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

柳育龙


明英宗朱祁镇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算不上贡献最大的,但是他的个人经历和皇帝生涯却非常具有传奇色彩,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的很多影视剧都将其生活的时代和宫廷作为背景,尤其是电视剧《女医明妃传》的播出,更让明英宗朱祁镇成为了明朝最广为人知的皇帝之一。虽然影视剧中的一些表演并不符合真实的历史,但是明英宗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确实是非常精彩的。

明英宗一生曾经两次在位,是明朝十六帝中唯一一位用过两个年号的皇帝,九岁时他从父亲宣宗朱瞻基手中接过仁宣之治下的大明皇朝,在位十四年时因为亲征瓦剌被俘,获释还朝后又被囚禁在冷宫之中将近八年,之后又做了七年皇帝,最终在三十八岁的盛年时病逝,结束了传奇的一生。朱祁镇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时期,这三个时期,各有特点,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朱祁镇极具特色的人生。

“三杨执政”、祖母严管的正统初年:

宣德十年,三十六岁的宣德皇帝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成为了明朝的第六位皇帝,由于英宗年幼,朝政基本上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太皇太后张氏虽然把持朝政,但是并没有弄权乱政,更没有重用张氏外戚,而是对于像三杨这样的贤臣极尽重用,太皇太后还严防宦官专权,经常将英宗朱祁镇身边的宦官王振召至近前疾声厉色的训斥,张太皇太后在世时,王振终不敢越雷池半步。张太皇太后和三杨共同主政的正统初期,明朝政府延续了仁、宣两朝的政策,明朝国力在仁宣之治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王朝境内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似乎朱祁镇的皇帝生涯将会再次创造一个“正统盛世”,但是一切都随着正统八年张太皇太后去世而结束。

正统中期王振专权至土木之祸兵败被俘:

正统八年,张太皇太后崩逝,在这之前,三杨中的杨荣已于正统五年去世,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从正统五年到正统十一年的六年之内,三杨和张太皇太后先后此事,这不仅是朝廷的损失,实际上更是明廷内部正义力量的损失,这些能够制衡王振的人纷纷死去,使得原本便蠢蠢欲动的王振开始走上了明朝台前,明朝历史上第一段太监乱政时期正式拉开帷幕。张氏和“三杨”陆续去世后,朱祁镇才正式开始亲政,虽然他也很想励精图治,干出一番事业,但由于他宠信太监王振,而且得势以后的王振很爱兴风作浪、胡作非为,把朝政弄得一片黑暗,所以初次为帝的朱祁镇并没有多大的作为。

如果明英宗朱祁镇真的是一个无所作为皇帝,恐怕对于明朝来说倒是个幸运的事,客偏偏朱祁镇就是一个能力有限但是胆识无限的人,亲政后不久,朱祁镇甚至想效仿自己的曾祖父成祖皇帝朱棣北伐蒙古的壮举,而初掌大权的王振也急欲在朝中立威,因此两人一拍即合,明英宗便在王振的怂恿之下,亲征瓦剌部落,结果却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幸亏于谦等人及时拥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还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抵挡住了瓦剌的进攻,将大厦将倾的明朝从最危难的局面中挽救过来,从而顺利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朱祁镇被俘以后,瓦剌首领也先等人本来是想挟持他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没想到明朝迅速拥立了新君,使得也先的计划批产,这样朱祁镇也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也先认为此时的朱祁镇杀又不能杀,养着又费时费力,那还不如顺便做个顺水人情,将朱祁镇送回了北京。

冷宫八年和二次复位后的天顺时期:

被释放回京的明英宗朱祁镇对于自己的前途命运依然忧虑,弟弟郕王朱祁钰已经登基为帝,并且带领大明臣民成功抵抗了瓦剌的入侵,因此赢得了人心,而自己这个险些让祖宗江山社稷倾覆的罪人显然不会轻易登上帝位了。自己未来将会以何种身份居于宫中还尚未可知。

