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的"一代名相"张九龄,伟大的人格与精神

导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搅动多少华人心潮的名句,仅仅十个字,却表述出皓月当空,天青海碧的雄浑高远意境。透过这十个字可见张九龄的

大家文采非凡气度,也透露出他的诗心文情,这也是人们对张九龄的最大众化认识。并且漫长的中国封建历史里面,宰相很多,但在政治与文化上的造诣都达到一定高度的,却屈指可数,张九龄是为数不多的一个。

俗话说 "文如其人",张九龄不仅是唐朝最为重要的大诗人,更是盛唐时期的"一代名相",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之称的优秀政治家,以至唐朝皇帝唐玄宗在"安史之乱"落败逃难路上想起张九龄时,不禁老泪纵横,写下一联追忆并忏悔 "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甚至之后每次任命官员时总要问一句 "风度得如九龄否 ",记载着张九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和政治远见的 "九龄风度"之美誉自此传颂千古。

一,"九龄风度"的精神体现

唐玄宗之所以发出为官"风度得如九龄"慨叹要求,就因为他迷失在"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中, 听不进张九龄的逆耳忠言,迷信于李林甫之巧言令色,以致招来"安史之乱" 。在落败逃难路上后悔当初 没有听张九龄应当诛杀安禄山的建言,才认识到"曲江风度"的难能可贵 这才有了"九龄风度"传世。由此可见,"九龄风度"之美誉缘于张九龄的刚直气节和政治远见,传颂至今。

(1)贤明刚正,敢于直言进谏的轩然正气。

从"十三以书于广州刺史王方庆"可见张九龄自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并且敢于直言表达自己思想

。在张九龄任左拾遗期间,他上书宰相姚崇,直言规劝其用人必须慎重,决不能让谄媚逢迎之徒得逞。指出 "自君侯职相国之居,持用人之权,而浅中弱植之徒,已延颈企踵而至。谄亲戚以求誉,媚宾客以取客,面结笑言,谈生羽翼,万事至广,千变难知。"可谓是义正词严,切中时弊

张九龄雕塑

在唐玄宗打算重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时,张九龄极力反对,不惜多次得罪玄宗。招来阿党奸臣打击报复,以至为官历经"三起三落"的大波折,但他的高风亮节,没有因为际遇而低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给张九龄的评价是"尚直",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赞扬张九龄"议论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九龄风度"由此可见一斑

(2)艺高胆大,才高气勇,无私无畏

"自古南天第一人"赞颂的首先是张九龄的超群才华远见卓识。 史书记载,张九龄幼小聪敏,少壮高第,七岁知属文,"十三以书于广州刺史王方庆"谈论政事,及第后出任"校书郎"年,通读记载古今时代兴亡变迁之典籍,为他后来 "立朝佐政,革新吏治,发展农桑,安边息燧"等政治主张和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俗话说"艺高胆大,才高气勇",无私者无畏,造就了张九龄敢言直谏,洒脱豁达的刚直气节。升任左拾遗后,上书宰相姚崇提出"任人当才,为政大体。"接着又上疏给唐明皇,说明精选官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当时任用官吏的诸多弊病 。

张九龄写了一本专论吏治的《封事》直接送给唐玄宗,直接指出官场中"入而不出","积资得官"等弊病,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办法,多为唐玄宗采纳实施。

唐玄宗画像

张九龄在识才选能上具有远见卓识。他在很早前向玄宗上《请诛安禄山疏》,这是因为对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早就明察秋毫。他早在第一次见到安禄山时就对同朝宰相裴光庭说安禄山"气骄褰",将来是个作乱的胡儿! 安禄山恃勇冒进导致惨败的罪过,他坚定地作出判断 此人有"野心"生"逆相",是个骄矜自大的叛逆之徒。他在上《请诛安禄山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穰苴出军,必诛庄贾,孙武教战,亦斩宫嫔。守圭所奏非虚,禄山不宜免死!况形相已逆,肝胆多邪,稍纵不诛,终生大乱","是以率直 犯颜,望行天怒,深听守圭之奏,立斩禄山之叛。"

后来张九龄的先知先觉不幸言中,有如此远见卓识的一朝宰相应是"第一人"了。

(3)为国家尽责,对百姓尽心

唐玄宗询问新官"风度得如九龄否 "首先怀念的是张九龄的忠孝和远见卓识,其次是后悔当初没有听张九龄的建议诛杀安禄山,第三是对张九龄翩翩神采的推崇。唐对科举高中士人品貌考核的标准很高,共有四条:一曰身,谓体貌丰伟。要求风神俊朗,即相貌太过丑陋的人是不能做官的;二曰言,言辞辩正。要能言善辩,才能为民众心悦诚服;三曰书,楷法遒美书法优美兼字迹清楚。故唐人无不工楷法;四曰判,文理优长。唐代地方长官处理民事纠纷最后结案宣判的判词,既要引经据典符合法律条文,又要文采斐然琅琅上口,幽默风趣不悖人情道理。

