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关羽没有荆州之失,蜀汉能否统一天下?

天高云淡大挖子


单单就《三国演义》来说,我认为若是没有荆州之失,蜀汉失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的。

荆州丢失之后,我们可以顺着理出这么一条线来,因为荆州的丢失关羽败走麦城,导致了关羽的死亡,而关羽的死亡,让刘备悲痛欲绝,血泪染襟,发誓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在集结了七十多万大军后,刘备自己挂帅出征。

但是大军还没有出征前,张飞惨死,被两个部下割了头,送到了东吴。原来关羽死后张飞旦夕号泣,日日醉酒,并且还经常鞭打军士,多有鞭死者,部下多有不满,趁张飞酒醉割了他的头。刘备听闻撞地而哭,几度昏厥,想想当年桃园结义,三兄弟同生共死的誓言依旧在耳畔,如今两个弟弟先后惨死,不踏平东吴难平心中之恨。刘备不管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坚持出兵复仇。

其实这个时候刘备还有一个选择。当时北面的曹操已死,曹丕继魏王位,上演了一场禅让的大戏,曹氏集团逼迫汉献帝让位于曹丕,丕三辞而受之,登帝位,改国号“魏”。这时候曹丕刚刚篡位,人心向背,这个时候刘备若是可以联合东吴伐曹魏,必定能成功。

东吴孙权集团先后两次派使者见刘备,表示愿意连蜀伐魏。第一次愿意交还荆州之地还有孙夫人,被刘备拒绝。蜀军杀了围攻关羽的东吴诸将后,算得是为关羽报了仇。孙权第二次派出了使者,归还了张飞首级,并把两个割下张飞首级的蜀汉叛将一同送还,表示联合抗魏,刘备还是不听,一意孤行。

最后的被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元气大伤,失去了统一三国的能力。

曹丕篡了汉家天下,刘备作为皇室后人肯定是要北伐的,这是最好的时机,联合东吴也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若不是丢了荆州,死了关羽,刘备的选择一定是先连吴伐魏,两国的夹击,加上魏国国内的人心也不稳,魏国有很高的可能会灭国。刘备又是个名正言顺的皇室之人,那么蜀军就成了名正言顺的汉军了,天下归心,东吴最后的结果不是归顺,就是灭亡了。


上游的小石头


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给刘备做了一份战略规划——隆中对。他先是分析了一下外部环境,确定了北曹、东吴这两个政权稳定不可夺,而刘备的发展只能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伐曹,最后一统天下。

那么如果荆州不丢失,蜀汉能否按照隆中对策一样,一统天下呢?我认为是难上加难。

第一、诸葛亮《隆中对》里面也说了,需要等到“时变”,而这个时变曹魏会给西蜀机会吗?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又有很多人才辅佐,诸葛亮的“时变”在哪里?终其一生也等不到了。

第二、东汉时期北方的底子比南方好,虽然久经战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曹操一统北方之后,经济迅速恢复。加上曹丕当政开始,推行屯军政策和九品中正制,粮食和人口大幅度提升,人才梯队也得到保证。反观蜀国连年战乱,先打东吴、又打南蛮和不断的北伐,原本就不富庶的蜀国经济和人力一耗再耗。这些都没有在诸葛亮隆中时的算计之中。

第三、曹魏和孙吴政权稳定,在三国时期,这两个国家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反叛和政变,就比如曹丕窜汉相反成为人心所向。而蜀国内部政治派系众多,南王孟获、新城(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的)太守孟达、大将魏延等不断的反叛,蜀国政局内部一直不安定,这也没在隆中对之中。

第三、关羽就是因为出兵攻打襄樊,被孙吴偷袭后方。如果荆州不丢,荆州一路军打入魏国腹地,很难保孙吴还是像历史上一样偷袭后方,导致两路被夹击,导致兵败。

第四、汉中出兵,数次以粮草供应不足失败,只因益州是易守难攻,但不利于出兵,更何况是远征军。只要益州一路兵不能打到长安,荆州一路也很容易陷入孤军奋战。

第五、就算荆、益二州北伐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魏国遭受灭国之危,难道孙权会坐以待毙,等到蜀汉统一北方后在收拾自己吗?当然会选择和魏国结盟,平衡蜀国。

