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母亲去世,贾母为什么没让回去?

Mr卡季奇


导读:

鸳鸯是《红楼梦》中一个特殊人物,身份地位较其他丫鬟有一定优势,本来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却因时运不济,优势变成精神枷锁,父母非病即残,兄嫂势利,结局令人扼腕长叹!一个既能干又善于处事的女孩,为何结局如此暗淡无光?难道责任都在贾母身上吗?

一、鸳鸯的身份和地位有什么特别的吗?

鸳鸯所处的那个环境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贾家历时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其内部管理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制度体系,其特点,就是奴隶世代为奴,并且有等级差别。因为,当时的荣府人多事杂,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内务管理架构,方能维持荣府的正常运转。在宗法社会背景下,家族的稳定是受到认可的,也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那么,在荣府鸳鸯到底是什么身份呢?荣府约有四百多号人,总体分为主子和奴才两大阵营,每一个阵营内部又分为若干个等级。主子,主要以辈分为主线,当然,同一层级上,也与主子与贾母的关系疏密有关。奴才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 奴才的人数最多。鸳鸯是贾母房内的大丫鬟,专司贾母的生活起居、吃穿用度、财务管理等。鸳鸯的等级在丫鬟中间可不低,她与袭人等列为一等。晴雯、紫娟属于二等,三等丫鬟人数最多。各房使用丫鬟的等级和人数,按照各房主子的等级进行合理搭配。这不是你想要,就会给你的。管理权在贾母、王夫人、凤姐三人集团手中,鸳鸯的位置特殊,手中也握有一定实权。凤姐、贾链也要看鸳鸯心情行事,处处要高看一眼。

二、影响鸳鸯未来到底有哪些不利因素?

第一层面,鸳鸯的家庭背景属于奴才序列,贾家移居京城后,她的父母就继续留在金陵看家护院。鸳鸯的父母年事已高,既在异地,并且身体不好。对鸳鸯的事半点也帮不上。第二层面,东府贾赦沉迷女色,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娶小。这不,他派邢夫人说媒来了。第四十六回写到,贾赦想纳鸳鸯为小老婆,安排邢夫人去张罗,邢夫人就问凤姐儿鸳鸯的父母情况,凤姐就说:“他爹的名字叫金彩,姓金名彩。两口子都在南京看房子,从不大上京。他哥哥金文翔,现在是老太太那边的买办。他嫂子也是老太太那边浆洗的头儿。”贾赦想收鸳鸯进房的事,因为鸳鸯的父母在南京,邢夫人就找鸳鸯嫂子去做鸳鸯的思想工作,不想被鸳鸯抢白一顿,又被袭人、平儿说了几句,羞恼回来,便对邢夫人说:“不中用,他倒骂了我一场。”邢夫人无计可施 回家告诉了贾赦。贾赦想了一想,即刻叫贾琏来说:“南京的房子还有人看着,不止一家,即刻叫上金彩来。”贾琏回道:“上次南京信来,金彩已经得了痰迷心窍,那边连棺材银子都赏了,不知如今是死是活,便是活着,人事不知,叫来也无用。他老婆子又是个聋子。”贾链这么一说,很显然,鸳鸯父母的情况太特殊了。不能做的了主。

三、鸳鸯为啥拒绝贾赦纳妾的要求?

从凤姐的口中可知,“鸳鸯素昔是个极有心胸识见的丫头“,鸳鸯外貌虽然不及黛玉、晴雯,但也及具女孩优点。只见他穿着半新的藕合色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下面水绿裙子,蜂腰削背,鸭蛋脸面,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几点雀斑。给贾赦做小,自己心中愿景落差太大。因此,贾赦邢夫人直接问鸳鸯愿意不愿意,鸳鸯是一声不说。邢夫人叫她嫂子做工作,反被骂了回来。这不,贾赦又生一计。

至次日,他哥哥回贾母接他家去逛逛,贾母允了,命他出去。鸳鸯意欲不去,又怕贾母疑心,只得勉强出来。他哥哥只得将贾赦的话说与他。又许他怎么体面,又怎么当家作姨娘。鸳鸯只咬定牙不愿意。

鸳鸯的态度很坚决,在平儿袭人面前道出自己的想法。可惜,鸳鸯实在命运多舛,不料想竟一语成谶,后来,老太太驾鹤西去,鸳鸯也上吊自尽。

鸳鸯冷笑道:“老太太在一日,我一日不离这里。若是老太太归西去了,他横竖还有三年的孝呢!没个娘才死了他先放小老婆的。等过了三年,知道又是怎么个光景?那时再说。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当姑子去;不然,还有一死。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乐得干净呢!”

