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百村之二——歙县渔梁琳村



当新安江成为徽州府抵钱塘、下扬州唯一的黄金水道时,紧贴江边的渔梁村便成了南门外繁华的古码头和水运商埠。


黄宾虹的渔梁坝图


祖籍琳村的画家萧辅文所画《徽商古水埠头——渔梁全图》


渔梁村头,新安古道上问津亭、白云禅院附近双龙戏珠景点,王红春摄


张公堤与新安古道


渔梁驿与新安江码头

村落始自唐代的渔梁坝,故事可一直追溯到徽州汪氏始祖汪华,当他统领六州,将郡治从休宁迁至歙县乌聊山后,“削山为城,疏江为池”筑起了歙县老城。然而练江陡泻,“水涨则城根难保,水浅则城内井枯”,公元618年前后,归顺唐王而出任歙县刺史的汪华于是在练江上垒石为梁,结石为坝以缓流蓄水,渔梁坝始成雏形。

唐乾元二年(759年),姚姓迁居来到这里,傍坝立村,繁衍生息。宋代始设渔梁驿,穿村而过的徽昌古道(徽城-昌化)成为当时进出徽州府城陆路的一条“通京大道”。

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日益兴盛,渔梁驿成了新安江和徽昌古道交汇的交通要隘,明嘉靖年间设新安关,古道上穿梭着一批又一批南来北往的挑夫与商贩,江边码头也经常停靠着300余艘大小船只,而蜿蜒古村长达一公里的小街两旁挤满了客栈、商行和货仓,堆满了中转的盐、茶等各类货物,商贾云集,人称“新安第一关”,而这一繁华“更是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从民国修建徽杭公路开始,古道不再成为交通要道。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安江下游建起大型水电站后,渔梁通往钱塘江的水运航线也便被人为“割断”了,自此繁荣的渔梁便衰败下来。风情不在,但风貌依旧。


渔梁古街鱼鳞街

狭长的古驿道成了穿村而过的“鱼鳞街”,一色的鹅卵石排列有序,加上被岁月研磨的油光发亮,故而得名。街上有座亭桥“狮子桥”,又名“施氏桥”,始建于唐代,当是古驿道上最早的一座石桥,单孔石拱,上有长廊,两旁设有飞来椅(美人靠),旁边还建有一座供奉着土地神的神龛。从问政山冲下来的一道山涧激流穿桥而下,直泻练江,街道穿廊而过。


渔梁中街施氏桥


山涧


土地庙


金氏元和堂药店和施氏桥


新安古道

自歙县县城南门头至渔梁再至紫阳桥和琳村、鲍家庄老街沿线,直至浦口,朱村,全长十里,为新安古道——即穿村而过的徽昌古道,在徽杭公路没有开通以前,是歙县南乡人进出县城的交通要道,值得考察。琳村和鲍家庄老街在新安古道中段,练江两岸沿途风光怡人,走路能看到山和水,还有古牌坊和古桥,古井、古码和古宅,古寺遗址,建议开发徒步旅游线路。


歙县琳村原为渔梁的水口林,元代萧氏来歙定居,葬于歙县小东门,徽州官吏准其后代定居歙县,故成村落。明代张氏来居。


鲍家庄人,画家田汉所画新安关和紫阳桥


新安关

新安第一关 位于渔梁东练江边,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建,名为新安关,石质拱门,北侧附山,南侧临河。内高2.8米,宽2.4米,深2.4米,通高3.8米。门上北侧原有关亭,砖木结构,宽3米,深5米,檐高3.8米。古代从县城通往浙江的主要道路由此经过。渔梁村南岩石嶙峋,筑有关隘,人称新安第一关,故名新安关。

许谋虎编纂的《渔梁志稿》收录明《新安第一关记》,系方远宜所写,应为关内红麻石明碑的内容。

许谋虎编纂的《渔梁志稿》收录《新安第一关记》,系方远宜所写


新安关,清雍正七年禁碑


琳村龙腾社,即八老爷庙

琳村龙腾社祝崇惠八相公寿文



古街古宅


琳村村西水口林附近古街萧福寿户老宅

萧福寿户老宅

歙县鲍家庄古街

古牌坊


琳村萧邦永妻胡氏节孝坊,县保单位。

毛光宇摄


古码头


古码头


古桥

《徽州府志》紫阳山下九孔紫阳桥木刻版画


方旭东摄


方旭东摄


据《渔梁志》记载,紫阳桥两头有祠和庙,徽州府三任知府提倡建桥,邬元会最重视,故建邬公祠。沿路还有现存的县保单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新安关,关边有周孝子周王庙,山上有水(水录)寺,新安关由知县史桂芳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与歙县县城城墙同期,明清两块告示碑立于关内,加上国保单位渔梁的巴慰祖故居,县保忠护祠。明万历所修九孔紫阳桥为省保单位,省内现存古桥中最高者,桥的修筑时间要早于万历四十年。

花艺大队

琳村在清乾隆年间始种珠兰花,上世纪建渔梁茶厂花茶车间。成立花艺大队和琳村供销社,为南源口乡最早的股份制供销社,琳村茶厂为华东最大的花茶加工基地。渔梁琳村故事真是说不完道不尽。






渔梁茶厂琳村花茶车间,现已改造为研学基地

鲍家庄门楼,方旭东摄

琳村有济阳江氏,还有萧江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