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日本偷袭珍珠港,“阴谋论”不成立?

白杨树下谈历史


以当时的历史背景,美国不可能拿自己那么大的代价去换取战争的介入,而且美国的法律相对健全,总统如果拿人民的生命去当赌注,会被送上审判台


日月亮1010


曾有人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使的苦肉计,即故意不设防让日本偷袭珍珠港,目的就是制造加入二战的理由。

当二战爆发后,美国百姓和一些孤立派反对美国加入二战,希望政府保持中立。

老百姓的心理可以理解,谁也不愿意发生战争,孤立派认为美国此时应该闷头赚大钱,别趟浑水,洁身自好,度身世外。

但罗斯福敏锐感觉到,一但德、意、日得逞,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势必受损,到那时凭美国一己之力无法抗衡德、意、日。罗斯福考虑参战越早对美国越有好处。

基于这种思维,一些军迷认为罗斯福故意让日本人偷袭成功,即所谓的罗斯福“阴谋论”。

(偷袭珍珠港)

历史定性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不宣而战偷袭成功的案例。

一部分军迷始终认为罗斯福为了争取民意,故意设局诱当时的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上钩。

1941年12月7日,日本350余架战略轰炸机偷袭轰炸了停泊在珍珠港中的美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场,这就是震惊一时的“珍珠港事件”。

我认为罗斯福不可能这么弱智,竟然不顾美国士兵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损失实行“钓鱼计划”,即不存着“阴谋论”之说。

一、首先从美国损失来看,这是无法承受之痛,日本发动了两轮攻击,90分钟内炸沉了美国4艘战略舰和2艘驱逐舰,6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伤,停在机场的188架飞机被击毁,受损的舰船、房屋和飞机不计其数。

日本轰炸直接造成了2400名美军士兵丧生,1250人身负重伤。有的航空母舰上的官兵全体阵亡。

(偷袭珍珠港)

大家想一想,美国损失点舰船和飞机无所谓,当时美军工基础雄厚,大不了再生产一批,可美国士兵不可能死而复生。

退一步来说,罗斯福要钓日本人上钩,他肯定不会让这么多的士兵白白当炮灰。

况且美国要想加入战争找个借口并不难,当时罗斯福曾下令,对德国任何挑衅美国的举动滋味着战争开始。查阅当时的资料,美国孤立派不是主流,不会影响到罗斯福的决策。

总而言之,罗斯福没有理由用这么大的代价诱惑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日本覆灭式的打击,这个代价过于惨重。

(山本五十六)

二、美国想“钓鱼”,你觉得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会轻易上钩吗?

山本五十六策划偷袭珍珠港计划不是拍脑门决定,他是一个睿智和讲究细节的军人。

在二战爆发后,山本是反对和美国交战的。

当美国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日本北上受挫,计划南下占领东南亚一带时,山本五十六和日本政府坚定了与美国一战的决心,从这开始,山本全身心投入研究怎样打败美国的计划中。

首先山本派出了不下200人的间谍渗透到珍珠港,谍报人员把美军航空母舰驻地摸了个底掉,人员分布及火力部署全在日本掌控中。

(罗斯福)

与此同时,山本还玩起了“瞒天过海”之术,他佯装装派出大量舰机在本国土活动,并模拟航空母舰编队频繁进行无线电联系,给美国造成其主力舰队仍在本土活动的错觉。

假如授予最佳表演奖,日本天皇和山本无疑是不二之选,在偷袭珍珠港时,日美双方外交人员还在紧张谈判中。

美国人做梦也想不到日本会兵走险招,偷袭珍珠港是一种赌徒行为,假如偷袭一击不中,日本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

偷袭只许胜不许败,所以一切都在小心谨慎中进行,美国毫无察觉也在情理之中。

换言之,美国根本没有时间筹谋所谓的“将计就计”,也就不存在着罗斯福的阴谋论。

(罗斯福)

三、从美国方面来说,美国军事实力碾压日本,山本五十六曾留学美国,他知道美国的实力,所以他最初慎言和美国一战,他说美国工厂的烟囱比日本的多两倍。

美国政府也很自信,不相信日本会在太平洋摆开战场,美国误断日本会在东南亚一带和美军发生冲突,没人怀疑日本阳奉阴违搞小动作,日本千里奔袭确实没引起美军的注意,在靠近珍珠港时才被发现,由于各种原因被没引起美军的重视,以为是自己的航母进行演习,错过了最佳防守时间,美军一败涂地。

综上所述,日本之所以要偷袭珍珠港,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战争主动权和优势权,一方面想作为日美谈判的筹码,逼迫美国放开石油禁运。

然而日本打错算盘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很快加入了二战,山本事后伤感道,“我们唤醒了沉睡的巨人”。英国首相丘吉尔得到消息欣喜若狂,美国加入二战缓解了盟国压力。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则大骂日本人是蠢猪。


