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古代军队平时也要吃饭,一打起战就喊缺粮?

京东李达康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确实啊!士兵在平时也要吃饭,为何古代的军队一到打仗的时候就喊缺粮呢?

这就要首先知道一个情况,平常军队不打仗的时候,各支部队是分散驻扎的。但要了打仗时,军队会集中起来的。

比如明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明军从全国范围调集了四万多精锐:辽东铁骑一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八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五千;江浙步兵三千。四川副总兵刘铤率川军五千。

那四万大军需要多少粮食呢?根据后来乾隆三十三年的一份奏折估算,四万士兵,十个月就需要粮食两万五千吨,而当时一个省的粮库存粮才两万吨。

很现实的情况,这些士兵本来都是在原驻扎地吃饭,现在都要靠辽东地区供应粮食,而原本养一万军队的辽东地区突然多了三万张吃饭的嘴,能不缺粮吗?

军队集中于一地,自然需要各地往集结地输送粮食。但问题来了,输送粮食的人和牲畜也要消耗粮食啊!比如《宋史》记载,“每人给面斗余,盛之于囊以自随。征马每匹给生谷二斗,作口袋,饲秣日以二升为限。……臣每见国朝发兵,未至屯戍之所,已于两河诸郡调民运粮,远近骚然,烦费十倍。”


而民夫的人数要比战斗部队要多,比如宋代的《梦溪笔谈》记载,“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

这个情况,就好像比如一个大型企业,各个分公司都有自己的食堂,然后某一天,所有分公司的人都突然去其中一家分公司的食堂吃饭,那家食堂的饭肯定不够吃啊!后勤部门管食堂的肯定要喊缺粮啊!

总之,军队集结越多,战斗时间越长,粮食消耗就越严重,而且还要考虑敌人对己方粮食的劫掠与焚毁。

你说能不缺粮吗?


冷兵器研究所


不要说古代了,现代也是呀!

打仗打的从来就是后勤。

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彭德怀

当年,我们和地球第一强国美国在朝鲜打仗,志愿军挑战联合国军,也曾经被粮食困扰过!一度,我们只有能力发起“一礼拜攻势”。

结果被美国将军李奇伟发现了这个破绽,于是美军每次战斗,就连续退却一个礼拜再反攻,让志愿军吃了不少亏。

就是说,我们前线的将士们只有七天的战斗能力,七天之后就没有枪炮和粮食了。

难不成国内还管不起志愿军饭吃吗?

当然管的起!

再穷!也是泱泱大国,几百万兵还是养的起的。

问题就在于“把粮食运上去”非常困难。

有多困难?难以上青天。

1950年10月,东北行政区主席兼东北司令员兼政委高岗来到安东铁路指挥所,指挥所在安东市镇江山一个山洞里面。当时,我志愿军一部已经集结完毕,就隐蔽在铁路沿线呢,准备过江,和美军争夺时间抢占朝鲜新义州,可是铁路线非常紧张,安排不开!

高岗闻报立即抓起了电话打给了北京的周恩来,周恩来直接指示必须让志愿军过江,其他都停下!

高岗放下电话对当时的安东铁路分局局长周克说:“你想个办法出来!”

周克说:“只有一条,破例采取‘一边倒’的特殊运输方法,在正常情况下,铁路行车,一般是上行下行一起行,现在我们必须打破常规,马上停运安东到沈阳方向的列车,所有的列车都往安东发车,并且要连续发车,只要后边的车头撞不到前面的车尾就行了。”

高岗说:“好,马上执行!”

接着又下令:“所有人往火车站集结,见车就上。”就这样,七个小时就抢运了志愿军一个师过了江,抢占了一座高山,控制了制高点。

后来,这个铁路分局局长获得奖金300元,那时候,算是重奖了。

注意,这还只是运兵,士兵们自己可以听命了行动,自己会上火车。

这些士兵的吃穿用度,粮食医药,子弹炮弹,接着还是要运呀!还要需要火车,汽车,民夫,而,运力依然紧张!铁路线都不够用!

