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戰“疫”:一個豫北農村抗擊疫情的鄉村樣本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秦名芳
題記:抗擊疫情,全國在行動,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黨員幹部還是普通群眾,在2020年的春節開始,一場全民抗擊疫情阻擊戰在全國打響。無數讓人痛心的事實令人震驚,無數個感人的畫面讓人淚奔,無數個默默無聞的身影在同疫情搏鬥。今天,我們採擷幾朵大海里的浪花,關注一下豫北這個普通小農村抗擊疫情的那些事兒,算是全民抗擊疫情的一個農村版本的縮影,記錄寂靜春節背後的點滴湧動……
鏈接標本簡介:
內黃縣豆公鎮前神標村,全村510戶,2200人,八個村民小組,黨員61名,耕地2840畝,村兩委5人,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4人。主要經濟來源以種植養殖和外出務工為主,村中產業項目服裝加工和電子組裝項目發展良好。春節前,有武漢返鄉人員,具備典型的豫北農村特徵。在這場突如其來抗疫阻擊戰中,全村群眾眾志成城,阻擊疫情各項工作有序開展,湧現了一大批感人事蹟,基層黨組織號召力力空前凝聚,譜寫了一曲曲抗擊疫情的動人詩篇。
人物簡介:
貧困戶:張和平,身殘志堅,積極上進
老黨員:李運堂,退休職工,勇於奉獻
保潔員;李德才,愛崗敬業,勤懇樂觀
第一書記:睢曉康,牢記使命,熱血擔當
一個貧困戶的志願抗疫
有人說, 疫情是一面鏡子,能照出深淺高低,能讓各色人等在疫情面前現身。有人說,現在人心散,沒有凝聚力,沒有向心力。但疫情面前,黨員幹部走在前面,眾志成城彰顯了先鋒作用。這裡要說的是,就連村裡的貧困戶也積極請纓要求加入抗疫戰鬥,可以說,他們都是戰士,在戰鬥中充分展示了英勇與睿智。
村裡幾個貧困戶先後要求加入抗擊疫情工作。由於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性,原則上儘量讓大家都宅在家裡。但其中一個叫張和平的貧困戶,主動為村裡抗擊疫情捐款100元后,還多次電話請求加入抗擊疫情隊伍。最終拗不過,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睢曉康告訴他可以在村裡協助宣傳工作。於是這位協助宣傳員就開始上崗了,他戴好口罩,在自己的電動車上貼上抗擊疫情宣傳車的標識,帶著標語、宣傳單,小喇叭行走在街頭。看到有集聚的人,就勸說趕快回家,看到不戴口罩的人,就用宣傳用的小喇叭警示、勸說。
當記者問,你身體不方便,為何還要積極參加抗擊疫情工作。 張和平說,自己雖然是一個殘疾人,但身殘志不殘。抗擊疫情,人人有責。作為享受國家政策照顧的貧困戶,在國家有難時,盡個人微薄的力量,是自己的本分,防控疫情以來,看到黨員幹部群眾一線的辛苦,也想加入到這個隊伍上來,我本人保證幫忙不添亂。
張和平,是2019年剛脫貧的貧困戶,前幾年由於肢體重度殘疾,並帶著一個上學的女兒,生活頗為困難。2017年被評為貧困戶,在第一書記睢曉康入村後,結合他有理髮的基礎,就鼓勵他在技術上用心,設法開一個理髮店,經營創收。2018年,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後,他的理髮店終於在豆公鎮開業,由於為人隨和,技術較好,而又價格公道,深得當地群眾信賴。2019年張和平主動要求脫貧,脫了貧的張和平,還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習總書記要求的扶貧扶志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一個老黨員的無私情懷