朱祁镇回宫后,兄弟二人进行了短暂的寒暄,随后,朱祁镇以太上皇帝的身份便被景泰帝朱祁钰安置在了南宫居住,所谓的居住实际上就是监视居住,在说白了,就是囚禁,与求图毫无两样,并且这一关,就是将近八年的时间,这八年期间,朱祁镇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或许自己将老死在这座南宫之中,八年来朱祁钰曾经无数次这么想过,客氏造化弄人,正当朱祁镇逐渐放弃了重新当皇帝的想法时,上天又给了他一个重新登位的机会。投机派徐有贞、石亨等人趁朱祁钰病重期间,敲开了南宫大门,重新迎立朱祁镇为皇帝,明英宗成功复辟。

然而二度临朝的朱祁镇的做法依旧让人十分绝望,成功复辟的朱祁镇在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将于国有大功的于谦处死。二次登基的明英宗朱祁镇改年号为天顺,似乎预示着自己的夺门行为是顺应天命,但是“顺应天命”的朱祁镇在天顺一朝的表现依旧让人失望,如果说唯一的亮点,拿了恐怕就是他在临终前废除了明朝沿袭了近七十年的嫔妃殉葬制度吧。

明英宗既不英,亦不明,原本就是个昏君,其三十八年的人生中很难找出什么亮点,如果非要找出一条的话,那么只能说被俘后的朱祁镇的不卑不亢的表现尚对得起大明天子的身份吧。


历史课课代表


朱祁镇是垃圾中的战斗机,大明皇朝的第一掘墓人。

宠信太监王振,把五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与大明的国运交给一个从来都不知兵的太监,你们问一问这五十万大军的冤魂,朱祁镇算不算一个好人?是自己国家士兵性命如草芥,却和敌方打的火热,到了你们嘴里成了优点了?这是什么畜生逻辑?

朱祁镇以大明皇帝的身份领着也先的部队去叫大同的城门,好让也先的部队进入大明领土去烧杀抢掠!这是你们眼里好人的标准?这是天子守国门的典范?咱们能不能要点脸?

冤杀大明的救世主于谦,好人的标准在当年明月与它的明粉眼里就这么变态?没有于谦,也先会把你当成坐上客?没有于谦,你早就被插上狗尾巴去跳舞了。也先留着毫无用处的过气皇帝有个鸟用?这种忘恩负义的人也能叫做好人?

就为了他几个老婆没给他殉葬就是个好人了?这只能说明他还有点人味。朱祁镇为大太监王振立庙彻底摧毁了他做人的底线。他何以面对土木堡死去的将士?

这种垃圾如果能叫做好人?好吧,当年明月与明粉们连这个标准的人格也没有,所以他们才会把朱祁镇当做好人。





白耀亮


朱祁镇是个好人?你开玩笑吧。朱祁镇既不是好皇帝又不是好人。

就说他早年重用王振,甚至是专宠于王振,在御驾亲征这种事儿上是听王振的意见,让几十万大军被耍的团团转,身边的文臣武将的进谏也不听,最终导致土木堡之变几十万大军一朝丧尽,政府班子几乎一网打尽,差点儿让明朝就这么灭亡了,这难道不是他的责任吗?他基本上做了一个亡国之君该做的所有事情。明朝没有灭亡,真的是运气好加臣子给力。这个时候他哪怕像崇祯那样自杀,恐怕都爷们点,但是这个懦夫窝囊废又不肯自杀,就这样被蒙古人抓去了。

被蒙古人抓去之后,仍然表现得毫无气节,居然同意让蒙古人押着去明朝边境关隘要求开门,幸亏是守边将士深明大义没有把他放进来,不然明朝真的要完蛋,天下老百姓就要生灵涂炭,这难道不是他的过错吗?真的是一点羞耻之心都没有啊。

后来回到北京,抛弃在蒙古的妻子儿子,在幽禁期间生了不少孩子,夺门之变本质上夺取的是他亲儿子的天下,然后还害死了自己的亲弟弟。上台后杀害于谦等一干北京保卫战功臣。无论是他弟弟还是于谦都是他救命恩人哎,要不是明朝没有灭亡,他怎么还可能会有利用价值没被杀呢?他这么做,权力欲熏天,甚至不惜杀害救命恩人,真的是狼心狗肺。