在古代呢!情况也差不了多少,军队好运,直接下令“预备!齐步走!”

粮食可不会听命令的,必须要车拉船运,跟在士兵的屁股后面。

可是战场情况,不可确定性太多了,战场之上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了,推着车,驾着船,可不一定每天就跟得上军队的行动的,并且还有敌军每天虎视眈眈的准备“半路劫粮”!很可能粮食就被抢走了。

所以说,尽管平时并不缺粮,一打仗,缺粮太正常了。

至于说守城战,在过去,每一座城市的粮食和蔬菜基本上都是每天由商人运进城的,到现在也是呀!那些超市中的粮食和蔬菜都是半夜运进去的。

当然,也一定有存货以备不时之需,但是,能备多少呢?备的都是军粮,老百姓可是每天需要买粮买菜的。

还是一个运输问题!并且是商业运输问题。一打仗,那些菜贩子粮贩子全跑了。


葭明通半瓶历史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为什么古代一打仗,国库就会吃紧呢?难道国家的军队平时不吃粮食吗?

其实是这样的,之所以一打仗,国家的粮食和军饷就会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军队数量暴涨,二是粮食消耗激增。

先说军队数量暴涨的事。

在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朝代,都没有职业化的军人,国家供养的正规军数量很少。粮食军饷响应也比较少。

一旦爆发战争,国家就要征发农民、商人、囚徒等等,用这些普通人组成军队,军队数量因此暴涨。比如汉武帝时期,每次出征匈奴,都是临时征发大量普通民夫。

军队数量暴涨,消耗的粮食和军饷当然也暴涨了。

再说说战时粮食消耗的问题。

古代打仗,绝大部分粮食不是军队吃掉了,而是被运粮的民夫吃掉了。古代交通不便,运输效率极为低下。大量的民夫押运着粮食送往前线,每天的消耗极为惊人。

古代有一个估算,叫做“千里运粮,十余其一”!意识是说,把粮食运往千里之外,路上就要消耗掉十分之九!

军队平时是在某一个区域固定驻防,其所需要粮草都有驻地周边就近供应,运输距离短,运输消耗当然要少的多。

一旦打起仗来,军队远离大后方作战,往往出现“千里运粮,十余其一”的状况。粮食消耗成倍增长,粮食当然就紧张了。

另外,在战争中,由于敌方攻击、偷袭、破坏而造成的损失,数量也非常惊人。

比如,官渡之战,曹操偷袭乌巢,一把火把袁绍十万大军的粮草烧的干干净净。这要消耗多少粮食呀。


上将嗳福斯


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每天也要吃饭,没见缺粮食;一打仗,就总是喊着缺粮食。咋回事?因为打不打仗,区别大了。

首先,一打仗,粮食的损耗率就高的惊人。

粮草被劫被烧的情况先不说,单单是运输环节的损耗,就是一般人想不到的。传说中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目的就是运输军粮更方便。

古代的运输能力十分有限,靠的就是人力畜力。运送一批十万士兵需要的粮草,需要“运输大队”可能就超过十万人。这十万民夫也是需要吃饭的,路上也要消耗粮食。

因为人力运输速度缓慢,遇到复杂地形更是举步维艰。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还有可能导致粮食腐败变质……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出现。

其次,打仗意味着原本的产粮能力大幅下降。

从汉代开始就实行的屯田制,尤其是军屯制度,其实就是士兵们不打仗的时候种田,解决粮食问题。更重要的是,屯田制最初的想法,就是在边塞种田,可以解决打仗时粮食远距离运输的问题。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的屯田制更为广泛、复杂、系统。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打仗的基础上,一旦打仗,参与粮食生产的士兵就要离开土地,远赴战场。这样一来,粮食生产就会明显下降。