张九龄弹劾的安禄山

唐代以风多,书法和文章取仕,故此唐代的政治家也多是书法家和文学家,并由此依稀可见到唐仕人那洒脱豁达的流风余韵。传说中的张九龄面目俊秀,风度优雅,特别是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那铁石般的意志和宽厚的心胸为国家,为公义,一往无前,九死而无悔,对于个人的名利荣辱,却是淡然处之,毫不萦怀的人格魅力

他笑看生死的择善固执,不是酸文腐儒,人们看到的是他身为宰相,在其位需谋其政,心系天下安危,应对国家尽责,对百姓尽心,对名利的淡泊和谦让。这才是人们传颂的"九龄风度"的最核心内涵

张九龄主持修筑的梅关古道

对于百姓来说,"九龄风度"又是另具一番意义不在于张九龄的千古文章,也不在于他的翩翩神采,而在于他刚直不阿的耿介风骨,以及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

。张九龄提出以"四端"为政要,以"八事"为理念,重农桑,减劳役,省刑罚,轻税赋,动议皇上"亲耕以劝"的榜样作用,并亲自出任河南"开稻田使",倡导把南方的水稻推广到中原,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减轻了农民负担。

描绘开元盛世的壁画

在农业社会时期,他的农本思想和安邦定国理念是非常先进的。他怜惜岭南百姓,开通梅关古道是其传颂千秋,利泽万代的遗世之作,这一古道畅通了运输,发展了南北商贸经济,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可以这样说,没有梅关古道就没有珠玑百姓巷,也就没有后来的珠三角繁荣。应该注意到的是,张九龄上书建议并亲自勘察,组织开凿梅关古道不是在他春风得意时,而是失意落难辞官回乡后,可他没有因自己的际遇而失落,他仍体恤民情,关心南 北经济与文化发展,这是需要何等的情怀与信念才能做到的啊。 唐玄宗在位初期,唐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人们赞颂这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时,很自然也会联想到被誉为"开元贤相"的张九龄。

二、 "九龄风度"的文学内涵

张九龄作为宰相诗人,

以诗文才识受世人景仰,当时与其同朝的前辈宰相张说都忍不住惊叹他为"后出词人之冠"。他的学生王维,杜甫等著名诗人也都有作品赞美自己的老师。确实,中国历史上能留下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感遇十二首》《曲江集》等被世人广为传颂的佳句名篇精品的诗人屈指可数。张九龄以蕴藉而风度端凝的超逸,高雅文采被当世推崇为当时的文坛领袖。

《曲江集》

二十卷的《曲江集》是传世中不可多得的文学文化精品,也是张九龄人生轨迹精深的文才器识忠君爱国之大家风范的反映,书中无论是春风得意时的作品,还是失意落魄时的作品,都以质朴劲炼的笔墨流露着他的思想感情,透出他不求富贵,超越时风的风度。比如他赴广州应试,路经英德所作的浈阳峡一诗 "舟行傍越芩,窈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 山晴当昼阴。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描绘了浈阳峡深幽险峻,景象万千的美景,并触景生情,以枉然美景无人赏识,慨叹自己怀抱大志,渴望能有机会施展才干,建功立业。 就是这典型的以美景"自况"的夫子自道"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抒发了青年张九龄充满自信和怀抱大志的豪迈情怀

张九龄诗歌中常涉及《诗经》

文如其人,人们对集结张九龄诗文的《曲江集》评价很高。一是因为张九龄的诗作以《诗经》风雅体式多用隐晦曲折的比兴手法,风格沉郁而蕴味十足。诗歌较为含蓄,略显委婉,却总是别有动人之处。文则直陈时事,直抒已见,主旨明确,语言明朗;二是张九龄诗文的最大特点是"文如其人"。张九龄诗歌之可贵,就在于它的

"情真"!《曲江集》中的诗篇不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游戏,而是从心底流露出来的真情!写自已在政治漩涡中的感受如此,写亲人间的情也是如此,其赋得自君之出矣 便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光绪年间从新排版的《曲江集》

三是,张九龄诗歌是讴歌描绘山川风物等山水美景的杰作,且情景交融或展现大江大湖的风平浪静,空阔浩渺气象

。如《彭蠡湖上》中的"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送窦校书见浅》"江水连天色,天涯净野氛"等。或描画洪涛渤谲,狂飙振惊。如《江上遇疾风》 "疾风江上起,鼓怒扬烟埃。白昼晦如夕,洪涛声若雷"。他更多的山水诗是用清淡的笔墨描绘山水景物具有"冲淡"的风格,富含闲静,幽远的韵味。如《来阳溪夜行》全篇笔致疏淡,意境幽远,克服了南朝谢灵运山水诗模山范水力求形似,有句无篇的缺点。另外,他的山水诗很少表现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如晚年作品《登荆州城望江二首》。总的说来,他的山水诗不仅有阔大的气象,境界,而且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与意境

张九龄提及的彭蠡湖,今天的鄱阳湖

四是,张九龄诗歌的故园情怀真实展示自已的世界表达他那进退维谷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和认识 到政治渐趋黑暗,腐败,对官场的厌倦,对奸人的厌恶。表现了他的心理一直充满"进"

