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区丨疫情防控,社区用上了“人脸识别”

凯旋街道凯西社区是“撤村建居”社区,现有居民5700余人,其中近七成为新杭州人。作为江干区智慧化样板社区,凯西社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资源,守好了“小区门”和“居家门”两道门。

社区居民王先生老家河南,他所在企业已经复工生产。前几天,他听说杭州可以申请“健康码”,马上启程返杭,但到了小区门口,扫了志愿者身上的二维码,申领到的健康码是红色。

他心里“咯噔”了一下,这样还能让我回家吗?

没想到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在登记信息、发放居家观察告知书后,便快速放行。半小时后,凯西社区的社工与凯卫中心的医生就上门告知他居家观察的有关事项。

这一系列的快速反应,除了“杭州健康码”极大地缩短查验流程以外,社区还有一个秘密武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这段时间因为企业复工,社区返杭的出租户特别多,我们把人脸识别系统应用在门岗管理上,凡是第一次进入健康码颜色异常的,后台将自主识别他的住户信息,确保人员快速通行。”凯西社区书记杭雪意说。

先放行、后严管的做法,不但节约了卡口人力,也有效降低了人员聚集所带来的接触风险。

“原来我心里还打鼓,过关这么快,难道社区不管么,没想到还有这样的高科技。”王先生说。

社区的智慧化运用,远不止这些。在离王先生家不远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还有一套“社区微脑”智慧监管平台,平日里,它主要的工作是通过大数据来解决社区治安和环境问题,而防疫期间,那里的3位工作人员又多了一项新任务,就是管控好辖区的60多个卡口和30个居家观察点位。

凯旋街道党工委委员黄骏钰介绍,平台利用社区智能门锁和24小时视频监控设备,通过对居家观察人员开门信息比对、检查视频监控点情况等,形成了一套问题发现、上报、处置、反馈、报结的闭环回路。这样一来,大大提升了防控工作效率,也为基层减了负。

通讯员 | 周吕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