不仅如此,打仗还会征召大量的青壮年,进一步削弱原本就脆弱的粮食产量。

第三点,一旦战争时间长,就会产生恶性循环。

战争初期还好,军队有储备的粮食,国家也有储备的粮食。但是一旦时间长了,粮食损耗又很严重的话,必然会波及到老百姓。

古代一打仗,老百姓是首先遭殃的,征粮还是次要的,就害怕打到自己家门口,乱兵流寇,杀人屠城。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逃往安全的地方。

所以,每到大战乱之后,总是有大片大片的荒地。

越打仗粮食越少,粮食越少越要想办法征粮抢粮……这种情况下,缺粮太正常了。


七追风


一遇打仗总喊缺粮,一般是指出外征战时出现的普遍现象。据城而守则相较好,因为每座城中都会有军粮储备,只要不是被长期围困或被贪官将军粮贪墨,一般很少发生缺粮的情况。

俗话讲:“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只要一走出家门,交通、吃喝、住宿、上厕所等,那一样不用花钱,其开销绝对是在家时的数倍。当然,一遇打仗,军粮的消耗绝对也是平时的数倍,所以一遇打仗总喊缺粮就很正常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古代打仗普遍缺粮的现象呢,难道就没有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了吗?

探解打仗缺粮的根本原因

打仗缺粮的根本原因,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一是内在因素;二是外在因素。

内因

就是打仗期间,本身的作战规律造成的缺粮,以及内部矛盾引发的缺粮。

常规作战形式引发的缺粮。古代军队行军打仗,一般携带5天的粮草量,最多不会超过10天,可以对500至700公里区域的范围进行远征。如果遇到敌人坚壁清野,城池久攻不克,就需要依赖持续的后勤支援。一旦粮草供给不力,就只剩退兵一途了。例如:诸葛亮北伐中原,大都因为粮草供给不力而退军。

军粮储备不足引发的缺粮。前线军队粮草的供给形式,主要依据国家的军粮储备。根据隋唐时期的文献记载,古代军粮储备的技术是没有问题,小米可保存9年,大米5年。实际上,小米保存的时间更长。例如:隋朝灭亡20年后,留在长安的存粮还可以食用。那么,军粮储备不足,应该是造成打仗缺粮的一大因素。

粮价膨胀问题引发的缺粮。自古商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奇货可居。每遇战争,如果是大战、持久战,粮食的消耗量就会非常惊人,那些大族豪强便会趁机“囤积居奇”,造成市场粮价膨胀。因此,这些大族豪强也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如:刘邦搞了个“约法三章”政策,岳飞制定了“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军规。但是,这些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会更加助长这些地主贵族们的嚣张气焰,最终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购买粮食的生存环境也会更加困难。例如:东汉末年、明末等时期,为何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就是因为吃不起粮食,为了活下去,只好铤而走险,去抢去劫去造反。如此以来,也会给朝廷征粮增加负担和困扰,进而造成前线缺粮几率增大。

内部矛盾引发的缺粮。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正史十一路),都有记载孙坚因袁术未及时拨付粮草而被董卓军打败;李严之所以被诸葛亮贬为废人,也是因为供应粮草出现问题所致。可以说,古代打仗,因内部矛盾造成军队缺粮的现象,也是常有发生。

外因

其实,造成多数打仗缺粮的情况,大都由于运输、消耗、阻截等外部因素引起。

道路、运输、气候等不利条件,造成前线缺粮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专门的粮草运输机构,多称为“漕运”。主要将征收的财物(多指粮食)经水路运至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当水路中断时,则需转为陆运,多以车载为主,如遇山路或狭窄地段,还需人畜驮运。所以,也称“转漕”或“漕辇”。例如:秦始皇攻匈奴时,由山东向蒙古乌加河一带转运粮草;秦朝进攻南越时,则令监禄凿灵渠通过湘江,再经西江水道运粮;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