他还纪念王振,给也先立祠堂,真是无耻之尤了。也先是穷凶极恶的敌人,王振是千古罪人,就为一点个人的情谊就给他们纪念,真是忠奸不分亲者痛仇者快。这怎么看怎么是个混蛋。他死得晚还能掌权真是老天不开眼啊。


叶子评论


如果要形容明英宗朱祁镇,笔者可能会用“一生并不光彩的好人皇帝”十一个字来形容。称作为好人皇帝,也只能说好人缘罢了。今天,就来给您说说这位“好人”皇帝——朱祁镇。

遭权臣忽悠,堂堂大明天子御驾亲征成为阶下囚

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后来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长,明宪宗朱见深的父亲。作为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14后8的皇帝生涯,倒是让他平添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在朱祁镇即位初期,就出现了张太后主政,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担任内阁辅臣,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但好景不长,一切变故随着三杨去世,太后驾崩,王振崭露头角,走向了滑坡。

1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正是意气风发,想有一番安邦定国的时候。这个时期,三杨淡出政坛,王振开始专权(于谦楞是斗不了他),而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于是就有了正统十四年,王振怂恿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草率亲征瓦剌部也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这个时代有点奇葩,不仅皇帝御驾亲征,连百官都亲自动手打群架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俘令京城大乱。郕王朱祁钰临时负责,他一定想不到,第二天朝堂上的百官成了铜锣湾的古惑仔。

在朝堂上,都御使陈益上奏要求诛杀王振全族。这个时候,锦衣卫指挥马顺跳了出来,他是王振的亲信,公然呵斥上奏的官员。

文人出身的户科给事中王竑一码当前。王竑是言官,擅长纸上骂人,想不到拳脚也甚为了得,王竑捉住马顺就是一顿痛打。

想到平时这马顺为虎作伥的行径,他恨得咬牙切齿,还用嘴狠狠地咬下了马顺脸上的一块肉。跑得快的几位大臣也赶过来了,立刻各种拳打脚踢,其他大臣不断加入,大家争先恐后地拳脚齐上。

不多时,大家都停手了,因为锦衣卫指挥马顺已经被活活打死。

群臣还不解气,要求朱祁钰交出王振余党。太监金英立刻派人找来了王振的同党毛贵和王长随,两人刚进大殿,就被失去理智的群臣围住,也是被围殴打死。

也许是这个早晨有点疯狂,把代理皇帝朱祁钰吓得够呛,以至于后来百官拥戴其登基时,朱祁钰前后推辞了九次才同意。

在蒙古当了回好人,回来复辟后成就了历史唯一“一位皇帝两个年号”

朱祁镇在位总共不过十五年,年号却有两个,前一个叫正统,后一个叫天顺。

先说正统朝,差不多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瓦刺犯边,忠臣良将的苦劝不听,朱祁镇偏听死太监撺掇,非要御驾亲征。

朱老板带着几十万人牛气哄哄出了长城,按说既然亲征你就好好打啊,他不,走到半道又后悔了,连敌人影都没见着撤兵。撤兵撤得快点啊,跑还没跑成,让人家围在土木堡包了饺子,稀里糊涂一场混战,几十万大军全死光,连本人都当了俘虏。

还好有个懂事的弟弟朱祁钰和大忠臣于谦来收拾烂摊子,打退了来犯的敌人,同时软磨硬泡让对方放回了朱祁镇。

回来舒舒服服过太上皇的日子倒也不错,可他不消停,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几年后趁着弟弟病重搞了场“夺门之变”。

夺回了皇位不说,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功臣于谦。并把当初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们来了个大清洗,掌握朝政大权的全是如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这样的奸险小人。虽然过了没几年,这几个人也被明英宗清算。

