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的“湿气”到底是什么?

沈钱君


中医所说的湿气重是指患者身体内寒气重引起阳虚阴盛阴阳不平衡,常见症状有疲乏无力、头皮和面部油腻、大便稀不成型、消化道不好、肥胖、手脚冰凉不温,湿疹、荨麻疹等一系列病症,可以用(二陈汤)加祛湿温里的中药材对症施治加以调理,也可以用物理汗蒸调理。加强锻炼身体多运动少食像(梨、苦瓜、生萝卜、雪糕冰激淋、冷冻饮料)等食物。


杏林会友


湿气是中医理论学的概念,在西医治疗上是没有湿气重的这个概念的。按照传统中医上认为,湿气来源于自然界的天气原因还有饮食习惯,进而导致人体体内积存湿气。湿气是人体水液代谢不正常导致的,身体湿气过重,无法排除体外,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自身健康,直接伤及脾的阳气,而脾阳不足不能正常运化水液进而又在体产体内产生湿气,于是便成了恶性循环。

湿气重和地理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比如说南方雨水多所以人的话多湿,或者得病多以湿气剩为主。还有一个就是肥胖的人多湿气,俗话说胖子多痰湿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一些是长时间在水湿之地长时间生活的人,容易患湿气之病。湿气重常见的表现形式还有就是湿热,在这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湿热的表现,如果男人肝胆湿热多表现为阴囊潮湿,总感觉湿漉漉的,如果女人肝胆湿热,多表现为带下多,偏黄,有腥味。

湿气作为中医的一个致病因素,它的致病以后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病不一样,或者证不一样,它的表现就会千差万别,所以如果想了解湿气还需要根据疾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中医一直强调的辩证论治。

中医很多名词很抽象,湿气也不例外,这个跟中医的产生有关系,中医起源于古代哲学,所以很多东西跟西医不一样,很抽象,如果想真正了解这个建议多看看中医书籍,推荐几本给大家:《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学中医的基础,学会这个理解中医就简单了;《思考中医》刘力红的书,很不错的,有点中医基础了再看这本书会更有收获。

治疗方面可以通过喝茶的方式去除人体的湿气,比如喝一些乌龙茶,因为乌龙茶具有利尿的功效,人们可以通过排尿的方式,将体内多余的湿气逐渐的排出去了,从而达到祛湿的目的。而且乌龙茶本身的性质就很温和,适量的喝一些,还可以暖脾胃。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燥热类的药物来去除湿气,也可以使用刮痧或者拔火罐的方式去除湿气。





xiaomi090


对于湿气,西医医生往往一头雾水。湿气是中医概念,既指病因,也指病态,

中医对此有一套完善的防治方法。

作为病因的湿气,多见生活环境中湿度太大或过食生冷。当水分在全身或局部稽留过多,就是常说的湿气重。

中医说“湿性黏滞重浊,易伤阳气。”

当组织中水过剩但不到水肿的程度,现代医学一般检查不出病来,但会有头身沉重等症状,这个阶段属于机能障碍;黏滞指缠绵不清,迁延不愈,这种情况往往有慢性炎症,譬如关节炎发作时的僵硬,实际上是局部水肿,局部湿气;急性炎症往往伴 随炎症分泌物,西医叫渗出液,这种状态中医叫“湿热”,对于湿热一般只需要清热,中医的清热不是退烧的意思,而是消除炎症,炎症消了,炎症分泌物自然消失。

水肿状态会引起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所以说“易伤阳气”,这里的阳气可以理解为能量,能量不足,定然无力。

除环境中的水蒸气含量过大引起身体湿气外,抗菌素、啤酒、生冷饮食的过度摄取等因素更常见,往往可引起体内,特别是消化管内积水。抗菌素和啤酒等影响胃肠功能。温度对胃肠也有影响,强冷风吹容易已引发大量清鼻涕,同样的道理,胃肠受凉且超过自身的调节能力,可引发胃肠分泌液过多;同时,分解食物消化酶的最适温度是37℃以上,水的吸收是伴随氨基酸等消化产物一起吸收的,消化不良时水的吸收也不良,这时大便往往稀溏或黏稠,舌苔厚腻,中医叫“湿困脾阳”。

身体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尿和汗的形式排泄,汗包括看得见的汗和看不见的汗。对于关节炎或慢性炎症疾病伴随的湿气,宜用中药治疗,调整体质。机能性障碍的轻度湿气,通过养生方法即可解决。

除湿的食品,大多有促进消化、利尿、发汗的功效。如薏苡仁、茯苓、扁豆等能健脾利水,辣椒、花椒、陈皮等香料则有发汗作用。

湿气是一种体质状态,除部分疾病外,多数情况下医院的常规检查找不到病源所在。对此,中医采用化湿、利湿、 燥湿的办法,往往效果明显。摘自:治湿气是中医特长


屠医生


湿,当然与水有关,长期生活在潮湿的房间,或常年阴雨,或劳累时淋了生雨雨,或饮酒过多,等都可以造成身体湿滞,多以芳香化湿浊而解之,如藿香,茵陈,荷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