古代最好的路,应该是“秦直道”,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全长也仅有736公里。唐朝时期,修筑了5万里的驿道,如同现在的“国道”。这些都算是比较好的道路了,而相比全国四通八达的道路来说,也仅占极少的比例。然而,古代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土路山路,如遇暴雨天气,道路很容易被冲毁阻断。同时,桥梁也多为简易的石拱桥、木材临时架设桥等,同样也容易被洪水冲毁。

但是,双轮牛车和马车、人力独轮车以及人力背运,则是古代最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这样的运输工具+当时的交通道路,一切顺利或许可以按时将军粮运到。一旦路途发生雨雪等天气(如:路断桥毁)或作战地域交通环境恶劣(如:巴蜀地区、百越地区、漠北地区),绝对很难按时将军粮交付前线军中。

运送消耗成本过大,造成前线缺粮

据西汉《九章算术》记载:(牛车)一车25斛,重车日行50里,空车日行70里。

西汉时期,每里约为现在的0.42公里。也就是说,重车21公里/每天;空车29.4公里/每天。

另据《养牛与牛病防治》记载:拉重车为重役,11公斤/每天草料;回程空车为轻役,6.7公斤/每天草料。

按照明清时杂役服役律来计算,每人每天为0.4公斤。

若每车配牛1头、杂役2人(包括车夫),去程则为每车每天11.8公斤;回程为每车每天7.5公斤。

假设运送目的地路程为1000公里,每车载粮食500公斤,则去程共需1000÷21=48天,每车人牛消耗48×11.8=566.4公斤。如此来看,军粮还没有送到目的地,就吃完了。就算每车多为干草,但食量是不变的,依旧还是不够。如果单纯靠人力运送,则消耗更加的巨大;如果再加上押运官兵,则消耗还要猛增。

所以,古代运粮多采取接力转运的形式。如果按照常规每段接力330公里算,则去程为16天,回程为11天,粮草消耗为11.8×16+7.5 ×11=272公斤,送达率为46%。但是,达到1000公里外,还需要2段接力,送达率则为46%÷2=23%。这个结果是比较理想顺利的,如果路遇雨雪天气、役夫及马牛受伤生病、车辆受损修理、接力点人员消耗等,再加上押运官兵消耗,送达率可能还要不断打折。或许,实际送达率有个10%就不错了。

同时,还有史料记载:秦汉时期,从关中运粮到河套以外,前方军队每消耗1石,后方则需要供给30石。

再看看后世的“淮海战役”,出动的临时民工就有543万人,人数达到了参战部队的9倍,其粮食的消耗量绝对也是个难以想象的数字。

《孙子兵法》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所以,孙子兵法上讲,夺取敌人一份粮食,就相当于为后方节约了20份粮食。由此可见,打仗就是打钱,就是消耗粮食,对于一个国家如同一场灾难,绝对不可轻启战端。想想汉武帝时期的穷兵黩武,虽然张扬了武功,却将文景之治两代人的积累几乎败了个精光,最后不得已“下罪己诏”以平复天下之怨。

军粮征收困难,造成前线缺粮

打仗期间,如遇水、旱、蝗等自然灾害,百姓田中颗粒无收,闹起了饥荒,生存都成问题,又那来的粮食交赋。再加上地主贵族“囤积居奇”,征收军粮自然也就更加困难。

《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

意思是说,东汉桓帝时期,男子都去打仗了,在田里忙碌的只剩下一些媳妇和婆母等妇孺。田地失去了男劳动力的情况下,田地的产量绝对会大打折扣。百姓收成不好,征收军粮又岂能顺利。

征粮不顺,军粮供给当然也容易出问题,前线缺粮的风险同样也会增大。

截粮、断粮道等,造成前线缺粮

“官渡之战”时,袁绍的乌巢屯粮重地被曹操一把火烧掉个精光,瞬间造成袁军缺粮,从而引发军心动荡,曹操也因此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长平之战”时,秦昭王亲赴河内,征调15岁以上的青壮年,全力阻截赵国的运粮部队和后续援军。最终,造成40多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多数战败投降后被坑杀。

