祠、以便永世纪念的时候,却遭到了明朝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

未能给权阉王振这个好哥们办成事,朱祁镇心里始终憋了一口气。1464年,朱祁镇死了,去阴曹地府面见好友王振叙旧去了。


品茗读史


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不信,朱祁镇是凭他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气度,让他的俘虏生涯过的有滋有味,一点都不像俘虏。

来看看土木堡兵败时他的表现,在全军崩溃的时候,他身边的大臣和侍卫都死光了,但朱祁镇竟然没跑,淡定的坐着。一个瓦剌士兵发现他,上前用刀威逼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贵重衣物,而朱祁镇根本不看这个小兵一眼,完全不怕他一刀砍死自己。在面对也先弟弟赛刊王时,面不改色的问到:“子额森(也先)乎?伯颜帖木尔(也先之弟)乎?赛刊王乎?”,直接把也先和2个弟弟镇住了,完全对得起他名字的“镇”!

后来也先把朱祁镇交给伯颜帖木尔,朱祁镇凭借他极其强大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把身边的人都给感化了,包括伯颜帖木尔。之后伯颜帖木尔不但数次要求释放朱祁镇,还主动为其争取皇位,就在也先要放朱祁镇回去的时候,伯颜帖木尔竟然出来阻扰,理由是“必须保证朱祁镇回去后能够当上皇帝,才能放他走!”最后朱祁镇回国时,伯颜帖木尔一直送到边界,不能再往前了,临别时痛哭流涕“今日一别,何时方得再见,珍重!”,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朱祁镇被放回去主要是他对也先已经没什么用处了,而且也先自己也不愿在留着朱祁镇了,主动要求明朝接回朱祁镇,在明朝使者杨善的劝说下,不要一城一池,甚至一分钱都没要就送回去了。


红黑圣西罗


说到这个问题,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此人是宫中一个太监,名叫王振。此人粗通文字。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祁镇年幼爱玩,这王振就想出各种办法,叫他玩的高兴。被朱祁视为知己。待宣宗死后,9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称明英宗,王振升为司礼监。常帮英宗批阅奏章,借此掌握了朝中大权。

此时我国北方蒙古瓦刺部,逐渐强大起来。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派3000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他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马价。为此惹怒瓦刺首领也先,纠结了其它部落,带兵攻打大同。

在如何迎敌问题上,王振考虑大同离自家蔚州不远,有自家大批良田,因此执意主张英宗带兵亲征。这皇帝是个没主见之人,不顾大臣规劝,冒然带兵前往。一路因起兵苍促,后勤粮草供给不上,士兵饿死甚多,僵尸满路,士氣低落。此时英宗及王振听到前军复沒,决定退师回朝。沒成想这王振游豫不决。又要带兵到他老家显摆威风,又怕这十万大军到他老家蔚州,损坏了他家的万畝良田,行程过半又率军返回,这一下瓦刺兵追了上来,明军忙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此时,时近黄昏,臣下劝英宗趁天黑再赶一阵,将也先军甩开。可王振,因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沒到,叫大军在土木堡停下等待,以至天刚,亮瓦刺军就追了上来,将明军团团围住,此时的明军丢盔卸甲,狂奔乱跑死伤无数。见此可把禁军将领,樊忠给气坏了,大喊到,我为天下百姓除害,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拿起把铁锤,一锤将王振砸死。英宗看逃脱无望,下马盘腿坐地等死,瓦刺兵赶来将其俘虏。这一仗明朝从征官员全部阵亡,士兵死了几十万。也先押着明朝二十几万骡马,和所有衣甲器械辎重退兵北去。

此时的北京人心惶惶,为应付局面必须另选一位皇帝以安民心。九月初六日,英宗的异母弟,邴王朱祁玉拥为大宝之位,以次年为景泰元年,遥遵英宗为太上皇。这就是明代宗(也称景帝)。

代宗即位后,依靠于谦打退了也先对京城的威胁,对明朝的政治军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有所振兴。

此时也先又要送英宗回朝,但于谦识破了他的阴谋。他力排众意,指出这是敌人企图借此向我索取财物,並说古人云,社稷重,君为轻,不理会也先送归英宗的倡意,反而更加紧了整军备战,以至也先在景泰元年的几次侵扰都被打败,见此也先无可奈何,只得派人将英宗送回北京。

英宗复位后,废景帝仍为cheng王(手机打不出来),被迁往西宫,不久命太监用帛将代宗勒死。死后被追谥为戾王,其手下嫔妃被赐死殉葬,至于为保卫京城作出巨大供献的于谦,也被英宗杀了,可能是因他那句社稷重,君为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