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父出勤的“编外”白衣卫士

负责晚8点到早8点时间段值班的杨浩森,刚刚从值班岗位撤下来。“后半夜气温比较低,但哥哥姐姐们都能克服困难,我也没问题。”在绕城高速香王收费站,杨浩森和“战友”们守卫着东大门,而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是一名替父出勤的“编外”人员。

95年出生的杨浩森家里世代行医,祖母是一名赤脚医生,父亲杨西博、母亲郭英都是灞桥区席王街办南牛寺村卫生室的村医。从小耳濡目染,杨浩森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后来,他顺利考取了重庆三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并早早在大一就入了党。

由于疫情防控期间基层任务繁重、人手短缺,杨浩森的父母也按照计划参与一线检查和执勤。然而父亲身体一直不好、经常感冒,气管炎也更加严重了。看着父亲拖着带病的身体忙碌,杨浩森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便萌生了代替父母出勤的想法。父亲执拗地不愿意:“浩森,你还小,爸没事,别操心。”可他却劝父亲:“我已经不小了,再说我也将成为一名医生了,这是对我最好的锻炼!”。拗不过儿子,经过与席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沟通,2月3日,杨浩森如愿上了一线。“娃还是长大了!”父亲杨西博望着儿子的背影又欣慰又自豪。

香王收费站,是杨浩森这20多天坚守的阵地。年富力强、勤学好问的杨浩森很快适应了工作环境,一把额温枪、一个体温计,他与其他“战士”一同坚守着自己的12小时,硬是让自己成为了守护西安东大门的“编外”卫士。“能用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让更多像我父母一样的医务工作者能歇一下、喘口气,我能做的还有很多。”杨浩森说。

看着儿子在“前线”替自己出勤,杨西博和郭英也坐不住,这些天配合席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为村里居家隔离人员测体温、提供医疗保障,配合村委会开展排查等工作,他俩一点也没有懈怠:“就像儿子说的,他替我们去前线,我俩就在村里守好大后方。”两代人用一样的坚守对抗疫情,“战场”不分编内编外。

通讯员 贺妍 华商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