朱祁镇之所以要杀于谦,只是为了巩固他的权位清除朱祁钰亲信的帝王之谋

通过复辟重新登位的朱祁镇,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确立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巩固自己的皇位,毕竟他已经远离庙堂高位8年了,现在朝堂之上的重臣都是朱祁钰在位时提拔的亲信。

如果不处置于谦不但无法震慑众臣,而且不能清除朱祁钰在朝廷的影响,对他的统治极为不利。所以在徐有贞上疏进谏“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后,朱祁镇下了处置于谦的诏书,命曰“杀于谦,抄家产”,并且株连他的家人,一律发配充军。

朱祁镇自己也知道于谦有功无过,对此甚为愧疚,于是在其逝世前特意留下密诏命继位的明宪宗为于谦正名平反。

朱祁镇的人缘到底有多好?被俘虏时,瓦剌首领把他当大爷供着

朱祁镇当俘虏的时候真的人缘很好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人缘确实不错。

从堂堂皇帝沦落为敌国的阶下囚,日子本来应当很不好过,然而神奇的是,朱祁镇在瓦剌时却人缘颇好。瓦剌的首领太师也先虽也曾起过杀朱祁镇的念头,后来对朱祁镇却越发客气,时常去看望他,多次特地送牛羊给朱祁镇加餐。到朱祁镇生日那天时,也先甚至大摆筵席,特意给朱祁镇祝寿。

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更是和朱祁镇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朱祁镇在瓦剌时一直住在他的营帐中,他便派自己和妻子的贴身侍女去服侍朱祁镇。当朱祁镇即将离开瓦剌,伯颜帖木儿送别时竟然情不自禁的大哭道:“我的皇帝今日进去了,再几时得见?”这话说的确实是情真意切。

那么问题来了,朱祁镇来瓦剌当俘虏,为何人缘那么好?最大的原因便是利益。

从《蒙古源流》的记载来看,土木堡之变大胜明军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瓦剌方面军心开始涣散,内部不稳。而且之后也先一直带着大军在明朝边境转悠,不仅没怎么占到大便宜,长期行军,连给养粮草都有些跟不上了。

也先心里也清楚,他并没有一口吞掉明朝的实力,所以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积极备战,另一方面,也要保证与明朝方面谈判渠道的畅通,以谈判求利益。

其次,朱祁镇在瓦剌表现的还是不错的,不卑不亢,沉着镇定,没太丢脸(虏人往来窥觇天容,穆然殊无惨沮)。

待自己的侍从也很随和,吃不完的食物会赐给瓦剌军中其他被俘的明军(饮食所余,多以赐中国被虏者),这么看来表现的也不算太烂,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俘虏,怎么说也比什么徽钦二帝表现的好多了。


王铭苇


明英宗接手的是一个处在全盛时期的大明帝国,内有“三杨”主政,外有张辅、朱勇、沐晟等名将护国,国家欣欣向荣,国力强盛,可是正统年间不仅是这位帝王命运的转折,也是明帝国命运的转折,转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对朝臣的驾驭能力,年少继位,使得英宗自幼便受到文官集团变相的挟持,以至于亲政之后不得不依靠宦官制衡文官集团

二:帝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英宗十分敬佩太祖,成祖的文治武功,也有一个开疆拓土的帝王之心,然而年轻气盛,谋略欠缺,不但使帝国军力受损,自己也身陷敌营

不过,英宗锐意进取想做一番功业的雄心和临战不惧亲征瓦剌的勇气,可敬可佩。

如果,英宗在瓦剌入侵时坚守城关,待明军主力从南方平叛归来再聚歼敌军,那么不仅武将声望提高,也能用武将制衡文臣,就不会出现之后文臣一家独大的局面了。

再者,也可以大力推动武器的研发和改良,或许在英宗朝军队的火器战力就会更大,火器的普及率也会有显著的提高,在之后的宪宗朝军队可能会全面使用火器


A明静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9岁登基,在位一共22年,还有7年的太上皇时间。这7年的时间是被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以太上皇的身份软禁在南宫。堂堂的一位帝王,为何被自己的弟弟软禁起来呢?是什么事情使他丢了皇位,最后他能否重新夺回自己的皇位呢?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位明英宗朱祁镇。


