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下粮仓》

前言

在唐朝孟棨(qi)撰写的《本事诗》(这本书也写有白居易和顾况的故事,具体可参看公众号唐朝《落花流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即《陋室铭》作者),高中进士后,做了监察御史。但是由于行为放荡不羁,为人耿直,遭到其他同事嫌弃和排挤,被贬为和州主客郎中。当地有一位曾经做过司空官职的诗人李绅,比较仰慕刘禹锡的才华,专门组了个饭局,邀请刘禹锡来家里喝酒,还喊了不少歌伎跳舞助兴。

端上来一桌桌的珍馐美味,斟满了一杯杯的新丰美酒,可李绅还觉得不够,让其中一位歌伎又跳又唱,用唱歌加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对刘禹锡的热烈欢迎,那祝福的气氛是相当浓厚了。刘禹锡吃着看着也是很有感觉,当场写了一首《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李绅见此情景,饭局一结束,就把这位歌伎送给了刘禹锡。成语“司空见惯”便是出自故事中刘禹锡的这首诗。



《悯农两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而在李绅做淮南节度使的时候,有一位叫张又新的同志在江南郡守上被罢了官。张又新虽然在历史上不算特别出名,但他有个特别耀眼的光环,唐朝到清朝历届文科高考中,他是十七位做到过“连中三元”的人物之一。

当时的科考还没有那么详细,除了恩赏、举荐之外,一般都需要地方的学府来举荐有资格的学子去参加京城的考试。此外还专门分有“明经科”、“进士科”、“博学宏词科”等几个类别,而其中进士科是含金量是最高的,明经科则是最简单的,也是多数文人所不屑的,有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反应的这个社会现象,意思是说三十岁才考上明经都是很老的岁数了,而到了五十岁能考上进士的都还是少数人。

张又新这次罢了官,心里比较紧张,原因很简单,他和李绅的关系一向不好互有嫌隙,两个人总是互相抬杠冰火不容。可现在的老张不仅没做官了,归隐老家的路途中,乘坐的渡船还遇到了大风,浪高舟翻,张又新两个儿子都掉入水中溺亡了。这一连串的打击痛苦下,让张又新很没有安全感,担心李绅会趁机报复他。于是痛定思痛,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向李绅真诚的道了歉,李绅对他的近况表示非常同情,还专门回信一封说道: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我不会记仇的,以前双方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也已经拿涂改液把它擦掉了。


张又新看到李绅如此大度,感激涕零,专门面见李绅表示谢谢,于是两个人冰释前嫌,和好如初,感情的温度如野草一般疯长,像极了一对海尔兄弟。此后他们两经常一块儿喝酒行乐,好不快活。

有一次张又新又来到李绅家痛饮,在见着李府中一位歌伎女子时,两个人一下四目相望,热泪盈眶,泪如泉涌。原来二十年前,张又新在广陵(今扬州)当官时,曾与一位青楼女子相爱,但是两人当时没能在一起,今天却是在李绅家意外的与她重逢了。

趁着李绅中途去换衣服的空档,张又新用手指蘸酒写了一首诗在桌案上,女子也暗暗记在了心中。等李绅换好了衣服回来,招呼张又新继续喝酒划拳,张又新却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表示喝不下去,李绅于是让这位歌伎唱曲助兴,方便老张下酒,歌伎就唱了刚刚张又新写的那首诗:

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

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

意思是说,和你分别已经二十年了,当时想和你在一起却无法如愿,到了我现在已经鬓白衰老,才又在今天相逢,还是像二十年前在这样宴会上。张又新听完昔日深爱的歌伎唱完这首曲子,触景生情,喝的酩酊大醉。李绅见此情景,明白了怎么回事,大手一挥,让这位歌伎随张又新一起回家,做了一件成人之美的好事。

这个插曲,颇有徐德言、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意思(破镜重圆的故事可参见公众号隋朝《因为爱情》);也和晚唐才子罗隐(罗隐故事可参见公众号唐朝《颜丑文良》)十多年后重新邂逅当年那位云英姑娘多有相似,只可惜罗隐面对云英,只能无奈的说出一句: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而我们的这位“活雷锋”李绅同志,也并不是靠着“送歌伎”出名,他的两首诗作入选过我们的小学教科书,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都属于是小朋友们开口就会诵读的诗歌启蒙读物,那两首便是耳熟能详的《悯农二首》。


