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社区大门 更守好居民“心门”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场上,社区处在基层治理最前沿,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各种情况、各种需求、各种情绪,都需要社区干部全面掌握,一一应对。为了缓解社区人手紧缺的问题,大批青年做好自身防护措施,参与到社区防疫阻击战中。

徐汇、长宁、奉贤等区团组织动员了346名青年志愿者当好“青春快递员”,协助社区为居家隔离对象买小菜、倒垃圾;业委会成员、楼组长等社区志愿者则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员”,建立线上沟通群、挨家挨户发放防疫宣传通知书;浦东、黄浦和杨浦等区志愿者则分别进行线上课程辅导、心理疏导和辟谣工作,为在防控一线工作的人员家属排忧解难,为市民们营造健康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社区志愿者:守护社区齐心协力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要做好上海最大小区——拥有4万多居民的闵行区上海康城社区的疫情防控和排查工作,光靠30名社区干部远远不够。守好社区大门,离不开400位楼组长和党小组长、社区志愿者等600多人的鼎力支持。连日来,他们除了排摸更新成千上万户的居民情况,还要安抚不少居民的恐慌情绪,更要为隔离在家的居民提供照顾和服务。

南城居委澳丽花园的9号楼建立微信群已有两年,疫情警报拉响后,楼组长充分利用微信群,及时掌握各家外出情况,一旦街道、居委、物业、业委会有了新的通知,也会在微信群里“同步更新”,方便大家及时了解防控工作的各项通知内容。

除了80、90后的居委干部,浦东洋泾街道巨东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里,还有一位特殊的社区志愿者,来自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樊思璟,曾获得过“2019年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突出贡献志愿者”荣誉称号。他在得知街道正在招募志愿者后积极报名,虽然年仅18岁却主动“跨前一步”,在自己所在的居委当起了“小突击队员”,分担口罩预约的工作,第一天就完成了居委80%的口罩登记任务。

业委会青年:协助防疫义不容辞

从除夕起,在上海青年业委会委员联谊会的倡议下,各区级联谊会的青年委员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到防疫的工作中。目前,1750名上海青年业委会委员联谊会成员全都积极配合居委工作,帮助物业做好社区疫情防控。静安区青年业委会委员联谊会还编写了《关于业委会在情防控工作中的工作指导说明》供全市业委会参考。

王舰是上海青年业委会委员联谊会的副秘书长,他一方面配合居委会开展各项宣传工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区出入管理措施防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公告》通过小区公众号以及业主微信群发布;另一方面则利用腾讯问卷小程序连夜赶制了告知书送达反馈程序和外地返沪人员健康状况登记表线上登记,不仅方便汇总一户一档的居民信息、来沪人员信息等,还便于居委工作人员对于排摸情况实时追踪。

90后业委会副主任,家住周家桥街道虹桥河滨花园的张烨石则用防护消毒物资对小区进行了“武装”。他“自掏腰包”,通过多方努力筹集到500多只口罩以及消毒水、方便食品,提供给一线保安、保洁等人员,并在小区各出入口配备红外体温测量仪,通过实名登记、体温监测等措施,严守小区安全底线。

“青春快递员”:居委助手使命必达

除了社区疫情排摸,做好居家隔离人员保障工作也十分关键。1月30日,奉贤南桥镇团委发布征集令,火速成立了一支“青春快递”,为居家隔离人员代买食品、生活用品等,分担居委会压力。这批“快递员”分别对接不同小区住户,根据居民每日需求清单购买食物送到居民家门口,同时将其放在门口已分类好的垃圾带走。

首批十余名青年于27日正式上岗。“快递员”之一的邵女士,虽很少进菜场,却也在半小时内买齐了对接住户所需的15样食物。她所在的南塘戏剧社,共有3名青年加入,这些青年闲暇时台上演戏,如今则成了“青春快递员”。

据悉,南桥镇这支“青春快递”中既有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年,也有社会组织自发报名的青年,他们从27日起在居委蹲点,随时为居家隔离观察人员的生活解忧。

线上志愿者:关注重点守好“心门”

社区里不仅有守好“大门”的志愿者,还有一群在信息纷扰下,为居民守好“心门”的青年人。

1月24,上海市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在七宝镇华林二居阳光神州苑业委会成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口腔科主任仇成豪的建议下,一个200多人的“众志成城抗疫情”小区居民微信群成立,用来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引导居民不信谣、不传谣,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很快,这个新建的居民群就成为了“辟谣”“定心”的主力。

同样开展辟谣工作的,还有益社公益组织负责人李磊和他的小伙伴。针对微信中疫情相关谣言多,老年人容易被误导的问题,他们组建起“益社线上辟谣志愿小组”工作群,自1月29日起,每天以图片的形式推出2条“提醒”和2条“辟谣”,得到了街道的好评和感谢。

除了老人,孩子也是社区中的重点关注对象。浦东团区委征集了两千余位青年教师储备志愿者,通过培训后将为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双警家庭子女提供线上答疑辅导服务。黄浦区教育团工委也正在招募青年教师志愿者,为防控一线工作的人员的子女提供线上辅导和爱心陪伴,解除后顾之忧。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刘婷、通讯员陈嘉音、周胜洁、周琳琳、孙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