所以说,蜀国不仅从力量上还是政治上,都比不上魏国,或者准确的说比不上当时的北方。就算司马父子生在蜀还是吴,北方政权还是会一统南方的另外两个政权。


历史TOP榜


笔者认为蜀汉不可以统一三国。

公元219年,刘备结束汉中之战返回成都。

仅仅几个月后,关羽开始挑起襄樊之战,结果曹操和孙权联手,打了关羽一次措手不及,荆州被吕蒙偷袭,孟达,糜芳投敌。

荆州落入东吴孙权手中,成功扼制了刘备势力的扩张。

假如没有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个历史事件,我们来看历史发展的走向。

关羽在发动襄樊之战时,战略目的是为了让刘备出兵北伐时有战争主动权。

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构想,等到天下有变,刘备分两路出兵北伐。

一路是荆州北上,另外一路是由汉中向关中地区东进。

先来说关羽这一路,他在荆州有5万人,而曹操阵营中,负责镇守襄阳和樊城的总指挥是曹仁。

他当时的兵力和关羽相差不多,关羽在襄樊有一年的时间,也没有拿下这两座城池,双方实际上进入了相持不下的阶段。

对于拼消耗来看,荆州是不能和曹操中原腹地相比。

这里不仅人口众多,而且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地区,守着黄河流域有着先天的优势。

虽然人口南迁已经开始,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再来看另外一路进攻关中地区的刘备和诸葛亮。

他们由益州出发,经过汉中向曹操进攻。

这里经过八百里秦川才能到达曹魏的腹地,后勤补给是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

刘备经过汉中之战,已经意识到想战胜曹操的关中军团,需要益州源源不断的支援。

汉中之战打了两年,虽然刘备打赢了,但可以说是劳民伤财的,短时间里不能再全力进攻,只能采取防守的策略。

两路出兵的战略方针,在当时是行不通。

更何况有孙权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接触孙刘联盟,占领荆州。

所以,刘备拿下益州以后,只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出兵北伐只能无功而返。

—End—


冷月钩沉


就是关羽没有荆州之失,蜀汉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古代战争,带兵打仗的统帅的武力值是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另一个重要指标就谋略。还有就所带兵将的数量。

咱们看下武力值。

关羽战不下庞德,徐晃甚至都能战平关羽。这与关羽镇守荆州,事务繁忙,荒废了武功是有关系的。而这期间,曹魏的大将经历了战马腾、马超和韩随,接着战汉中战蜀汉,武力值爆棚。曹魏军中武功在徐晃之上的张辽、许褚、张郃、夏侯惇、夏侯渊等名将,甚至也不比乐进、王双、曹洪。

那谋略呢?三国演义小说中,魏蜀吴三国曹魏营中谋士最多,出名的谋士就不下十人。司马懿、程昱、荀彧、荀攸、贾诩、刘晔等。这些谋士论谋略哪一个能输于关羽。

论兵将,关羽手下大将关平、廖化等有名将军没几位。曹魏军中那可就太多了。

有人会问:诸葛亮西出祁山和关羽同时攻打曹魏。

西线,司马懿可以拒敌诸葛亮。关羽这边,许诸、夏侯惇加上程昱和贾诩定能稳胜关羽。

所以说,即便关羽不失荆州,蜀汉也难以统一天下。因为曹魏的力量太过强大了。这与曹操多年实行的培养人才的政策和屯田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曹操时期打下的基础太好了。


吉祥流年


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蜀国是有机会统一中国。我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分析。

一、人和,南郡之战时,刘备借荆州抵抗曹操,但战胜后,东吴过来讨还,刘备却已各种理由推脱。若荆州还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汉蜀与东吴的结盟变成了一纸文书,随时都有可能挑起战争。

二、地利,荆州是三国时期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志》隆中对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东吴陆逊曾上书孙权说:“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魏国司马懿常言:“东关夏口,敌之心喉是也。”突显荆州之地的重要性。汉蜀得荆州之后,北可以攻打曹操,西边可以直捣东吴的“老巢”。

