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为什么重要

谷物的最佳存放方式是不脱壳。谷物的外壳就是保护谷粒的最好防护。

无论稻米还是麦粒,都是这样存放。

一旦脱壳的谷物都要尽快食用。古代没有现在的真空包装,一般都是要预计吃多少,就称量多少脱壳。

所以粮仓里存放的粮食,叫做谷子或者麦子,而不叫做“米”和“面”谷子和麦子的意思就是依然保持着种子的形态。而不是加工成适合人类食用的形态。

我看好多回答的都没有经历过农业生产,以为“米”和“面”就是粮食的基本形态。其实不是。

这是在误导大家。

做打糕或者年糕,亦或者是做米粉,都是在提高粮食的商品价值,也就是进行深加工。

农村人生产粮食,然后将满足温饱后的剩余粮食挑进市集以换取工业品或者药品,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农村人最大的产出就是粮食和农副产品,其中最大宗的商品就是粮食。

如何提高粮食的价值,就是在衡量农村人的能力和智慧。

从粮食的分级来说:

直接销售谷子或者麦子,加工程序最少,价值最低;

粜米和面,价值又要高一些;

将米和面加工成打糕和面条之类,价值就很好了;

如果再进一步加工成糕点,做成馒头、包子、饺子,当然这就是城里的食品店铺的成品了。

如果再进一步添加食品添加剂,按照外商要求制作精美点心,裹上外包装,再用于出口,这个价值就是最高的。

现在提倡食品精加工,深山里飞出金凤凰,全民奔小康,也是此意。

打糕、年糕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主要是大量消耗劳动力。(这是指没有食品加工机械的前提下)

一般大量产出打糕、年糕的年份,是处于丰年。

饥荒年景,这些食品就成为了稀罕品了。

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由来已久,历史上就是如此。

同样的粮食,如何获得最大利益,本来就是农业生产长久以来要思考的问题。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工业品的价格是非常高昂的。

大量的工业品主要是作坊式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粗糙,合格率低,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原材料受当时的物流、开采、冶炼等等因素影响,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而当时工业品的主要采购对象除了军事、城市建设、一般市民需求外,最大宗的客户群体就是农民。

农民要组织农业生产,就需要各类工具、农机具、建筑材料、运输工具等,生活上就需要调味品、餐具、纺织品、清洁用品、娱乐用品等等。

工业品是有技术含量的,小农经济根本搞不出来。就像是一把锄头或者镰刀,一根用于缝补的针,一条用于装饰女性头发的红头绳,这些都要用粮食和农副产品去换。

特别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更要大量用钱,这些指望都是来自于粮食和农副产品。

农民自己很多时候舍不得吃,平时吃稀,忙时吃干,粮食里还要大量掺杂蔬菜或者野菜。

但是到了要换取农业用具和需要钱的时候,就宁愿多出点劳力,将粮食加工成打糕或者年糕,以换取更多的工业品和钱。

打糕或者年糕主要的销售对象是城市居民。

城市居民的成分复杂,有商业老板、雇工、政府公务员、手工业者等等,最主要的是,城里生活着大地主和《红楼梦》里面描写的荣国府、宁国府、王爷府等高消费人群。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消费情况,按照各自不同的需求,采购这类农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

农民将打糕或者年糕挑进城里,沿街叫卖或者卖给销售食品的店铺,换得钱以后,再去购买自己所需的工业品。

更加偏远的农村,就有专门做城乡销售的商家上门去收,然后再组织货运到城市。不过加工打糕或者年糕的生意就轮不到农民了,他们只能卖粮食。相对来说,生活在城市周边的农民,生活就要比偏远农村的人要好得多。

电视剧《闯关东》里面朱家的老三朱传杰就是干这个买卖的。当然,他的主要货品是山货,也就是木耳、动物毛皮、人参之类高附加值农产品。

总结:提高粮食的商品价值,就是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精加工的主要原因。从人类进行社会化大分工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谷子(学名:Setaria italica):属禾本科的一种植物。古称稷、粟,亦称粱。一年生草本;秆粗壮、分蘖少,狭长披针形叶片,有明显的中脉和小脉,具有细毛;穗状圆锥花序;穗长20~30厘米;小穗成簇聚生在三级支梗上,小穗基本有刺毛。每穗结实数百至上千粒,子实极小,径约0.1cm,谷穗一般成熟后金黄色,卵圆形籽实,粒小多为黄色。去皮后俗称小米。粟的稃壳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俗称“粟有五彩”。广泛栽培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和热带,中国黄河中上游为主要栽培区,其他地区也有少量栽种。

百度百科没有采信西南地区的叫法。在西南地区把没有脱壳的稻米叫做“谷子”

我们常说的“五谷”就是粮食最基本的形态。

谷,从禾从壳(壳,坚硬的外皮包裹)。谷,必有稃甲,百谷之总名,粮食作物的总称。

“子”的含义非常广泛,在这里指的是: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

人类最常食用的谷物,就是植物的种子。

所以“谷子”可以泛指所有的粮食。在北方地区则是专指稷、粟,在西南地区则是指稻谷。

如果我们把思维再稍微扩散一点,就可以发现,黄河流域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稷、粟被称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开端作物,将“谷子”这样名称专指稷、粟,也是意味着稷、粟养育了中华儿女,稷、粟属于北方黄河流域由人类最早驯化的原生物种也就赋予了极高的声誉。没有稷、粟,中华农耕文化则无从谈起。

西南地区的农耕文化在相当长的时期是一个异类,被收归进中华文化的时间较晚,一般认为是在三国时期。在此之前,西南多蛮夷,是被征服对象。至于西南地区对农作物的命名,无足轻重,以至于影响到百度百科也不愿提及。

关于“谷子”的说法简单讲到这里。

大米或者糯米进行深加工后,得到的打糕和年糕,就是最早的方便食品和风味食品。

打糕和年糕的方便之处在于这已经是被加工成可以直接食用的熟化食品,只要用水煮一下,就可以食用。如果使用更加复杂的工艺烹调,则可以得到更加高级的食品,作为主食或者菜品。

在中华农耕文化中,糯米的地位要高于大米。而西方则相反。糯米不但能吃,还是传统建筑材料。糯米的高粘性是中国古代能够获取的最好建筑粘结剂。制作打糕和年糕的材料包含了糯米和大米,其中糯米制作的打糕和年糕的售价要高于大米制作的打糕和年糕。也有两种材料按一定比例制作。

任何已经熟化的食品都已经脱离了粮食这一范畴。

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等。 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豆类、粗粮类和稻谷类等。

“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这里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对于粮食的一般认识,但仍然应该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为准。

熟化食品具有一定的保质期,在很多类似的粮食制品都有体现。比如馕、锅盔、馒头、糍粑等等,其保质的秘诀在于脱水率,避免氧化和细菌繁殖。只要保存得当,都可以保存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仍然不能与粮食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