秉烛读春秋


日本偷袭珍珠港不是日本的阴谋。而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三本五十六在日本即将战败时下的一个大赌注,他妄图孤注一掷,作一个垂死前的挣扎。





国亮193614117


珍珠港事件,是战后历史学家和军事历史迷们热议的话题,该事件不仅将综合国力强大的美国拉入战争,而且事件过程中的许多巧合和“偶然”,引发了人们普遍的质疑,在日本偷袭与罗斯福的“阴谋”之间,东猜西揣,据理力争。

要想说清这个问题,还要从日本的“北进”和“南下”政策说起。日军深陷中国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自拔;而“北进”与苏联开战,无功而返; 于是,“南下”成了他们的共识。问题来了,日军“南下”非要偷袭珍珠港吗?

实施“南下”政策,一定触碰美国的利益,双方矛盾加深。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臭味相投的”德、意、日三国签订了轴心国同盟条约,意图瓜分世界。日本关东军在诺门罕地区进行所谓的“试探性”进攻,遭受巨大损失。也就是说,其“北进”策略已经放弃。

“以战养战”的日军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南下”,一面逼迫投降的法国同意其派兵进驻越南,一面正式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表明了要称霸亚洲的野心。这样的举动严重触犯了美国的利益,双方在太平洋的矛盾正式摊牌。

作为曾扶持日本崛起的美国,既懊恼养了“一只喂不熟的狼”,又对其“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岛国的命脉——石油等战略物资,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旦禁止出口,对方只得乖乖就范。因此,在美国人的主观认识中,日本根本不是对手。

于是,就有了罗斯福在谴责轴心国侵略行为的同时,将德国列为头号敌人,日本次之,并且在整体战略中确定了“先欧后亚”的原则。当然,在日本高层中也确实存在“亲美派”或“稳健派”,他们不愿与美为敌,积极地寻求和谈的机会。

但美国似乎有“吃定”日本的把握,他们一边禁止出口,一边要求对方恢复到1937年全面侵华前的状态,换句话说,4年的战争,日军白打了。如此苛刻的条件,立刻遭到军方的反对,“强硬派”逐渐占了上风,日、美双方必有一战。

让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狡猾的日本人在开战前,就已经储存了800万吨石油,也就是说,如果节省使用的话,可以维持2年的需要,但毕竟是用一点,少一点,“要么谈成、要么快打”的呼声越来越高,尽快“南下”夺取荷属东印度的油田,成为日本高层一致的看法。

执行“南下”政策必须动用海军,日本联合舰队跃跃欲试。

从明治维新起,日本效仿英、美等国,“勒紧裤腰带”建设了一支能与美国抗衡的海军。当时,美、日双方军舰总吨数比接近10:6,但由于美国还有大西洋防区,因此,在太平洋地区双方实力相当。对于“南下”政策,海军志在必得。

首先,作为日本的“看家”军种,寄托了人们很大期望。举全国之力,耗费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联合舰队,可以说是日本走向世界的标志。他们出访各国,将日本的强大展现在各国面前,但自开战以来,几乎“一枪未开”,有“花瓶”之嫌。

其次,美国人的盛气凌人,同样激发了官兵们的愤慨。在他们潜意识中,美国海军的实力也不过如此,尤其是在航母的认识和实践上,当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可以说是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换句话说,他们更想通过战斗,表现出自己的强大。

更让他们不服气的是,自向外扩张以来,都是以陆军为主,取得的胜利和荣耀,让海军的官兵们羡慕、嫉妒、恨;反过来,陆军对海军的“娇宠”,也是愤恨有加。在他们看来,陆军在中国战场上形成僵持状态,也该由海军来打破僵局。

作为联合舰队司令的山本五十六,在日军中以“稳健派”自居,多年的留美生活,让他十分清楚的知道,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和美国动手,因为“美国的烟囱,比日本的树还多”。但是,“南下”方案已定,他必须考虑如何打好这一仗。

在他看来,“南下”的最大障碍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只要运筹得当,消灭其舰队主力,可以为日军南下争取一年的“安全期”,并且以“速战速决”的方式,有可能逼迫美方讲和,从而实现日本称霸太平洋的战略目标。

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会首先偷袭珍珠港。

偷袭珍珠港,可以说是山本军事生涯中最得意的一次军事行动。从战术的角度来说,他达到了消灭太平洋舰队主力的目的,并为自己和海军赢得了至高的荣誉,达到了人生巅峰。但美国人始终不认为,日本会有这么“大手笔”的动作。

一是,以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实力来讲,还是很有自信的,这其中不仅有实力的差距,而且还有背后强大的军工业实力的较量。以岛国的综合国力养了一支庞大的联合舰队,稍有闪失,几十年的心血将付之东流,日本是不会冒这样的风险。

