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手机用户57793464129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全世界造成冲击的战争:交战双方是以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组成的同盟国集团与以英、法、俄等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在战争过程中日本、暹罗、美国、中国等国相继加入协约国阵营,最后发展成为一场波及全世界范围的战争:大约有6500万人参加了这场战争,战争造成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飞机、毒气、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相比新式武器的应用而言:这场战争更大的影响在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战争模式:在此之前的战争主要比拼的是各国军队的战斗力,然而自此之后战争已不再单纯只是军人的事了,而是必须充分动员全国所有资源为战争服务,这除了直接考验各国军队的战斗力外更是对各国动员力和生产力的巨大考验,至此战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的较量。一战初期各国在进行初期动员后的军队规模为:俄国近534万人、法国378万人、英国66万人、德国382万人、奥匈帝国230万人......在战争过程中协约国动员了4500万人,相比之下在人力资源上处于劣势的同盟国也动员了2500万人,对英、法、俄、德、奥等主要参战国家而言:几乎是把全国一半左右的适龄男性送上了战场。即使是没上战场的平民也必须为战争而服务,因为现代化战争需要充足的粮食、药品及武器弹药等军需物资供应以维持:当1914年战争爆发时法国空军有134架战斗机,而到1918年战争结束时这一数据被刷新为11500架,在短短四年间法国空军的战斗机数量就膨胀了八十多倍。美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只有55架飞机,然而到战争结束时已达到2600架。整个战争期间各国生产了2800万支步枪、100万挺轻重机枪、15万门火炮、477亿发子弹、超过10亿发炮弹、18.2万架飞机、9200辆坦克。这还只是武器装备层面,我们也可以看看一战对食物的消耗:仅仅只是俄军在战争中就消耗了964万吨面粉、140万吨米、374万吨肉、51万吨脂肪、1127万吨燕麦和大麦。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么一场消耗严重的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呢?败者自不待言,即使是胜者难道不知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吗?事实上一战的参战国中很多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直接被这场战争摧毁,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朝也因此覆灭,身为战胜国的英、法也是十足的惨胜。

这场令各国付出惨重代价的战争爆发于1914年:这年的6月29日时年33岁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正在维也纳附近享受温暖灿烂的阳光,周围的人群都穿着轻盈的夏装在公园里翩翩起舞,突然音乐戛然而止,人们开始朝着公园的露天音乐台围拢过去。在这里人们看到了一副布告,人们通过这幅布告得知:就在前一天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时茨威格心里隐约意识到这次刺杀事件将引起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一场轩然大波。时光倒流到前一天,这天是一个温和晴朗的星期天,同时也是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苏菲结婚14周年纪念日。这天他们来到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进行一次特殊的旅行,然而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只知道这天是自己的结婚纪念日,却兴许是忘了这天还是塞尔维亚人神圣的“圣维多日”。1389年的这一天塞尔维亚骑士米洛什·奥比利奇以假降之计刺杀了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一世,穆拉德一世之子巴耶塞特一世立即在战场上宣布继位并率军击败塞尔维亚人的反抗,此后塞尔维亚经历了四个多世纪的被土耳其人统治的历史。斐迪南大公的这一举动极大伤害了塞尔维亚人的民族感情,使他自己成为了塞尔维亚人眼中的众矢之的。1914年6月28日上午10点左右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这本来只是一次刑事案件,奥匈帝国方面只需要督促塞尔维亚配合其惩办凶手即可,然而这一事件却阴差阳错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那么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为什么会引发战争呢?即使开战不也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两国之间的事吗?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呢?事实上萨拉热窝事件只是最终点燃一战战火的导火索,而真正导致一战爆发的根源则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19世纪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日渐展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表现得越发明显:传统意义上的英、法两个老牌列强走上了持续衰败的道路,而崛起于欧洲中部的德国却日益蒸蒸日上——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本身就是通过普法战争踩着法国上位的,战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巨额的战争赔款以及欧陆霸主地位的丧失都深深刺痛了法国,因此在普法战争后德法矛盾成为了欧洲的主要矛盾。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比重超过了英国,随着自身国力的稳步提升德国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扮演一个区域霸主的角色了,德国已明确将在争夺欧洲霸权的同时参与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动提上议事日程——用德国人自己的话说“让别的民族去分割世界的陆地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然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然而当德国这个后起之秀加入到瓜分世界的行列时才赫然发现:几乎全世界的陆地和海洋都已被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瓜分完毕——英、法自不待言,甚至连早已衰落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殖民地都不比德国少。在这样的局面下德国积极要求按现实国力重新分割世界,这就不可避免地同英、法这样的殖民大国产生摩擦:当时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洲同英国存在殖民地的争夺,在摩洛哥和西非则同法国存在竞争。这一系列的竞争在一战前的30年间使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

