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能成为诗圣,又圣在何处?

5问天


既然能成为后人所称颂的“诗圣”,取得如此成就必有其原因。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积极向上

他吸取了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把“穷年忧黎元”作为中心思想,把“济时敢杀身”作为一贯精神,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


亲身经历,感同身受

他的才华与李白不相上下,可境遇却大不相同。后者享受着荣华富贵、天子的宠爱,而杜甫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一生历尽艰难,几经曲折,最后四处飘泊,客死船头。

对官场黑暗、社会腐败、生活贫困有深刻体会,又能行万里路,到过江浙、吴越、齐鲁、燕赵、关中、四川、湖湘等地,走了大半个中国,扩大见闻,了解各地名胜、山川风物,为写诗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知识丰富,却不迂腐在前人的理论里

读过万卷书,能较正确地处理继承和批判的关系。

强调多学习古代遗产,“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哉伪体近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不仅学习诗经、楚词、流魏古诗的优良传统,而且对六朝诗人,如谢灵运、何逊等的长外,如声韵、词采等方面注意借鉴,对于吴歌西曲注意学习,即使是唐代的前辈诗人,如王、杨、卢、骆,他也与当时的“轻薄为文”的人不同,对于他们“凌云健笔意纵横”能给予极高的评价。正是由于强调学习,能充分地吸取前人作品思想艺术和艺术技巧的精华,才使得他的创作能“下笔如有神”地呈现出灿烂的光辉。


创作态度严谨

他会“新诗改罢自长吟”地反复修改,不断提高,也会“语不惊人死不休”。

没有这种认真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他要取得这样,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成就,也是不可想像的。

总之,思想、生活、读书、严谨写作这四者成就了他。


我是冰娉


首先说说什么是圣?圣本意是通达事理。引申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並有极高成就的人。

杜甫是造谐极高的诗人,因此得名诗圣,历来对他评价极高。宋代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与孔子相比:“…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明朝白沙学派监主陈献章,在《随笔之六中》曰:“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至此正式成名诗圣。

杜甫所以成为诗圣,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忠君爱国。任何一个称圣者,除了才艺过人外,必须具备爱国的情愫。杜甫在他的诗歌中充分表达了这一点。在《前出塞九首》中写道:“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在《敬寄族弟十八使》:“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在《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中写道:“男儿死无时”

2.心系苍生。杜甫诗之一大特点是,置身民众之中,体恤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呼号,表达对现实的愤怨。大家最熟悉诗句,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京赴奉先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北征》:“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3.诗称“诗史”。杜甫耕耘写作克勤克苦,精益求精。他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便是自身的写照,也垂范后人。他的诗是那个时代的历史,他的诗成就极高,对诗歌发展(如律诗,组诗)也贡献极大,在中国和世界都影响很深。


用户泰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被称为 “诗圣”是有原因的

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也是最高评价。

最早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是明代前期的陈献章。



陈献章

陈献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白沙里人,故又称白沙先生,世称为陈白沙。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

对杜甫创作作出全面的评价并推至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诗词成就巨大。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写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



秦观(1049年—1100年),江苏省高邮市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北宋婉约词人。

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秦观写道:“...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礌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又圣在哪里

杜甫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诗作中充分表露了他的至情至性。这种发自天性的深厚感情,与他对祖国、民族和人民所怀的大爱一样至死不衰,支持着他一生为苍生社稷泣血呼号。杜甫的圣于情,体现了历代中国人理想中的古心"圣人”之心,正是他能圣于诗的根本原因。

杜甫在诗歌中为自己提炼的形象是孤独无力的“腐儒”和衰老穷愁的“野老”。前者侧重于内心,后者侧重于外表。二者融合成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诗圣”形象。

他虽有经天纬地之志,却无扭转乾坤之力。他不懈地探求拯世济民的大道,却无人理解,寂寞终生。然而他关怀苍生黎民的热肠一刻也没有变冷。他不肯趋走风尘,不善逢迎,坚持用拙存道,心迹双清,所以只能穷困潦倒,自甘老丑。但他能够在生活中随时发现人间真情,善于用幽默调侃排解苦难。他真诚地袒露自己的苦恼,坦率地嘲弄自己的困境。