二是,美、日必有一战,但不是珍珠港。在美国的眼中,一贯“小家子气”的日本人不可能有什么深思远虑,最多也就是进攻菲律宾的美国驻军“出出气”,这是当时美国上下普遍的认识。说白了,日本人没有实力招惹太平洋舰队。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正在和日本进行谈判,谈判过程中,日本的“谦恭”表现,更加让罗斯福等人认为,对方最多是不接受谈判条件,还不至于狗急跳墙,反目成仇。就算是要动武,也只能是进攻菲律宾的局部摩擦,不会有大作为。

正是这样的“误判”,致使许多“蛛丝马迹”的信息,他们都没有与珍珠港联系起来,不是他们完全的“疏忽”和“麻痹”,而是根本就不相信日本人敢这么干。就连对山本和日本联合舰队比较了解的尼米兹,也有这样的“侥幸心理”。

当时以“资历不足”为由,拒绝太平洋舰队司令一职的尼米兹,敏感地认识到日本很有可能袭击珍珠港,既有“出其不意”的铤而走险,又有“一招制敌”的战术效果。但很快“侥幸心理”作祟,认为“招惹”美国,不符合日本的战略需要。

所以,在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的过程中,反映上来的“信息”要么被忽略掉,要么被“不可思议的”否决掉。也就是造成了日后人们议论纷纷的话题,甚至冠以“阴谋论”戴在罗斯福的头上,更有甚者说是丘吉尔的“阴谋”。

其实,细细想想,只要想开战,理由很好找。任何一个小摩擦,都可以作为宣战的理由,没有必要拿一支舰队去冒险。更何况,当时美国的重点是在欧洲,就算想参加战争,也是先和德国宣战,没有想到日本人抢到了德国前头。

难怪,毫无成就感的罗斯福大声疾呼:“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的日子!”因为,他也从未把日本人当成真正的对手,最起码不是第一位。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日本偷袭珍珠港存在两种说法,一是偷袭珍珠港事件是真正的偷袭。二是美国人的阴谋,是故意让偷袭成功的。第一种说法当然是公认的历史,第二种说法是在部分军事迷中留传的,特别是一些日本人始终坚持认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一桩特大的阴谋。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因为日军的突袭看似非常成功,但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使日军的战略意图没有一件达到。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表正式向日本和法西斯轴心国宣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美国奉行中立政策,当时美国仅有10%的民众支持参战,多年的“孤立主义”让美国人对美洲以外的事务没有任何兴趣。然而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强调“反对专制、支持民主”,所以他一方面帮助那些遭受侵略的国家,另一方面寻找时机直接参战。

而且有资料显示罗斯福曾密令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中将,要求将航空母舰从珍珠港调到海外,仿佛已事先得到了“日军将偷袭珍珠港”的消息。有美国学者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为了摆脱国内孤立主义思想的束缚,而实行的“阴谋”,旨在让美军能顺理成章的参战。1941年12月8日美国当地时间中午,罗斯福向国会发表战争宣言,最后参议院以82票对零票,众议院以388票对1票通过了宣战决议。美国的参战加速了法西斯轴心国的灭亡,也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后最大的赢家毋庸置疑那就是美国,战后,整个欧洲大陆满目苍夷,到处是废墟瓦砾,美国则因为本土远离战场,没有受到重大的损失,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恢复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7%。

其它的疑点还有:

一袭击前美军向珍珠港突然调派大量的医药物资和医护人员,并在袭击前一天通知取消第二天的休假,进行战备值班(袭击当天是星期天),这是有档可查的。

二一些不合常理的军事调动,在袭击前美军将一些战斗机分散到偏远的小机场,而留在主机场的飞机则空着机库不用,整整齐齐摆在跑道上,给人一种所有的飞机都在的假象。袭击开始后升空作战的飞机都是小机场起飞的,这在大片《虎、虎、虎》《珍珠港》中都有描写。

三在袭击结束后,美军以惊人的速度将击沉的军舰打捞出水,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修理好,并且进行了改装,使这些军舰的战斗力上升到新的水平。军舰的改装是非常复杂的,要将新装备对军舰的影响都要考虑进去,当这么多的军舰需要改装,仅图纸就要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更不用说各种设备、材料的采购与生产。当这些军舰开始改造时,工人们发现什么都是现成的,包括图纸、武器、雷达都是现成的,好像在等待这一天似的。





民谣故事99


当时日本侵略东南亚,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为了教训日军,美国冻结了对日的贸易,包括石油,没有石油,日军的战斗装备就无法行驶,就等于无法继续侵略,为了确保正常侵略,日军才决定冒对珍珠港偷袭


二战影视


好象预先设考虑后果严重性,可能是自我膨胀了,或是利欲熏心冲昏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