在争夺殖民地的同时列强之间在经济上也构成尖锐的竞争关系,这一时期欧洲绝大多数国家之间都爆发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1888~1889年意大利和法国爆发了关税战,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爆发了关税战,1905~1910年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爆发了关税战。不过这一时期在经济领域竞争最为激烈的当属英、德两国: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战全世界的比重为31.8%,而德国仅仅只占13.2%;但到1914年时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已降到14%,德国则上升到14.3%。这一时期作为新兴强国的德国在海外市场上同老牌强国英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英国为维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则有必要削弱德国。

德国为了争取到和自身国力相对应的殖民地和国际地位试图通过以加强军备的方式逼迫英、法等老牌强国就范,当然这一时期致力于加强军备的并不只有德国,事实上列强都在积极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德意志帝国刚统一时的兵力只有30万左右,到一战前夕德国陆军已增加到80万人,另外490万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员可以作为后备役补充;法国的人口少于德国,适合服兵役的人口只及德国的六成,然而法国通过征召殖民地军队和雇佣外籍军团使自己的兵力达到88万人,另有受训人员506万人;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沙俄拥有142万常备军,另外565万受过训练的后备人员。1905年英国开始建造无畏舰,1907年德国也开始建造这一新式战舰,英国随即宣布二对一的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应付,一时间英、德两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列强之间激烈的军备竞赛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猜忌,战争爆发的风险日益增长。

欧洲各国出于在殖民地、经济领域、军备竞赛等各方面的摩擦矛盾日益增长开始纷纷寻找可以和自己一起对抗竞争对手的盟友,由此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1873年德国鉴于同法国的尖锐矛盾而与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缔结三皇同盟,然而这一同盟自缔结之日起就存在尖锐的内部矛盾——鼓吹泛斯拉夫主义的俄国一直致力于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而奥匈帝国同样在这一地区存在利益,随着1879~1894年俄国和德国之间关税战的爆发后俄国出于对被德、奥孤立包围的担忧而逐渐同德国的宿敌法国靠近,法国则不失时机地连续为俄国提供了多笔低息贷款——既争取到了俄国的好感,同时也借机控制了俄国经济命脉,使俄国不得不向自己靠拢。这样一来在欧洲就形成了德奥同盟和法俄协约两大对立的政治军事阵营。1882年5月20日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的意大利在维也纳和德、奥签订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集团至此正式形成。三国同盟和法俄协约都极力争取英国加入自己一方,然而英国始终坚持传统的“光荣孤立”国策——不和任何国家或阵营保持固定的盟友关系,而是以超脱的离岸平衡手角色维持欧洲均势,然而随着咄咄逼人的德国对欧洲均势的破坏英国逐渐向法俄协约一方靠拢。在两大敌对的联盟体系对立的格局下每当发生争端时就不再只是直接的当事国的事了,即使是本来和争端并没多少关系的国家也不得不选择支持卷入到争端中的自己阵营的盟国,否则就要承担联盟瓦解而使自己陷于孤立状态的危险,所以即使是再小的争端都注定会扩大为双方所有成员国集体参与的大争端。