要说这明英宗朱祁镇前半生啊是比较一帆风顺的,出生后没几个月就被他老爹明宣宗册立为皇太子,九岁的时候,他老爸一蹬腿,他就成了皇帝。


这幸福来的比起自己的父亲,爷爷那就轻松的多了,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位置了。由于年龄太小,所以呢国事就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算的上国泰民安。可没过十几年,太后和“三杨”相继离世,这下二十多岁年轻气盛的少年天子觉得到了自己可以一展拳脚的时候了,于是在自己的宠臣宦官王振的挑唆下决定亲征当时北方的瓦剌。


(在这里顺便科普一下,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灭亡元朝,只是结束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当时的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逃到了蒙古漠北继续统治这那里,史称北元。后来北元又分裂成瓦剌和鞑靼)
由于当时明朝的主力军都在外地,皇帝这一时兴起要亲征也来不及调回来啊,于是就在京城附近临时招募组织了一个二十多万的临时军,对外号称五十万大军。为了表示自己决心,就把两岁多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又让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于是大明王朝的这支临时军在雄心壮志的明英宗朱祁镇和自己心腹宠臣王振的带领下,雄赳赳气昂昂的出了北京。


结果呢,天公又不作美,大军没出发多久就开始下起了绵绵细雨,再加上粮草补给也跟不上,等到了大同这地时,明英宗就打起了退堂鼓,但又不想认怂

怎么办呢?这时候皇帝御用的马屁精王振跳了出来

建议英宗朱祁镇绕道去蔚州。王振心里的小算盘拨的那叫一个响亮,蔚州是哪,那不正是我王振老家,你看我把皇上领到我老家来了,我王振这脸那得多有光啊;这面子,我就问还有谁?于是呢,英宗朱祁镇不顾其他大臣的反对,为了给自己的宠臣王振长脸,就又带着二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往蔚州。结果走半道上,王振一想不对啊,这么多军队要是把我老家的庄稼地给踩坏了,这可咋整呀,我爹我娘岂不是要怪我,于是又鼓动皇上按照原路撤军。等大军到了怀来这个地附近时,辎重又没有跟上。于是,王振又让原地驻扎等候。


(这来来回回折腾的,说好的去打“鬼子”呢?)俗话说得好,No zuo No dea,why you try?这二十多万人还没走到怀来城外,就被瓦剌的大军在土木堡这个地方给追上了。结果可想而知,被来来回折腾的这支临时军被瓦剌军来了个一勺烩,英宗朱祁镇这位雄心壮志的“逗比”也“光荣”被俘。自己的宠臣王振呢,则被愤怒的明军给杀了,史称“土木堡之变”。

这下可乐坏了瓦剌人了,明英宗在这群人眼里那比黄花大闺女还要诱惑啊,那简直就是个活宝贝摇钱树么,我想要多少,你明朝还不得乖乖的给我送多少呀。

结果呢,这梦白做了。怎么回事呢?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可吓懵了朱祁镇的老娘孙太后和媳妇钱皇后,两人开始各种搜刮金银财宝准备赎回英宗

结果在当时以于谦(不是说相声的那个于谦,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那个于谦)为首的大臣的建议和拥护下不得不让留守北京的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位称帝来安抚民心,这也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或者叫景泰帝(艾玛,幸福来的太突然),尊被俘的英宗为太上皇。

这些轮到瓦剌人蒙逼了,带着英宗这个大宝贝到处招摇撞骗一年多,愣是没人理。英宗这一天天的还得白吃白喝的养着,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这不好玩,得,我们不要了,干脆还给你们。于是,跑出去“打鬼子”被俘一年多的英宗朱祁镇被放了回来。

可这就尴了个尬,尤其是他弟弟朱祁钰啊,本来我这辈子压根没机会当这皇帝,可天上突然掉下这么个皇位给我,你说你咋又回来了,我这皇位是还你还是不还你呢?还吧,我这皇帝宝座屁股还没捂热乎呢,不还吧,可这本来就是你的。
想来想去,算了,还是不还了。于是英宗朱祁镇请进南宫软禁起来。这一呆就是7年,这7年咱的这位太上皇可算是明白了啥叫“自己做的死,含着泪也要做完”。


