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武汉直击丨战“疫”一线有群“90后”男护士,来听听这群“男丁格尔”的故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杨晓东 刘晓波/文 胡楚云/视频

在人们的印象中,护士都是温柔可人的女性形象。

在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有不少“90后”男护士,他们青春阳光,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他们同时也是暖男,心细如发,对患者体贴入微,奋战在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任。

2月26日,记者和第五批医疗队中部分“90后”男护士对话交流,探访他们背后的护理故事。

“遇到急难险重的活儿,男护士勇挑重担”

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师卢勇兵1990年出生,在急诊一线工作7年。

“高中毕业时,我报考的是医学高校,选择的是护理专业,我当时立下誓言:‘做中国男护第一人!’”卢勇兵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我到了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工作,急诊科工作比较累,但我喜欢这份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卢勇兵多次向医院申请到武汉抗疫第一线,最终他的愿望实现。“疫情就是冲锋号,年轻人就应该多付出,我不上谁上!“卢勇兵说。

卢勇兵是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一个护理小组组长,现在他已进入方舱医院6次了,凭借过硬的临床护理技能,他迅速投入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用细心、耐心、责任心,为患者带来贴心的护理服务。

“在‘方舱医院’里,我们男护士大部分都是‘90后’,遇到急难险重的活儿,都是男护士勇挑重担。”卢勇兵说。

在武汉抗疫一线,卢勇兵护理工作样样精通,是大家公认“眼里最有活的人”。

钞杰是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心手术部护师,是一名“90后”。他的身高较高,体格健壮,他主要负责“方舱医院”里消杀毒工作。“我身上背的喷洒壶有20公斤重,因三层防护服透气性不好,护目镜上满是雾气,我在‘方舱医院’喷洒一遍,需要一个小时。消杀毒结束后,我的内层衣服全部湿透,都能拧出水。”钞杰说。

“在‘方舱医院’里,听到最多的话是患者对河南医护人员的感谢。一位患者看我很辛苦,执意要给我拍照留念,他说:‘虽然看不清你的脸,但能看到你忙碌的身影!’这句话让我内心充满了力量,累点苦点,值得!”钞杰说。

“工作细心不逊于女护士”

杨留洋1992年出生,是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的一名护士。

杨留洋是一个壮实的小伙子,“男护士除了在体能上优势明显以外,在工作细心程度上丝毫不比女护士差,核对信息、发放药品、疏导患者情绪,这些细致活儿,我们做得毫不逊色。”杨留洋说。

“我具有护理老年患者的丰富经验,‘方舱医院’里的一些老年患者,喜欢和我聊天。前两天,因工作原因,我调整了护理病区,几位老人要找我所在护理组组长,让我继续留下。但在我与他们告别时,老人们一起伸出大拇指为我点赞!”杨留洋感动地说,“我告诉老人们,咱们同在一个舱内,有啥事需要我,我还会来给你们跑腿。”

郑州市中心医院手术部护士陶政阳1996年出生,说话不急不慢,轻声细语,给人印象非常平和。

“当我第一次走进‘方舱医院’的时候,我还是很不习惯,感觉心闷、气短、心慌,因穿戴着厚厚的防护服和三层医用手套,每天手就像在水里面泡着一样,衣服都是湿的。现在渐渐习惯了,病区成了我们的‘健身房’,每天走路步数都在万步以上。”

面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陶政阳会用最大的耐心给予安慰和关怀。陶政阳说,很多患者心里比较焦虑害怕。面对这种情况,她就耐心地和他们交流,给他们加油打气,扮演好“家人”角色,给他们更多战胜病魔的信心!

目前,陶政阳已经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了17天。他告诉记者:“疫情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了,但心与心的距离却更近了。”

“在第五批医疗队护理组中,‘90后’男护士占到三分之一,一些‘90后’男护士都是出征前最后一刻才向家人汇报,家人们肯定会担心,但知道我们是干这行的,早有心理准备。”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申华说,这些“90后”男护士工作细心不逊于女护士,她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使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