四、贾母不让鸳鸯回去的原因是什么?

鸳鸯母亲去世,其实贾母是知道的。按理,凭鸳鸯的身份和地位,安排送她回南京也是能办到的。那么贾母为什么不让她回去呢?事贾母不讲人情,还是贾母以权压人?

前面说过,鸳鸯和袭人都是老太太从小身传言教带出来的,后来,贾母疼爱孙子,袭人给了宝玉,贾母身边,只有袭人贴身可用。第四十六回,贾赦因看上了老太太的鸳鸯,要他在房里,邢夫人问凤姐可有法子?凤姐听了,忙道:“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的,那里就舍得了?”可见,鸳鸯与贾母已经形成一体,不可分开了。鸳鸯在贾母面前发誓一辈子不嫁人。看看贾母是如何定夺贾赦要鸳鸯这件事的。贾母对邢夫人说,正要打发人和你老爷说去,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去,就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服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服侍我尽了孝的一般。可见鸳鸯的重要性,是在代替贾赦之流尽孝。贾母没有让鸳鸯回去,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贾母敢于破除就俗套,她认为孝敬别人的老人,也是彰显一个人孝心的体现。是应反常法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至理名言,可见贾母的思想在当时是多么脱俗标新。第五十四回贾母带着家人过元宵节,有段描述:

因问:“袭人怎么不见?他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子们出来。”王夫人忙起身笑回道:“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上前来。”贾母听了点头,又笑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贾母听说,点头道:“这还罢了。正好鸳鸯的娘前儿也死了,我想他老子娘都在南边,我也没叫他家去走走守孝,如今叫他两个一处作伴儿去。”

结语:

丁忧守制,在明清时期是一种流行的制度,是有机制约束的,曾国藩母丧,朝廷准假三年,让曾国藩回家守孝。在民间,这一规定虽然不能校比官场,但在宗法社会,还是需要普遍遵守的。贾家也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贾母作为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的出身,又在荣府德高望重,不能不熟知礼制俗规。鸳鸯母亲去世,贾母不让鸳鸯回家,是贾母理念创新、体恤下情的映射,那些,说贾母不近人情、过于看重自身之便的微词,还是要从不同的视角去把探。至于,鸳鸯的命运结局,纯属作者埋线有关,无外乎是对旧体制的一种挞伐。读《红楼梦》还是要着重在作者的写作技巧上多学习,多多关注《红楼梦》的艺术和美学价值,进一步提高原创作品的质量和架构的严谨性。


明月坛主


鸳鸯的母亲去世了,但是贾母并没有让鸳鸯回去奔丧,这种事情现在看起来是不合情理的,但是放在古代,就鸳鸯的身份来说,却是合情合理的。

首先,就是鸳鸯的奴仆身份的“来源”。


鸳鸯是贾府里的家生子,也就是说,她的全家,包括父母、哥、嫂,都是在贾府里供职的。将来,即使鸳鸯不做贾赦的妾,也会被贾府指派她给某一位贾府的男主子做妾,或者是配给一个在贾府里供职的小厮,而且他们将来生下来的孩子,依然会是贾府里的下人。

相比较而言,同为大丫环的袭人就不同了,她是贾府里买来的奴才,她的母亲和哥哥花自芳,可并不是在贾府里供职的。袭人的将来,或者是再被她的哥哥花钱再赎回去(这还得是贾府开恩,因为当初袭人的卖身契是死契),或者是贾府连这都不要了,直接放走袭人,这都是有可能的。

并且,贾府对待这两种来源的奴才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买来的奴才,贾府是更优待一些的。

