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唐楼村出土“夹层”革带,带内藏有宝贝,揭示明朝的一个秘密

1979年5月,在江苏泰州西郊乡唐楼村,村民在田间挖水渠时,发现了一座明代古墓。在这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条革制腰带。有意思的是,考古人员在这条革带里,意外地发现了一件特殊的东西,这件东西,比革带更加宝贵。这件宝贝是什么呢?它的珍贵之处又在哪里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这座明代的古墓为典型的竖穴木椁浇浆墓,棺木为楠木,内壁涂了厚达6厘米的松香,外面还糊以麻布,刷上髹漆。而且,整个棺椁外,六面都浇灌了石灰糯米浆。石灰糯米浆,相当于今天的混凝土,因此,棺椁保存得相当完好。


考古人员在墓中出土了墓土人生前穿戴的官帽,官服,日常衣服,还有一些随葬用品。其中,就有一条革带。革带长132厘米,宽5.4厘米,主体用质地坚硬的牛皮制成。上有带片19块,其中有6块是桃形的。在革带的内侧,有一层绿色的素缎里子。考古人员把里子拆开时,发现里面竟然裹着6张折叠的纸,纸上还有字。考古人员立刻兴奋起来,难道,这是墓主人留下的密信吗?还是什么藏宝图?如果是武功秘籍,那可就是震惊考古界的大事了。


考古人员小心地将这6张纸提取出来,纸是白棉纸,因为棺液的侵蚀,已变成了姜黄色。纸张大小不等,有的甚至剪裁过,但均被折叠成6厘米宽的纸带。纸上果然有字,经过辨认,发现这几张纸竟然是一份试卷。试卷的作者,是河南汝宁府汝阳县的刘绅,这是在弘治三年会试时的试卷草稿,包括了第二,第三场考试的部分内容。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开头还有红色的官印两方,试卷上还有椭圆形弥封编号。想再具体看一下试卷的详细内容就困难了,一是、这份试卷是考生用的是草收(草稿),书法过于潦草,而且还有多处涂改的痕迹;二是、因为年代久远,又出现了多处的污损,估计除了本人,别人很难认出了。


古墓的主人叫胡玉,是明朝的正四品官员,官至陕西布政司右参议。这份河南人刘绅的考卷,为何会出现在江苏的四品官的腰带里呢?在古代,科举考试绝对是件国家级的大事,尤其是试卷,应该是很敏感的东西,私带试卷,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啊。可这位官员竟然把应该藏于秘库的试卷缝在腰带里,这背后究竟会有怎样的内幕呢?
仔细一查,刘绅这个人也能在河南当地的县志中找到记载,他和墓主人胡玉一样,两人都是清白的,没有任何案底。又一个谜团产生了,这份试卷是怎么跑到胡玉的古墓中,考古人员又糊涂了。


最终,通过专门研究明代服饰和研究明史的专家联手,才破解了这个谜团。明代的科举制度确实很严格,但明代,尤其是成化年间,大明朝却是很朴素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明代成化年间就提出了废物利用的说法。在制作官员的腰带上,为了保证衬里的形状,需要用衬纸来制作支撑。官府的作坊就想到了每年科举考试过后的卷纸,本来写了字后就不能再用了,而且考试的纸质量还不错,做衬里再合适不过了。胡玉的这条革带中的试卷,基本上就是这么来的。


就这么简单吗?这边考完试,成绩一出来,直接拿来用呗?当然没那么简单,明代还有个试卷解密期--十年。刘绅这几张试卷是弘治三年所作,而胡玉这条革带,正好是弘治十三年秋的产品。
革带中的试卷谜团,就这样如同许多的考古谜团一样,一步一步解开了。回过头来看,如果大明朝能始终保持着如成化年间的勤俭,如果大明朝没有之后的奢靡,估计也不一定轻易被清朝取代。虽然历史无法假设,但成由勤俭败由奢,却始终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