在杜甫之前,从未有一个诗人能将自己的性情面目如此鲜活地突显在诗作中,使后代读者与这位“诗圣”如此亲近。他有着"圣贤“之心,却没有圣人般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这也是杜甫被后人尊为“圣人"的重要原因。


飓风1968


第一种看法是,"诗圣"是积众诗家之长,即"集大成",是偏于艺术分析的。

第二种看法是,"诗圣"标举的是"本性情,厚伦纪,达六义,绍三百",是偏于教化标准的。

秦观曾说:"于是杜子美者……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积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清宋荦《漫堂说话》:"盖天地元气之奥,至少陵而尽发之,允为集大成之圣。"

杜甫在诗歌艺术上取得了集大成式的成就,可谓众体兼备,众体皆长,继往开来。他擅长古体和律诗,但其实诸体兼备。他创造性的拓展了诗歌语言的张力,如《秋兴八首》。他的诗歌几乎无所不包,上至君王,下至贩夫走卒,无人不入其诗。风景,羁旅,咏史,抒怀,唱和,时事,宴游,几乎涵盖了所有题材。

杜甫独得圣人删诗之本旨,他变化而不失其正,本性情,厚伦纪,达六义,绍三百。换言之,完美契合儒家正统的诗教观,他的诗歌称为诗史,这是风刺,他的情感有力但又克制,这是敦厚,所以说诗圣这一评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诗歌创作被认为是着眼于教化,有益于道的。


遇见你是蓝色的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杜甫在其有生之年以及去世后的一段时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专门选录从肃宗到代宗末年这一时期的诗,竟未选录杜诗。《河岳英灵集》亦未选杜诗。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选本中,除韦庄《又玄集》选杜甫七首诗外,其余选本均不选杜诗。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所以得以保存。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苏轼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其《书唐氏六家书后一首》诗云:“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小李飛哥哥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在于两点:1.杜甫"吾家世业儒",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深厚的悲悯意识,而且这种悲悯情怀不是佛家式的,不是道家式的,而是儒家式的,与儒家的"圣人"孔子的思想相承。有人说杜甫诗写得好,所以就是"诗圣",这样说是不恰当的一一诗写得好可以有多种称号,为什么偏偏叫"诗圣"?就是因为前面所说的那样,他的诗有着"圣人"情怀。2.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后世很多人都学他的诗,以他为祖,即所谓的"一祖三宗",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从"万世师表"的角度来说,杜甫在中国古代诗史上的地位,也与孔子在作为传统中国主流文化之儒学中的地位类似,故有"诗圣"之誉。PS:一直有种说法,"李白之诗可赏不可学",因为李白是超级天才,别人学不到,所以只能欣赏欣赏;而"杜甫之诗是可赏亦可学",因为杜甫虽也有天赋,但主要还是靠后天的努力。话虽如此说,后世学杜甫之人,也无一人达到杜甫的水准。


老罗阅读课


杜甫,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后一度在剑南节度使府中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搏,颇有报国之志。但在那个动荡的封建统治年代,壮志难酬。杜甫接近人民,同情劳苦大众,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有较深的认识。

他的诗歌,大多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格律工整,对仗严谨。形像生动地描述、反昳出当时的政治腐败现实,表达了底层百姓的愿望。杜甫的许多诗歌作品,揭示了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到分裂衰退的历史过程,堪称“诗史”。他的诗作,借用诗歌各种艺术风格,沉郁写实,语言精炼绝响,具有超高的文字表现力,极大地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诗人的绝代大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代诗圣,名副其实!!!