比如说,袭人的母亲死了,后来赵姨娘的弟弟也死了,而按照贾府的旧历,给了袭人四十两银子,而只给了赵姨娘二十两银子,原因就是,赵姨娘是贾府里的家生子,比如他的哥哥赵国基,就在贾府里供职,负责给贾环牵马。

即使是这样,当贾府里过节的时候,袭人没在现场,贾母还有些不高兴呢。因为古时候主人对于仆人,是一种买断的关系,他们是不再拥有自己的人身自由的。贾政就曾经说过,贾府历来就对下人比较的宽容,由此可见,贾母的不悦,也是不无道理的。

对于本来就高看一眼的外来的奴仆袭人,尚且如此,那作为家生奴才的鸳鸯,就更不用说了。

其次,鸳鸯的母亲,死在了南京,路途遥远。

袭人的母亲,就在北京的城郊,以至于连平日里不敢私自出门的宝玉,都能够骑着马偷偷地去看望她,可见路途并不遥远,但鸳鸯的母亲,可是在南京的。

鸳鸯的父母都是贾府里的老仆人,所以被贾府派在南京,守着贾府的旧宅子,而《红楼梦》中故事的发生地点,是在现在的北京,两地之间路途遥远,鸳鸯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她是没有能力自己回去的,贾府也是不可能来派人、派船,护送一个丫环回去奔丧的。


最后,贾母还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鸳鸯的。

贾母不但是平日里的衣食住行,就连贾琏想要贾母的东西拿出去当银子,都得和鸳鸯商量,可见鸳鸯对于贾母的重要性了。所以,就这一点来说,贾母是不会放鸳鸯回去的。


谁和蒲公英有约定


在贾母的价值观念中,所有奴婢都是服务他们主子的工具,哪有什么人伦、人权?

贾母对刘姥姥的平等、对清虚觀小道士的呵护都给人以仁慈宽厚的形像,但涉及到贵族自身的利益便立即现出其冷酷无情的一面,这正体现了曹雪芹笔下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在贾母心中主子们是至高无上的,奴婢无论怎样都要绝对服从于主子的利益,再好的奴才也只是为他们服务的工具,主子的些微所需都胜过奴才的人伦大统。第三回,宝黛初会,因黛玉无玉,宝玉率其通灵玉,贾母便说,“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主子不高兴,奴婢便是其泄愤的对像,可打可骂。凤姐生日时,平儿就被琏凤二人又打又骂,凌辱不堪;宝玉调戏金钏,王夫人当即赏了金钏一巴掌。平儿、金钏、鸳鸯都是有头有脸的体面大丫头遭际尚且如此,可以设想那些下等丫鬟的命运是如何不堪。在主子眼中,奴才是毫无人权的。

贾母只在乎她自身的享乐,根本无视丫鬟们的生存、婚姻、幸福等。她痛斥贾赦欲纳鸳鸯并非爱惜鸳鸯,只是她需要鸳鸯,就像凤姐说的,“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的,那里就舍得了。”55回除夕袭人没有随侍宝玉,贾母知道她热孝在身,却仍然说道:

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可見贾母的冷酷,她认为主子比天还大,奴才还有什么孝不孝的。后来凤姐通融一番说是为了宝玉回去如何如何,贾母方罢休,还得是为了主子。所以贾母对鸳鸯与对袭人为母守孝的态度必然如出一辙。


玄真子桑


鸳鸯母亲去世,贾母不让鸳鸯回去守孝的原因:



一,鸳鸯是奴才,奴才是没有人权,什么事情还需要以主家为主。守孝与否也要看主家的需要。当初袭人母亲去世,袭人回家守孝,贾母曾经表示不满:

“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二,贾母离不开鸳鸯。李纨曾说过“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的话,贾母也说过鸳鸯是她“统共剩下这么一个可靠的人”。贾母虽然器重鸳鸯,会给她一定的特权,甚至比王夫人,王熙凤这些主子还有些体面,但是当鸳鸯的利益与贾母的利益有冲突时,贾母会毫不犹豫的让鸳鸯放弃自己的利益。




