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技术」质量对标管理体系的应用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纺织行业的人员管理遇到严重的挑战,纺纱企业一线普工流动性较大,造成一些企业操作人员整体技术能力偏低等问题,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通过建立质量对标管理体系,优化薪资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稳定产品质量。


1 质量对标管理体系案例

1.1 纺纱厂规模

纺纱单体车间10万锭,全部生产精梳紧密纺50S-140S。


清梳联:青纺机清梳联+24台FA203梳棉机;郑纺机清梳联(卓朗改造)+10台FA224梳棉机;郑纺机清梳联(卓朗改造)+10台FA224梳棉机。

预并:陕西宝鸡FA311F并条机7台。

条并卷联合机:立达E32条并卷联合机3台。

清梳联:14台FA224梳棉机。

末并:立达D401C并条机11台。

粗纱:青岛宏达JWF1415粗纱机12台。

细纱:经纬纺机EJM128A细纱机110台(456锭);经纬纺机F1520细纱机40台(1200锭)。

络筒:村田№21C络筒机24台(60锭)


1.2 试验室配置

三班人员12人,每班4人(前、后纺各2人);长白班2人(试验室主管1人、齿轮房管理员1人);工艺主管一人。


分厂配置的主要仪器有:长岭CT200条干均匀度测试仪;长岭YG063T全自动单纱强力仪;YG1 72/1 72A毛羽仪;YG135T条粗条干均匀度测试仪。

中心试验室配置的主要仪器有:乌斯特条干仪BA_UT5(2台);乌斯特 CLASSIMAT 5 纱疵分级仪;乌斯特强力UTJ4(2台);乌斯特毛羽HL400Help(2台);乌斯特USTER® HVI 1000(1台)、乌斯特AFIS PRO2(2台)等相关仪器。


2 质量对标管理体系建立过程

新员工入职,公司常规情况下安排学习公司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包括: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薪资考勤管理制度等等 。但是对于员工的质量意识却没有重点进行培训,根源一是员工具体操作岗位未确定,二是公司也没有细化、量化的对标质量管理标准和细则(有相对粗放型的质量管理制度),三是主观认为员工进入生产岗位生产车间会有定岗培训。


建立对标管理体系,首先在员工入职培训时必须进行重点讲解员工的薪资组成方式:

操作(计件)——基本工资+产量绩效+质量绩效+其他类别;

设备(计时)——基本工资+质量绩效+其他类别。


员工的薪资管理必须纳入到质量绩效数据中,并且要在员工入职时进行相关质量对标管理体系的培训,明确告知员工产量、质量工资的组合方式及其重要性。质量对标数据绩效管理方式的具体细则,由人力资源部、生产信息技术中心(下辖工艺及试验室管理职责)、生产分厂共同研究组成。生产分厂试验室当月3号必须向生产技术中心及人力资源部上报上月的质量绩效数据。质量绩效数据由生产在线数据+试验室人员的离线试验数据+过程检查的数据+中心试验室人员的检查数据组成。


3 各工序的质量对标数据细则

各工序的质量对标数据见表1-表7。表中的数据标准是指在配棉为100%PIMA、100%SJV或100%新细棉的情况下的要求。


试验验室测试数据以第一次测试为准,对出现异常的数据即刻通知班长及设备管理人员,并根据标准出具质量反馈/封车单,并把单据交到班长手中签字确认。试验室测试数据必须做到各值车工每个月内测试台数相同,并对出现的异常测试数据现场检查问题根源单独记录、拍照;试验室主管单独将异常问题细节及扣分情况做成电子台账,每天发送分厂、信息技术中心、公司领导OA邮箱。操作班长、设备队长下班前到试验室检查本班次/队别出现的异常质量问题及异常数据修复情况。


(点击图片可放大)

表1 梳棉工序


表2 预并


表3 精梳


表4 末并


表5 粗纱


表6 细纱


表7 络筒


4 结语

质量数据对标管理的基础就是充分利用在线数据、离线数据发现异常问题,对标出现的异常问题根源必须跟踪和落实。生产过程中质量数据的一致性、稳定性是比较难控制的,因人为因素造成数据出现波动的比例占30-40%。在实际生产中员工往往非常重视自己的产量和效率,但是对于自己造成的质量隐患及问题关注度差,甚至不关注。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对员工细化、量化、明确相关质量数据要求,导致看似人人重视、人人抓、人人关注质量管理,但是实际上真正关注的非常少,包括部分管理人员。质量问题暴露后大部分是事后分析、追责 ,但是在过程监控、管理中却很少利用数据去发现异常问题、解决问题。根源还是质量数据对标没有细化、量化、明确化,过程问题没有真正落实到责任人。不论是基层管理人员、一线员工、还是其他辅助岗位,如果不能对质量对标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质量控制方案必将是一纸空谈。