这弟弟朱祁钰也是蛮“关照”自己哥哥的,让人把南宫门锁上灌上铅,所有的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进去,又怕外面有人联络他哥哥英宗,又让人把南宫外面所有的树给砍了。这可苦坏了英宗朱祁镇,有时连饭都吃不饱,可怜的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针线活,托人带出去赚点外快贴补家用。

就这么战战兢兢的过了7年,终于是苦尽甘来。

怎么回事呢?原来一帮大臣趁着代宗朱祁钰生病的时候发动政变,拥护英宗朱祁镇复位

这下这位当了一年多的俘虏,7年多太上皇的朱祁镇又重获新生,再次当上了皇帝,这一当就是8年。

明英宗朱祁镇这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冥冥中总觉得良心上过不去,于是临死的时候,决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废除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臭名昭著,惨无人道的宫妃殉葬制度。

萌萌的肥牛


朱祁镇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

一生两次继位为皇帝,第一次,9岁登基为帝,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王振是朱祁镇老师,在他的怂恿下,朱祁镇亲征,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虏。

朱祁镇被俘虏后弟弟朱祁钰在大臣的拥戴下继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明朝在于谦的带领下北京保卫战打败也先,成功瓦解了蒙古的进攻。后来通过种种努力,英宗回京,随即,景泰帝将他软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另外废除朱祁镇儿子太子身份,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可是不幸的是明代宗朱祁钰仅有的儿子不久死去,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

英宗复位以后,还乡团(帮助英宗复位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徐有贞以于谦意欲迎立藩王为下一任皇帝为罪名劝英宗,英宗最终杀害于谦。

之后还乡团内部之间发生争斗,李贤出于正义和对于谦的敬佩,一步一步瓦解还乡团,最终徐有贞被流放充军,石亨和侄子石彪被杀,太监曹吉祥义子谋反和曹吉祥一起被杀,至此还乡团基本覆灭。

朱祁镇一生宠信过小人,比如王振;打过败仗,比如土木堡之变;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他应该算是一个好人,他几乎信任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那些蒙古兵,看守他的人等等,最终都成为了他的好朋友,连蒙古也先的弟弟也不例外,送英宗回去的时候,居然亲自送到不能再送的地方,哭着不愿意分开。另外朱祁镇比他祖先要伟大的一个地方在于,他临死前废除了殉葬制度,明朝自太祖起,就有规定,皇帝死后,后宫需要人员殉葬,朱祁镇的经历(皇帝到蒙古人俘虏到北京皇宫囚徒到重新复位)让他能够深刻理解别人的痛苦。

以上可以看出朱祁镇是一个和善的好人,但是好人注定成为不了一个好皇帝。


江湖皮皮虾


朱祁镇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当中绝对是一个奇葩的存在,个人的人生经历曲折离奇,一生经历了从皇帝到俘虏,再到囚徒,再到皇帝的转变,几百个皇帝有如此经历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吧。

朱祁镇9岁登基,宠幸宦官王振,将忠实能干的三杨内阁排斥开外,这一切终于在他23岁那年引来恶果。正统14年,小朱同志在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出征瓦剌,结果由于王振的愚蠢与无知酿成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朝廷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朱祁镇这个人有个惊人的天赋,就是搞人际关系的能力。他在被俘期间跟瓦剌首领也先的弟弟结下了深厚情谊,正是在其庇护下朱祁镇才得以苟活。回到大明后,他被自己的弟弟景泰帝软禁,度过了8年的囚徒生涯。8年后,景泰帝病重,朱祁镇在徐有贞等的策动下发动夺门之变,重登皇位,之后对朝堂展开了清洗,忠臣于谦被冤杀,这是朱祁镇永远无法抹去的人生污点。