还有一些围(攻)城战,在难以攻克的情况,多以断敌粮道为主。

所以,供给粮道被断、屯粮大寨被烧等,都是直接造成前线缺粮的主要原因。

战争时间过长,造成前线缺粮

战争打的时间越久,国家的负担越重,军粮供给的压力也就越大,前线缺粮的几率自然也就越高。

战区百姓逃散,粮食自给率严重下降,造成前线缺粮

每逢战争,如果军队救护不力,百姓为了活命,便会纷纷逃到安全地带(如:深山之中)。没有百姓从事生产和支持,只能依靠后勤补给的情况下,前线缺粮的现象也极易发生。诸葛亮六次北伐,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想在歧山一带建立蜀国的根据地,以减轻后勤的补给压力。

因缺粮曾引发军队哪些疯狂行为

《孙子》说:取用于国,因粮与敌;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意思是说,每逢战争,最好的是抢敌军的,其次是抢百姓的。如果从敌军和百姓那里都抢不到粮食,也会将敌方的伤兵或百姓杀了,当食物充饥。

例如:袁绍围困东武阳期间,由于城中的老鼠、马鞍都吃光了。无奈之下,守将臧洪将自己的爱妾杀死,煮成肉汤给守城兵将们吃。

前奏苻坚守御长安期间,将斩杀的1800名入城敌军全部做成了军粮。军官们还把这些人肉带回家中,给家人食用。

在古代,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可见,由于军中缺粮引发了多少人间惨剧。

探解打仗缺粮的措施

一是战备储粮。只有平时做好“谷满仓,粮满屯”的战备储粮,战时才不会为缺粮而担心。秦朝军队之所以强大,主要还是因为秦朝富有,“积粟如丘山,富天下10倍。”据秦律记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咸阳的粮食储备达10万石以上。

二是军粮保质。选取保持期越长的军粮进行储备,则越适合储备与运输。例如:保持期最长的小米,可长达20年之久,也是历朝历代军粮储备的重点。

三是军粮管理。无论是军队运输,还是储备,都应该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防止军队浪费与人为减损。例如:隋朝规定,盗边粮1升以上,斩首,籍没其家。士兵遗弃米粟者斩首。

四是战略仓库。应当于边患路途多建补给仓库,并保证其仓库的军粮储备。

五是交通运输。平时做好战略路途的维护与建设,并不断提升漕运的承运能力。

六是防截防毁。军粮押运环节、粮营屯守,都是战争中的重中之重,必需高度重视。

七是促进生产。正所谓:“小河淌水大河满”只有百姓有收成,无论是军粮战略储备,还是临时征收,必然也会顺利许多。

八是平稳粮价。朝廷应当有“平价粮仓”,用以抑制商家哄抬粮价,以维护市场粮价的正常运行。

九是以战养战。打到哪里,杀到哪里,抢到哪里,基本上不考虑后勤补给。这是草原民族贯用的作战风格,但是却容易失去民心,不利于治理。


祥子谈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军队缺粮大部分时候不是没有粮食,而是后方粮食无法运输到前线。

以三国的蜀国为例,诸葛亮北伐大部分战役都是因为军粮断绝而撤退的。

但你能说四川缺粮吗?