萨拉热窝事件尽管看起来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当事件发生后迅速向战争方向急速发展着,而这一趋势其实是极其难以扭转的——19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的军事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军事计划重视先发制人的优势令文官政府欠缺足够的时间进行外交斡旋工作。事实上从一战起人类的战争形式开始和以前出现了很大的不同:从一战开始各国都执行了细致的军事计划——从命令下达的一刻起一切都是按预定的时间表进行的,人员和物资都是严格按时间表自动地大规模运输,一旦下令中止将会使己方人员物资堵塞。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己方中止对军队的动员而对方却没相应地中止,那么将使自己处于混乱的无防御状态,任何国家也不敢冒这样的风险。理论上而言:除非各国同时宣布停止军事动员才有可能避免战争,然而事实上这是根本行不通的——毕竟人心隔肚皮,谁也不敢相信对方不会趁机对自己下手。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的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未收到塞尔维亚方面关于萨拉热窝事件的满意答复为由对塞尔维亚宣战,48小时后一向鼓吹泛斯拉夫主义的沙俄以援助身为斯拉夫兄弟的塞尔维亚为由下达了总动员令,而同奥匈帝国定有盟约的德国则在7月31日向俄国发出限其在12小时内取消动员的最后通牒。8月1日凌晨6点德国驻俄大使以未收到俄方答复为由向俄国外交大臣递交了宣战照会并在国内进行动员。德国的动员按钮启动后整个国家机器开始自动向战争状态转换:德国的铁路系统是由军方控制的,每条线路均派有一名参谋且不经总参谋部许可不得铺设或改变任何线路。后备役军人开始前往指定的兵站集中领取制服和武器,先编成连,在编成营。骑兵、摩托兵、炮兵、医疗队、炊事车、修理车等等均按预定的铁路时刻表送到邻近国境的集结地点,在那里将他们编成师,再由师编成军,由军编成集团军,然后待命出征。单是调运一个军的军官就需要火车车厢170节,调运一个军的步兵需要火车车厢965节,调运一个军的骑兵需要2960节,炮兵需要1915节,调运一个军的总兵力合计需要火车车厢6010节。这还只是调运这一个军的兵力,与此同时还需要相同数量的车厢运送这一个军的各种后勤物资给养,而德军一共拥有40个军。从命令下达的那一刻起一切都是按预定时间表的规定进行的,时间表甚至详细规定:在某一时刻多少对火车轮子应该通过哪座桥梁。可想而知如果在此时突然停止军事动员,那么德国的所有军队及其军用物资将全部拥挤在铁路线上,一旦这时对方发动进攻对德国而言将会是一场灭顶之灾。

在德国向俄国宣战的同一天与俄国有盟约关系的法国发出总动员令,德国则随即对法国展开先发制人的打击并要求比利时准许德军通过比利时领土打击法国,在遭到比利时方面拒绝后德国随即展开了对比利时的入侵。德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使一直致力于维持欧洲均势的英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挑战,英国随即于1914年8月4日23:00对德宣战。8月5日德军入侵比利时的列日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个大战役正式打响,同一天门的内哥罗(今黑山共和国)对德、奥宣战,至此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原属同盟国阵营的意大利被协约国收买而临阵倒戈,保加利亚则出于同其他巴尔干半岛国家的矛盾加入同盟国。当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时英国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威胁加强了自己的战备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海军大臣丘吉尔征用了当时英国船厂正在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造的两艘新式战列舰。这两艘军舰价值三千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土耳其为筹措造舰费用几乎发动了全民捐款。然而英国方面在征用军舰后对赔偿问题只字不提,这令土耳其感觉自己受到了漠视——在英国眼中整个奥斯曼帝国还不如两艘额外的军舰重要。于是土耳其在接受德国一笔价值8000万马克的援助后于1914年11月正式向协约国宣战。随着土耳其的参战已使一战的战场由欧洲扩展到加里波利、高加索、美索不达米亚等地。远东的日本试图趁列强混战的时机扩张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势力,于是以英、日之间缔结有同盟条约为由对德宣战,日军随即出兵占领了德国控制下的中国山东以及太平洋诸岛屿,一战开始向全世界范围内扩散。日本的参战迫使中国也不得不考虑参战问题,否则日本就会借参战之机扩大侵华利益,但由于此时中国作为一个内部军阀混战的国家并没在一开始就介入战争。1917年4月6日一直在大西洋另一侧隔岸观火并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因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威胁到其贸易航线以及德国在墨西哥同美国争夺势力范围等原因对德宣战,美国的宣战使胜利的天平进一步向协约国方面倾斜,于是中国随即在1917年8月14日才正式对德、奥宣战,中国宣战后一方面废除此前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向欧洲派遣了30万华工支援协约国作战。除中国之外巴西、希腊、古巴、利比里亚、暹罗(泰国)以及一些中南美洲国家共计11国也受美国参战的鼓舞而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至此一战波及范围蔓延到全球各大洲。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爆发于1914年的7月28日,结束于1918年的11月11日。战争的爆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都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也导致了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在资本主义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这一时期里产生了不可调和矛盾,殖民地与世界霸权的争夺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在这种不平衡发展的影响下,欧洲国家之间的产生了矛盾,而这之间主要有三对矛盾:法国与德国的矛盾,法国在1870至1871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战败,失去了原有的霸主地位,而德国为了防止法国再次崛起,极大的扩充军备;俄国与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英国与德国的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表现在英国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一贯奉行其相应的外交政策,从而力求最大限度的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平衡,不愿意看到德国过分的强大。而随着德国的崛起,英国与德国在利益上的冲突的日益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

