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动物殖场地、毛皮动物、设备、房屋以及往来人员及车辆的消毒

毛皮动物殖场地、毛皮动物、设备、房屋以及往来人员及车辆的消毒

孟庆江 许保增

切断传播途径和消除传染源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由于毛皮动物患病初期症状并不明显,诊断疾病比较困难,毛皮动物疾病主要是通过食物、饮水、空气以及疫苗注射和配种进行传播。因此,毛皮动物的疾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只有主动防控疾病的发生,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毛皮动物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保证获得高产优质的皮毛产品。为预防疾病的发生,毛皮动物养殖场应进行全面地消毒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 笼舍消毒

1.1 水盒、食盆的消毒

水盒、食盆极易滋生细菌。水盒应每天清洗 1 次。夏季,食盒内的剩食极易酸败变质,应每天清理剩余食物。食盒刷净后煮沸灭菌,或用 0.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

1.2 笼舍和产箱的消毒

笼舍和产箱是毛皮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笼舍极易滞留粪便,由于毛皮动物有储存食物的习性,所以笼舍和产箱极易滋生细菌;毛皮动物脱落的毛发易挂在笼网上,特别是换毛季节,因此定期对笼舍消毒是十分必要的。笼舍可用喷灯火焰消毒,产箱可用 0.2%的热火碱水刷拭消毒。由于火碱水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因此要注意对人员的防护,防止液体溅落到人的皮肤上和眼睛内。

1.3 粪便、垫草的集中处理

在养殖毛皮动物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粪便,还会消耗许多垫草,应集中处理。粪便、垫草可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死粪便和垫草内的细菌和病毒,然后可作为肥料利用。

1.4 垫草的消毒

垫草主要用于北方冬季毛皮动物笼舍御寒和产仔保温,但垫草的消毒工作往往被忽视。垫草常携带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会对新生幼仔的健康发育造成威胁。因此常用的垫草应放在阳光下暴晒数日,在暴晒期间不断翻面,利用紫外线充分杀灭垫草中的微生物,晾晒后的垫草妥善保管,防止霉变。霉变的垫草应禁用。




2 饲料室和饲料的消毒

2.1 饲料室的消毒

饲料室是养殖场的心脏,饲料室入口应设消毒池,池内放消毒液,非工作人员严禁入内。饲料室每天加工完饲料后应及时清理冲洗,特别是饲料室的死角。地面可用 0.1%的新洁尔灭消毒,还要注意对机器和工具及时清洗,每次加工完饲料后将机器拆洗,清理铰刀上的残余饲料,清理后用 0.2%的新吉尔灭消毒;饲料加工中的其他工具用 0.2%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消毒,在下次使用前,将机器和工具用清水清洗干净;饲料加工用具也可直接用水煮沸消毒,同时饲料室应做好灭鼠工作。

2.2 地面的消毒

养殖场地面的粪尿、垫草及掉落的食物应及时清理,防止细菌、蚊蝇滋生及氨气的产生。地面清理净后,可用生石灰铺撒地面。生石灰干粉在应用时易产生扬尘,会对毛皮动物的眼睛及裸露的皮肤造成伤害,因此应先将石灰粉拌湿,然后铺撒在养殖场的地面上,石灰粉潮湿后应立即使用,放置时间过长会失去消毒作用。地面消毒也可喷洒 2%的火碱水来杀死有害菌。

2.3 饲料的消毒

新鲜的鱼、肉饲料应用清水清洗后再加工。禁止购买带有传染病的饲料。对于轻微变质又有利用价值的肉类饲料,可煮熟后饲喂。

3 发病动物的处理

死亡和发病动物应及时处理。死亡的动物可深埋或焚烧。深埋应挖 1.5m左右的深坑,坑底铺一层生石灰,将动物尸体放入后再用生石灰盖好,用土埋好即可。焚烧就是将动物的尸体用火焚烧。对死亡动物用过的食盒、水盒及笼舍、垫草进行彻底消毒。对于不明原因发病的动物要隔离饲养并进行治疗,对其用过的笼舍用喷灯火焰进行消毒处理,发病动物用过的食盆、水盒等要煮沸消毒。




4 饲养人员和车辆的消毒

4.1 工作服的消毒

饲养人员进场后要更换工作服、工作鞋,不允许将工作服和工作鞋穿出场区,不允许不换工作服和工作鞋就进入养殖区,尤其是毛皮动物产仔期。

4.2 入场人员和车辆的消毒

养殖场应有专门的人员通道进入养殖区,通道内设有紫外线消毒措施。对于进入养殖场的车辆,养殖场大门处设有消毒池,内放消毒液,进入养殖区的车辆都要进行消毒,如有特殊情况可用喷雾的方式对车辆进行消毒。有疫情发生时,应禁止车辆出入。

5 手术及防疫消毒

毛皮动物在手术、治疗及注射疫苗时,手术部位及注射部位应做消毒处理。手术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应作焚烧处理。废弃的疫苗瓶、针头及未用完的疫苗不应随意丢弃,应按危险品集中统一处理。注射器与针头应消毒,并做到一兽一针头,预防疾病的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