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名党员建起132个“党员便民流动超市”,苍溪农村的新“赶场”

四川在线消息(魏湛 记者 燕巧)2月7日清晨,在苍溪县彭店乡青柏村的蜿蜒乡村小道上,一辆小货车缓缓驶来,车身上挂着横幅:“党员便民流动超市”。青柏村二组村民王考元听到声音赶紧带上口罩出来,买了1桶菜油、2件纯牛奶和3张毛巾。

彭店乡地处苍溪县东部山区,距县城99公里,平日村民生活所需主要靠在乡里“赶场”。疫情发生后,为避免人群聚集,苍溪全县取消了“赶场”制度。“场”没了,为了保障群众生活需要,1月27日,彭店乡首先号召乡里党员组建起党员便民流动超市。

2月1日,苍溪将党员便民流动超市推广全县39个乡镇,截至目前,全县一共建起了132个党员便民流动超市,为群众运送米面粮油酒等生活物资近200吨。而除了送物资,党员便民流动超市还帮村民代办缴费等事项,收纳废弃口罩。

流动的“超市”

向勇宗是彭店乡祥和社区的主任,也是清柏村片区党员便民流动超市的负责人,从1月27日起,他便每日穿梭在彭店乡9个村里。“以前我们这“一三六九”逢场,不准“赶场”了我们就开始给大家买东西。东西送去后,他们想要什么做好登记,我们第二天再带过来。”

2月7日王考元买完后,就在向勇宗准备的群众需求清单上填写了“两箱青岛纯生、一条烟云烟”。

“我们休“场”不休市。”彭店乡党委书记袁华涛对记者说。他介绍,在省上启动一级响应之后,他意识到春节期间乡亲们除了走亲访友、办酒席外,“赶场”人也多,这也不利于疫情防控。但取消“赶场”,老百姓生活怎么办?

为解决乡亲需要,彭店乡大年初二紧急开会,大年初三一早,向宗勇和另一位党员的“党员便民流动超市”就出发了。

“党员流动便民超市”的车是向勇宗自己的车,两人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公布在全乡9个村,每天跑一百多公里。“不分村,哪个村打电话都去。”

几天过去,现在全乡除了两位党员,乡上还有3家商户积极响应,全乡一共有了5个流动便民超市。

“党员便民流动超市”送生活物资的同时也加强了农村的疫情防控。流动超市党员负责人和购买群众都必须佩戴口罩,未佩戴口罩一律不予供应。

既送物资又防疫,2月1日,彭店乡的创新做法在全县得到推广,当地从机关党员、村(社区)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中抽调精干力量,全县39个乡镇一共建起了132个党员便民流动超市,223名党员参与服务。

“废弃口罩兑换站”

运转不过几日,山区不出门村民的需求就远不是送货。

“老辛,你的小额贷款和新农保我都给你交好了啊,收到短信没有?”

“收到了,感谢张书记!有了你的帮忙,我心里一下了就踏实了!”

疫情期间,高坡镇严家村四组村民辛之友主动在家不外出,并定下全家人不得随意外出的规矩。但2月中旬即将到期的3万小额信贷和家人还没如期缴上农保,像悬着的两块石头,让他焦虑。

党员流动便民超市进村时,他向严家村党员便民流动超市负责人张利平反映了这一情况。张利平立即联系银行给辛之友代缴。而张利平便民事项代办记录簿上还记录着:刘映直,代缴家里两人的农保;刘仕春,代领粮食直补款……

“用过的口罩莫乱扔,1个废旧口罩换1把梳子、两个废旧口罩换1张毛巾……”东青镇东升片区党员便民流动超市负责人寇志挺用车载大喇叭大声吆喝。

正在路边等着买生活用品的八组村民杨礼德,赶紧跑回家,拿出用塑料袋包好的6个废旧口罩准备兑换。“这不等于给大家白送东西吗?太划算了!”

在“废弃口罩兑换记录本”上登记好后,寇志挺接过杨礼德的废旧口罩,带着手套小心翼翼地装到车身外悬挂的“费旧口罩专用”标签的垃圾桶里。这些废旧口罩将送回镇上装箱,再运到县上统一集中处置。

“防止废弃口罩的二次感染问题不容忽视。为此,苍溪县及时启动了废旧口罩兑换肥皂、毛巾、洗衣液等生活物品的活动,既回收了口罩,也引导乡亲们勤洗手,有效防控疫情。”苍溪县组织部副部长李航说。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回收废弃口罩达16.8万余个,将由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组织销毁。

“下一步,县委将继续完善和拓展党员便民服务流动超市功能,把群众需求送到家门口,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服务,全县动员、全民参战,共同打赢疫情阻击战。”苍溪县县委书记张寿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