再如,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当时魏国易主,防范松懈,后来几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西川地势多山地不利于作战,每次北伐采取的策略都是速攻,因为粮草供应不上,这一点从司马懿采取坚守不战也可以看出。但若荆州还在,隆中对的策略就没有破产,可以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出兵;另外一路从祁山出发。

三、天时:诸葛亮在“隆中对”说,等待有变数的时候,才能有机会可乘。为什么这么说呢?汉中依地势易守难攻,别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因此曹魏采取坚守策略;而在荆州地区派重兵驻守,从后来几次曹魏与孙吴几次交战可以得知。因此,汉蜀若要出兵荆州需要等待时机,魏国有变,与吴国交好才能有机会完成统一的计划。

总结,从天时地利人这三个方面得出,汉蜀若没有失荆州,虽然失去人和和存在变数的天时,但是占据荆州有利地势,也是有机会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散步的鱼


假如关羽没有丢失荆州,蜀汉依然很难统一天下。

理由一:魏、蜀、吴三国争霸,实质上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经济实力博弈,而统一北方独霸黄河流域的曹操实力,是共占长江流域的刘备、孙权所不能比拟的。

两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这从汉朝十三州的划分就可以直观的看出来。其中大部分州设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在长江流域仅有益州、荆州、扬州及交州。

而益州、荆州、扬州尚有部分地区还没有得到完全农业开发,这些州中少数民族传统民风剽悍、好勇斗狠,虽是不错的兵源,但更加说明经济发展的落后。交州的开发是刚开始起步,相比其他州是更加落后。


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拥有的司州、豫州、兖州、徐州、冀州等都属于经历两朝开发的州,农业经济非常发达。虽然北方战乱,致使百姓南迁,但是北方依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这也是曹操在经历每次大败后,能够很快恢复实力的重要原因,而占据黄河流域的刘备、孙权可经不住曹操般的失败。

理由二:即使规划三分天下的诸葛亮、鲁肃都没有信心能够统一天下。

诸葛亮的《隆中对》、鲁肃的《榻上策》都为自己的主公刘备、孙权规划了争霸天下的蓝图,同样诸葛亮、鲁肃都不约而同认为当时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只有孙刘联合依靠长江天险,以待天下大变。

换句大白话,就是刘备、孙权互相联合保命,然后等对方曹操方面发生内乱等变故,甚至就是比比看曹操、刘备、孙权谁活的时间长。

荆州就是孙、刘对抗曹操的桥头堡。当初关羽占据荆州的时候,北上攻打曹操,也是与曹操内部反叛势力遥相呼应,这才形式一片大好。


安定郡小书生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时,诸葛亮给他三分天下战略图第一得到刘表的荆州,然后得到刘璋的益州,夺取张鲁的汉中,然后北伐曹魏,占据中原,最后南下过江攻取东吴一统天下!但是到刘备占据益州,汉中之后,吕蒙白衣渡江,其实荆州,让不可一世的关羽却败走麦城,失去荆州,引发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让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功亏一篑,夷陵之战的失败让蜀国耗尽有生力量,让让之后的诸葛亮北伐大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关羽之罪不小也。






知名文化内涵鹰扬城主


蜀汉还真的有统一全国的机会,这个时间点就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并且成功几率还不算太小,虽然要有几个必要条件作为前提。

第一个前提就是刘备集团实际控制的荆州一点没失,包括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当然,荆州没失的话,董督荆州的左将军关羽也不会阵亡,并且会毫无意外地成为蜀国首任大将军。

第二个前提是第一个的关联问题,稍嫌苛刻,还是关羽的事,219年如果他按兵不动固守荆州的话,等到第二年曹操病逝三曹为争魏王之位中枢几乎停摆了小半年,曹魏集团内部人心惶惶,关羽趁此之机再发动北伐,也许能一鼓作气取下樊城,甚至能搞定宛城。注意了注意了,隆中对中说的上将军出兵宛洛,指的就是宛城洛阳。个人认为,对曹魏威胁最大的可能还不是直接杀向洛阳,魏国统治的核心腹地必定会重兵防守。

第三个前提,与刘备自身和孙权有关。假如时间设定在220年,彼时的刘备还没称帝刺激到孙权,如果刘备能做好与孙权的统战工作,说服孙权一起伐魏,约定好功成之日就瓜分魏国地盘,也许孙权会从东线的合肥、淮南一线集全国精锐攻击魏国。