心远219374159


诗,便是诗文的意思

圣,指品德,行为,智慧高尚的人

我们看杜甫生平诗文,可以发现,无不是忧国忧民,由心而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所想的是天下文人不用忍饥挨饿,他所希望的是天下寒士俱欢颜。当时是,他自己的茅屋还为秋风所破,他却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愿意用自己的苦难,换众生的欢喜,我想,这不仅仅是他的愿望,更是他此生追求的目标。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未必金玉满堂,终有一心系苍生无忧,行天道而无己,致己道而无身。

若水


国学经典鉴赏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最主要的是他的诗很详细的描绘了唐朝这个时代吧。大家读了他的诗觉得很有感受,很轻易的就能感受到当时的大环境吧。而且他的诗流传下来的有很多,而且还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啊


阿三不在家


诗圣:实至名归

说杜甫是“诗圣”,应该没有争议,因为文学史早已为他盖棺定论。

他所以获此殊荣,是因为他一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即便晚年潦倒江湖时仍不改初衷,仍坚守“兼济天下”的儒家传统。除此之外,还因为他不仅仅是唐代,还是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甚至都不需要加“之一。”因为一千多年来,他的诗歌在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心口传颂,成了妇孺皆知的诗歌圣徒。

在杜甫那锋利无比的诗笔之下没有粉饰的美景,只有展开在大地上的苦难民众的群雕:无奈的壮丁,呼号的老妇,褴褛的难民,无家的儿童……只有这些被苦难笼罩的弱势群体,才能进入他的视野,才能进入他的诗行。

只要翻开《全唐诗》杜甫卷,我们就能发现,他的诗作题材广泛,表达厚实、沉重,仿佛用诗行为“安史之乱”的受难者营建了一座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不但刻录了人民的流离失所,也描绘了一个时代的深重灾难。然而,他的诗歌也并不一味地悲观绝望,他还让我们看到,在那些濒临绝境的人们身上,依然保持着美好的人性,充满着对同类的爱、悲悯与柔情。

可以这么说,在“安史之乱”那个极端的年代里,是杜甫创造了唐诗中极其宝贵的苦难美学。

情圣:当之无愧

说杜甫是“情圣”,你可能一瞬间大脑死机。别紧张,我们来重启一下。

是的,一生苦逼,用情专一的杜甫,确乎与“情圣”八竿子打不着。但说这话的是梁启超。梁可是一言九鼎的人物,那就不是一个玩笑,那就值得我们探究一下了。

既然是“情圣”,我们就来看看他怎么个“情圣”法。

先看看他对妻子和家人的情: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首《羌村三首》中的诗句,是写诗人“安史之乱”落荒而逃,终于回家与妻子会面的情景,是不是写尽了夫妻相依为命的真挚情感?

在一夫多妻的唐朝,杜甫只娶过一个妻子杨氏。夫妻俩的关系非常好,30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月夜》则更感人。写的是被“安史之乱”围困的诗人,在一个月夜想念家人的思念之情。看看,除了描绘想象中妻儿的音容外,还直接写出了相思的泪水,而且毫不难为情。

为什么?因为他太爱自己的妻子了。

再来看看他对其他女性的情: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佳人》,感同身受般写尽了对一位零落到与草木相依的美女的理解与怜悯。

再想想他在《石壕吏》中,对那位向抓兵官吏哭诉老妇的体恤与同情,仿佛面对的是他自己年迈的母亲。

一个人仅仅痴迷于对异性的爱,至多可以称为“情种”,只有对人类充满了大爱的人,才可能成为“情圣”。

杜甫正是这样,艰难的世事和困苦的生活,将他与大地和人民融为了一起,也使他的胸怀变得大地般宽广,使他的心地变得河流般绵柔,使他的诗作变得忧郁中饱含温情。

由此,我理解梁启超所谓的“情圣”,应该为广义的情圣,而不限于男女之情。因为纵观杜甫的一生,他绝对是个情深意切的人,心中充满了对国家、民族、人民,当然也包括亲朋好友,直至妻子和其他各种女性的大爱,正真做到了“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爱着”。

他的诗不在远方

现在许多小迷妹和小鲜肉总喜欢把“诗”和“远方”联系在一起。但我要说,杜甫的诗与“远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的诗不在远方,而一直陪伴在我们身旁,并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了一起。

杜甫虽然逝世1300多年了,但他那沉郁忧伤的目光,犹如暗夜里引路的灯盏,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由此,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他的诗作认知我们当下的处境,甚至可以通过他的诗作看到我们的过去和未来。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是杜甫伟大的诗人情怀,而不仅仅是他伟大的诗歌,成为了诗坛,也成为了全世界华夏儿女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