三,鸳鸯的家距离贾府太远。鸳鸯一家虽然都是贾府的奴才,但是并没有住在一起。鸳鸯的父母和哥嫂住在贾府在金陵的庄子上,而鸳鸯则跟着贾母住在京城,因此,贾母“也没叫他家去走走守孝”。


萍风竹雨123


这个事情是书中第五十四回通过贾母之口说出来的。

贾母听说,点头道:“这还罢了。正好鸳鸯的娘前儿也死了,我想他老子娘都在南边,我也没叫他家去走走守孝,如今叫他两个一处作伴儿去。”

鸳鸯母亲去世了,为什么贾母没让鸳鸯回去看一眼呢?

我想这是贾母和鸳鸯达成默契的共同态度。

1.在贾母心中,下人最需要侍奉的是主子,平常人家的孝道伦常是要让位于主子的需要的。贾母本身非常倚重鸳鸯,难以接受鸳鸯离开时间太长而造成的不便。

鸳鸯是贾母身边最不可或缺的人,是贾母的左右手、肚子里的蛔虫。鸳鸯拒婚那一回,贾母就说得很清楚:“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在贾母心里,甚至连自己的儿子儿媳都难逃算计自己的嫌疑,只有鸳鸯是靠得住的。

所以,贾母身边缺了谁都可以,就是不能缺少鸳鸯。鸳鸯这样的地位贾府中人也很清楚,所以通常都对鸳鸯非常客气、格外尊重,比如鸳鸯可以和主子们一起坐下来吃饭、见到贾琏这样的主子也不需要站起来打招呼等等。

不管在主观还是客观上,贾母都是离不开鸳鸯的。鸳鸯母亲去世了,如果方便的话,倒也不是不能让鸳鸯去奔丧。但一句“我想他老子娘都在南边”,说明身在南京的鸳鸯父母距离身在京城的鸳鸯远了些,要奔丧的话路途需要花费时日,加上在家守孝,所需要的时间就更多,估计贾母盘算过之后,觉得让鸳鸯离开这么长的日子,自己实在接受不了,所以就不让鸳鸯回家乡看望亡母了。

况且,在贾母看来,这样做一点问题也没有。因为按照她认可的封建伦理,鸳鸯是她的丫环,也就是贾府的奴才,本来就要全天候、全身心地服侍主子,把主子的需要摆在第一位。自己老家的事情,反而是要往后放的,如果和主子的需求有冲突,那肯定得放弃自己家里的事。

这个标准,在贾母元宵夜没见到袭人,怀疑她偷懒,王夫人解释说袭人母亲去世了,她还在热孝中,贾母却不接受这个理由时,表达得很清楚:

贾母听了点头,又笑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贾母的态度很明白,袭人这样的丫环、奴才,是没资格跟主子讲自己有没有孝的。那么很自然,鸳鸯也没有这个资格,一切只能让主子决定。

而贾母不是不可以体恤下人,放她们回去尽孝奔丧。毕竟后来她自己也提出袭人不容易,要给袭人一些银子。但是,放下人回去尽孝的前提是“有人使”,也就是有人顶班,不会因为告丧假而影响主子的日常生活,而且这种批准属于额外施恩,不能成为惯例。

鸳鸯的位置重要,请假了就没人可以顶替她,所以贾母也就不让她走了。

2.鸳鸯对贾母的需要已经超出对自己父母的需要,加上之前信誓旦旦说过一生追随贾母,终老也不回父母家,母亲死后自然不好提出奔丧要求。

鸳鸯是贾府家生子,也就是一出生就注定是贾府的下人,这是一份终身职业。加上和贾母关系紧密,所以在鸳鸯心里,贾府才是自己真正的家,南京自己父母所在的那个家,其实从感情来说就已经很疏远。

鸳鸯拒婚时所发的誓言,就包含了这种誓死追随贾母、除了贾母这里再不认其他家人的态度:

“……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没造化,该讨吃的命,伏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尼姑去!……”