多尔衮爱新觉罗


不会。

但从古至今,各种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都不仅仅是一个人,一片土地的得失。蜀国积弱并不是在乎于失去了二爷,失去了荆州。当然,失去了意义重大的地盘和军队偶像,确实会对整体实力影响颇大。但真正的决定因素是蜀汉集团自身的实力就不够。

三国中,魏蜀吴分别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可并不是说这三项只被其中一家独占。曹魏坐拥最多的地盘,土地人口众多,征兵条件便利,后勤补给充足,战略纵深大。同时选拔人才的制度也较为有效,使得三国末期时人才充足。魏制时期的人民也更加安居乐业,民心和治安都很安定。

孙吴三代经营江东,与世家大族的关系十分密切和谐,所以无论是经济或者政治方面,都非常坚实牢固。甚至东晋时期,南北朝阶段可以持续与北朝抗衡,很大的原因都是因为当年孙吴对江东的开发和铺垫。

至于说蜀汉...从意识形态,对地盘的统治,对经济的发展都和其他两国有一定差距。如果三个国家都非常迫不及待的发动战争,相互攻伐的话这种劣势还不明显。只可惜,曹魏和孙吴都没有蜀汉那么渴望战争,因为不北伐,蜀汉集团从内部就会产生非常大的裂隙,会迟早窝里反。


杂木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本《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儿女。一本《三国志》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整个三国的面貌,在这个乱世之中,有多少英雄佳人值得我们去回味。那么如果当初关羽没有失去荆州,那么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否就能够成为现实,蜀汉政权是否就能够一统天下呢?

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给刘备做了一份战略规划——隆中对。他先是分析了一下外部环境:曹操占据北方,挟天子令诸侯,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孙权占有江东,是个富三代,地盘也非常稳固。这两方势力,只能默认他们为不可卸载的预装软件。

针对这种局面,诸葛亮提出了“三步走 ”纲要:第一步,先占荆州,拥有自己的地盘;第二步,占领益州,扩大实力,以求三分天下;第三步,稳固根据地,坐观天下局势,一旦有变,立刻出兵北伐。同时,外交上,联合孙吴,共抗曹操。

事情也如期进行。先是,刘备占领了荆州。之后,又入蜀拿下了益州。一切都很美好。然而,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

荆州丢失了。

首先,隆中对策就是诸葛亮的一个理想主义,我们首先来看,想要一统天下,按照隆中对策,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蜀汉政权不能控制的条件。

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四川),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导致荆州三郡失陷。

川兵出汉中(难):我们从后面的情况可以看到诸葛亮和姜维的数次北伐结果经常都是粮草供应不上而不得不撤退,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川兵北进而言要打就要求速战,不能打持久战,所以一切都将处于被动,所以西川的地理位置是易守难功,而不是有利于主动出击。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不论谁再说什么都是无用的。我们看以下诸葛亮说的一句话:“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所以在曹操时期从正统而言曹操更有优势。

早在三国前800年陈胜就说过“王侯将相有宁种乎”所以在秦不得人心的时候才有那么多的起义,才最后推倒了秦,才有机会建立汉王朝。那么我们看看东汉末年也可以说是民不聊生,还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而从曹操到曹睿(直到诸葛亮死后)他们施行的国策都还是也富国强民为目标(屯田的施行等)。所以在曹丕篡汗的时候也只是一些士绅文人出来叫叫,并没有因此爆发其他大规模的反对篡汉的起义。

假如荆州还在,关羽、张飞没死,那刘备能一统天下吗?对于这个问题,小天认为机会并不大,诸葛亮《隆中对》也说了,需要等到“时变”,而这个时变曹魏会给西蜀吗?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又有很多人才辅佐,诸葛亮的“时变”在哪里?终其一生也等不到了。三国实力,以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西蜀最差,以弱胜强不是不可能,但是那毕竟是少数,而且需要对手犯错误,而曹魏显然不会犯那种错误。另外东吴也不会让西蜀做大的,一旦西蜀有胜利的希望,东吴就会对其掣肘,所以说就算关羽不失荆州,刘备一统天下的机会也很渺茫!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