“設置路口,就要起到檢查的作用。不讓村裡的老百姓隨意外出,更不讓外來人員進村,這就是為了群眾生命健康”。在抗擊疫情的執勤卡口,一直有一個活躍的身影,他叫李運堂,是一個有6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戴著口罩,在村子卡口執勤。他講原則,不容情,勸退了不少要出村的人員,也把外來人員和車輛攔在了村子外邊,有效避免了疫情的交叉感染,為保護全村父老鄉親的的生命健康畫上了精彩的一筆。
“無論是在卡點還是街裡,大部分群眾都很配合,疫情面前,一個人掉了鏈子,就可能全村受牽連。但也有個別不聽勸阻的,說我多管閒事,有的說話很難聽,我還是耐心勸說……”
“我退休了,我是一個共產黨員,無論啥時候有事了我必須走在前面。”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交談中,記者瞭解到,李運堂今年80歲,20歲開始當兵,曾在8341部隊服役8年,為保衛毛澤東主席奉獻了青春歲月,那也是他一生中最為自豪的事情,說起在中南海服役那段人生經歷,李運堂眼神發亮。在部隊第一批入黨,曾多次被部隊嘉獎,那些塵封的歲月一直激勵著他前進的步伐。退休後,李運堂回到老家發揮餘熱,造福桑梓。他積極參加黨員實踐活動,主動認領貧困戶進行幫扶,還志願到村裡文化活動室進行保潔等志願活動。村裡每次開展黨員活動,他總是第一個到場,問問村裡情況,主動打掃會議室衛生。還時常提一些好的建議助力村裡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一個保潔人的默默堅守
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那是有人在背後負重前行。在前神標村,有一道橘紅色的風景,有一個默默堅守的身影,那就是李德才,村裡的一個五保戶。別看年齡不小,但身體一直很好。看到李德才時,是早上八點多,他解開了上衣的扣子,額頭上冒著汗珠,雖然戴著口罩,從眼神中能感受到臉上的微笑,騎著電動三輪,帶著噴霧器,沿街對路邊的垃圾桶進行消毒,守護著一個村子的環境衛生。
“垃圾桶也得講衛生啊,這疫情一開始,村裡的垃圾桶每天都消毒一回”村裡保潔員李德才穿著橘黃色的保潔馬甲,拉著裝滿藥液的噴霧器正沿街對垃圾桶進行逐個消毒,他對那些垃圾桶就像是對他的孩子一樣呵護。每天村兩委對街道進行消毒,各家各戶負責各自家裡的消毒,門外的垃圾桶確實是個容易被遺忘的角落。但垃圾桶更容易滋生病菌,在全民消毒的當下,有多少默默無聞的人守護著我們的正常生活。村裡有多少個垃圾桶,每天幾點運輸垃圾,每天哪道街衛生是啥情況。對李德才來說心中有一個動態的活地圖,可以導航到村子的每一個角落。春節了,當大家都在家裡團圓時,產生的垃圾卻一點也沒有減少。加上今年疫情肆虐,靜悄悄的春節恰如寂寞的春天。但那個橘紅色身影每天如約而至,從不失約,為村子守護一個整潔的家園。
疫情期間,垃圾怎麼處理,工作量大嗎?垃圾桶是否消毒。李德才擦拭著額頭的汗說,2200多人的村,全村130個垃圾桶,清早起來首先是對所有街道對未入桶的垃圾進行清掃,每天能清理垃圾兩車左右,等清理完回來,垃圾清運車也過來了,清運車前面運走了垃圾,我正好對垃圾桶進行消毒,沿街道下來,到中午了。既然幹這份活兒了,就得把活兒幹好,讓老少爺們兒滿意。疫情來襲,保潔之外,還要對所有垃圾桶進行消毒,幾乎沒有人注意每天院子外邊的垃圾桶也有人默默地進行著消毒。這增加的勞動量都是義務,對老李來說,把活兒幹好就像是享受。言語之間,沒有一絲抱怨。
一個第一書記的熱血擔當
“書記你好,這裡有人在街上不戴口罩,過來管管吧”“書記,我這種情況能開通行路條嗎”“書記,我想做抗擊疫情志願者,讓我做些什麼?”“書記,這裡發現幾個人在門口聊天”“書記,我想捐點疫情的食品”……這些天,村裡第一書記睢曉康的電話成了村民熱線,有諮詢事宜的,有舉報問題的,有提出建議的……
