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BT读书会分享-005

尊重的赋能——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人性观与价值观

什么叫“人性观”?人性观是我们对人的看法。什么叫“价值观”?价值观是我们对于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持有怎样的看法。

每一个流派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人性观与价值观,里面体现了这个流派的工作手法与方式。作为治疗师,我们在理解每一个流派的人性观与价值观时,其实也是一个我们必须反问自己的过程“你是否真的相信这样一个人性观与价值观”?同时也是一个重新对自己再次观想的过程。

SFBT的人性观

“人性观”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理解:a.和谐人我的信任;b.资源性的优势力量;c.未来导向的思维;d.独特自主的个体性。

对“和谐人我的信任”的理解: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是好的,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周边所在乎的人,他们也是好的;大家彼此相互尊重,我们相信美善和谐、相信越来越好,认为接纳与归属是极其重要的;当这些部分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人与人互动之间,会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信任就会产生并且能够持续。

对“资源性的优势力量”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资源?什么是优势?什么是力量?治疗师如何帮助当事人理解TA自己的优势、力量与资源,在这个点上是非常重要的。

当我们处于顺境时,资源与优势非常容易被看到,例如:某个人很帅、能言善道、有钱、体贴、非常热心等等。但当事人来求助治疗师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并不处于顺境,有时甚至会很惨。治疗师心里不免感叹“哇塞,TA真的很惨”!当事人在治疗师面前哭泣,有时我们忍不住也会掉下眼泪。陪伴当事人在情绪的部分得到宣泄后,是否问题就解决了?TA就完全被理解了?当事人的优势就能够自动出来了?事实并没这么简单。

治疗师需要问自己,是否真的发自内心相信每个人都有TA的优势与能力。比如:当一个失恋多次的男生来到治疗师面前,诉说自己被拒绝的惨痛人生。我们是去探究他在恋爱中的表达、技巧有多么的拙劣;还是说看到他即便那么多次被拒绝,依旧没有放弃追求爱情的期望?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

治疗师如何透过与当事人的互动,去找到TA身上的优势、能力还有资源?当我们倾听发生在当事人身上的故事时,倘若找不到一般认为的符合所谓主流思想所需要的优势、资源与能力怎么办?治疗师必须练习让自己如何帮助当事人从TA的描述中总结、归纳、找到、提取那些其实TA所拥有的特质。

治疗师需要特别留意:在对当事人的资源或优势做描述与总结时,必须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与根据,不能简单反馈一些表象的内容,否则当事人并没有办法真正接受治疗师的反馈,真正听到心坎里。

人在被鼓励的时候,会更有力量去改变。在SFBT里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叫“正向的赞美”,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滋养的力量与重要性。我们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正向赞美,提取反馈给当事人,让当事人看见。有时我们未必是最好的,但其实我们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举例1:有句话说,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现实中或许100个人里只能有1个是将军,剩下的99个要怎么办呢?他们必须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新的意义。如何去赋予新的意义?“转换方向”是问题解决的方式之一。生命是苦乐交融的,当某个苦难确实无法去除时,我们就要想办法与之共存。士兵不能因为成不了将军就否定自己,而是要回到本身,重新探索,虽然今天我是一个士兵,我也可以是个与众不同的士兵、一个有价值的士兵。新的意义可以在TA个人的生命里面得到体现,也可以在TA为周围人所创造出来的意义与价值中体现。

举例2:志玲姐姐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女神,当她宣布结婚后,是否我们就真的不结婚了?当然不是。当自己的女神能够找到她的幸福时,或许我们会送上祝福,成全他们。虽然我们自己无法与志玲姐姐有一个结果,但我们依然有能力去欣赏、接纳这个处境。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

“复原力”,也就是自愈的能力,一种潜力。例如:今天不小心手被刀子划了一个小伤口,如果你不去处理,或许伤口也会慢慢愈合,这就是所谓的“复原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有一些自愈的能力,但这个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伤口“深入见骨”,可能就不是靠自愈的能力解决了,当无法自愈时我们就需要寻求帮助。