8年之后,朱祁镇也病入膏肓,临终之际,他废除了明太祖时期死灰复燃的人殉制度,展现了一定的人性光辉。当年明月说他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好皇帝他自然不是,但说他是好人也未必,因为他复辟之后对朝堂的清洗也是血腥残酷的,并没有一个仁义之主的做派。因此朱祁镇的一生罪过远大于功劳,对百姓,对大明都是如此。



煮酒尝历史


皇帝

1427年,才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就被立为皇太子,九岁就登基为帝,在朱祁镇即位之前,宣宗驾崩之后,宫中传言,说要立襄王为帝。当时的张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于是朱祁镇顺利登基。

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国事仍旧掌握在已经贵为太皇太后的张氏手中,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 杨士奇、 杨荣、 杨溥三位颇为着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

惊变

当时的额瓦剌军不时的骚扰明朝边境,二十多岁的朱祁镇很是恼怒,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然而让这个热血青年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战让他的生命轨迹发生了大转变。

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朱祁镇就就想撤军了,但又感到很没面子。王振就建议绕道蔚州,一来可以保全皇帝颜面,二来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自己脸上也有光啊。于是大军就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 土木堡之变“。据李贤记载的《顺天目录》记载:

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

不可谓不惨烈。

俘虏

尽管当时情况万分危急,朱祁镇却没有像其它人一样四散奔逃,而是安静地坐了下来,一个瓦剌士兵发现了盘膝而坐的朱祁镇,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贵重衣物,但朱祁镇看都不看他一眼。于是这个瓦剌士兵打算杀了他。就在这个时候,他哥哥看出来朱祁镇不是一般人,说:此非凡人,举动自别。就这样,朱祁镇保住了自己的命。

朱祁镇成了瓦剌军首领也先的王牌,瓦剌军把他当成了摇钱树,屡屡利用他向朝廷要钱。刚开始的时候,这招的确很好使,但渐渐的,送来的钱就越来越少,书信也越来越少,后来才知道朝廷已经另立新帝。

朱祁镇在塞北待了一年左右,在这一年间朱祁镇不仅和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尔成了很好的朋友,甚至刘定之《否泰录》中说他走时“虏人亦不忍别”,从袁彬《北征事迹》中“上在行营,或坐暖车,或乘马。途中达子达妇遇见,皆于马上叩头,随路进野味并奶子”的记载来看,朱祁镇在塞北还是很吃得开的。

囚徒

从塞北回来的朱祁镇,身份很尴尬,那时候他的弟弟朱祁钰已经登基为帝。《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见面时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朱祁镇成了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七年里,朱祁钰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朱祁镇,朱祁钰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就这样,朱祁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朱祁镇的元配钱皇后,在朱祁镇被俘的日子里,钱皇后变卖自己的首饰,发动宫里的嫔妃也这样做,就为了能把朱祁镇赎回了,当她发现一切都无望的时候,只能痛哭,由于长期伏地痛哭,很少活动,她的一条腿变瘸了,到最后,她不再流泪了,不是她停止了哭泣,而是因为她已哭瞎了眼睛,再也流不出眼泪。  

钱皇后一生无子,但朱祁镇还是把她立为皇后。临终前他叮嘱太子,一定要好好对待钱皇后,而且,等钱皇后千秋万岁后,要和自己葬在一处。

复位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朱祁镇趁机复位,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仓促之间,来不及罢黜景泰帝朱祁钰,因此一个朝廷,竟然存在两位合法的皇帝,算得上是奇事一桩。

八年后,朱祁镇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


朕是历史君


对于明英宗朱祁镇,单纯的说他好或者是不好,都是不正确的。

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朱祁镇

公元1427年,也就是明宣德二年,朱祁镇出生于北京皇宫内,生母是孙贵妃。时年其父朱瞻基已经29岁了,做皇帝也是第三个年头了,而朱祁镇是他的第一个儿子。29岁生子,这个年龄放到今天,也算不得年轻,更不要说是那个时代的皇帝了。至于后来,其母孙贵妃取胡皇后而代之,虽说孙皇后和明宣宗有青梅竹马的感情,但其能上位为皇后,与朱祁镇的出生绝对不分不开关系的。