另外一个直接原因则是1914年的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此次事件成为了第一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在这一日,奥匈帝国的皇储的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遇刺,一个月之后,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做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紧接着同盟国与协约国相继加入战争。


环球网


1914年6月28日,当人们在萨拉热窝街头迎接来此视察的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时候,突然一名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塞尔维亚恐怖组织“黑手党”的波斯尼亚学生)掏出手枪对着大公夫妇连开数枪,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倒在了血泊之中。

奥匈帝国在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附图,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结束,历时整整4年多,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超过15亿人口被波及;战争期间,有1000万人死于战场,受伤约2000万人,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此外,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被严重削弱,在欧洲之外的美国和日本实力大增,战后不平等的分赃和约更是导致了日后的二战。

附图,1917年4月6日,美国与德国断交

更重要的是,一场世界大战导致四个帝国终结:奥匈帝国彻底解体,形成了匈牙利、奥地利等民族国家;延续600多年的奥斯曼帝国就此终结,只剩下核心部分土耳其;德意志帝国消失,德国失去了1/8领土以及全部的海外殖民地;俄罗斯帝国被革命推翻,继而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场如此惨烈的战争呢?

1.新兴列强与老牌列强之间的矛盾,这是根本原因。

经过欧洲老牌列强几百年的瓜分,到20世纪初期的时候,这个世界的阳光下已经没有一寸多余的土地了,那些新近崛起的德国、美国、日本也需要殖民地, 该则么办?美国有南美的后花园,日本有心心念念的亚洲大陆, 那么德国呢?处在强敌环伺下的欧洲的德国该则么办呢?德国也需要给未来的德国人留下一点阳光下的土地。

附图,1898年的世界

说到底,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是西方几百年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老牌的殖民国家占有庞大的殖民地,就比如大英帝国,在它极盛时期的殖民地约占全世界领土面积的1/4,人口也约占全球人口的1/4,法国在非洲也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就连弱小的荷兰、比利时等都拥有一片资源丰富的后花园。但后起的德国除了在非洲捡了一点贫瘠的烂地以及在亚洲舔了一些别人留下的汤汁,其余的什么都没有,你说这德国人能不眼红吗?

附图,世界殖民地化的过程

英国人凭借庞大的殖民地垄断了原材料市场,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而德国和日本的国内市场已经发展到极致,无论是利益需求还是争霸需要,他们都不得不走向扩张的道路。

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后,罢免了持谨慎外交的老首相俾斯麦,雄心勃勃的德皇毫不掩饰自己的扩张政策,他公然宣称“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并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与“日不落帝国”之间的冲突加剧,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又给原本就矛盾重重的德法关系加了一把火。

2.民族主义的兴起

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

伴随着双方矛盾的加深的还有欧洲愈演愈烈的极端民族主义。自15世纪以来,波斯尼亚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但却居住着许多塞尔维亚人。19世纪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塞尔维亚逐渐取得独立;1875年,奥斯曼帝国的波斯尼亚省发生内乱,奥匈帝国则趁机占领波斯尼亚;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吞并波斯尼亚,这引起塞尔维亚人强烈的仇奥情绪。

刺杀奥匈帝国皇太子就是塞尔维亚极端民族主义者所为,在泛斯拉夫主义和泛日耳曼主义的敌对结盟关系以及种种集体协定防御条约的背景下,欧洲列强纷纷加入战争。虽然这只是战争的一个借口,但一战中这种民族主义大大加深了战争的惨烈程度,各国纷纷进入总体战。

附图,德国(蓝色)和奥匈(红色)组成的德奥同盟

德意志与法国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德意志地区仍是由十数个邦国组成的“日耳曼邦联”,逐渐强大起来的普鲁士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与奥地利、法国等进行了常年的战争。1870年,德意志帝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法皇拿破仑三世也被俘,大获全胜的普鲁士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德意志帝国。

战败后的法国签下了异常苛刻的《法兰克福条约》,条约中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更让法国人无法接受的是德帝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这大大羞辱了法国,因此战后的法国复仇主义盛行。

附图,普鲁士的铁十字勋章

奥匈帝国与沙皇俄国

进入19世纪后半期,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逐渐崩溃,以斯拉夫人老大哥自居的沙皇俄国积极介入巴尔干半岛事务。1878年的柏林会议使得巴尔干半岛上的多个民族取得独立,这些民族主义国家很快就大打出手;奥匈和俄罗斯的友好关系也破裂,这是因为柏林会议中亲俄的保加利亚版图大大被削小,而奥匈帝国则取得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为了遏制奥匈的在巴尔干的扩张俄罗斯选择支持塞尔维亚,此后两国围绕巴尔干问题冲突加剧。