鸳鸯说得决绝,自己一辈子不嫁人,就永远留在贾母身边服侍贾母。如果有一天贾母仙逝了,她也不会回自己那个有父母有哥哥的老家去,她会选择寻死,或者出家当尼姑。

誓发得这么狠,贾赦想要娶鸳鸯当妾的念头只能告吹。但鸳鸯既然发下这么重的誓言,自然也无法再有其他退路。鸳鸯拒婚是书中第四十六回的事,到五十四回贾母就说出鸳鸯目前已经死了的事。究竟鸳鸯母亲是什么时候死的,不知道,但估计里鸳鸯拒婚不会很久。

所以,刚发下这么狠的誓的鸳鸯,碰上母亲去世就不好要求回老家奔丧了,这不自己打自己脸吗?她只能被动地等贾母发话。但贾母并不打算让她回去,那不管她有没有想法,都只能接受。袭人母亲死了之后,贾母对她们俩人的体恤就是让婆子拿些宴会上的果子菜馔点心之类,给鸳鸯和袭人俩人吃,让她们“作伴儿去”。

没办法,身在大户人家,再尊贵的丫环,也只能有这样的待遇而已。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红楼梦》中,鸳鸯可是荣国府的首席大丫鬟,是所有的丫鬟中地位最高的,凤姐和贾琏见到她都得让座。鸳鸯的母亲去世了,贾母没有让她回去奔丧。母亲去世,女儿不去守孝,这是不符合礼教的。为何贾母要这样做?


鸳鸯身份卑微。元宵节,贾府在花园设宴,众人都在那里玩着。众丫鬟婆子都在伺候着,独独不见袭人。贾母心中不高兴,认为袭人拿大。旁人解释说,袭人的母亲去世,她在守孝。贾母不高兴了,母亲去世就不伺候人了?意思就是奴才是没资格守孝的,她得时时刻刻伺候他的主子,伺候主子比什么事情都重要。恰巧,鸳鸯的母亲与袭人的母亲是同时期去世的。

贾母离不开鸳鸯。鸳鸯寺后贾母,无微不至,尽心尽力。她非常细心,贾母吃穿一应经过她的手,在生活上,贾母严重的依赖鸳鸯,鸳鸯不在,她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鸳鸯的母亲,远在南京,守着贾府的老宅。她是在南京去世的,京城距离南京太远,鸳鸯又是奴才,贾母又离不开她,所以就不让她回去守孝。


chen清英雅秀


原因挺复杂的。

1、

小说第四十六回,邢夫人为了给贾赦讨鸳鸯打听鸳鸯的父母,得知鸳鸯家里的情况。

那边邢夫人因问凤姐儿鸳鸯的父母,凤姐因回说:“他爹的名字叫金彩,两口子都在南京看房子,从不大上京。

从中可以了解到鸳鸯的父母长年在南京。

鸳鸯所在的贾府书中交代在京都,大概就是北京。因为清代的京都在北京。为了躲避康乾时期残酷的“文字狱”,曹雪芹对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做了模糊处理,但是跟据作者写实的写作风格,写的一定是自己生活的年代——清代的事。

贾府的老宅在南京,也就是说贾氏家族是从南京后搬到北京,贾府老一代的奴才也都是南面的人。像鸳鸯父母的祖上很有可能就是南面的人,鸳鸯父母被派去南京看房子,死的时候正好也就埋在故乡。

关于没让鸳鸯回去看看贾母是这么说的:

“正好鸳鸯的娘前儿也死了,我想他老子娘都在南边,我也没叫他家去走走守孝,如今叫他两个一处作伴儿去。”

鸳鸯的家应该就是哥嫂的家,但是母亲又死在南边,让鸳鸯去哪里呢!

如果去南京,北京到南京相隔这么远,一去一回起码得个月期程,这么长的时间贾母离开鸳鸯也不行。

如果叫鸳鸯回哥嫂家散散心,因为鸳鸯拒婚的事得罪了哥嫂,鸳鸯当时的话说得很绝,也不会再回去了。

伏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尼姑去!

这应该就是贾母没叫鸳鸯回去的原因,有点复杂吧!