公元1435年,明宣宗驾崩,时年九岁的朱祁镇被拥立为皇帝,史称明英宗。即位初,由于年幼,朝政主要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其母太后孙氏,及著名的内阁辅臣三杨负责。因为上下同心,用人得当,这一时期,虽然皇帝年幼,但朝政还算清明,国家也处于蒸蒸日上的局面。

随着年龄增长,太皇太后张氏、辅臣三杨都相继离开了人世,朝廷大权落到了皇帝朱祁镇的手上。因其父亲、祖父乃至曾祖父都是被世人称颂的圣主贤君,加之彼时大明国力强盛,年轻的朱祁镇也想有一番作为,想成为祖辈那样的圣主。上天很快就给了朱祁镇这样的一个机会。

土木堡之变与文官集团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刺部进犯。按照大明此时的实力来说,这本来不是个大事儿,派两个能征善战的武将就能搞定,但建功心切的朱祁镇打算御驾亲征。因其父辈都有过御驾亲征的经历,而且都多有战绩,所以在年轻的朱祁镇看来,皇上亲征和大获全胜差不多是一个意思,长于妇人之的他完全不知道战场的凶险。更何况他身边还有个猪队友太监王振。

后面的结局我们都知道,此役明军大败,英宗本人被俘。后人论及此事多归罪于王振,对于英宗朱祁镇则认为其不知深浅,宠信宦官。这种说法虽无不妥,但多少有些不近情理。

对于朱祁镇这样幼年即位的皇帝来说,看过《明英宗实录》的人就应该知道童年时的朱祁镇是怎么被文官集团要求的。文官集团眼里的圣君标准,虽符合经典,但很难做到。所以,一直以来,朱祁镇和文官集团关系一般也就是情理中事了。但是个人总是有和人沟通亲近的需要,皇帝也不例外,太监王振就恰好满足了英宗的这一需求。因而宠信宦官,就算有错,对于彼时不知世事艰难的朱祁镇来说,也是无心之错,非有意为之。

八年软禁与夺门复辟

英宗被俘,朝廷立其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尊英宗为太上皇。此事如果发生其父辈身上,且不说可不可能战败,单就俘虏以后来说,大概不会像他一样保存革命实力,更不会以太上皇的身份到城下替瓦刺叫开城门,尽管守城士兵没开,但此事却成了明英宗一生的污点。若是其父辈,殉国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当 然了,这也符合他长于深宫的性格。

被瓦刺送回大明后,朱祁镇被其弟景泰帝朱祁钰软禁于南宫,时间长达八年。这八年的时间应该是朱祁镇一生中最阴暗的时间,生活待遇甚至不如在草原当俘虏的待遇。但是这八年,也是朱祁镇性格转变的重要和主要时段。

在本来就和文官们关系不怎么好的朱祁镇看来,景泰帝朱祁钰无疑是可恶的,但拥立朱祁钰称帝,甚至到现在还在帮朱祁钰干事的文官们就更可恶了。如果有手榴弹,一定先朝文官们扔两块钱的。至于景泰五年之后,大臣们反复建议、要求朱祁钰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幽禁南宫的朱祁镇就未必知道了,直至景泰八年的夺门复辟。

咸鱼翻身和疯狂报复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在徐有贞等人的拥立下,通过夺门政变,再次为帝,改元天顺。终于到了扬眉吐气的时候,也该算算旧账了。景泰帝被废,死后谥号为戾,于谦等保国老臣被杀。如果不是怯于压力,他杀尽朝中老臣都有可能。

从天顺元年至天顺八年,需要报恩的朱祁镇都报了,比如发妻钱皇后;需要报怨的,他朱祁镇也都报了,比如朱祁钰、于谦等人,比如后来的徐有贞、石亨等人。

但疯狂总有平静的时候,平静下来的朱祁镇在晚年重用李贤等大臣,也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及至天顺八年,英宗临死前,交待太子朱见深取消殉葬制度。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可能是朱祁镇一生中做得最后一件好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