附图,1878年,柏林会议

3.军事同盟

进入20世纪,国际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德国实现统一,开始对外扩张;奥斯曼帝国衰退,巴尔干半岛各个民族独立;奥地利、匈牙利组成了一个极不稳定的二元制帝国;沙俄在日俄战争中失败,目光重新转向巴尔干半岛;还有巴尔干半岛一系列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之间充满了火药味。飘忽不定的国际关系,使得各个国家通过军事结盟来保护自身利益,最终萨拉热窝的一点火星引爆了欧洲这个炸药桶。

附图,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势力分布图

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为防止法国报复,故而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1879年10月,德国与奥匈在维也纳秘密缔结德奥同盟条约。意大利在争夺北非突尼斯的过程中败给法国,因此意大利、德国和奥匈帝国于1882年5月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即三国同盟。

老练的俾斯麦在签订三国同盟的同时,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来安抚沙俄,但是俾斯麦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德俄关系恶化。法国为打破外交孤立,趁机向俄罗斯提供资本以帮助其实现工业化,1894年,法俄缔结军事同盟条约,即法俄同盟。一直奉行“光荣孤立”的英国人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国,也开始寻求欧陆同盟。1904年,英国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1907年英国与俄罗斯签订《英俄协约》。法国、英国和俄国组成三国协约来面对德国人的扩张。

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中立的比利时,英国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一场让空前惨烈的大战来临。

附图,在战壕里作战的士兵

欢迎交流与讨论!!!

求赞加关注!!!!


我没忘记home


为什么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说白了就是两个字,利益,俗话说得好,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这对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体现的尤其的露骨,明显,而一战就是在利益分配不均,导致新旧两种不同势力产生巨大的矛盾的基础上爆发起来的,毕竟战争永远是最为直接简单,但是又极具惨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战的爆发起源于一场刺杀活动,而这场刺杀又被称为一战的火药桶,当然了即便没有这场刺杀,一战也会爆发,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罢了,毕竟随着新兴势力德国的崛起,国内的资源以及远远无法满足他自身的发展需要了,这时候他就不得不去需求新的发展机遇,获取更多的资源,占据更多的世界话语权,以及更高的国际地位,而那时候的世界格局基本上已经形成,被各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占据,轻易不会放弃,而德国要想获取更多那只有发动战争,打破旧有的世界格局,重新划分世界利益。

一个是旧有利益的持有者,一个是新兴势力的迫切需求,两者互不相容,那么战争变毫无悬念的爆发了,旧有势力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战,新兴势力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而战,从头打到尾,所围绕的不过就是利益两个字。


历史微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战不同,那是一场“狗咬狗”的战争!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许多人都知道“萨拉热窝那一枪”;但那只是一个开战的契机或者借口。其本质上的原因还是欧洲列强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文将从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宣传上重新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问题。

首先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宣传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是最为猖狂的。

第一,德意志的长期分裂是德国人心中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历史,他们的重新归于统一,不是因为正式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源自于普鲁士大地主联合容克贵族的铁血征服。

也正是因为统一的来之不易,他们更加迷信武力的力量,他们狂热而不顾一切的推行“唯战争论”和“唯武器论”,并且不遗余力地制造对其他民族的民族仇恨。

德意志的陆军元帅毛奇曾经肯定的说:

“……对于国家的迷信,已经从哲学方面转到资产阶级甚至很多工人的一般意识中去了。”

1896年一月十八日,德皇威廉二世在纪念德意志帝国建国二十五周年之际向全世界宣告,由普鲁士创建的这个帝国从今以后再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大陆国家,而是一个影响面波及整个地球的“世界帝国”了。

德国为了成为世界帝国,大力鼓吹泛日耳曼联盟的组成,他们要求侵占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的殖民地,法国的铁矿区,整个比利时和荷兰,从俄国手中夺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乌克兰,波兰和高加索。

从最具体的日常行为来看,德意志对战争的热情也是令人震撼的,他们在城市中心树立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模型,情绪伴随着吹奏乐的渲染逐渐达到了高潮,一把大火将模型点燃,接着不可抑制的大火熊熊燃烧起来,周围的德国人发狂的嘶叫,呐喊和德意志的国歌融合在一起。