《悯农其三》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国家肥。

李绅(772-846年),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生于浙江乌程(今湖州),幼年不幸丧父,随母亲来到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居住。804年,李绅又一次高考落榜,只能暂时借住在元稹(元稹故事可参看公众号唐朝《笺短情长》)家。元稹根据自身经历创作《莺莺传》(即元杂剧《西厢记》的蓝本)后,李绅还亲自为元稹这部作品命题,写有《莺莺歌》。

在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中,元稹和白居易一起提倡恢复古代《诗经》和汉乐府诗的传统,内容包含时政和民情,体现现实主义精神。在这项运动中,李绅也有积极参与其中,并写有《乐府新题》二十首。

关于李绅写《悯农》,有这样一个故事。才子李绅高中进士后,皇帝欣赏他的学识,让他任职翰林学士。有一年,李绅回亳州探亲访友,恰好遇到了同事,浙东节度使李逢吉要回长安述职,也路径亳州。两个人是同一届高考的进士出身,又都是文人墨客,自然少不了一阵热情,还相约一起去登城东的观稼台。

当两个人登上观稼台时,眺望着远方,心潮不断澎湃。李逢吉颇有感触,念了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像登台这么快就太好了。可李绅同志的境界就不一样了,他看到了城外顶着大太阳,在田间辛苦劳作的农夫,心里不禁感慨,字从口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声叫好,这一饭一餐当思来之不易。李绅稍作停顿,又再次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次李逢吉不说话了,心里一琢磨,这小子好大胆,后面这首诗不是在抨击朝廷,给朝廷抹黑嘛,当下便暗存了心思。

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兄弟,能不能把你刚才念的两首诗抄写一遍送给我,这次咱们一起登台远望我也有个念想。李绅答道:这两首小诗不过四十个字,听过一遍就会记得,何须抄录,你要喜欢,我另外作一首诗送给你。李逢吉有点失望,嘴上也只能说好。李绅略思片刻,提笔写下: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国家肥。

诗意是在田间辛苦耕种的男儿,应该是有饭吃的,可是腹中却常是饥肠辘辘;在窗下织布的女子,理应是不缺衣物的,可是仍是穿不暖时常挨冻;我希望天下的美女都变成上古黄帝身边的嫫母一样,虽然面相丑陋,但德行兼备,性情贤淑;这样就不会出现千金买笑,穷奢极侈的事情了;耕者有其地,可以吃饱肚子,织者有其衣,可以不用受冻,这样国家才会好起来。

李逢吉拿过来一看,心头一阵狂喜,失望之情一扫而空,这首诗比起之前那两首,可谓是更加大胆,对朝廷的短处揭露的更为彻底。第二天,李逢吉便和李绅告别,匆匆踏上了回京的路程。

一回到京城,李逢吉马上把李绅当成了升官的垫脚石,跑到皇帝面前告状去了。他拿出李绅的这首诗作,向唐武宗进谗邀功,说李绅对朝廷不满,写诗讽刺朝政,意图不轨。唐武宗还算是比较理智,等到李绅休假归来,招李绅入宫,拿出李逢吉邀功的诗作,亲自询问事情的详细情况。李绅一看这的确是自己写的东西,老老实实说道:这是微臣昔日返乡,看见民生疾苦,心有所感,便挥笔写下。


皇帝听李绅说完,感觉自己没有及时体察民间疾苦,惭愧道: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犹如醐醍灌顶。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就这样被升了官,末了皇帝还说了一句:这件事情多亏了李逢吉对你的举荐。

李逢吉这边战战兢兢的不知所措,怎么自己没成检举揭发的大功臣,还反倒是把李绅给升了官,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正在纳闷的时候,李绅却亲自上门了,李逢吉以为他是来兴师问罪的,李绅却一脸笑容,对李逢吉在皇上前面举荐自己的行为,李绅紧紧握住了李逢吉的双手,表示热烈的感谢。不久后,李逢吉被调到云南做观察使,降了官,这才明白自己是自作聪明,之前的小人行径被皇帝所厌恶。

据说从此这首《悯农其三》就一直被皇室收藏着,到了近现代有人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唐朝残卷,上面记载有李绅的这首诗,才知道这件事。而一般我们知道的李绅《悯农》是有两首,这首新发现的诗作,其实以前有过记载,名字叫《苦辛吟》,作者则来自唐朝晚期诗人于濆(fen)。目前关于这件事尚有一些争议,但无论这首作品到底出自谁人之手,我想比起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知识分子作为读书人的良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