“复原力”可以被激活和提升。例如:有一句话,

“为母则强”。原本恋爱时女生连一桶水都提不动,但当上母亲之后三桶水也可以扛上楼。治疗师需要帮助当事人提升原本的复原力。但复原力并不能靠一时之间就快速提升,它需要一个过程,慢慢积累。例如:我们不会因为今天喝了一锅老母鸡滋养汤,明天抵抗力就明显提升,而是在于平时规律饮食、规律作息、规律运动等等,是一个持续的运作。

对于“未来导向的思维”的理解:

在SFBT中,提到未来就联想到“奇迹问句”。确实,在人性观下“奇迹问句”是非常独特的一个技巧。其实“未来导向的思维”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过去,另一个是未来。

“过去”是当事人来到我们面前,治疗师要相信这个人一定会被TA的过去所影响,同时更要相信TA不会被过去所捆绑。也就是说,过去虽有影响但并非不可改变。“过去”并非全然不好,其中一定会有积累的经验与资源。例如:一个人谈恋爱,或许最初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找的另一半是怎样的,反而有了几次失败的经历之后,慢慢积累或是清晰了心目中那个TA的轮廓与标准。所以,过去并不会捆绑我们,反而过去的经验里会积累出很多的资源。

“未来”是可以被创造的,当我们有想要的愿景时就会带来动力,生命是需要有盼望的。“奇迹问句”究竟如何问,非常重要。举例:“画饼充饥”,如果拿一张纸在上面画一个圆圈,点上几个黑点,怎么看都不像饼,又怎么能充饥呢?所以这个“饼”要怎么画,画到怎样的程度很关键。它是黑色的芝麻还是白色的芝麻?芝麻散布在饼的哪里会比较符合真实的状况?

“奇迹问句”关键点在于必须要问细节。当事人提出一个TA想要的愿景时,治疗师需要问细节,而非概括地说“你想要一个更好的未来,有一个女孩能够好好和你过日子”,“好好和你过日子”中什么叫做“过日子”?需要非常明确和具体的描述,把细节问出来。

对于“独特自主的个体性”的理解:

没有两个人的经验是相同的。治疗师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当事人身上。举例:当事人在职业生涯方面做了一个选择,想要去“百强”企业工作,但治疗师听TA过去所有经验时,发现目前选择的领域可能并不适合当事人,甚至简历投出去会石沉大海。此时治疗师脑海中已经有了自己的那个看法,如果我们把这个观点直接和当事人说,其实我们就有可能已经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当事人。我们如何避免出现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放慢脚步,更多去倾听当事人的说法,TA是怎么认知的?TA的考虑是什么?

即便治疗师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似乎已经清晰明了当事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大致会是怎样的脉络,也不会过快地、直截了当地把观点或是专业的部分让来访者看到,特别是在当事人还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没有共同去探索的情况下,即便治疗师说,当事人往往也未必接受。

社会建构里面讲“到底什么是事实”?我认为的事实与你认为的事实;即便两个人都很“痛”,但我们的“痛”还是“痛得不一样”。

“独特自主的个体性”指我们相信人会为自己做出当时最好的选择。今天当事人转的这个“弯”背后一定有TA的理由。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它当时最好的理由在那里。人生没有“早知道”,我们相信“生命并没有固定的最佳路径”,当事人所做的选择是TA生命历程中的一些过程,而不是结果;生命无常,总有出路。此外,我们自己想要的,就会去实践。即人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会努力去争取、去贴近;相反,我们不想要的就会设法避开。

以上四点是彼此环环相扣的。

SFBT的专业价值

尊重人类尊严并提升自我决定

治疗师邀请当事人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专家。什么时候人会愿意开启思考,去建构自己的解决之道?什么时候当事人不会有太多的防卫,没有太多“这个……那个……可是……”,而是去思考自己觉得怎样可能会变得更好?这在于治疗师提供给当事人一种信心和希望感,或者是安全感被支持。