再说土耳其,他们的扩张思想来自于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他们梦想让东安纳托利亚住满突厥部落,对俄国建立一道铜墙铁壁。反对俄国,反对塞尔维亚的大保加利亚主义也在巴尔干半岛上逐渐流行起来。

英国下议院最保守的议员丘吉尔联合张伯伦一同鼓吹日不落帝国的荣耀,狂热地拥护十九世纪末的殖民战争,包括号召发动非正义的英布战争。

和德意志军国主义宣传相比不遑多让的法国,也在为1870到1871年战败而恨得咬牙切齿,想要在建立一个“伟大而强盛的法兰西”的基础上一雪前耻,夺回本来属于自己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俄罗斯的地主资产阶级更是一手炮制出“兄弟的斯拉夫人”

打算把全体斯拉夫民族统一在俄国的领导之下发动保卫斯拉夫的战争。

所以说,他们都想打仗,没有谁侵略谁,谁正义非正义一说,属于狗咬狗!

这一切的阴谋都被列宁看在眼里,他不无愤怒的评价民族主义制造者时说道:资产阶级沙文主义报刊发表无数煽动性的文章,挑拨人民群众去反对“敌人”,叫喊什么必不可免地要遭到“德国的侵略”和“英国的进攻”。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广大工农群众受到越来越深入人心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白话历史君


关于为什么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原因比较复杂。

先谈谈主要原因,首先是1870年后的法德矛盾,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完成了统一,新兴的德国取代了法国的欧陆仲裁地位,由于德国在条约中对法国的苛刻要求,使法国与德国开始了长期的仇视关系,德国为了孤立法国在欧陆寻找伙伴,而法国一方自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德国把自己孤立起来无动于衷,只是早期德国有俾斯麦这样的外交高手在,在欧洲建立了由德国主导的体系。法国在外交上曾一度被压制。但后来德国与盟友却因利益瓜葛和后来威廉二世的“鬼才”般的外交与法国的见缝插针,法德外交优劣势转换。其实如果仅是法德之间的矛盾即便是矛盾升级为战争。也只是会爆发席卷欧陆和部分海外区域的洲际战争。

德国在“外交鬼才”威廉二世的微操下,先后在国际上得罪英国、俄国等国,最终让德国在欧洲的外交失去优势。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早在普法战争后就已埋下伏笔。但是在19世纪70-80年代,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对抗尚未形成。随着俾斯麦的下台,威廉二世开始把德国引向了深渊。威廉二世的世界帝国梦,让英国产生了警觉,其实作为一国之主的威廉二世有一个雄心壮志,让德国变得更加强大也没什么不对,错就错在他表现的太高调了。威廉二世高调发展海军、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和一句德国也要阳光下的地盘,让本来还算友善的英德关系瞬间跌入冰点。英国在1890年代也开始不再把法国与俄国作为主要潜在敌人,而是把德国最为主要潜在敌人。

之后数十年,英国彻底导向法国与俄国一边。可以说,英国的加入让世界大战拥有了条件。毕竟当时英国海外殖民地遍布全球,并且在海外也有一些小伙伴,如果德国一方与英国、法国、俄国开战,那么战场不会再局限于欧陆,它可能会波及到非洲、中东、大西洋甚至于远东地区。而后来也的确如此。

而在一战期间,德国的一系列行为又得罪了美国加上美国的野心,促使美国加入战争,让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

至于在巴尔干地区的萨拉热窝事件,不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没有它,一战依然会爆发。


黎塞留的野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1914年,塞尔维亚的刺客暗杀了奥匈帝国的弗朗茨·费迪南德大公。不过,往深层看,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因素导致了这场大战。

我们先来看看1914年之前的欧洲权力分布。

英国国家元首为乔治五世,君主立宪制,其盟国为法国和沙俄,存在的争议是与德国的贸易竞争导致海军军备竞赛。

法国国家元首为波音凯尔总统,议会制,盟国为英国和沙俄,存在的争议是希望德国返还阿尔萨斯和洛林省。

沙俄国家元首是尼古拉二世,君主制,其盟国为英国和法国,存在的争议是与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地区。

德国国家元首是威廉二世,君主立宪制,其盟国为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存在的争议是与法国争夺阿尔萨斯,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奥匈帝国国家元首是凯撒弗朗茨约瑟夫,君主立宪制,其同盟国为意大利和德国,存在的争议是与沙俄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

意大利国家元首是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君主立宪制,其盟国为奥匈帝国和德国,存在的争议是与法国在北非的争执。

1914年之前欧洲的主要大国分为两个军事同盟国,一个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联盟;另一个是英国,法国和沙俄三协约。