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粮食非常多,维持诸葛亮区区8万部队还是绰绰有余的。

关键是,难以将这些粮食从成都平原后方,经过漫长艰险的山道运输到陕西前线去。

士兵随身最多携带3天的干粮,随军的辎重队最多可以维持一二周,剩下的粮食必须从后方持续运输过来。

古代运输条件差,没有今天的铁路,多依靠水运。

为什么依靠水运?因为水运的运输量大,一船可以运输很多吨。

但作战不可能只是围着河流,所以最终的运输还是需要陆地运输,常见的就是马车、牛车、骡马背负甚至挑夫。

马车一车运输不了多少物资,大队运输行驶速度非常慢,一天走二三十里很正常。

这样赶到前线的时候,一部分粮食都被运输部队自己吃掉了。

而大军作战,比如官渡之战这种双方出兵几十万,每天需要的粮食就是天文数字,就算是今天有铁路运输也是很困难的,更别说当年。

所以,在古代一个国家出重兵远距离攻打敌人,未必是好事,往往都会惨败。

比如隋炀帝出动几十万重兵攻打高句丽,后者并不害怕。因为隋军根本无法持续维持几十万大军的物资运输,出兵越多,死的就越快。

最终,果然隋军自行崩溃,高句丽只是坚守城市而已。

至于守城缺粮,为什么不在城里种地?

古代的城市比如南京这种就已经算非常大的了,但从南到北也就8公里左右。

大家算算看,城内面积才多大?一共就55平方公里,还要除去湖泊、河流、山地、民居等等。

种地的话,把城内空地全部用起来,才多少亩?

够几个毛人吃的?


萨沙


这个要分开看的,士兵战时和平时不一样的,不可同日而语。非战时,士兵可以吃一顿都行,对于统治者来说无关大雅,就像我们平时吃一顿也乐意。到了战时就不一样了,吃一顿饭可能连刀剑都拿不起来,将军们为了打胜仗自然的喂饱士兵的肚子。人是铁饭是钢,打仗的也是力气活,当然消耗的快,战时将军们也不敢太克扣士兵,打败战是小,被士兵带着人头反戈一击就亏了。

古代交通不理想代粮食运输效率极低消耗严重远超人们想象。《旧唐书》中记载的有关李靖征突厥时的后勤记录显示,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单程就需要近两个月,途中粮食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在亩产极低的古代,一次出征耗掉大半个国家的财力也毫不稀奇。我们这样算,按照古代步兵平均每天40公里的标准行军速度来算,一支10万人的大军(7万作战部队,3万辎重部队)在30万民夫的后勤支援下,活动半径仅仅只有640公里,在首都长安还到不了陇西的兰州。要是从长安到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最少要67天时间,还不算途中遇到天气等突发状况。这对后勤的消耗已经达到了国力的极限。


你d感覺


首先,古代打仗很多军士都是临时征招的,这些人平时在家务农,只有在战争爆发时才被征招入伍,这些人平时是不占军队口粮的,而古代职业军人一般都需要屯田,也就是说他们要自己养活自己,通常情况下军营内是不会有太多存粮的,而有大量粮食的储粮基地又绝不可能离边境太近,当战争爆发时士兵数量呈几倍、几十倍的激增,光靠军营粮仓里的那点存粮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古代交通不便,运输能力低下,运输成本极高,一个士兵出征通常需要大约三个民夫来为其运送粮草补给,注意是粮草补给而不光只运送粮食,一路下来,大约三分之二的粮食被民夫消耗了,若是战场在极偏远的地方那消耗将更大,真正送到军队中的粮食其实并不是很多,因此在古代战争中经常出现因粮食不足而拱手将胜利交给对方的情况,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官渡之战的袁绍。



其实在近现代战争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拿破仑征俄,二战时的德苏战争等,这里特别说一句,同样因为粮草补给不足吃亏的还有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期,由于当时的志愿军运输能力不足,每次战役部队都只有七天的粮食储备,这一特点被美军发现后,当时的美军指挥官李奇微特别制定了相对应的战术,美军称其为"牛皮糖战术",在战役前期,美军利用强大的运输能力,大范围的后撤,等志愿军粮食消耗得差不多了的时候,美军立即前出,紧紧缠住志愿军,给志愿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180师的失利就发生在这次战役中。


酒后看历史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关于粮草的论述十分的精辟到位。打仗打的就是国力,战争对国家财富的消耗堪比碎钞机。