2、

按理说父母死了,鸳鸯很应该回南边尽孝,但终究是一个婢女丫鬟,不能在主人面前讲究自己的孝道,就像贾母说袭人那样:

“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

贾母为鸳鸯做的,是在大年夜,让鸳鸯跟同为失去母亲的袭人说说话解解愁。

忽听鸳鸯叹了一声,说道:“可知天下事难定。论理你单身在这里,父母在外头,每年他们东去西来,没个定准,想来你是不能送终的了,偏生今年就死在这里,你倒出去送了终。”

袭人道:“正是。我也想不到能够看父母回首。太太又赏了四十两银子,这倒也算养我一场,我也不敢妄想了。”

本以为能为父母送终却没送终,本以为看不到父母回首却看到回首,真是阴差阳错,造化弄人!


似水流年sf


鸳鸯母亲去世,贾母没让鸳鸯回去凭吊,我认为有三层原因。

首先,从礼法讲,贾府里有让丫鬟出府尽孝的先例和习惯,例如袭人。但这是府里对下人的福利。即使按照其他府里习惯,不给下人这个机会,也是说得过去的。

其次,从现实讲,贾母离不开鸳鸯。贾母亲口说她的饮食起居离不开鸳鸯。我们不妨引申义一下,类比一下。如果一个公司离开某一得力干将将会造成公司巨大损失,那么公司会不会轻易放人。

最后,做一个大胆的猜想,贾母对贾赦这个儿子对鸳鸯贼心不死有所不放心,鸳鸯回南京尽孝,来回时间太长,中间有太多机会给贾赦,难免有些不放心。把鸳鸯放在身边还更加心安,一举两得。此条纯属个人猜测。

因此,鸳鸯母亲去世,贾母没让回去,一是离不开,二是不放心贾赦,并且贾母自认为并不算太过分,才有如此结果。





秋阳lsl


答:

鸳鸯,鸳鸯也算是贾母的心腹了。她在鸳鸯要被儿子贾赦强娶的时候,护下鸳鸯,并不是真心为鸳鸯打算,而是因为自己的“需要”。毕竟这是一个用起来很顺手的“拐杖”。

鸳鸯母亲去世时,贾母竟不准鸳鸯回去送殡举哀,守孝尽心。我们甚至都不知道鸳鸯的娘死了。直到袭人的母亲去世,在过节的时候没出来伺候宝玉,贾母就说袭人“拿大”。王夫人和凤姐解释说,袭人的娘死了,热孝在身,不便前来。

贾母道:“哦,原来如此,鸳鸯的娘前儿也死了,让她们两个一块作伴去吧。”贾母说这话说的轻描淡写,仿佛死了一只猫。鸳鸯这期间根本没离开过贾母,也就是说,贾母都没有恩准鸳鸯回去为母守灵。何等自私冷血?

这一点上,王夫人比贾母强得多,虽然金钏是死于自己的行为过激。但王夫人当时也没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之后,王夫人积极的赎罪和补救,厚葬金钏并且让金钏的妹妹玉钏拿两份工资。

袭人的母亲死了,王夫人不但允许她回去守灵送殡,还赏了四十两银子,并体谅她热孝在身,不到前方来伺候。同样是自己的看好的丫头,王夫人的做法和贾母的做法大相径庭,令人欣慰。




默道18K


鸳鸯的母亲去世,贾母却没有让她回去。我想原因大概有两点。

第一,鸳鸯深得贾母欢心,她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处事稳妥,尤其是在照顾贾母方面,可以说是尽心尽力。把贾母的日常起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得非常妥帖。贾母不习惯别人的伺候,也可以说是她离不开鸳鸯的照顾。因此她不想放鸳鸯回家为母守丧。


第二,新鸳鸯的身份是贾府的家生奴才。所以在贾母眼里,鸳鸯不是一个可以有自由的人。也就是在贾母眼里,认为鸳鸯伺候自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作为一个下人,她应该以主子的意志为转移,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事情而耽误了自己本分的差事。

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袭人身上,处理结果就是不同的。袭人母亲去世,不仅可以放她回家守丧,而且太太还赏了40两银子。同样是大丫鬟,待遇却完全不同。可见贾母甚至把鸳鸯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一样,而不考虑鸳鸯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到底,是贾母内心自私的一面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