虽然这些联盟本质上是防御性的,但它们的存在就意味着联盟中的一个国家发生冲突,其他成员国都会参战。

一战前,由于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导致所有大国的军费开支都大幅增加,开始了军备竞赛。各个大国都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因此大家都满怀信心的认为,一旦战争爆发将会迅速击败对手。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会持续四年。

1914年之前大国之间爆发了几次危机,加深了他们的敌意,而萨拉热窝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引子。奥匈帝国和沙俄都想扩大其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影响力。沙俄鼓励在巴尔干地区与他们同族的斯拉夫民族主义,并且支持塞尔维亚,将自己视为塞尔维亚的保护者。由于1912年至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塞尔维亚的人口增加了一倍,之后塞尔维亚对建立南斯拉夫联盟的期望越来越高,奥匈帝国的领土上有大量的南斯拉夫人口,他们开始担心塞尔维亚实力增长的速度。因此,奥匈帝国决定对塞尔维亚发动预防性战争,而萨拉热窝事件正是一个绝妙的借口。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沙俄就会介入,从而两个联盟就会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希望通过一场战争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和未开发市场。


后羿不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简称一战,是两个对立的帝国主义集团,即德国和奥匈等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一场国际性战争。

19世界末20世纪初,各大列强为增强本国国际上的势力,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这时,老牌殖民帝国英、法、俄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为此,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

其实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就签署了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1892年~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议,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族继承人费迪南被塞尔维亚族青年用手枪打死,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同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同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从此,大战全面展开,先后卷入战争的达33国,总人口达15亿。

萨拉热窝事件



南京小不点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一战背景

1914年,一战爆发前夕,欧洲分为了两大敌对阵营,一个是以英国、法国、俄国为主的协约国集团,他们对崛起的最强力量德国而感到了威胁和恐惧,从而达成同盟;德意志帝国因对其自身陷入敌对势力包围的困境而感到了威胁。奥匈帝国,则状况每况愈下,以及意大利(后来见风使舵加入了协约国集团),想对法国乘火打劫,于是这三个国家,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了同盟国集团。


德国和法国的百年恩怨

早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德国和法国就是一对死对头,在拿破仑1810年鼎盛时期之前,当时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就一直和拿破仑作战。到了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失败后,普鲁士立即背叛了拿破仑,成为了击败拿破仑的主力中坚,尤其是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普鲁士联手英国击败了拿破仑,从而导致拿破仑帝国的迅速垮台。

到了1870年的普法战争,则更是将两个国家的矛盾推导了顶点。

1870年之前德国处于严重分裂的状态,整个国家分成了无数的小国,在这些国家当中以普鲁士最为强大,自1862年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担任普鲁士首相之后,当时的普鲁士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先后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奥匈帝国前身)的战争基本统一了德意志地区。当时德国的强大引起了欧洲大陆昔日霸主法国的不安,随即当时的普鲁士与法国就爆发了普法战争,由于法国当时的皇帝拿破仑三世在军事上屡屡出现失误,导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1871年普鲁士军队攻陷巴黎,在巴黎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最终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给了德国,战争宣告结束。

战败后的法国对普法战争实际上一直耿耿于怀,也一直暗暗和德国较劲。普法战争的结果也催生了另一个帝国,奥匈帝国的诞生,当时的奥地利在被踢出德意志之后,与匈牙利合并成为了奥匈帝国。

德国与英国的矛盾

一是英国向来奉行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英国向来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只要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英国就会联合其他的国家一起反对这个十分强大的国家,因为如果欧洲大陆被这个十分强大的国家统一,那么对于英国来说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威胁。所以在历史上,当法国在拿破仑时期强大的时候,英国数次组成反法联盟,最终击败了拿破仑帝国。

而到了1914年的时候,欧洲大陆最为强大的是当时的德国,英国按照自身的外交原则,就只能站在德国的对立面而与与德国为敌的法国、俄国组成同盟。

二是当时的德国严重冲击了以英国为主的世界殖民体系

同时英国和德国存在殖民地分配的矛盾。英国和法国作为早期的殖民强国,在大航海时代到近代的数百年里获得了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如图,红色部分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在最为强大的时候被誉为“日不落帝国”,包括殖民地在内的领土占世界的五分之二。

此图蓝色部分为法国及其殖民地范围,当时法国殖民地面积仅次于英国。

由于德国统一时间晚,因此当德国想到对外扩张殖民地的时候,海外殖民地已经被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强国瓜分的差不多了。这就让德国非常地不爽,德国认为应该按照实力重新划分殖民地。

