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川渝省界牡丹源检疫点的执法人员:当好一块防护盾牌 筑起“抗疫”城墙

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记者 冯成鹏

G42沪蓉高速牡丹源路段,是川渝连接的重要通道,邻近没有服务区。为了遏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高速执法四支七大队临危受命,在明月山下高速公路主线上搭建起临时检疫点。

两顶简易帐篷、几个手持测温记、一个一米深的大垃圾桶、几瓶消毒液,物资紧张,“战疫”吃紧,疫情在蔓延,必须立即开展检测排查。大队长郑波一声令下:到牡丹源,当好一块防护盾牌,筑起“抗疫”城墙。领导干部带头冲锋,队员们前赴后继,誓要争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主动权。

检疫点按期正常运行了,大队长郑波的脚却已经一瘸一拐。1月29日晚上8点,郑波接到设置川渝省界检疫点的紧急命令后,他立即拉着骨干在川渝省界交接的10多公里路段实地踩点定位。指导现场控制,测试控制路段的安全性,1公里长的控制区域,他来来回回走了10多遍。细致入微的检查、不厌其烦的进行调整,“控制区是我们的第一道屏障,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在现场反复强调。等验收合格时,东方已经泛起晨曦,大家都准备休息一下时才发现,他的脚已经一瘸一拐了。回到办公室,他赶忙脱下鞋,血已经浸透了袜子,原本一条小伤口被冻成了一道长长的伤口。在凌冽的寒风中冻了一夜,每走一步都痛的钻心。他用几张创可贴将伤口贴住,又一瘸一拐的返回到了检疫点。

“这个盒饭好香啊。”2月1日下午三点,执法人员王尚志对着盒饭发出由衷的感慨。早上九点,王尚志和搭档到牡丹源检疫点接班,开始了一天长达13个小时的工作。检疫点24小时运行,两班倒,白班13个小时,夜班11个小时。指挥车辆排队等候、提醒司乘人员提前开窗待检、对鄂籍车辆进行劝返、检查紧急车辆通行证明、接受群众的咨询、解决群众的困难等等。一辆辆车川流不息,一件件事接踵而至,用餐时间一推再推,热腾腾的盒饭渐渐冰冷了。为了确保检疫工作没有漏洞,大家轮岗吃饭,往往5分钟不到就将饭囫囵完,又匆匆忙忙去换下一批同志。

2月4日早上,刚从检疫点下夜班的蒋忠武同志,黑眼圈下耷拉着厚厚的眼袋,他一夜未眠。蒋忠武是一名50多岁的老同志,自愿申请到抗疫一线时,他只说了一句“我是老党员。”他是劝返能手,劝返车辆是工作的难点,很多群众有实际困难,往往让执法人员陷入进退两难,但他总能全部劝返。蒋忠武的口罩上架着厚厚的眼镜,说话时雾气直往镜片上扑,向被劝返人员介绍完一段就要歇息一下,等雾气散去再继续劝导。到了饭点他总是先把盒饭送到被劝返人员的手上。先给当事人倒一杯热开水,是他开始劝返工作的标志。他总说:“理解人情,更要防止疫情”。

当好一块防护盾牌,筑起一堵“抗疫”城墙。1月30日至2月3日,高速执法四支七大队在牡丹源防疫点累计检查车辆近万台,劝返车辆73台次,劝返人员214人次,发现发热人员1人,已及时送医院进行检查。大队60多名干部职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承诺,用扎实的排查检测工作,在“抗疫”前线筑起一道保护墙,誓与“疫情”战斗到底。

垫江台 冯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