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黑龙潭到底有多险?纳兰性德: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

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

山重叠②,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③,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④,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

注释

①龙潭口:说法不一。一说为龙潭山口,地在清代吉林府伊通州西南,即今吉林市东郊龙潭山。康熙二十一年春,作者扈驾东巡过经此地;一说今山西盂县北之盂山亦有"龙潭",又称"黑龙池",作者曾几度赴山西五台山,本篇所指或为此地;又或者指北京西山的黑龙潭,作者也曾几次游历。②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③断碑:断裂残缺的石碑。④鸣金铁:形容风雷声如同金钲戈矛撞击之声。

赏析

纳兰性德曾扈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了这首《忆秦娥·龙潭口》。据说这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泉水从深潭底冒出,水势较旺。周围的山林于背阴处更高大繁茂,因为谷中土厚,阴处含水,不似向阳坡上风大干燥。而潭口处黛色石崖下会让人有山岩开裂、潭深难测之感。

这股泉水属于石灰岩地区溶洞、裂隙中的暗河涌出,水量较大,传说东海龙王的七子于此潜居。清代这里一度由皇家敕建黑龙王庙。纳兰性德游历至此,观其情其景,为其震撼,大发兴亡之叹。

这首词写龙潭口的景致及感受:龙潭口群山环绕,举目望去,天空只露一线,仿佛是天幕要裂开了。断碑上长满了苍苔,那苍苔好像在啃咬着碑文。龙潭口处如同风雷大作,发出了如同金钲戈矛撞击般的巨大声响,那阴森的潭底正是蛟龙的洞府吧。旧时的明月仍在,叫人升起无限怅惘之情、兴亡之叹!

严迪昌在《清词史》中对这首词的评价为:"感慨倍多,遥思腾越。"容若是个天生的词人,也是个天生的隐士,他喜爱清净,热衷独处。随着圣驾来到这个黑龙潭,见识了这里的清幽与寂静,让容若内心打开了一个深深的缺口,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些年来,无谓的忙碌多么的没有意义。

在容若的天性中,有着一点浪漫主义的不现实性,他渴望拥有彻底的自由,黑龙潭的山色浸染了他尚未尘封的心灵,更加激发了他胸中那点自由浪漫的天性,遥想古人,可以仗剑走天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风景,容若忍不住也要跃跃欲试。

他在词的上片将黑龙潭的景色描绘的十分到位,令景色栩栩如生的出现在读词人的眼前,闭眼细想,仿佛就能看到那山涧的水天一线,崖壁料峭,布满苔藓的断碑令这里的景色清秀之中透出几分激愤和落寞。

"山重迭,悬崖一线天疑裂。"悬崖好像要断裂开来,容若运用夸张的笔法,将景物写到了极致。

清朝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对容若看的透彻而又清晰:" 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的确如此,容若写词,从心而写,所以,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总是让人能感受到震撼人心的一面。虽然这首写景的词,容若并未提到任何抒情,但字里行间,读词的人依然能够感受出那份悲怆和凄凉。

"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断碑"、"古苔"都让人感到悲凉。而在下片,容若更是将这种悲凉推到了至高点。"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如此豪迈的词句在容若的词中很少见到,让后人不但感受到了龙潭口的险峻,也同样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内心刚硬的容若。

但容若毕竟还是感性的,词的最后,他无奈的感叹道:"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看到旧时的明月,想到今朝的岁月,真是岁月无情,人世无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