以上为德国及其殖民地范围,由于起步晚,德国只瓜分到了非常少量的海外殖民地。

而重新划分殖民地,就这点来说是严重打击了英国的利益,英国和法国都是当时殖民体系的利益既得者,他们自然是不希望殖民地被重新划分,也就天然地站在了一起对抗德国了。

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

在19世界后期,统治着巴尔干半岛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俄国百年的打击下,逐步丧失了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被重新划分。俄国以斯拉夫老大的身份积极介入巴尔干半岛事务。但是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瓦解,出现了众多独立的国家,这些独立的国家彼此之间冲突不断,俄国支持的保加利亚版图被大大缩小,而奥匈帝国则取得了黑赛哥维那、波斯尼亚地区的控制权,双方争夺的焦点集中在了塞尔维亚,为此两国冲突不断加剧。

一战的导火索——萨达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换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来到塞尔维亚首都萨达热窝进行访问,期间被塞尔维亚人刺杀身亡。

随后奥匈帝国追究其巴尔干死敌塞尔维亚的责任,并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其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塞尔维亚拒绝了最后通牒,随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而俄国作为斯拉夫的老大,也自然出面干预了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进攻,出动军队增援塞尔维亚,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战争由此展开。德国对奥匈帝国有军事同盟的关系,由于俄国对奥匈帝国开战,德国也对俄国宣战。而俄国和英法是军事同盟关系,由于德国和奥匈帝国对俄国开战,英法也随即对德国及奥匈帝国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爆发。


老威观史


一、德国的崛起

在法国西边,俄国东边存在一个神圣罗马帝国,后来慢慢的衰落,分裂成几百个小邦国,统一的语言,统一的民族,在拿破仑失败以后,这个地方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但是由于各自为政,关税林立,严重阻碍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普鲁士的国王威廉一世任用俾斯麦,作为宰相,俾斯麦通过高超的政治手腕,合纵连横,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夺取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两个公国,后联合意大利击败奥地利,把奥地利从德联邦中排挤出去,后故意激怒法国,让法国对普宣战,稳住奥地利,俄罗斯,击败法国,最终统一了北德意志。统一后的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崛起。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两个有趣的人,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中,俾斯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像一个老辣凶狠的猎手,总是能准确的判断局势,洞察着各方面的局势,操控着对手,赢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当普军打败奥地利,威廉一世要求,俾斯麦进入奥地利,占领奥地利,俾斯麦说:如果我们进入奥地利,这正是法国希望的,威廉一世以退位相威胁,俾斯麦大叫:你出兵奥地利,我就不干了。威廉一世后来跟别人说道:你知道的,在俾斯麦首相手下当皇帝不太容易。尽管相持激烈,威廉一世总是听俾斯麦的。

威廉二世上台,随着德国实力的崛起,德国迫切的需要更多的原料与市场,迫切要求与其大国实力想匹配的地位,这时点到为止,实力均衡的俾斯麦被赶下台了。德国争霸世界的脚步开始了,德国与英国的矛盾开始显现。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衰落,巴尔干半岛的各邦纷纷追求独立,他们想成立一个大的联合王国,但是各大国都想控制这一块地方,奥匈帝国直接出兵,占领了其中的两个邦,而巴尔干的人的主要成分是斯拉夫人,俄罗斯也想进入这里,暗中支持巴尔干对抗奥匈帝国,当费迪南被刺杀后,这些暗中的东西就摆在桌面上,德国支持奥匈对俄宣战,法德是世仇,而且随时想报普法战争的仇,从德国手中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对德宣战。

英国从光荣革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占尽各种先机,世界上容易占领的地方,基本都在英国手中,英国跟德国早在桌子底下,打的不可开交了,此时更是心领神会,立即对德开战。我们谈论英国时,总是不能抛开一个理论:离岸平衡手,就是大陆均衡理论,就是没有矛盾,也不能看着一个大国称霸欧洲,英国的国策就是,联合老二打老大。

意大利。。。。。。。。。。

美国为什么会参战:美国参战的理由是最充分的,一战前美国工业实力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他迫切需要开放市场。但是当时如果要跟德国一样去挑衅老牌列强,那简直是找刺激,美国不想这么干,他是想交好各国然后分一杯羹,他开始中立相双方提供军火,后来协约国欠了他很多钱,他怕协约国打败血本无归,1917年大战已经打了三年,双方人困马乏,他参战简直就是捡便宜。他的借口是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击沉了他的商船,借口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