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格物致知之悟

抗疫宅家闲着,其实也忙着,忙的是人生思考和悟。思考经历得失成败,悟人生哲理,以致有究天地人之变的欲念。不由想起先贤王守仁(阳明)"格物致知″与″致良知″。

以往对″格物致知″、″致良知″的理解和认识就是:中国哲学对知行合一的一种表达,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先验论,它把知(天理和良知)作为人生而具有的先验存在,贯穿践行于事事物物行为中,知行合一就是通过自身实际行为认识实现人生而具有的良知,实际对″格物致知″、"致良知″不知所以。

认真读思查阅资料后才初识″致良知″、″格物致知″来龙本意。″致知"原出巜礼记。大学》。巜大学》说:"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良知″出于巜孟子》。巜孟子》提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把"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先验道德意识,叫良知、良能。王守仁继承和发挥了巜大学》、巜孟子》的思想,提出了先验的″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是人生固有的天理,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心″或″良知″的自我认识过程。他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以上引文见巜答顾东桥书》)也就是说″格物致知″就是把自己固有的良知、天理贯彻到事物当中去,实际上也就是"致良知"。

显然,从认识路线看,王守仁的"心″学及"格物致知″、″致良知″是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路线,但他强调在实际行动中,在贯穿于事事物物中去认识良知与天理,把知行合一有机结合,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影响深远。当我们静心思考时,实际也是在反思自己的言行作为而重新认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本身就是一自我修养过程。

主席在巜实践论》中,把实践观点作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把知行合一概括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并成为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进而形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和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更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和成就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