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刘志勤:防控关键时刻,切勿“糊弄”疫情

本文大概2600字,读完共需

3分钟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2月22日观察者网。

正当全国疫情防控战斗高歌猛进,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之时,传来部分监狱里发生的“新型冠状肺炎”的病例的消息,令人震惊和愤慨,人们有权利质问有关主管部门是否严格执行了疫情防控的措施,为什么如此“草芥疫情”?

这个事件突出反映出我们的一些基层部门的干部没有认真严肃地对人民负责,没有真正做到把关心人民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而是在“糊弄”领导、“糊弄”群众、“糊弄”疫情,其悲惨结果可想而知。

对待党中央的指示和对待群众的根本利益,历来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另外一个则是“糊弄敷衍”、虚言枉行。前者是人民的好干部,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正能量。而后者则是经济社会稳定的“破坏者”,应当受到舆论和群众的谴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会议中指出在疫情防控中出现的“作风漂浮”,就是指这一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干部,及时把这些“病毒”清理出疫情防控队伍,会大大有效提高整体的战斗力。

咬紧牙关,科学治疫

中国正在进行的抗疫战斗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由茫然慌乱到冷静有序,其中经历了许多煎熬和思考。这次疫情防控有三个特点,是过去没有遇到的。

第一是它的“新”。这次病毒被定名为“新型冠状肺炎”,突出了这个“新”字,它似曾相识却又十分陌生。它的孪生兄弟以前到访过人间,但是又寻不到它的“祖籍”在何处,这的确让所有研究人员着急而无计可施。

第二个特点是它的“生”。人们只看到它到处横行霸道、四处游荡、来无影去无踪。中国古人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这个病毒面前失去了作用。人们只是用传统和习惯的方式对它“围追堵截”,虽有效果却也不能赶尽杀绝,让人头疼。迄今为止,我们还不能完全识别它的真实面目和它的脾气,所以不能准确对症下药,这就给这个病毒有了嚣张跋扈的机会。

目前有两点令社会感到不安,一是由于我们人类还没有研究出有效药物治疗此疫,凡不幸患病者只能听天由命或靠自己免疫力,因为其它一切治疗只是辅助和生命支持系统,基本要看患者本身的基础条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为什么有的医生或医院高级人员染上此病毒,也有可能被夺走生命的缘故。这些病例加深了社会的惶恐和不安。在这个大背景下,“封城”或“围城”就成为不二的选择。

但是,当“封城”变为“围城”时,人们的心态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变化 ,人们逐步失去耐心,焦虑情绪开始蔓延,这对于整个防疫战斗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个特点是“熬”。当人们“苦熬”一个月后,满以为经过两个14天的观察期应当进入安全状态,以为可以松口气的时候,却又听到专家们改口说病毒潜伏期也有24天,甚至更长时间的“潜伏期”,不少人听到这些消息几乎“崩溃”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失望和恐惧。人们对这种“可能”,那种“可能”,无可奈何,不知该如何是好。

在这里就给我们的疫情宣传和报告提出了一个十分实际的问题:我们对疫情的严重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解释能否做到更加科学。因为我们对疫情的介绍与汇总,最终目的是要公众“重视”和“关注”疫情,而不是引起公众的“恐惧”和“害怕”。如果只是让公众“恐惧”,“害怕”疫情,会引起社会不安,或导致患者恐惧,产生这样结果的宣传就值得研究。我们在介绍和宣传与疫情相关的信息时,切忌一切“模棱两可”的结论或估计等含糊表述,也不可“糊弄”群众,更不能“糊弄”事实真相。

只有用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宣民”和”导民”的责任,让社会归于冷静、平静,才能理性处置疫情所带来的冲击。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绝不松劲循序渐进,科学治疫。

由于这次疫情的特殊性,和它带给中国的冲击很大,有的影响可能要“潜伏”多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它对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值链的重构,以及国家治理体制与机制的”再造”能力,都需要我们的认真研究。

未来可期,“报复性”消费刺激经济发展

这次疫情防控战斗给我们的教训十分深刻,越是事业兴隆蒸蒸日上时,越不能忘记危机随时会来。

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会遇到两个方面的敌人,一个在明处,更多的是在暗处。疫情是我们要时刻防备的“潜伏”者,绝不可掉以轻心。

由于“封城”产生的涟漪效应,许多产业关门停业。这是疫情发生初期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真正的企业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着眼长久与未来,“封城”不停产就是最好的选择。中国古代军事大师常教导人们:丢车保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湖北武汉以外的地区,一面抗疫,一面复产,做到抗疫、发展两不误,是确保完成今年经济发展计划的关键抉择。

这次疫情防控战斗给中国的经济的影响有限,主要是在服务业的负面影响较大。首当其冲的应当是餐饮,旅游和金融服务业,游客稀少,需求方市场大幅度收缩,会给中国第一季度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但是由于中央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鼓励复产复工可以把相关损失减到最低。

中国市场的特点是它的柔韧性很强,一般在遭遇大难之后,一定会有个大的反弹。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经济由停顿转为“解放式爆发”或“报复式反弹”,出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经济大跳跃。2003年SARS袭击中国后,中国经济同样出现了“大反弹”,亿万公众“报复式”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就是另一个证明。

世界未来,还是中国

这次疫情防控虽然对中国经济有一定伤害,但是仅仅是“外伤”、“表皮伤害”,没有伤害中国的“元气”和中国的“命门”。所以,中国在这次疫情结束之后,一定会出现“投资”和“消费”两大洪流的强力“反弹”,一定会极大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这场与疫情的搏斗,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大考”。中国的出色表现和出色成绩,举世瞩目,各国都在睁大眼睛看中国的举国团结精神,和中国的高效治理能力,以及政府说到做到的承诺兑现实力是鼓舞和吸引国际投资者信任中国,迷恋中国市场的基本原因。

可以毫不谦虚的说,目前的世界上能够赚钱的地方,能够赚大钱的地方,非中国莫属。这一点早就被许多西方聪明的企业家和投资家“心领神会”、“心照不宣”:投资家的乐园在中国,这个古老而时刻焕发青春,多灾多难却总能劫后重生,大放异彩的中国!

中国的未来充满光明,当前的疫情只是帮助中国重新出发,踏上新的征途之前的“洗涤剂”,帮助中国荡涤身上不合时宜的旧规陋习,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