"退"的矛盾,特别是在《自始兴溪夜上赴岭》"尝畜名山意,兹为世网牵"中,表达向往与渔樵为伍,过隐居山林,回归大自然的田园生活。暮年诗篇《荆州卧病有怀始兴林泉》,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鸟恋旧林"的落寞心境。在张九龄的人生轨迹中,不得意时十有八九,因此他在思想上也常常陷入矛盾和苦恼,宣泄。

《感遇》其一的书法作品

在他那《感遇》(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横不敢顾"中喻象有机结合,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象征境界,含蓄委婉地表现他对政敌的规戒。《感遇》(其六)"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比喻小人得势,贤士 被逐逐诗中日落西山,北风横流的惨淡画面。正是当时社会渐趋黑暗衰败的象征。《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以拟人手法咏物言志,颂丹经冬犹绿,却未能荐之于嘉宾,表达自已被奸妄排挤,未能施展才华抱负的悲伤。

《感遇十二首》第七首

从这可以看出,感遇诗融状物,抒情,言志于一体,多数篇章情绪悲愤而锋芒毕露,雅正冲淡,委婉 含蓄,但也有抑制不住发出愤懑不平之声。在《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一诗中,他以历史上的失意文人自况,表达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既有一种无法再施展抱负的失落感,又有"乐因南涧藻,忧岂北堂萱"的自解,这是他在心理上的另一种补偿。张九龄的诗歌对后代广东客家文学产生的直接影响,一是大量运用比兴手法,继承《诗经》传统;二是其描绘广东客地风光的这些篇章,为客地的山水田园诗开了先河,具有"冲淡"的风格,具有闲静,幽远的韵味味。

三,"九龄风度"对于个人启示

张九龄为后人尊崇的是其勤政爱民,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直言不讳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当初唐玄宗听取张九龄诛杀安禄山的建议, 就没有了安史之乱的故事,也就没有"九龄风度"可以说"九龄风度"的内涵外延给我们的启示非常丰富的启示,为人多读书,才有远见卓识

唐玄宗和张九龄

张九龄可以说是生于粤北深山老林中,可他"七岁知属文""十三以书于广州刺史王方庆"

的美谈,告诉我们的是他自幼勤奋读书,认真思考,出任"校书郎"五年,通读典籍,为他后来的政治主张和活动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基础而鉴古知今,洞明世事。所以说张九龄的刚正不阿,洒脱豁达,敢言直谏不是蛮夫之 勇,是艺高胆大,才高气勇是明白事理,知道世事的因果而笑看生死。当今信息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经济时代,读书是我们不被时代抛弃的终生能源。

四,对于为官之本的启示

为官要廉政,才能无私无畏 "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这是历史的结论论。在政治上,张九龄以刚直著称,他为官,几乎都是与阿党奸臣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度过的,在一次又一次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始终洁身自好,永不言败,不愿,不屑与小人为伍。当今社会中,人们在和谐面纱下妥协,认为和谐社会就是谁都不讲真话以免得罪人,伤人心,认为为了表面繁华,谁说真话就是叛逆。

影视剧中的李林甫

以至于感叹做"鬼"容易做人难,做小人得志,做君子背气。人们常说"邪不压正","好人有好报",而现实则是"正难敌邪",好人噩梦缠身。甚至有人为一己绳头小利,颠倒黑白,误国殃民民。

为官当识人,才能成就事业

张九龄任左拾遗期间,他义正词严,直切时弊地上书宰相姚崇,直言规劝其用人必须慎重,决不能让谄媚逢迎之徒得逞逞。唐玄宗不听张九龄不宜任用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劝告,正是这些人败坏朝纲。朝中的大臣们见玄宗偏听信李林甫的谗言,害怕遭到李林甫的暗算,没人敢在皇帝面前进谏了,导致唐王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唐玄宗用人不善的最经典教训。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才后悔莫及,"每思曲江则泣下" 也晚了,唐王朝气数尽矣。如今现实中类似问题不胜枚举,这值得深思思启

现代人举报的张九龄诗歌周活动开幕式

为官要亲民,才能长治久安安。张九龄提出的重农桑,减劳役,省刑罚,轻税赋等一系列亲民主张,其农本思想和安邦定国理念是非常先进的,其动议皇上"亲耕以劝",亲自出任河南"开稻田使",拓展梅关古道等系列亲民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畅通了南北运输,发展了南北商贸经济,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流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 "开元盛世"的基础。

结束语:"九龄风度"记载着张九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政治远见,"九龄风度"的内涵包括才华超群,远见卓识,心系天下安危,为国家尽责,对百姓尽心而笑看生死的风采以及洒脱豁达刚直不阿,敢言直谏却淡泊谦让的气度。张九龄以蕴藉超逸高雅的文采开山水田园诗文之先河而被推崇为当时的文坛领袖,

他超逸高雅的文学内涵丰富了"九龄风度",张九龄的名字犹如一朵奇葩,他的名字如同他留下的诗一样,流芳百世他为学为政的出众才干,能力与行事风范清正,廉洁,以及其心系众生,爱民如子,感天动地父母官的形象。所有这些应该是最大众化的 "九龄风度",最值得人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