再牛的将军也不能指挥动饿着肚子的士兵上战场

1、消耗量不一样:平时不动一大碗,打仗这种体力活(要命的)士兵的饭量肯定会增加。你自己可以试试,如果把你下放到工厂干一个月体力活。一顿饭下去两大碗米饭、三个馒头、一斤红烧肉你都能吃的嘎嘎嘎香(笔者就曾经在工厂里咬牙干了一个月,一顿吃五碗米饭,把小伙伴们都吓呆了)。士兵不仅仅要打仗,还要搬运兵器、身上的铠甲也有十几斤,这无形中都是增加体能消耗的因素。

(下图是一位消防官兵在执行完任务后吃了半盆泡面)

其次,古代行军打仗是搏命的活——冷兵器时代,靠的是短兵相接的肉搏战。那么士兵的身体素质就是非常关键。如果士兵的体能都跟不上,那么在战争中还想打胜仗,估计孙武的棺材板都摁不住了。再者,士兵上战场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一定,即使是打胜仗,伤亡也是不小的数字。因此,打仗的时候士兵就会变的特能吃——吃能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这是人天生进化出来的本能。

运一车粮食,路上得吃五车粮食

这个道理很简单,送粮食得人也得吃粮食。如果像孙子兵法里说的”劳师远征“,那么粮食得损耗是惊人得。在古代没有特别先进得运输工具,所有得工具都是人力驱动,活着是畜力驱动。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要消耗粮食和草料。漫长得补给线,路上得损耗——人员吃的,损耗的(遇到恶劣天气),不及其数。

(如果运粮道路不好走,消耗会更大,时间也会更慢)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运输的粮草数量是有上限的,牛马也一样。如果运输的距离太远,那么粮食还没运到地方,可能路上就被运粮队吃完了。因此运粮队为了降低消耗,一定会尽量人少,然后多用牛马车拉,降低损耗。但是这样一来,就必须向民间征集牛马,会产生下面第三个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还是用人力,所以胜利真的来之不易。

因此,孙子兵法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因粮于敌。意思是,大军直接从地方那里获取粮食——缴获或者像诸葛量一样屯田在敌军土地,自给自足。

最关键的是,运输的速度。要知道,牛马运输粮食的速度那是论月的。所以,运输粮草是不能耽搁期限的,粮草接不上,前线士兵一旦断了饷饿了肚子,那是要出大事情的。所以运输粮草的期限如果延迟了,一定会被杀头的。所以,一般运粮食都是从离前线最近的地方调集粮食。

物流一直是一个社会性大问题,我国得物流成本目前还是9%,比发达国家得6%还有不小差距。降低物流成本意味着高效。比如,把南美得车厘子运到我大中华如果能够降低物流成本,而不是空运那么昂贵,那么车厘子也不会贵到吃不起。


投入生产的资料减少

显而易见的是,打仗了要补充兵源。那么老百姓中的青壮年劳力九会减少,社会的生产力相对应的九会下降。在农耕时代,社会上的兵源主要是农民。那么粮食一定会减产。

其次是,打仗要征集很多物资,首先是牛马,民间养马的很少,但是养耕牛的很多,所以耕牛有这种力气大适合运输粮草的一定会被征用,水战的话可能会征用船只。那么社会上用于种粮食的生产工具九会减少。

再者就是投入到生产作战工具的人九会增加,这些人要生产武器、装备、为前线提供军需等等。这又是减少了生产的投入。整个社会的物价九会飞涨。

所以说,战争打响的那一刻,已经是做好了一切动员准备。发动一场战争比结束一场战争要困难的多。


嘟嘟读读


打仗不比平时练兵,打仗说白了就是玩的体力,谁的体力好活下来的几率就大,而平时练兵即使吃的再饱,到了战时,士兵们都会多备粮食,粮食,对于战争,就相当于保命的武器,如果战事持久,干粮备足了耗的起,而如果一旦干粮带少了,战地又无法补给,那肯定会死很多人的。这些可以参考红军过草地,牺牲了很多人。

所以,士兵多要粮也是保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