在与治疗师的谈话中觉得“我好像真的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有了这样的信心基础就能去建构一个解决之道了。治疗师需要在当事人的思维框架里扩充TA的知觉范畴。当事人以为自己只有3分好,其实TA可能有8分好,这就是扩充的概念。

此外一种容易被忽略的情况,当事人在回答治疗师对未来方向的提问时,很快给出一个答案,这时我们需要去分辨来访者是真的就此问题在认真思考与规划,还是为了讨好治疗师才给出的答案,以便尽快结束这一话题,这里有时可能需要做更进一步的分辨。

“自觉”的重要之处在于让我们可以真正为自己的生命去负责。而不是讨好、满足他人。

个别化服务

“身后一步的引导”如何理解?如果孩子特别感受到治疗师的着急,就会认为治疗师是父母的说客,帮着父母改造自己;如果治疗师表现出根本不在乎的状态,孩子又会疑惑做治疗的意义在哪里?所以,“身后一步的引导”是指当我们的服务对象往前走一步,治疗师跟着往前走一步;当事人慢慢移动一步,我们也移动一步,治疗师不要走在当事人的前面。对于未来的部分,治疗师可以提前看见,但不会提前向前走。

“个别化的服务”需要我们注意当事人的生活经验,TA的惯用语言、TA的脉络究竟是什么。此外,所谓“个人独特性”是指每个当事人除了与咨询师及其他当事人有所不同之外,每次晤谈时,同一位当事人也与上一次晤谈的TA已有不同。

助长当事人的愿景

需要澄清的部分:并非当事人没有愿景,治疗师要为当事人画一个大饼;而是当事人已经有一个愿景,治疗师协助其把这个愿景给清晰化、具体化、可行化与生动化。助长当事人的愿景是提供TA足够的安全、信心与希望,把已有的一些想法尽可能具体。

以优势为基础并极大化赋能感

SFBT中的“一小步”非常关键,一小步可以给人带来“赋能”的感受;另一个可运用的技巧是“重新建构”,即由“负”翻“正”;治疗师将服务对象口中一些负向的词用中性甚至正向的词来替换。在运用“外化”或“重新建构”技巧之前,需要对当事人有足够的同理以及对当事人脉络的理解。

激发当事人投入参与

激发当事人投入参与的前提是平等、尊重与接纳,这些是关键和基本的。对当事人过去的部分我们是否一定要去探究、去揭露?当我们去询问服务对象时,是否会令其感到不安全?如果当事人不想说出那些负向的经历,我们是否一定要坚持?所以,如果当事人愿意多说,我们可以倾听让TA多说一些;如果当事人不愿说的部分,我们不必停留太久,暂时放一放,这样的节奏会让当事人在谈话的过程中体验更多的安全感。

促进一般化的应对思维

“外化”对应“一般化”,“内化”对应“个别化”。当这个经验是负向时,我们需要把它外化-一般化;当这个经验是正向时,我们需要把它内化-个别化。举例:今天周末,大家不用出门工作,有一个学习的活动,如果当事人错过没有参加,我们的回应可以是“通常不用出门的周末,都想要好好放松,在被窝不愿出来,你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很正常,相信很多人也都和你一样”,这就是“外化-一般化”;当需要赞美时可以说“在这个不用出门工作的日子,你还能从温暖的被窝里钻出来坚持学习,我真无法想象你是怎么做到的,这需要很强的学习动力才行”,这就是“内化-个别化”。

我们需要清楚的区分如何使用,当事实是负向的时候治疗师需要将“人”和“事”分离开来;当需要赞美对方时则把“人”与“事”贴近在一起。

监测改变并助长转移性

治疗师帮助当事人看见TA许许多多细微的改变,通过谈话让当事人说出自己的改变。非常重要的技巧是“以小放大”,当服务对象有一点点改变时,我们把这个小小的进步与改变放大、特别提取出来给TA看。

总结

无论在未来的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能够运用这些人性观与价值观,正如回到最初所讲,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很好;我们愿意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相信所在乎的人,他们都会很好,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尊重与接纳,归属因运而生。

感谢吕静淑老师的带领与分享,2020年让我们共读《尊重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