在這場阻擊疫情的戰爭中,湧現了無數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者身影。安陽市生態環境局派駐內黃縣豆公鎮前神標村第一書記睢曉康在第一時間驅車往村裡趕,協助全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去村的路上,他就和鄉鎮包村幹部及村黨支部人員電話溝通路口管控及人員排查情況。到村後,立即召開會議,安排工作人員分工負責,協調整村消毒,組織村幹部、黨員在入村路口執勤點全天候值守,在執勤點懸掛黨旗、執勤黨員佩戴黨徽和戴袖標,及時疏散街裡集聚人員,嚴防疫情輸入。
疫情控制,宣傳先行。他組織村兩委利用村裡大喇叭和沿街小喇叭不間斷宣傳疫情防護常識和每日疫情動態,在執勤點及主要街道張貼懸掛警示條幅。睢曉康的私家車也成了抗擊疫情的宣傳車,在村裡巡迴檢查宣傳。同時組建前神標村新型冠狀病毒防疫群,參加人員358人,幾乎家家有成員,第一時間轉發鎮指揮部的重要指令,要求村民無重要事情不出家門,出門必戴口罩,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感染。
疫情面前,切斷傳播途徑就是最好的防護。為此,他同包村幹部及村兩委一道,安排村幹部每人負責一個路口,堅決做到本村人員進出有詳細登記,外村人員不得入村,嚴格管控人員、車輛進出。對於外來返鄉人員,組織村幹部逐戶排查,摸清底數。對春節前從武漢返鄉人員共8戶9人實施重點隔離,嚴格按照“隔離病毒,不隔離鄉情”的理念,最是無情卻有情,充分理解,相互尊重,對返鄉人員儘可能提供生活上的幫助,明確村幹部代為購買生活用品,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情緒穩定居家隔離。
在農村,有出入村莊的主要路口,也有難以防控的芒種路。有群眾舉報,一個在外縣生活的村民,疫情期間從田野芒種路進村,獲悉消息後,第一書記馬上組織村兩委幹部到那戶群眾家裡,一邊做好消毒和防護,一邊講明政策。要求外來人員,馬上出村,村民表示配合,由村幹部帶領及時離開村莊,有效避免了交叉傳播。
一天晚上,睢曉康的手機再次響起,村民舉報村裡一個小卡口被村民弄開了豁口,時有人員出入,接到群眾舉報,睢曉康書記開上車第一時間來到現場,用車擋住了豁口,隨後,用小喇叭驅散過往人員,現場召集村兩委幹部商議解決問題措施,制定更加合理的方案,堵塞漏洞。
疫情面前,需要萬眾一心,連日來,在第一書記和村黨支部的示範引領下,黨員群眾紛紛志願加入防疫隊伍,黨員佩戴黨徽,走在全村防疫宣傳一線、巡查一線,形成了黨組織統一領導下的強大凝聚力。除今年剛脫貧的貧困戶張和平捐款100元外,黨員李慶林捐款1000元,李安德捐款500元,村民張兵群3000捐款元、張志國捐款3000元,村中現役軍人王紅月捐款1000元,村內藍天雙語幼兒園為村兩委及卡口執勤人員送來價值1000元的慰問品……。截止目前,全村累計收到捐款9600元用於村內抗擊疫情,及時購買了4800斤消毒液,每天對村內街道進行消毒,並挨家挨戶送去消毒液用於戶家消毒,實施標本兼治,最大限度阻斷疫情傳播。
這是一場人民戰爭,疫情還在繼續,大家都相互守候,作為一般群眾,宅在家裡就是對社會作貢獻。但黨員幹部,必要時必須一線衝鋒,取消春節休假,放棄新年團聚,告別親朋摯愛,戴上紅色袖標,宣誓黨旗黨徽,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他毫不畏懼,帶頭衝鋒,日夜奮戰……這些只是睢書記在抗疫一線的一抹“縮影”,既“平凡”,但也“偉大”。他用汗水,用赤誠值守著前神標村防控疫情“最後一公里”,為守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貢獻著自己的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